历史名人-王阳明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3、步入仕途
•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
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 驿丞。
心学大师——王阳明
⼼学⼤师——王阳明⼼学⼤师——王阳明◆王阳明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们称为圣贤却⼜没于尘埃中的⼈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最完美的圣贤,怕是⾮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种⼴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王阳明不只是⼀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个传奇,他创造过⽆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个全新的哲学⾼度,以⾄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学有些许了解的⼈,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物,对待改⾰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点上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研究过阳明⼼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他更是世界的在“⼆战”后的西⽅,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也⼗分浓厚。
在那⾥,不仅记录着王阳明⾔⾏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为流传,甚⾄狂热的西⽅学者们为了深⼊研究阳明思想,还⼀度成⽴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阳明⼼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只⾔⽚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伟⼤的历史⼈物的⼈⽣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的视⾓以六个⼈⽣侧⾯来阐释:他的⼈⽣如此跌宕起伏,惊⼼动魄——谏⾔⼊狱,千⾥逃亡,荒野求⽣,⾎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孔。
◆⾯孔⼀:没有⼈⽐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时⾄今⽇,⼤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其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
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言片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关于良知的名人事例王阳明
关于良知的名人事例王阳明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只要诚心致力于良知,就能成为圣人。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理论上,也体现在他的实践上。
他曾经历过多次官场的坎坷和流放的苦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私欲所动,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而是以良知为准绳,以仁爱为本心,以忠孝为行动,以救世为己任,做了许多惠及民生、抗击外敌、平定叛乱、教化百姓的大事。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也影响了他的弟子和后人。
他的弟子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王艮、王龙溪、王守仁等,他们都以良知为导向,以仁义为行为,为国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他的思想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对当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惑,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良知,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导致了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动荡。
如果我们能够像王阳明一样,坚守自己的良知,不断地反省和改善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关心和奉献,那么
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介绍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这些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以下将介绍几位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化名人。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
他提倡仁爱、诚信、礼仪等理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世发展了两千多年。
二、杜甫(712年-770年)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反映,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模仿,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三、王阳明(1472年-1529年)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和自觉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觉悟来实现人的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思想的变革。
四、李时中(1527年-1602年)李时中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和教育家,被尊称为“教育宗师”。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为目标,提倡关爱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和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李时中在教育领域的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教育理念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蔡伦(公元公元78年-公元公元121年)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和工艺家,他发明了造纸术,被尊称为“造纸之祖”。
蔡伦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字传播和文化发展,将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造纸术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后世的纸张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这些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貌。
他们的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
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淡泊名利的人物事例:一、历史人物:1. 文天祥(1236-1283):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他一生追求忠诚与正义,对个人的名利并不在意。
在被俘期间,他坚决拒绝与元朝勾结,宁愿选择忠于祖国和人民,表现出了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 王阳明(1472-1529):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内省和自省,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放在道义和品德上,而非功名利禄。
他淡化了对个人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和谐。
二、文学艺术界: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作家,他一生追求自由、民主和社会正义,关注人民疾苦,但并不追求个人的名利。
他多次放弃高薪职位,选择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道义。
2. 贾平凹(1952-):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
贾平凹一直保持着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虚名和功利并不在意,专注于创作和思考。
三、哲学与宗教界:1. 庄子(公元前369-286):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而闻名。
他认为世间的荣华富贵只是幻象,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道的境界。
2. 达·芬奇(1452-1519):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他不仅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更是科学家、工程师。
尽管他的才华使他备受赞誉,但他对名利从不追求,更注重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
四、社会活动家:1. 雷锋(1940-1962):雷锋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做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雷锋忍受艰辛、奉献社会,并且以精神力量感染整个社会,他对于个人名利的追求是淡化甚至放弃的。
2. 格拉汉姆·穆尔(1980-):格拉汉姆·穆尔是英国网球运动员,他是迄今为止最年长的温网男单冠军得主。
他一直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态,专注于比赛和自己的成长,而非外界的评价和奖杯。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朝时期的文化名人、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与“心学”齐名,被后人称为“王阳明心学”。
1. 学无止境凡事不知足者多,但唯有学无止境。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求知。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把握真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2. 学以致用学习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从而获得真正的收益。
