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bc6d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4.png)
货币供给的名词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货币供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货币供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货币供给进行详细解释,通过阐述其含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控制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内,由货币发行机构(例如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准备金、发行纸币和调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向市场投放货币的总量。
货币供给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关系到全社会的流通手段和交易媒介,还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货币供给的分类货币供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将货币供给分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和商业银行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货币总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则是通过贷款和存款扩张,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进行调节。
从经济主体角度来看,货币供给可以分为政府货币供给和民间货币供给。
政府货币供给主要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的发行,投放货币到市场上,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而民间货币供给则是指由市场上的个体和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提供额外的流动性。
三、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
首先是货币政策的调控。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来影响货币的发行和市场供给。
此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也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经济活动增加时,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促使货币供给的增加。
此外,需求价格水平、信用需求和货币存量等因素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货币供给的政策控制货币供给在经济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行控制和调整。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主导的宏观调控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外汇政策等,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ed610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c.png)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对经济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开始,系统地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制定并实施的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调节货币资金市场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一种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需要和财政政策一起协调,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因素,以保证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金融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1. 经济状况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基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走势的预期,这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前提。
经济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指数等都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货币政策将更注重扩大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和提高信贷投放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和抑制信贷投放以控制通胀风险。
2. 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也是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市场需求、大宗商品价格、汇率等。
国际经济环境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出口型国家特别是出口主导型国家,其货币政策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当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时,出口将减少,经济增长将放缓,货币政策因此需放松。
(2)大宗商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是影响生产和消费成本的重要因素。
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将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可能加剧,货币政策需收紧。
(3)汇率:汇率对货币政策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汇率变动较大时,会引起跨境投机和流动性变化,而货币政策则需要通过调整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应对。
3. 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一样,政治环境也是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a03515c281e53a5802ffff.png)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 ,代理财政金库是它 的重要职能, 因此 , 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经由中央银行 的账户实现。财政收入过程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
账户流人中央银行账户; 财政支出过程则意味着货
少 平 以 17 9 8年— — l9 94年 为 样 本 , 用 Gagr 运 rne
由于我国货 币供应量这个 中介 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
实现 。 因此 本文 用理论 和实证 两 种方法 来 重新分 析 影
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尝试采用货币 检验进行 实证研究 , 验证 了 中国通货 膨胀形 成 的 供应量的多元 回归方程 ,探寻主要影响货币供应量 基本原 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李谓文(0 8 ) 2 0 年 认 的相关 因素 ,对一些没有达到效果的相关变量进行 为 :货币经济 的稳定运行在 于货币供应与需求 的 分析。 最后 , 为如何控制好货币供应量以及物价提出 是 否均衡。根据货 币供给学派的理论 以及相关 的 政 策建 议 。 实证 检验, 币需求在 长期角度处 于稳定状态, 货 因 此货 币供应 的过量 或不 足就会 导致通货膨胀或通
一
现以 20 年 l 月的数据为例 , 08 2 其他月份类似。 被动供应出货币。近年来 , 我国大力吸引外 2 0 年 1 月央行分别对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 备增加 , 08 2 商投资 , 鼓励企业 出1 , : 这将引起 国际收支顺差 , 1 在 机构调整了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如表 3 1。 一)
表 3 12 0 — :0 8年 1 2月央行调整的准备金率
人民币不可 自由兑换和人 民币有管理 的浮动下 , 为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原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d52a3287c24028915fc35c.png)
加, 表现为经常项 目 和资本项 目的持续双顺差,根源是我 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相关政策 , 中央银行发行债券冲销外汇占款 只能是权宜之计 最后文章就调控我 国货币供给增长分别从短期和中长期提 出了相应的政篡建议。
关键 词 : 币供 给 ; 货 基础 货 币; 币乘 数 ; 汇储备 货 外
一
、
引 言
复 苏 . 国 价 格 水 平 又 呈 通 货 膨 胀 趋 势 . 致 可 分 为 个 我 大 阶段 : 是 20 一 0 2年 ~ 0 6年 , 然 价 格 水 平 上 涨 幅 度 小 大 , 20 虽
南 亚 金融危机 . 陷入 了 长达 几年 的通货 紧缩 境地 自 2 0 论 基础货 币 和货 币 乘数 增长 对货 币供 给增 长的贡献度 02
一发 展战略
■现代 管珲科 学
■2 1 年 第 1 01 2期
我国货币供给增长原 因分析
●孟 晓 宏
摘 要 :02 以来我 国价 格 水平 又呈 通货 膨胀 趋势 , 管供 给冲 击 已成 为不可 忽视 的因素 , 货 币供给 增长过 快仍 20 年 尽 但 然是 最主要 的原 因。 实证 分析表 明我 国广义 货 币供给 量 的增 长基 本上 可 由基础货 币因素 来解释 ,货 币乘数 虽然有 所波 动 ,但 总的 来说 对货 币供 给量 的增 长贡 献不 大。进一 步分 析表 明我 国基 础 货 币增 长压 力主要 来 源于外 汇储备 的 不断增
通货 膨胀 的压力 很大 本轮价 格上 涨 的一 个重 要原 冈足 世 、
故令 /M/ d / +d / 并 以之代替 d M 根据 央行 1 M= MB MB K K. M/ 供 给量 、 基础 货 币 以 及货 币 乘数 的 变化 情 况 . 此 又计算 据 出基础 货 币和货 币乘 数增 长对货 币 供给增 K的贡献 度, 计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分析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7eaa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0.png)
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分析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中周期性的波动。
在经济周期中,货币供给与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供给是指在特定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总量。
