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文地理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活动和影响。
本章将从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并摘抄相关内容。
二、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活动和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地理现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摘抄内容:1.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包括居住、生产、交通、政治、文化等方面。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居住地的分布和演变:研究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居住地选择、分布规律以及居住地演变过程。
2. 人类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交通运输地理:研究交通运输线路、网络布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政治地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分布、政治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文化地理:研究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布、传播和演变,以及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抄内容:1. 人类居住地的分布和演变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
2. 交通运输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途径。
3. 文化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领域。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地理志、统计资料等进行分析,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模型分析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化地理学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了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在不同地方的特定表现形式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地理学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例如,作者在著作中提到了人类聚居地的选择和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文化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实践共同塑造的产物。
另外,文化地理学还关注了地理空间和社会身份的关系,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地方认同和地方性。
地方认同是指个人对于地理空间的情感和归属感,而地方性则是指特定地方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习俗。
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性的研究,文化地理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以及地方文化和个人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作者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社群和社会实践的研究,指出了地方文化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这些研究启发了我对于地方和社会身份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
此外,文化地理学还关注了地方文化的流动和转变,研究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相互联系和互动,而地方化则是指地方文化的保护和重建。
通过对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文化地理学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方文化的权力和抵抗。
例如,作者在著作中提到了全球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改变,以及地方社群对于全球化的回应和适应。
通过这些研究,我认识到地方文化的流动和转变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地方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些研究启发了我对于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平衡和交流的思考。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人文地理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相信阅读这类的书籍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一起看看为大家推荐了人文地理的个人读书笔记,欢迎收藏哦。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
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
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
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
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
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
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
《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
《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
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保罗毛病、陋习。
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
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
通过阅读叶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
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
文学地理学概论读书报告
文学地理学概论读书报告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标志——读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杜华平内容提要:曾大兴教授多年来倾其全力于文学地理学理论研究,其新近出版的《文学地理学概论》是对文学地理学作出全面谋划、完整思考、系统论述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文学地理学学科初步建成。
此书作者有很清晰的学科意识,力主在文学学科现有的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的三个分支之外,增加文学地理学分支,形成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双峰并峙的格局。
本书紧扣以下核心问题而展开,即在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文学,它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如何?全书围绕这一核心,聚焦于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者、文学景观、文学区五个要点,形成了完整而逻辑自洽的学科知识体系。
全书问题意识突出,各章逻辑紧密,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关键词: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理论体系作者简介:杜华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和文学地理学。
Title: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Geography as a Subject—Reading of Zeng Daxing'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GeographyAbstract: Professor Zeng Daxing committed himself to theresearch on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literature geography for many years, whose latest published book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Geography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systematically from all-round and complete perspective, marking the initial step of developing literature geography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iterary scheme made up of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with clear academic thought, proposes literature geography being one component of the scheme as important as literary history. The core problem of this book is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iterature nurtured under the condition is. Following the point, the book focuses on litterateurs, literary works, literature recipients, the landscape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districts, forming the complete and 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Each chapter is correlative, logical and attractive for the common emphasized core problem.Key words: Zeng Daxing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Geography theoretic systemAuthor: Du Huaping is from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ture Geography.近十数年,文学地理研究蔚然成风,然而这样的研究能否成“学”,过去曾经有争议。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
人文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时期,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军事地理学等。为此,人文地理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的主线。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起发展变化的趋向。
1、注重区域与空间研究
2、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
3、对时间序列的关注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在我决定翻开那本厚厚的地理学书籍时,心里还真有点小忐忑。
毕竟,对于我这个平日里只对吃喝玩乐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次有点艰巨的挑战。
