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文字、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听音乐、观影视,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引导他们主动阅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可以帮助他们自信、开朗,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更自如,更有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文、口头表达、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统,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中国古诗文的诵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代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趣味性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从引起学生兴趣、生活实践中抓住切入点、文学作品的魅力切入、跨学科融合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等角度来讨论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通过多样的切入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切入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入点、学生兴趣、生活实践、文学作品、跨学科融合、文化素养、多样性、综合能力、教学效果。
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与理解,不仅可以提高人际关系,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拓展眼界,培养出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个人品质。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切入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切入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突破口,切入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选择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例作为切入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
切入点有助于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使得教师必 须抓 紧剩余 的时 间 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 这样 , 教师就会忽视学 生课堂 的
理解程度 ,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新 旧知识贯穿在一 起, 造成教学效率的下 降。
一
殊差异 . 使 教 学的 有 效 性 大 为 减 弱
现在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班级式教学 ,虽然每 个 班级成员的年龄都差不多 ,但是 由于个体的发展情 况和家庭教育不一样 ,导致 了每个班级的学 生学 习 程度具有差异性 。 面对学生的这种悬殊性差异 , 教师 稍不注意就会在教学 中忽 略一部分学生 ,久而久之 就会使那些被忽略的学生对语文学 习丧失了兴趣 和 动力 , 甚 至对学 习失去 了信心。就以课 文分析为例 , 面对课堂的有效时间 ,教 师在授课时都会给学生限 制阅读和分析 的时间 ,当然这个 时间够大部分学生 完成任务 , 但 是有些学生 的阅读速度非常慢 , 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 务。 据有关人士调查 , 在阅读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上 ,大约只有 五分之一 的 学生 能力和速度 比较强 , 思维反应能力 比较敏捷 ; 五 分之三的学生处于 中等状态 ;还有 五分 之一 的学生 阅读 速度 慢 , 理 解 能力 也 比较 差 。这 样 , 理 解 能力 差 的学生就不能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就会 在教学中跟不上脚步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 不顾及 他们的学习程度 , 不特殊照顾他们 , 扶持他们快速进 步的话 , 学生就会因一步差而步步差 了, 也会使得 后 续教学中的差 异性越来越大 。
3 . 只 注 重 考 试 成 绩 的 高低 . 忽 略 了 学 生 学 习 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从培养人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的一种教育。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笔者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谈一谈对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要利用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语文素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的是我国北方雄浑的气势;“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我国江南旖旎风光;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烟波浩淼,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祖国山河景色绮丽,美不胜收,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寸土地。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学习祖国英雄人物我国有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建筑赵州桥,故宫等,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骄傲!3: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兴衰荣辱关系到每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谁都有义务为祖国奉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不表达炎黄子孙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无不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4: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所有善良的人们亲情方面的教材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等,纪念老师的有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以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被激情深深打动。
二、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语文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328教育版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
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语文的作用非常关键,为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在实施语文新课改之后,语文教学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从以往单一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地转变成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需要教师探索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导致有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那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都是使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部分教师都会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十分有用的。