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对货币资产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经济周期中的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1. 繁荣期在经济的繁荣期,货币供给与需求通常是相对充足的。
由于经济活动活跃,企业和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此时,通常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
政府和央行需要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速,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衰退期衰退期是经济周期的低谷期,经济活动减缓,企业与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下降。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这有助于提振经济信心,促进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走出衰退。
3. 景气期在景气期,经济活动开始复苏,企业与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逐渐增加。
央行和政府需要适时调整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大。
适度的货币供给可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会更多地消费并进行更多的投资。
而货币供给要与需求相匹配,以保持通胀的可控范围内。
2. 平衡的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也会影响货币供给与需求。
高失业率时,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供给需要相应降低以避免通货膨胀压力。
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供给需要适度增加,以满足个人和企业对货币的需求。
3. 央行政策央行是货币供给的主要决策者。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央行可以刺激或抑制货币供给与需求。
例如,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货币供给。
相反,央行也可以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稳定性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稳定性对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9年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fc6653f46527d3240ce032.png)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是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变量,也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对货币供给水平的合理调控是各国中央银行追求的基本目标。
本文将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给出各因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中国的经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了波动,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型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走向复苏。
今天, 全球经济日益复苏, 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在此背景下, 保持经济的增长便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货币供应量,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 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正常运行便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我国从2003 年开始物价回升,出现了通货膨胀势头。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下,虽然通货膨胀率上升不明显,但因为国内国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被消除。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货币供给量,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理论分析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入探讨货币供应量同产量、收入、就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各种不同的学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古典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
(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
(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进而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
(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物价水平和币值稳定。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4fa6001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9.png)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包括:1.央行政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利率水平等方式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
2.政府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也有影响。
当政府决定增加财政支出时,需要向市场融资,这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相反,政府减少财政支出时,可能需要回收市场上的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3.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央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过度供应货币可能导致通胀加剧。
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
4.外汇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
当一国货币供给增加时,可能导致该国货币贬值,从而促使人们购买其他货币。
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5.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重要影响。
当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时,货币供给量会增加;相反,当金融机构紧缩信贷时,货币供给量会减少。
6.市场信心和预期: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对货币供给量有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紧缩,他们可能减少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膨胀,他们可能增加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7.政府的外汇储备:政府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货币供给,而外汇储备的减少则可能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总之,货币供给量受到央行政策、政府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外汇市场交易、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市场信心和预期、以及政府的外汇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复杂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1bfc7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7.png)
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韩港平者贵昌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7期摘要:通过研究2008年至2018年的广义货币流通量M2,国民生产总值GDP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和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收入水平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原因且其影响是正向的,利率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且影响较小。
根据此结果,得出我国现在还不具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介目标的市场环境,应保持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辅之以价格型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现代金融环境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开放,使我国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转变,为这一转变提供理论基础的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当以利率为中介目标进行相机抉择,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派将货币职能视为单一流通性的思想桎梏。
从资产组合的角度出发,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将剩余的资金以现金方式保存或者购买其他生息资产以获取利息。
但是人们往往不会将所有的闲置资金都用来购买债券获取利息收入,因为人们具有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的来源是日常交易,预防不时之需以及满足投机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为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中国经济的开放带来的效果已经无法忽视。
我国M1、M2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这给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了挑战。