3. 因材施教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只有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果。
4. 反躬自问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经常反躬自问,不断自我审视。
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5. 尊重他人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推己及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
只有把自己的问题与别人的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7. 勤奋努力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付出努力和汗水。
没有人能够凭空成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8. 忠于职守9. 明辨是非在面对问题时,必须要明辨是非,不能轻易地附和别人的意见。
只有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
10. 知行合一知识是为了行动服务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知行合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王阳明的人生哲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强调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等观点,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学习,也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生活。
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够帮助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实践王阳明的人生哲理。
福州市历史名人福州名人,福州历史人物(一)2024
福州市历史名人福州名人,福州历史人物(一)引言概述:福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福州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介绍福州市的历史名人,展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以及他们对福州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一、政治家1. 王阳明- 洪武年间,王阳明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推行许多政治改革。
- 他主张以心学为核心,提倡“致良知”、“格物致知”,对福州的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后来的明末清初许多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2. 蔡东藩- 蔡东藩是晚清福建巡抚,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推动福州现代化进程。
- 他致力于发展福建的工业、农业和交通,带动了福州的经济繁荣。
- 蔡东藩还进行了教育改革,创办了福建汽车修理学校和福州刑政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
3. 杨绛- 杨绛是福建籍著名作家、翻译家,也是福州市的杰出历史名人之一。
- 她以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翻译著作,传承和弘扬了福州地区的文化传统。
- 杨绛的作品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瑰宝,给福州市在文化上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二、文化艺术家1. 鲍时明- 鲍时明是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在戏曲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 他对福州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福州戏之父”。
2. 李建勋- 李建勋是享有盛誉的福建籍现代舞蹈家。
- 他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舞蹈风格。
- 李建勋以其卓越的舞技和创作才华,为福州市的舞蹈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福建籍文化名人,对中国近代的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倡导汉学,并于1829年创办了翻译馆,致力于翻译西方科学和文学作品。
- 林则徐还在福州创办了“求是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翻译家。
总结:福州市历史名人众多,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丰富多样,对福州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守仁
1. 王守仁(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
中国明代大臣,思想家。
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
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遭刘瑾陷害,谪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驿丞。
始悟心性之学。
五年刘瑾伏诛,起为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
后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进鸿胪寺卿。
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授南(安)、赣、汀、漳诸州巡抚,行十家牌法,选民兵,镇压大庾、乐昌、郴州农民起义。
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平定宸濠之乱。
嘉靖初,拜南京兵部尚书。
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嘉靖六年诏以原官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镇压大藤峡起义。
七年十一月廿九日(1529年初)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
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
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在伦理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致良知。
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
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称为“太虚”。
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
认为“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满街都是圣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照着良知去做,去“致”良知。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
但混淆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界限,甚至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这就陷入了唯心论。
中国名人语录王阳明经典励志语录
中国名人语录王阳明经典励志语录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晚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今天小编给同学们带来了关于王阳明的经典语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也希望你们会喜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王阳明经典语录: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5、授书不在徒多。
但贵精熟。
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9、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0、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5、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1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9、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
20、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21、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22、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2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3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1、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出自岳麓书院的历史名人
出自岳麓书院的历史名人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府之一,自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作为湖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岳麓书院培养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出自岳麓书院的知名历史人物:1. 王阳明(1472-1529)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在岳麓书院担任过讲官,对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王阳明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通过修心养性来实现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
他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杨载(1528-1579)杨载是明代学者、文学家,也是岳麓书院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岳麓书院担任讲官期间,带领大量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
杨载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流,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享有盛誉,被誉为“南杨北李”,与顾炎武齐名。
