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名词解释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8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9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11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叫做反馈。兽医
73窦性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74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异位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的节律。
75抢先占领: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最快,所以在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除极到达阈电位水平 之前,它们已经受到窦房结发生并会传导来的兴奋的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兴奋,所以正常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
68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末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也称最大复极电位。
69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毫伏这一段一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70期前收缩: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兴奋而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迟到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63等长调节:即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是指在前后负荷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发生变化,使心用心搏出量发生改变,故称等长自身调节。
64心音: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 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如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听到声音,称为心音。
60搏动: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可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第八版人卫出版社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八版人卫出版社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许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内一些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应这些变化,最终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第二章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一些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物质在膜蛋白(生物泵)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胞吞通道扩散载体扩散伴随运输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死亡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效应的过程。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和淋巴等,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

2.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相反。

5.正反馈是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它的作用方向与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一致,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和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沿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方式。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处于静息状态下的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是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是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是指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是指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接受一次刺激后,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兴奋性为零。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包括温度、PH、渗透压、各种物质成分等。

单纯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邻放在一起时,溶液中溶质或溶剂分子产生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的现象。

第二信号系统由产生第二信使的系统和各个第二信使通路组成的信号转导系统。

对细胞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发挥重要作用。

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的能量并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比顺应性等于测得的肺顺应性(L/cmH2O)/肺总量(L)。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绝对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电紧张性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向远处传播,去极化的幅度具有衰减性。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明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

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

动脉血压指流动的血液对脉管壁单位面积上的侧压力。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肺牵张反射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以容纳食物。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胃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搏出量: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只差。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本文将解释生理学第二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

正文:第一大点:细胞膜1. 细胞膜是位于细胞外部和内部环境之间的一个薄层结构。

2.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3. 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传递信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能选择性地通过溶解度、电荷、分子大小等因素控制物质的进出。

第二大点:膜蛋白1. 膜蛋白是嵌入到细胞膜中的一类蛋白质。

2. 膜蛋白可以分为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等不同类型。

3. 通道蛋白能够媒介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4. 载体蛋白能够促进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5. 受体蛋白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传递信号并产生生物效应。

第三大点:细胞外液1. 细胞外液是细胞膜外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和间质液组成。

2. 细胞外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等。

3. 细胞外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和细胞外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大点:细胞内液1. 细胞内液是细胞膜内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器溶液和细胞质组成。

2. 细胞内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和溶解物质,如钾离子、葡萄糖等。

3. 细胞内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代谢平衡和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五大点:渗透压1.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造成的渗透力。

2. 渗透压可引起水分子的净流动,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

3. 渗透压能够调节细胞的体积和维持细胞内溶液浓度的平衡。

总结:本文对生理学第二章中的名词进行了解释。

细胞膜、膜蛋白、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渗透压是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物质传递和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 humoral regulation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保持膜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高钾是许多代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各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体系的介入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目有限、方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进修和训练而构成的反射,数目无限,是一种初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应:由受控局部收回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末了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不异的方向改动,称为正反应。

17.负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动。

称为负反应。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举措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诸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下面是生理学各章节的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器官生理学是研究各器官、系统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其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活动影响的科学。

3.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5.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6.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这种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7.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8.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1.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2. 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 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3.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5.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6. 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7. 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8.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9. 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3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5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7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向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被动转运:本身不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1主动转运:是消耗能量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12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P)1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P)14极化: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5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16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7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膜电位RP: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锋电位:细胞接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一次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阈强度: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刺激: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即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

膜电导:是用来衡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的指标,其变化的实质是膜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状态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相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大于原先的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局部电位/局部兴奋:由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现象。

★终板电位EPP:刺激运动神经轴突,在肌肉动作电位之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极区可以记录到的局部电位即使得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

三联管:位于骨骼肌纤维A带与I带交界处,由一条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的复合物称三联管,其作用是把横管膜上的电变化和细胞内收缩过程耦联起来。

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由平行排列的粗、细肌丝构成,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间歇的收缩过程。

★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 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 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肌肉在收缩前的负荷,又称初长度。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第3章:★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男性为40~50%,正常女性为37~48%。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 60-80g/L。

血清:是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渗透压:指溶质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浆总渗透压正常值为770kPa。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时,须变形才能通过,在通过后恢复原形的这种变形能力。

★悬浮稳定性:在抗凝血中,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的特性,其大小可用血沉来衡量。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在静置血浆中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速率,通常以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男子正常值为0~15mm/h,女子正常值为0~20mm/h。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能力。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裂出血时,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过程。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是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IgM)。

凝集反应: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血细胞和另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使血细胞凝集成团,并进而出现溶血的现象。

第4章:自动节律性: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下,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耗时较长的现象,保证了心房与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有利于心房排空、心室充盈。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正常成人每分心率为60~90次/分。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其正常时程为0.8s。

等容收缩期:在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中,当心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未打开,心室成为封闭腔。

此时,尽管心室肌积极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容积并不缩小。

此时相称为等容收缩期。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正常值为60~8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值为50~60%。

★每分输出量/心腧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正常值为60~80ml,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约低10%。

★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正常值为3.0~3.5L/(min*m2)。

★异长自身调节:指心室前负荷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以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有限度的精细调节方式。

Starling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 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等长自身调节: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通过自身收缩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的改变以引起心肌的收缩能力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调节方式。

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通过自身收缩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的改变以引起心肌的收缩能力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内在特性。

体表心电图ECG: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是心室收缩时, 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其正常值为12.0~18.7kPa。

★舒张压:是心室舒张时, 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其正常值为8.0~12.0kPa。

平均动脉压:是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为1/3收缩压+2/3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正常值为4~12cmH2O。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减压反射:指颈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第5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它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又称胸内负压。

顺应性C: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肺顺应性C 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胸廓顺应性C T:是指胸腔容积变化与跨壁压变化的比值,成人的胸廓顺应性为0.20L/cmH2O。

肺容积:是指在不同状态下肺所容纳的气体量。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相加。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