不过,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我发现地理学就像是一个装满了惊喜的大礼盒。
比如说,我了解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原来我们脚下的大地并不是实心的一块,而是像一个千层蛋糕一样,有着不同的层次。
最里面是地核,就像是蛋糕的核心部分,温度高得吓人;中间是地幔,像是柔软的奶油层;最外面的地壳,则是那薄薄的脆皮。
这让我忍不住想象,如果地球是个巨大的蛋糕,那得是多大的烤箱才能装得下呀!还有关于气候的部分,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不同的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候,而且影响气候的因素多得让人头晕。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等,它们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地方是炎热干燥还是寒冷湿润。
我就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去了一个海边的小镇。
白天的时候,阳光灿烂,海风轻轻吹着,特别舒服。
可是到了晚上,气温骤降,我穿着单薄的衣服,被冻得瑟瑟发抖。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就是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白天海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晚上再慢慢地释放出来,所以海边的昼夜温差相对较小。
但那次我可真是吃了大亏,回到住处就赶紧裹上了厚厚的被子。
说到地形,山脉的形成过程简直太神奇了。
板块的碰撞、挤压,就像是两个大力士在较劲,结果挤出了高耸入云的山脉。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那山又高又陡,爬得我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放眼望去,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我想,这些山脉在千万年的时间里,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书中关于河流的内容也特别有趣。
河流就像是大地的血脉,奔腾不息地流淌着。
它们从高山出发,一路穿越峡谷、平原,最后汇入大海。
我想起小时候家附近的那条小河,夏天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在河边玩耍。
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小鱼小虾在水底游来游去。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在我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人文地理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人文地理学导论》的书,这本书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理解,并且我想与你分享一些我所学到的东西。
首先,我学到了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地理条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影响。
这个领域研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对我来说,这个概念很有意义,因为它突显了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某个地区的气候和地貌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人文地理学也涉及到人类对地理环境做出的改变,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这种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城市化的影响。
人类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改变了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这种改变通常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文地理学还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地理差异会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差异。
例如,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高于另一个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资源分配、政府政策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了解这些差异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了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如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环境科学等。
这些学科相互交叉,互相补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
因此,人文地理学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也是一个桥梁,连接着许多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通过阅读《人文地理学导论》,我对人文地理学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理环境。
我也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人文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文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文题目: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文化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通过阅读2024年最新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门学科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本书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文化地理学将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视为一种地理现象,通过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来研究和理解这些现象。
它不仅关注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还关注其形成和演变的地理背景和影响因素。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化地理学能够揭示出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其次,本书重点探讨了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地理学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联系。
例如,本书讨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排斥和地域分隔等问题。
这些问题既折射了全球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空间的重塑和再造,也反映了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兴领域的研究成果。
例如,它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在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空间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还为社会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因此,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也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本书对于理解和应用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它既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切认识到文化地理学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方式。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中,地理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地球奥秘的大门。
最近读的一些地理书籍,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地理学,它可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哪里是山,哪里是海。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元素。
从大气环流到地壳运动,从人口迁移到城市发展,无一不在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在自然地理方面,我了解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
原来,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由多个巨大的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和分离。
这些板块运动造就了雄伟的山脉、深邃的海沟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逐渐隆起的。
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则是因为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了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气候也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不同的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在大陆内部,由于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往往形成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干旱地区,人们需要发展节水农业;在寒冷的地区,建筑风格和取暖方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人文地理方面,人口的分布和迁移规律让我深思。
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在左右着人们的选择。
像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形成了繁华的城市群。
而在一些贫困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则相对稀少。
人口的迁移不仅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的发展也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的选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等都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不合理的规划则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总喜欢找个安静的角落,翻开一本关于地理学的书籍,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妙和未知的世界。
最近读的这本地理学著作,就像一位亲切的向导,引领我领略了地球的多彩风姿。
书里提到的山脉,让我想起了那次去黄山的经历。
当时,我站在山脚下,抬头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既充满了敬畏,又满怀期待。
一开始爬山,我劲头十足,脚步轻快,觉得自己仿佛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可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每走一步都感觉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
那些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为我加油鼓劲。