在目前的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初中的语文教学观念已经从以前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法过渡到素养教育教学的新观念以及更加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了。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达不到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随着慢慢在下降,学生也会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
(二)教育内容形式化。
目前,素质教学的基础目标已经深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综合培养的效果。
然而,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素质教学的重要性,仅仅根据教学目标的表面内容进行授课安排,导致学生的素质无法得到真正的培育,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
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革新,才能够达到素质教学的基础目标。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的能力。
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和教师之间的隔阂很大,无法跨越,教师也给了学生一种难以接近的态度,这样会让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担心讲错了被老师批评而不敢发言,在课下有问题也不敢提问,从而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也让课堂本该有的效率逐渐丢失。
对此,教师也应该在枯燥的课堂上增加一些与学生的互动和一些娱乐游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学生 , 引领学 生朗读 、 象伟 大祖 国的名 山大川 , 想 引导学 生欣 赏、 体 会名 篇名作 , 引起学 生思想 上的共 鸣 , 激发 他们 的爱 国主 义精神 。
时代 在发展 , 9 “ O后 ” 生 因为接 触 的东 西多 , 识也 较 以前 学 见 的学 生广 , 但他 们还 没有形成 独立 的人格 与成熟 的思维 方式 , 以 会 各种 方式接 受社会 上 各种 各样 的 “ 潮流 …风 尚 ” 然而 并非 所有 的 ,
参 考文献 :
[ ] 文荣 .书学” 源 与释 义—— 兼论“ 3贺 “ 考 古代 书 法教育 ” 内涵 与 的 外延[]书法 赏评, 0 () J. 2 83. 0
[ ] 应 均. 谈 幼 儿 书法 教 育 中的情 感 培 养 ] 前教 育 研 究 1万 浅 . 学
2 057 . 0 ()
猛 进 、 种思 想文化 相 互激 荡 , 中学生 好奇心 强 , 易接 受新事 各 而 容 物, 视角 已延伸到 校园 以外 的广 阔世界 。 思想观 念和价值 取 向发生
了变化 , 就要 求教师在语 文教 学 中赋 予思想 教育具 有时代 特点 , 这
并且 可 以将 教学 中显性 的说教化 为隐 性的渗透 ,讲究 思想教 育的 学 生的心 田。 学生处 于一种 积极 的接 受状 态 , 使 在潜移 默化 中受到
与 那个 时代 的生活联 系起 来 了。 那是一位 革命 战士对光 明的强烈 向往 , 对胜 利的坚定 信念 。在作者 笔下 , 长江三峡 气象万 千 的壮丽 景色, 同作 家胸 中汹涌 澎 湃的 战斗 激情 , 全交融 在一 起 , 完 使作 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就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认识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语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学科,而字词是语文的基本单位。
学生要进行阅读、写作和表达等语文活动,都离不开对字词的认识和掌握。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字词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语言资源,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字词,学生才能够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3.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字词教学,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用词技巧,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审美情感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理性的认知,更是审美情感的培养。
好的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美学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美感,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字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 合理的选择教材在进行字词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该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多种情境下接触和掌握字词,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字词的应用。
3. 注重巩固和扩展在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已学字词的巩固和扩展。
可以通过词语搭配、词语运用、词语归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词的应用和运用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作为一个偏远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发现现在学生在所有的学科中把语文当成了边缘学科。
在语文课堂上,他们表现出听与不听一个样的上课态度。
课外的练习随便应付敷衍。
出现这种现状可能有一些客观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语文教育本身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语文到底怎么教?学生怎么才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这是摆在语文教学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尤其是现在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这就急需广大语文教师在课改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我们没有从细处指导他们该怎么学。
我觉得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细节。
精心打造细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放眼整体,也要懂得关注细节。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例子来浅谈一下。
一堂课的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最佳的方法就是做练习,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练习的选择一定要“精”,可以把习题分成若干等级进行合理安排,不能一味地贪多,要找具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来做,要注意实效。
训练要实,唯有经过训练才能将一番苦心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质量。
但是批改作业要细致才行。
就拿周记来说,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愿意去认真完成,有的干脆抄范文应付。
造成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也在应付学生的周记。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会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诸如语言优美,结构严谨之类的话。
看着重复的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语,学生才会厌倦写周记。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细处分析。
比如文章中的有语病的句子给他们指出来。
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有语病的句子摘抄下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改正,让大家感受到写周记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再比如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枯燥,我们如果简单的给出句子枯燥这样的评语,学生还是不明白该怎么样去使得文章生动。
记得有一次写小作文,题目是要求描写家乡的某种风俗。