3. 许彬(1569-1633)许彬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被誉为“江右才子”。
他在岳麓书院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才俊,为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彬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以触动人心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4. 朱国桢(1692-1765)朱国桢是清代著名的科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他在岳麓书院担任过讲官,致力于推动科学与教育的发展。
朱国桢对于加强实验与观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出了重要观点,并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应用,对于中国科学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陈寅恪(1890-1969)陈寅恪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岳麓书院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岳麓书院工作期间,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解读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的著作深入浅出,思想深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承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上是一些出自岳麓书院的历史名人,他们在学问、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历史敢为人先的名人素材
中国历史敢为人先的名人素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敢为人先的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勇气,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敢为人先的名人素材:王羲之(303-361):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在书法艺术上开创了“行、草、楷、隶”四种书体的传统,并且在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上有独到的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王阳明(1472-1529):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心学之祖”,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理论,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很多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李白(701-762):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无拘无束的个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李白的诗歌被后人誉为“浪漫主义”的典范,对于后人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南山(1936-):钟南山是中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他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钟南山敢于直言不讳地向政府提出防疫建议,并且亲自赴一线指导抗疫工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郭沫若(1892-1978):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郭沫若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家,其代表作品《林则徐》等被后人誉为经典之作。
这些敢为人先的名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勇气,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行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人物。
希望我们能够向这些名人学习,勇敢创新,敢为人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静守己心名人故事
关于静守己心名人故事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心学大师,理学家,教育家。
王阳明心学提倡“心性本善”,主张用“知行合一”之学改造主观世界,以达到“致良知”;主张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做到“心性纯正如水也”。
他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小时候在私塾学习,老师常用“吾家有一石,欲供先生之坐卧”来教导他;长大后在私塾学习了一年,以“勤学苦读”为准则,通过苦读来充实自己。
王阳明小时候家贫,没有钱买米买肉供他吃。
他的邻居见他这么穷,就劝他:“穷了就回家去吧,少吃点肉就是最大回报了。
”王阳明听后就说:“以天下为己任也,不求自己富了还能使别人富起来?我做事情要以天下为己任?”于是,他从那时起立志要当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1.王阳明:静,是心安,守,是心净静,就是心不动,不妄动。
守,就是心不乱。
心不乱是没有心的。
心是一种很稳定的东西。
所以“静”和“守静”是统一于“心”里。
心不乱,人就不会被外物所动,也就不会为纷扰所迷惑。
人对这个世界没有太多不满与抱怨,只有一颗平静和从容的心。
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人,他们也不会去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心态失衡而愤怒;也不会去责备对方或是责怪自己;也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沮丧与不满;更不会去埋怨任何人及外界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与麻烦、甚至恶意;甚至会主动为对方分担一些烦恼、焦虑。
2.《大智大慧》一书记录王阳明的人生感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讲“致良知”的功夫,并把“致良知”作为了“良知”的核心。
《大智大慧》一书记录了王阳明的人生感悟。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将良知和自己心里的良知结合起来,通过良知来感化天下万物,从而达到净化自己、成就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致良知”是要通过自己心里的良知去感化天下万物。
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自己,我们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改变自己。
我们自己决定了命运,决定了我们有没有追求幸福。
三河有没有著名的历史人物?
三河有没有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三河历史人物的背景与贡献三河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力,为三河的发展和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字阳明,号普庵。
他在治理三河期间,积极推动改革,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的理念主张心学,并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强调个人应当通过直观认识来发现内在的真理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培养人的良知,并倡导民众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在三河深深扎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张世杰(1895年-1973年),河北三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曾多次被国民政府逮捕和关押。
张世杰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世杰的成就在三河市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曾组织和领导三河地区的农民起义运动,并与其他共产主义者一起,为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而努力。
张世杰的热血革命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三河人。
二、三河历史人物的遗产与影响三河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遗产和思想延续至今,继续激励着人们为三河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1. 遗产保护与传承三河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在努力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和文物遗址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相关研究和教育活动。
这些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三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思想与教育影响王阳明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被广泛传播,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三河,王阳明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
三、当前三河历史人物的意义与价值三河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丰富多样,他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对于当代三河人民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明朝败家子王阳明评价
明朝败家子王阳明评价翻开历史就可以得出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名人在小的时候,都会经历些坎坷,最后受到了磨练才成为一代宗师,这里说就是明朝的一位奇人,名字叫做王阳明。
根据史书的记载,34岁的王阳明在中秋节,都不好意思回家,但是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选择了归家的路,这个人在后世的口中被看为了圣人,他创造了心学学派,门徒更是遍布全国各地,无论是武功和才华都是让人称赞的。