我停下脚步,靠在一棵大树旁,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步伐稳健,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我心里不禁暗自惭愧,连老人家都能坚持,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向上爬。
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爬到了一个观景台。
从那里望去,连绵的山脉尽收眼底,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
远处的山峦层峦叠嶂,颜色由深到浅,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有的山峰陡峭险峻,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山峰圆润平缓,像是一个巨大的馒头。
山谷中,雾气弥漫,仿佛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
再看看脚下的山路,弯弯曲曲,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
路上的游客们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欣赏风景,还有的在互相鼓励着继续前行。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书中关于河流的部分,也让我的思绪飘回到了那次在漓江的游船之旅。
漓江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只有游船经过时,才会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两岸的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还有的像仙女。
船夫一边熟练地划着船,一边给我们介绍着沿途的风景。
他说,漓江的水之所以这么清澈,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
我坐在船上,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丝凉爽。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范本《2024年文化地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地理学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地理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首先,本书提供了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分析和对当地居民文化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沿海地区的渔民如何依赖于海洋资源生活,他们的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海洋元素,包括渔民的信仰、节日和娱乐活动等。
在山区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与山地特点相适应的耕作和居住方式。
其次,本书着重强调了人类文化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案例的研究,作者展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例如,大城市的建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堵车、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崩溃,进而对人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案例进行比较,作者突出了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作者对寒冷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居民文化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气候和地理环境对这些地区人类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作者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思考。
首先,我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地理环境不仅仅是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塑造和定义人类文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认识到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
地理环境不仅限制了人类的活动和发展,同时也被人类的行为所改变。
最后,我深刻意识到地理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性质。
地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而文化学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从小我就对这个大大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海的尽头又在哪里。
长大后,接触到了地理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世界的新大门。
最近读了一些地理学相关的书籍,让我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中有一个关于气候的章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书里提到了热带雨林气候,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去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地方。
刚下飞机,就能明显感觉到那股潮湿闷热的气息,就像被一个巨大的、湿漉漉的热水袋给包裹住了。
走在路上,看到的树木都无比高大,枝叶繁茂得几乎把天空都遮住了。
那些树叶绿得好像能滴出油来,阳光努力地从缝隙中钻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路边的花草也特别奇特,花朵大得惊人,颜色鲜艳得不像话,就像是被画家特意用最饱满的颜料涂抹上去的。
还有那些藤蔓,像蛇一样缠绕在树干上,仿佛在跟大树争夺生存的空间。
当地的水果更是丰富多样。
在水果市场里,看到了一堆叫不出名字的水果。
有一种像个长满刺的小皮球,摊主告诉我那叫刺果番荔枝。
还有一种长得像个紫色的灯笼,原来是神秘果。
买了一些尝尝,那味道,甜得让我觉得之前吃的水果都白吃了。
在热带雨林里散步,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鸟儿的叫声清脆悦耳,像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还有猴子在树上跳跃时树枝摇晃的声音,“嘎吱嘎吱”的,让人忍不住担心树枝会不会突然断掉。
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大象的吼声,低沉而有力,仿佛在宣告自己的领地主权。
这里的雨也是说来就来。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那雨下得可真是凶猛,感觉就像天上有个巨大的水桶被打翻了。
不一会儿,地上就积起了一个个小水洼,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进去溅一身水。
说起气候,还不能不提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让我想起了在英国的日子。
那里的天气总是那么多变,一天之中能经历四季。
早上出门可能还阳光明媚,穿着一件薄外套就觉得很舒适。
可到了中午,突然就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不得不赶紧找家咖啡店躲一躲,顺便加一件厚毛衣。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
人文地理读书笔记《人文地理》这本书是我在假期里读的,它主要探讨了人类文化、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本书让我对人文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启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书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关于城市化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书中提到,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人文地理也让我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
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话题。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
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全球化则加速了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文化同质化、文化侵略等。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要警惕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文地理学的魅力。
人文地理学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之,《人文地理》这本书让我对人文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它也启发了我的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观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文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地理文化和地理观念。
近年来,随着地理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文学地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
本文将结合《文学地理学》一书,对文学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理论进行摘抄和解读。
二、基本概念1. 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包括地理空间、地理文化和地理观念三个方面。
2. 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虚拟地理等。
3. 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地理区域特有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4. 地理观念:地理观念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地理意识,包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评价和利用等。
三、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文学作品、地理学、历史学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GIS技术对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对其地理空间、地理文化和地理观念进行深入剖析。
4. 对比分析法:对不同文学作品或同一作品在不同地区的地理描写进行比较,揭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重要理论1.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文学作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征。
2. 地理文化论:强调地理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作品体现了地理区域特有的文化特征。
3. 地理观念论:认为地理观念是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桥梁,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4. 地理空间论: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描写,探讨地理空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摘抄与解读1.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地理文化和地理观念,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地理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宛如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着地球的千姿百态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最近,我沉浸在地理学的书籍中,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和空间的奇妙之旅。