有些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我们这里中秋节的习俗是_______。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范文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而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守纪律、爱国情怀,《西游记》中的友情和善良,《水浒传》中的忠诚和正义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范文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诗情画意,《西游记》中的正义和善良,《水浒传》中的豪情壮志等。
教师可以在讲解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
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
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
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展现,语文教材是美的世界。
现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各种体裁的展现的名篇精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他们表现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言美自然美形象美科学美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者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美的教育。
”就语文教育而言,便是将德育、智育、美育紧密地融为一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步入美的世界,享受美,获得美,从而创造美!一、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
比如同是写“莲”,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和爱情;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还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阜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
可见,大量美文中都蕴蓄了审美信息,使学生学会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二、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表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沁园春•长沙》;参天耸立的白杨(《白杨礼赞》);亭亭玉立的荷叶(《爱莲说》)。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注重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作为中小学教师之一,语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作为知识传授者外,他们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品德等各方面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知识传授者作为语文教师,教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任务。
他们必须深入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把握语言运用的要点与技巧,才能向学生传授清晰且深入的知识点。
同时,语文老师还要时刻关注教学进程,跟进课程难度与学生能力的匹配,使知识的传授不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
二、语文启蒙者随着年龄的加长,学生的想象力难免受到限制。
这时候,语文教师便需要更多地担当起启蒙者的角色。
多使用丰富的语言形式,细致地讲述故事情节与角色性格,帮助学生们在思想上拓宽视野,探索社会、人性与文化等方面。
三、思维引导者语文教师的职责也包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们应该提供多样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以多维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些思考的方式不仅包括-- 物品本身,更涉及整个背景和情境、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甚至文化背景。
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中的信息,以及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品德培养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良好的品德也成为了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指导他们明辨是非与尊重规则。
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更好地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
五、学习顾问最后,语文教师还要担负起学习顾问的职责。
这种角色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帮助学生克服挫败感、指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更好地表达、导师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这种职责并不仅仅限于课内教学,也包括外出参加比赛、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担任多重的角色,而这些角色所具备的特质和技巧与经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努力来获得。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责任是确保他们的学生能够在他们所有的课程中学习,实现他们的个人和社会目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朗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朗读的概念、朗读的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的策略三个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概念朗读是指用声音表达文字的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语音规律和语调,正确、流利、自然地读出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文字。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既是一种技能训练,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朗读的作用1.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练掌握语音语调,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形成自然流畅的朗读效果。
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2. 提高审美情感。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其中情感的饱满和语言的美妙,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3. 增强记忆能力。
朗读需要学生反复地熟悉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内容,通过不断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4. 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深入感悟其中的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1.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选用优秀的课文或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 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技巧训练,包括语音语调的掌握、停顿的处理、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流利地、自然地朗读课文或文学作品。
3. 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角、设置朗读时间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语文教学的闪光点非常多,从知识的连贯性来说,有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从老师的教学方式来说有朗读教学,欣赏教学,写作教学等,其实不管哪种教学,都是知识的传授与吸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在教学的艺术性方面,教学的效果性方面,下大力气,要让语文教学闪烁耀眼的光芒。