国内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我国货币政策联系起来的研究重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于分析我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有使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陈丰研究了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明显[1]。
理解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
![理解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f887f67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3.png)
理解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对于理解金融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货币政策机构向经济体内投放的流通货币数量;货币需求则是指经济体内对货币的需求总量。
理解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和解读金融市场的波动、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帮助。
一、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货币政策机构的决策,如央行通过制定利率政策、购买国债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给的数量。
其次是金融体系内的资金流动情况,包括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存款收回等活动。
此外,也受到经济体内对外贸易活动的影响,如货币汇率的变动会改变国内货币的供给量。
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将提高经济体内流通货币的数量和速度,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冷清和金融资源的紧缺。
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的大小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体内居民和企业对货币储备的需求,如支付货币、交易货币、储备货币等。
其次是由货币的机会成本、资产配置以及预期通胀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持有量。
此外,货币需求还受到金融创新、经济增长和政府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变动同样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促使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流通更加活跃,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反,如果货币需求减少,则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活跃和金融资源的过剩。
三、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在经济学中,根据货币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货币数量理论。
这个理论表明,供给过量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供给不足则会导致通货紧缩。
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过多,可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而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不足,可能导致物价下降、货币升值。
因此,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79570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e.png)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货币供给是指整个社会拥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
本文将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两个方面探讨。
一、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一)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调节公开市场操作、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
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外汇储备的投资和管理,影响货币汇率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例如,在经济有利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增加,进而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这一需求就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
(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情况对货币供给量同样产生影响。
例如,在存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会选择将资金投向银行存款,而非投资于股票市场或其它投资项目,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政策分析(一)货币宽松政策货币宽松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胀的风险增加,但同时它也能够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经济产出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紧缩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定通胀水平。
这种政策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消费支出,但同时也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持续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泡沫风险。
(三)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采用适宜的政策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稳定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不适用于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时期,但可以在经济波动期间维持经济增长。
三、结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政策、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情况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而定,货币宽松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平衡调节将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caeb7727284b73f24250e8.png)
年 ,基 础 货 币 增 速 较低 ,而货 币供 应 量 增 速 较 快 , 说 明 货 币 乘 数 对 货 币供 应 量 的 作 用 相 对 更 大 一 些 。 2 0 — 0 8年 ,虽 然 基 础 货 币 增 速 明 显 提 高 ,货 币 乘 0620 数 仍 处 于 高 位 ,但 货 币 供 应 量 增 速 并 没 有 明 显 提 高 , 表 明 货 币 供 给 的 内生 性 不 断 增 强 。
果 GDP被 低 估 ,也 会 在 时 间 序 列 的 趋 势 中得 以 消 除 ,
总 量 达 68 .2万 亿 元 , 占超 额 货 币 总 规 模 的 6 .% 。 受 67 产 能 过 剩 、银 行 不 良 贷 款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超 额 货 币 供
过 多 而 不 是 GDP被 低 估 。 根 据 货 币 供 给 方 程 : 货 币 供 应 量 ( )= 基 础 货 H 币 ( ) X 货 币乘 数 ( ) B m ,货 币 供 给 过 快 增 长 的 原 因
可 以分解 为基础货 币 的过多投 放和 货币乘数 的上升 。 从 图 1可 以 看 出 , 1 8 — 0 8年 , 我 国 基 础 货 币 和 9520 M2的 增 长 率 变 化 趋 势 基 本 一 致 ,表 现 为 先 升后 降 的 过 程 ,而 货 币乘 数 一 直 呈 上 升 趋 势 ,只 有 2 0 — 0 8 0 7 2 0
超 额 货 币供 给现 象 的一 个 主 要 特 征 就 是 高 货 币 化 程 度 ,2 0 0 9年 末 我 国 M2GDP约 为 18 / . ,大 大 高 于 世 界 上 主 要 经 济 体 。M2GDP比值 高企 的原 因 有 两 个 方 /
面 , 要 么 是 M 2增 长 过 多 ,要 么 是 GDP被 严 重 低 估 。 对 于 GDP被 严 重 低 估 从 而 引 致 高 货 币 化 现 象 的 观 点 ,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e51c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a.png)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为您提供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给量M1是指一国货币当量中流通中的现金加上活期存款的总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货币供给量M1的增长。
此外,随着经济增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活动也会增加,进而带动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进一步影响货币供给量。
第二,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货币供给量M1也会相应减少。
这是因为物价上涨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人们购买相同数量的货物和服务所需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加,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第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央行可以主动调整货币供给量,以稳定经济和控制通胀。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准备金率或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量M1会相应增加;反之,当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或出售国债等方式减少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量M1会相应减少。
第四,信贷需求。
信贷需求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资金需求的增加,信贷需求也相应增加。
银行作为主要的信贷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发放来满足人们对资金的需求。