以下是我在这个旅程中的一些所思所获。
地理学所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自然地理的山川河流、气候土壤,到人文地理的城市发展、人口迁移,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自然地理方面,我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大陆和海洋。
板块的漂移、碰撞和俯冲,不仅造就了雄伟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
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比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而两极地区则是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此外,地球上的水圈也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系统。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肥沃的平原,而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
谈到人文地理,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让我深感人类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从古代的城市起源,到现代的大都市扩张,城市的布局和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
交通、工业、商业等因素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也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了人口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和聚集。
这种人口的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和自然灾害等。
GPS 则为我们提供了精确的位置信息,方便了导航和地理测量。
GIS 则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
地理学的读书笔记地理学,这门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科学,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领域和内容。
从自然地理的山川湖泊、气候气象,到人文地理的城市发展、人口迁移,它就像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展现着地球的多样与精彩。
在阅读地理学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方法所吸引。
首先,自然地理部分让我对地球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对于山脉的形成,板块运动的力量是关键因素。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力会使岩石层褶皱、隆起,从而形成雄伟的山脉。
像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逐渐崛起的。
而气候的形成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
赤道地区由于受到太阳直射,气温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往往形成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在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文地理的内容则让我看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的发展并非偶然,它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密切相关。
例如,沿海城市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贸易优势,容易发展成为经济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凭借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位置,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
人口迁移也是人文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或者教育资源,会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这种迁移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部分让我明白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而发展起了重工业;而另一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成为了农业发达的区域。
交通线路的布局也对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交通枢纽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当今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地理数据、监测环境变化、进行城市规划等。
文化地理学读书笔记
文化地理学读书笔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文化地理学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于迈克·克朗所著的《文化地理学》这本书,我是近期才读的,时间有些仓促,对一些问题看的也不是那么深,但其中有些问题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下面笔者将加以评述,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1.地理景观与文化地理景观既可以被看成是文化产物,也可以看成历经不同时期文化的再生。
地理景观它首先作为一个相对的客观存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下事物的各种变化,作为文中所说的“历史重写本”,以展示区域文化的演进过程;而新的文化现象或过程往往又是通过各种地理景观的变化而展现给了人们,例如在开放耕种制地理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封建雇农制,它记录下那是人们用牛拉犁进行耕种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文明。
2.文化之权力和排外性在本书中提到,中世纪的上层社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独有的狩猎权等权力,制订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以约束别人的行为,禁止别人对自己领地的侵犯,充分维护自己的产权,这一上层社会的景观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排他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文化对于人的约束其实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尤其是在秦始皇时期,嬴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下令焚书坑儒。
我们知道,儒家一直强调“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代统治者希望以文化的形式操控人们的思想,进而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永远臣服于自己,以确保自己权力的永恒。
所以说文化与政治权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经常听到“地缘政治”这个词,它是指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例如一些国家将自己首都迁至一个地区往往就会带有某些政治色彩,各个国家也会通过某些特定的象征物来树立一个民族的形象,以实现政治利益。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2024年文化地理学读后感《2024年文化地理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洞察力和鲜明观点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全球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环境的研究,全面解析了文化与地理的相互关系。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文化地理学的内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书中首先介绍了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塑造作用以及人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改变。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了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环境,从而得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结论。
书中还着重探讨了全球化对文化地理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各地区的文化相互渗透。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失去根基。
作者指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消失,而是需要找到平衡点,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同时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在书中,作者还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进行了深入思考。
全球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人类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提出,要实现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城市化和文化地理的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中心。
作者通过对全球各大城市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化对文化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本土文化。
阅读完《2024年文化地理学》,我对文化地理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研究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城市化对文化地理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做出贡献。
总之,《2024年文化地理学》是一本思想深邃、洞察力强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地理学读书笔记
文学地理学定义:
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
——百度百科
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空间的维度,探讨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和性质》曾大兴,编者按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一、《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分类:
1、系地法: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
文学区进行排列。
例如某个作家是在哪里出生、成长的?某个作品是
在哪里产生的? 某个作家一生到过哪些地方? 某种文体的起源地在
哪里? 之后又传播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流派的发源地在哪里?