一、在朗读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发出情感的光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领会课文的主旨意图,是语文老师必修的基本功。
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韵味,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从写作方法到主题思想的提炼等,都是学生领悟的内容,换个说法就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情感熏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朗读教学,大多都是老师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这些方法时间长了学生就厌倦了,朗读的时候高一句低一句的不好好朗读,这时老师就要想办法了,笔者采用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笔者先范读,当然范读的质量要高,不能泛泛而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渐渐的有了。
接下来让学生仿读,不能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定要控制好学生的朗读节奏和朗读的韵律感。
教师可以配合一些动作,如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指挥学生朗读。
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教师的手势,读到动态描写处,老师的手势就根据课文内容跌宕起伏,如高山流水激情飞扬;读到静态描写处,老师的手势缓慢平柔,如潺潺溪流温文尔雅,学生随着老师手势的变化,朗读的节奏或急促高昂,或轻缓舒展。
这种在范读的基础上借以手势的导读,使学生在闻其声的时候还能睹其形,朗读的激情马上就能释放出来,很快能进入情境朗读之中,会使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层次,也能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情趣,积淀厚重的语文素养。
二、在细心品味中让语文教学闪烁真善美的光芒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在朗读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当然除了朗读,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情趣,尽量把真善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知识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也许有些可能是许多同仁的共同困惑。
1. 课内阅读教学的困惑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
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
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
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
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2. 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我认为无论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要归功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只要学生读书多了,他的阅读能力肯定能得到提高,欣赏能力提高,也就会更假观察生活,自然而然,写作也就有东西可写,有文词来表达。
我们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资源,二是阅读时间。
就我校现状来看,学生多,阅读书籍少,有些书籍学生又不喜欢看,学生自买的资料几乎没有,如果硬逼学生去读他不感兴趣的书,很难想象会取得多少效果;就阅读时间来说,学生现在课业负担过重,不用说有多少老师能拿出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就是学生自己抽出的时间看书,被班主任发现还要被没收。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2013.07学教育情感、文化等人文营养大量流失。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个性发展了。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修课的教材容量大,课时少,如何以简驭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使用比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识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识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
不论教学内容是什么,不论教学对象是谁,也不论在什么教学阶段、教学时间、教学地点,都可使用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包含着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从上面的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比较教学法对我国选修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选修课教学的进行探讨,我们知道选修课教材与必修课教材,各选修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各模块,同一模块各单元,就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目,它们的内容与知识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千头万绪的,运用比较教学的法,能理清这千头万绪,使纲目井然有序,同时从多方面的联系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选修课内容是在必修课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新老知识可以融会贯通,抓住这一点,通过联系与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根据选修课程的内容可以按时代,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分类组合,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分到合,从多方面,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通过纵横联系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学习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和《辛夷坞》,可以联系必修课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加深对王维诗歌写景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和清寂淡雅的艺术意境的理解,最后,比较归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6+1”模式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6+1”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论述了我在语文教学中各环节的操作。
课前预习准备充分;依标自学做到目标可测,提纲细致;互动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有效;小组展示形式灵活,注重全体;质疑释难,有效生成;达标检测,拓宽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自学互动展示质疑检测前提重点核心关键提起课改,我想广大教师并不陌生,课改课改,七八年了,口上喊,纸上写,那么究竟怎样才算得上课改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
那么怎样做学生才可能有实践的机会呢?《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告诉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乃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实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呢?我校先学洋思,后学杜郎口,最后打造出我校特有的“6+1”教学模式------“六个学习环节加一条主线”,即“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释难、达标检测,加老师导学贯穿始终”。
几年来,我们苦心孤诣,听课、评课、写反思、写实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