当信贷需求增加时,银行会相应增加贷款发放,进而推动货币供给量M1的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信贷需求和金融创新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重要因素。
其中,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和信贷需求是宏观调控因素,金融创新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变化规律。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eb9efd0524de518964b7d93.png)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8164601eb91a37f1115cca.png)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三)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乘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参数主要有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是指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或提现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 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一般来说,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因此,定期存款比率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从而影响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信用创造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也用信贷规模来衡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收集
(一)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年底余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外汇储备(x1)衡量黄金和外汇买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用信贷规模(x2)衡量信用创造和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ui
(二)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a9960079563c1ec5da7119.png)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246c3d31126edb6f1a103e.png)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c12b136137ee06eef918a6.png)
论文题目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分析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供求与均衡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
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为研究其关系,本文建立模型,分析得到结论:总的来说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这三个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信用创造作用影响信贷规模,影响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而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也会对信贷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外汇储备;信用创造;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一、引言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的中介目标,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的增长,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2为92.5万亿。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如此大的今天,居民的实际财富其实处在一个不断缩水的通道中,财富不断被稀释,通货膨胀不断。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货币供应增长如此之快,货币购买力为何会下降,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来找出答案。
二、文献综述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
学界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夏斌、廖强(2001)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货币本身及其来源。
黄燕芬、顾严(2006)采用协整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得出基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内生性的结论黄武俊、陈漓高(2010)采用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对基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货币政策工具和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工具和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51ad8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3.png)
货币政策工具和影响因素货币政策在国家经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工具和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工具1. 基准利率调整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当中央银行希望促进经济增长时,可以降低基准利率,以鼓励借贷和投资;相反,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可以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来抑制通胀。
2. 存贷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存款。
通过调整存贷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经济的流动性和货币供给。
降低存贷款准备金率可以刺激银行放贷,促进经济增长。
3.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方式,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
购买政府债券可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出售政府债券则可以收紧货币供给,抑制通胀。
二、货币政策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经济增长状况的影响。
当经济增长乏力时,中央银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增长过快,可能引发通胀压力,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
2.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避免物价过快上涨影响经济稳定。
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经济的流动性,稳定物价水平。
3. 就业和失业率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就业和失业产生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就业增加;相反,收紧的货币政策可能抑制经济活动,导致失业率上升。
4. 外汇汇率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汇率。
当一个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增加,汇率可能下降;而收紧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引发汇率上升。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58ed144a7302768e9939cd.png)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频繁,货币供应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投放过多或者过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对于资本市场,每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其剧烈的反应,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动与资本市场的变动的相关性最强。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降低买卖证券的风险。
本文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结合Eviews对回归模型进行调整,建立关于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预测组合模型,通过预测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预期相比较,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模型设定本文研究货币供给量M1,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本文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数值越大,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此外,货币供应量和投资者持有的其他资产的价格变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Tobin,1982),比如股市收益率上升将减少银行的存款,进而减少可创造的信用货币数量(袁奥博、徐艳,2013)。
因此,后文实证研究中经济发展因素主要考虑经济增长和股市繁荣程度两个指标。
(2)政府调控。
尽管在货币政策效力问题上存在分歧,凯恩斯学派和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都认为中央银行可以自主调控货币供给,前者根据经济运行情况主动地变动利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建议实行固定规则调节货币供给。
在实践中,调节货币供给的对象包括基础货币(M1)、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种。