但是在小的时候,他却是一个非常出名的调皮捣蛋。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当时他好像就是不学无术,出生的家世,算是上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当朝君主的老师,可是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识字,反而对于那些武艺非常的热衷,成绩在班里都是中下游,但是自己的的理想却很远大,经常是口出狂言,动不动的就向人说,自己将来要做圣贤人,一年到头的给家里闯祸。
如果说小时候的这些事情,只是孩子的调皮,那么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却迎来了一个非常倒霉的事件,原来在当时是姓刘的太监掌握权力,那个时候王阳明正在朝堂担任一个官员,所以他直接的就写了一道上书,来批评这个姓刘的太监,是个奸诈的小人。
没想到给自己惹来了祸事,被打的浑身是血,最后他的官位也是一降再降,直接的被发配到了偏远的山区,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做一个小官员。
如果按照现在人来说法,也就是乡村领导,这就说明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
而在发配的路上,正好经过了南京城,他已经躲藏了多年的父亲,正在南京当一个官员,那么对他来说去还是不去呢?原来他到达南京那天,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四,也就是第二天就要是中秋节了,按照他弟子后来的记录,当时他来到南京城的时候,看到了原来家中的一个老仆人,正在门口焦急地等候着,这个家已经多年没有回来过,而这个时候的父亲,也不再是那么的严肃,反而显得比较慈祥。
这时候王阳明才突然的发现,原来自己的老爸已经老了。
如果是小时候他闯了祸,肯定会受到对方的责骂,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老爸却非常的激动说,只要回来就好。
以前他是很少认错的,在这个时候他却非常愧疚的说,我把自己的官位弄丢了,对不起。
王阳明用心经营方能取得成功
王阳明用心经营方能取得成功在人们对于成功的追求中,有一位历史上的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成功的启示和智慧。
他就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用心经营。
用心经营意味着我们要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功。
首先,王阳明告诉我们,用心经营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审视和思考,清楚地知道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在人生中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只有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我们才能用心经营,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
其次,用心经营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态和态度。
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潜能,使我们更加有动力去追求成功。
此外,积极的心态还能让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只有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才能用心经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第三,用心经营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王阳明说过:“为学而行之,不以成败论。
既有斯行,则无不称。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学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动,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学习也是用心经营的一种表现,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用心经营还需要我们注重细节和品质。
王阳明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品质决定人生。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要注重做好每一个小事,细节决定了整体的质量。
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此外,品质是用心经营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王阳明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用心经营。
用心经营意味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注重细节和品质。
历史名人-王阳明
•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 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 •
•
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 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 人,受到民众爱戴。 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1、生而不凡
•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
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 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
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 《论语· 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 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 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 •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
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
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 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
• •
王阳明的故事2.你来看此花时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 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 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 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 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看竹子的故事
王阳明看竹子的故事王阳明,字阳明,号日知子,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阳明心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阳明的故事很多,其中一则著名的故事就是他看竹子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休息,突然想到要去看看竹子。
于是,他穿着朴素的衣服,只带了一个扇子,便出门去了。
他沿着小路走了一段路程,来到了一片竹林。
竹林里清凉宜人,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
王阳明走到了一棵高大的竹子旁边,他仔细观察着这棵竹子,发现它枝干挺拔,叶子翠绿,生机勃勃,非常美丽。
王阳明看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棵竹子能够这么健康、美丽呢?”他想了一会儿,觉得可能是因为这棵竹子的根深扎地,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才能长得这么好。
于是,他开始挖掘这棵竹子的根部,想看看它的根究竟有多深。
他挖了一会儿,却发现这棵竹子的根并不深,只有一段短短的根系,根本无法支撑这样一棵高大的竹子。
王阳明感到非常奇怪,他想:“这棵竹子的根这么短,怎么能够长成这样呢?”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棵竹子的枝干非常柔软,可以随风摇曳,不会折断。
这时,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棵竹子的枝干这么柔软,怎么能够不折断呢?”于是,他开始摇晃这棵竹子,摇了一会儿,发现它确实非常柔软,但是也非常坚韧,不会折断。
王阳明感到非常惊奇,他想:“这棵竹子的枝干这么柔软,怎么能够如此坚韧呢?”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棵竹子的叶子非常细长,可以随风摆动,不会被风吹走。
这时,他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棵竹子的叶子这么细长,怎么能够不被风吹走呢?”于是,他开始吹风,吹了一会儿,发现这棵竹子的叶子确实非常细长,但是也非常坚韧,不会被风吹走。
王阳明感到非常惊奇,他想:“这棵竹子的叶子这么细长,怎么能够如此坚韧呢?”他再次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棵竹子的根、枝、叶都非常坚韧,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不会被外界的风吹倒。
这时,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这棵竹子的真正含义。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1. 王阳明学说的背景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文宾,号阳明,福建永春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流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他是儒家学派四大名人之一,也是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学说早在明代中叶就已经形成,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①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有致良知的本来面目,只要不被外物所扰,自然能够认清良知,行好之事。
因此,实现人类的道德教化要从内向外的途径,即通过致良知来确定人类的道德标准。
②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灵是百川汇成一片的,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因此,心即理。
这也就是说,将心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的源泉,是知识和实践的纽带。
如果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和体验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地践行道德理想。
③事功。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功夫不是靠书本知识可以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悟,在行动中领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事功”。
