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副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节 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与分类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作句中的次要成分。 (近似实词) ; 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 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 成分。(近似虚词) 作用: 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 状语或补语。 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 名词性词语。
“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 “未闻”即“没有听说”;
“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 “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
4.非(匪)和否: “非”和“否”都是 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定的不止 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 “否” 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相当 于“不”或“不是的”。
是日风静,舟行颇慢。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表总括(范围大的):“皆、悉、尽、毕、 咸、并、举、具、俱、既”——都、全,总 共;“凡、共”——总、共。 表限制(范围小的):“但、徒、特、直、 第(弟)、仅”——仅、只。 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毋(无)、勿 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不
要、别。
大毋侵小。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苟富贵,无相忘。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3.未
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 “未”与“未尝”不同:
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
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 书·元帝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 也。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重点掌握:
❖ 1. “但”
❖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 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只 希望这样)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 法。
根据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成程度、范围、时间、 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例如: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 子·秋水)
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比较 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 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 附带也说一下。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且” 在古代汉语常作连词用,和现代汉语
“而且”意义相当。此外,还常作副词表示情态,有 “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 的含义。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史记·淮阴侯列 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2.“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和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固”与“也” 结合成凝固形式,相当于“本来如此”、“当然如 此”,常用于应答。
(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 的时间。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 尝、曾——曾经: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1.“曾”
作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 例如: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一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居然”、 “竟然” 读zēn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居然、竟”。 这种用法今天已经消失,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曾不 容:竟然容不下。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2. “稍”在上古汉语中是“逐渐”的意思, 是时间副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稍 微”,“稍”具有“稍微”之意,是在 唐代才产生出来的。例如:
其后秦稍蚕食魏。
※药稍溶,则以一平板按其上,则字平如 砥。
3.“颇”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 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 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 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
4.“殆” 表示推测或不肯定语气,可译为“恐怕,近乎,
差不多”等。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5.表示反问语气的有“岂、其、宁”等。意思是“难 道、怎么”。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五)否定副词 1.不和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2.“仅”
表示“只、才、刚够”的意思时,古今是一 致的。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注意: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表示“几乎、 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数目字 前面,读去声。要读“பைடு நூலகம்ìn”。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
2.“再” 古代汉语中的“再”是数量词,一般是
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 次”。现代汉语“再”的用法古代汉语用 “复”,是“又一次”的意思。
3.“尝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四)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 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二、常用副词的用法
(一)程度副词——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良、益、甚 ——很、非常 表程度偏低:略 ——稍微
重点掌握: 1."少"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 当于现代的“稍”。
太 后 之 色 少 解 。 ( 《 战 国 策 ·触 龙 说 赵 太 后》) 少解:稍微消解。
3.“盖” 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
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1)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不译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天下万物产生了, 没有不死的。) (2)表不肯定语气——大概: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我登箕山,箕山上 大概有许由[尧舜时隐居贤士]的墓。) (3)表连接:不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