之后又扩散到了哪些地方? 某个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某个
文学区的中心地哪里? 等等,都要考证清楚,然后制成相关的表格或地图。
2、现地研究法:
(1)把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曾
大兴
(2)“现地研究”的方法学,是指“回到作品产生的现地,以科学方法验证相关的古代文献,提供贴近研究诗人作品及生活的新资讯”的研究方法。
所谓“现地”有三:
一、是真实的山川大地。
二、是曾经亲历其地者所记录的世界。
三、是古人生活的客观条件。
现地研究,并不只是历史地理的探讨,它是立足在文学研究上,尽一切可能向原作者时代收集物证,并以严谨的论证过程和现代仪器程式进行检验的鉴识科学。
——简锦松: 《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3、空间分析法: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 包括各种空间元素及其结
构与功能) 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是指存在于文本中的以地理物象、地理意象、地理景观( 地景) 为基础的空间形态,如山地空间、平原空间、海洋空间、草原空间、乡村空间、都市空间等等。
“空间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文本空间的分析,用台湾学者
范铭如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探讨文学里的空间”。
3、区域分异法:按照文学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把它们分为不同的
地理板块。
4、区域比较法:把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的文学事象进行共时比较或平行研究。
二、《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曾大兴
地域文学的内涵:地域内部的相对一致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的地域特征。
文化的地域特征与自然的地域特征相融合,就是地域性。
这种地域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文学的地域性。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地理边界又比较模糊的文学,就是“地域文学”。
地域文学的研究方法: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应该是文学史的方法和文学地理学的方法并用。
用文学史的方法研究“地域文学”,可以描述它的时间轨迹(历史演进之迹)并揭示其特点;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研究“地域文学”,则可以描述它的空间结构并揭示其特点。
只有准确地把握“地域文学”的内涵,充分认识它的时空交融的特点,在使用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同时,较好地使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还原“地域文学”的真相,并深刻地阐述它的地域的与超地域的意义和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从事地域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学家族的研究;二是关于地域性文学流派、群体的研究;三是地方性文学史的撰写;四是关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从事地域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发掘了大量的地域文学史料;二是梳理了各地域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作家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作家一生中可能会参与多种地域文学的
创作。
地域文学”是由以下三类作家创造的:一是籍贯在本地、生活也在本地的作家,即本土作家;二是籍贯在外地,但是某一段时间客居(求学、应试、仕宦、流寓、贬谪等)在本地的作家,即外地作家;三是籍贯在本地,但是长期生活在外地的作家。
三、《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和性质》——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批评内涵:文学地理学批评,又称“地理批评”,是
一种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同时兼顾文本创作与传播的地理环境的文学批评实践。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它的批评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
文学地理学批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文本分析为重点
2、以人为主体
3、时空结合
4、有限还原
5、环境干预
四、关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
(文学地理学是一个尚在建设中的学科,本身并未达到成熟之境)
《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曾大兴教授访谈录》
1、文学地理学究竟是什么?
学术界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普遍持有)。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一种学术方法,以杨义为代表。
第三种观点,是把文学地理研究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补充,或者“补救”。
这个观点以梅新林为代表。
曾大兴主张把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为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也就是隶属于文学这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2、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五大板块:一是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二是文学地理学原理,三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四是文学地理学批评,五是各式各样的文学地理。
3、文学地理学在中国建成之可能
一是我国疆域广大;二是文学地理学在中国具有一个博大深邃的思想背景;三是中国学术既追求一种天人合一、时空交融的境界,又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理性精神,讲求经世致用;五是在中国,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
《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曾大兴
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三是应用研究。
五、《文学地理学的理论集成》——苏州大学教授罗时进
本文介绍了一本文学地理学参考书目,即梅新林与葛永海教授积十余年之学力著成的《文学地理学原理》。
该书从文学地理学的成长历程入手,系统梳理了各种重要理论话题,包括历史回顾中的中西地理环境互动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概念体系中的文学地理学与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以及地理诗学,学科体系中的文学本位论、地理本位论以及文学—地理双重本位论,还有各种空间层次理论,空间情结理论,研究方法理论以及文学地图理论等等。
六、杂摘
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有三个意义层面: 一是作为原型的客观存
在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可以称为“第一空间”; 二是文学家通过自己的地理感知和地理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所建构的审美空间,这个空间以第一空间为依据,但是包含了作家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可以称为“第二空间”; 三是文学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结合自己的地理感知和地理想象所再创造的联想空间,这个空间不是第二空间的简单映像,而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读者自己的想象、联想相结合的产物,可以称为“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