④学以致用。
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或者解决某些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即学习知识要融会贯通,找到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并通过实践将它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3. 王阳明学说的影响王阳明学说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学说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思想,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王阳明学说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也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引导,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同时,王阳明学说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等思想财富。
最后,王阳明学说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不但要扩大人的学识,更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成就远远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传统中的珍贵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
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 《论语· 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 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 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心即理 龙场悟道
•
•
如何学习心学,他提出四点:
第一,立志。要打定主意做第一等人,一切以圣贤的标准 衡量自己。
•
• • •
第二,勤学。进德修业是不断积淀的过程,要学习知识提 高品德。
第三,改过。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像洗澡一样,去除心 中污垢。 第四,责善。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来劝勉从善。
随着王阳明对心学的讲述,他的门徒逐渐增多,1509年 在贵阳书院的讲学更让他声名远播。
2、年少有为
• 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人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何
处?)
• 私塾先生:“读书做官”。 • 王阳明:“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读书作圣贤。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 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
•
7、立院讲学
• • •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升王阳明为南京 兵部尚书,加封他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 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 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人物生平
• 1、生而不凡 • 2、年少有为 • 3、步入仕途 • 4、龙场悟道 • 5、评定江西 • 6、平定叛乱 • 7、立院讲学 • 8、总督两广 • 9、病逝归途
1、生而不凡
• 王阳明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
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 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 纵观王阳明一生,前三十年是思想上的浪子,在儒、
佛、道三家之间来回穿梭、选择,龙场悟道后果断以 心学作为一生所践行的理论,一次次迎接考验,一次 次漂亮地完成生活的挑战。他在良知的指引下创造了 足以让所有人倾佩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代圣人。
历史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
• •
王阳明的故事5.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 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 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 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 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 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 “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 “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 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 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 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 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
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 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 验封清吏司主事。
5、平定江西
•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
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 (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阳明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 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 孔、孟、朱、王。
• 南赣匪患严重。王阳明利用土匪头目们性格的弱点,
铲除了土匪。
6、平定叛乱
•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 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 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 申盟誓。
•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
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 也。
•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
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 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 大光芒。
•
• •
王阳明的故事2.你来看此花时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 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 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 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 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心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 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 •
•
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 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 人,受到民众爱戴。 他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
• •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
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
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 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阳明学
• •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 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朝鲜 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 王阳明三次证道: • 在贵州龙场论证“心即理” • 在江西南昌论证“致良知” • 在浙江余姚论证“四句教”
•
•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心即理
•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之思想,反对程颐
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和“事上练”
的延伸。心即理是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 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现;事上练是说,凡事从 良知出发,去实践中锻炼。出于良知的行为就一定要 做,反过来,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于良知。如此,便 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
四句教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
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
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 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 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 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四句教画龙 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3、步入仕途
•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