但是,由于我国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张延群,2010;王静和魏先华,2012),加之商业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也削弱了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因此,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是否能影响广义货币仍需实证检验确定。
另外,我国仍未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因此,汇率和财政政策也可能影响到货币供给。
最后,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动也会影响到货币供给(靳卫萍,2002);胡永刚和张运峰,2005;邵腾伟和冉光和,2011)。
因此,政府调控因素包括了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汇率、财政支出等指标。
(3)大国货币。
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长期以来我国都致力保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丧失一定的货币独立性。
陈磊和侯鹏(2011)和李南妮(2013)的实证分析也表明,美国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确实导致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大了我国的通胀压力。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中使用美元和人民币结算金额达70%以上,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口径,在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和日元合计也占35%。
因此,大国货币因素中本文考虑了美国和日本货币供应对我国的溢出效应。
(4)银行行为。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构成了我国广义货币的重要部分。
金融债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筹资主体发行的债券,作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增加资金来源的手段能够扩大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进而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
同时,存贷款利差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当利差扩大时,银行出于逐利动机会扩大存贷款规模,从而扩大广义货币的数量。
因此,银行行为因素包括银行债券和存贷款利差两个指标。
2、数据经济发展方面,本文选用名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股市繁荣程度使用的是每季度上证指数的算术平均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政府调控方面,基础货币(M1)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份以前的数据为央行公布的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准备金改革后,使用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在其季度值中每遇到准备金率调整则按日期加权平均,准备金数据来自中商情报网;由于我国外汇以美元计价,且大部分资产为美元资产,所以汇率数据使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季度数据由每季度的交易日的中间价作算数平均得到,之后取倒数得到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币值,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财政支出变量以每季度的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作为替代变量,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大国货币方面,美国和日本的广义货币供给M2的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银行行为方面,金融债券采用央行统计发布的金融债券的发行金额,由月度数据求和得出;经营利差定义为:(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中计算经营利差的数据为每季度的增量数据,考虑了我国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内的几家主要银行,农业银行的可用数据较少故不计算入内,将上述几家银行的季度利差求算数平均得到我国银行的平均经营利差,用以衡量我国银行总体的利差水平,各银行的数据来源于和讯财经网。
为了便于计算货币供应量对各变量的弹性,同时弱化数据异方差影响,本文对所有数据取自然对数。
取对数后各变量表示如下:lnRMBM2(广义货币M2)、lnGDP(经济增长)、lnSHI(上证指数)、lnRMBM1(基础货币M1)、lnRFR(准备金率)、lnCV(人民币兑美元汇率)、lnFE(财政支出)、lnJPYM2(日元M2)、lnUSDM2(美元M2)、lnFB (金融债券)、lhMIM(银行经营利差)。
所有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3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3季度。
三、实证结果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
首先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逐类对广义货币进行回归,然后再将四类因素所有变量共同对广义货币回归得到全变量模型,最后通过逐步回归法多次试验得到最优显著模型。
具体回归结果见表1。
在经济发展因素模型(模型1)中,GDP和上证指数两个变量均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其系数表明经济增长和股市繁荣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增加0.392和0.435个百分点。
政府调控因素模型(模型2)中,基础货币M1和人民币值两个变量参数显著为正且超过1,表明基础货币M1和人民币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增加1.036和1.747个百分点;准备金率显著为负,表明准备金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减少约0.327个百分点,对货币供应的负向影响较小;财政支出的参数不显著。
大国货币模型(模型3)中的美元和日元数量参数均显著为正,意味着美元和日元各自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民币广义货币将增加2.155和1.968个百分点,我国广义货币受外部因素影响明显。
银行行为模型(模型4)里金融债券显著为正,金融债券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增加0.469个百分点,银行经营利差系数不显著。
为了综合考察各因素对广义货币供给的影响,对全变量模型(模型5)回归后发现,基础货币M1、准备金率、日元M2、美元M2、金融债券和银行经营利差六个变量均显著,其系数表明基础货币M1、日元M2、美元M2和金融债券每增加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将相应增加0.773、0.92、0.844和0.023个百分点,准备金率和银行经营利差每增加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将相应减少0.113和0.10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小且不显著,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发的对货币的需求并没有促进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可见,当前我国的情形是,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量两者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直接有效的联系,两者各自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独立增长。
因此,试图用货币供给调节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政策失效。
同样,准备金率对广义货币的影响也非常微弱,许多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准备金率未按存款流动性分类进行差别划分、央行对准备金付息、商业银行持有巨额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法定准备金率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弱化。
而美元、日元量化宽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强劲溢出效应无需多言。
金融债券对广义货币的影响则最为微弱,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债券发行审批严格,数量有限,使银行通过扩大负债来扩大贷款规模的能力有限。
以经营利差测度的银行经营行为能对货币供给量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影响也十分微弱。
一般而言,较大的银行经营利差会激励银行吸收更多存款释放更多贷款,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关于经营利差缩小反而推进货币供给增加的一个可能解释是:近年来,由于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基本固定,存贷款的收入会因为市场利差缩小而减少,这时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存贷款业务规模,以维持甚至增加既有的利润规模,从而使得广义货币的数量扩大。
通过全变量模型使得参数高估的现象得到纠正,但由于变量较多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使得部分变量的参数不显著,故应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多次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试验,依次将模型1至模型4中的变量添加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当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则保留,否则剔除,当所有变量试验完后得到所有变量参数显著的模型,再次将不显著变量逐个加入该所有变量参数均显著的模型中,若参数不显著则剔除。
最终得到各个参数均显著的最优显著模型,即模型6。
在最优模型中基础货币M1、日元M2、美元M2和金融债券的系数显著为正,基础货币M1、日元M2、美元M2和金融债券每增加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将相应增加0.763、1.072、0.793和0.02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准备金率和银行经营利差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这三个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将相应减少0.022、0.111和0.108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变量在模型5中符号为负,系数非常小,这与理论预期不相符。
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将逐渐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量直接相关性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