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我校课改的春天,有了自己的模式,我上课时按照”6+1”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准备充分。
这是第一步,即学生在课前自觉地预习:了解背景、作者,通过查阅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标段序,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学生充分预习后,基础知识没什么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依标自学:目标可测,提纲细致。
我说的依标自学是这种模式的第二步,是后期学习的前提。
即上课后,老师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接着出示学习提纲,生再读,然后留足时间学生依照目标独立自主地学习,对着提纲逐一完成,能解决的做好记录,不会的做好标记。
此环节里需要注意的是:(一)目标具体可测,提纲由易到难、细致、操作性强,紧扣目标。
(二)老师在学生自学前,讲清要求或要强调的,中间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学习。
(三)留足时间,以免学习形式化。
比如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两课时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和提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能准确朗读课文。
3、会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或用法。
学习提纲1、了解《战国策》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能准确朗读课文,查字典识记雎、怫、跣、抢、缟、祲等字的读音。
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掌握谓、易、其许、虽然、而、以……为……、错意、广、怫、然、之、抢、休祲、是等词的含义或用法。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各段内容。
3、把握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学习提纲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概括各段内容。
3、再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4、列举出我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的人,并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述两课时的学习目标、提纲不仅细致,而且很实际,细到字的读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并且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们能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地动起来。
同时既有知识的,如第一课时的2、3,又有能力的,如第二课时的1、2、3、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如二课时的4。
语文课堂能否组织好,展示的学习是否有效,前题就取决于学习目标提纲的制定,因为这些就是方向,是指挥棒,是后期学习的纲。
因此,我备课时特别重视目标提纲的拟定,课课遵循细致、实际的原则,因为这是前提。
三、互动交流:积极参与,合作有效。
互动交流是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各组对照提纲中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交流,为展示打好基础。
此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一)组长发挥出核心作用,组织好本组成员的学习。
(二)讨论要把好方向,紧紧抓住课本,防止舍本逐末。
(三)做好笔记的整理,防止讨论后没有痕迹。
(四)关注学困生,小心这些学生掉队。
(五)老师要巡回指导,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四、小组展示:形式灵活,注重全体。
展示时,我遵循的原则是形式灵活,注重全体。
展示什么,教师分配,由谁展示,这个权利由每组负责,因组内成员优、中、差搭配,因此展示时组长要根据展示内容的难易程度、个性特长来确定内容和人选,因人而异。
我的语文展示课丰富多彩。
除了常规的知识外,学生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层面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升华主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我教学朱自清写的背影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唱有关父亲的歌曲,学生们激情很高,歌声唱出了学生们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展示他们事先写好的以“父爱”为题的小诗,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与此同时不成诗的“诗”中流淌的是人间真情。
又如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不同的组展示不同的内容,如有关母亲的名言、著名作品、歌曲、古今中外伟大的母亲及相关的故事和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学生们积极参与,写的写,说的说,唱的唱,读的读,一节课高潮迭起,轻松愉悦,他们在不同形式的展示中感受着人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再如,我在教学《故乡》和《范进中举》时,都让小组内最具有朗读能力的学生们展示人物的对话,有的学生读得很好,如刘湾湾同学读杨二嫂的话,细声细气,妖里妖气,学生们哄堂大笑,自然杨二嫂自私、庸俗的性格跃然纸;胡屠户前后不同的语气、语调、语言,读得形象逼真,自然地就能展示其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等性格。
这些形象的朗读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可谓一石三鸟。
教学文言文时,学生们展示朗读、翻译,在小黑板上展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过这些展示,学生们扩大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平常的课堂上,我根据不同文体的作品,让学生展示能提高此种文章阅读能力的成果。
学说明文时,学生们展示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通过具体语句词语的舍取训练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学议论文时,学生们展示论证方法及作用,为文章再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学记叙类文章时,学生们展示写人的方法,品味外貌,体会动作,体会景物描写等,展示所叙的事及体现的人物情感或性格。
经常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抄写到小黑板上,特别强调拼音的书写(因为我校学生的拼音基础差)。
由于人多班大,每节课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去展示,都到小黑板上写,这时,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注重全体。
前提是任务分配面向全体,简单、中等、难的问题都有,各层面的学生们都有自己能拿下的,不懂的组内讲解、交流,一帮一或一帮多,再就是教师的点拨讲解与强调。
尤其是学生们展示答案、个性展示时,组长一定要分配好任务,教师一定要关注好“角落里的学生”,以免那部分人被遗忘,力争做到注重全体。
日久天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且唱、画、演的能力也提高了。
与此同时,语文知识从书本展示到课外,语文能力从单一展示为多元,语文课堂从呆板展示成活跃,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在展示中提升。
因此我要说,展示是“四环节”语文教学模式中的核心。
此环节中,一要注意关注学困生;二要注意组织好课堂,防止部分人展示,其他人闲着;三要注意放与收,把握好与课文的远近关系,防止无用的乱展示。
五、质疑探究:质疑释难,有效生成。
此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的亮点,学生可以提出课前准备好的问题或是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问题提出后,生生互动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参与解决或留到课后延伸解决。
此环节至关重要,为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出现创造了机会。
比如我在教学《猫》的时候,有一组提出这样的问题:“前两只猫已经写的很完美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只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涉及到本文的主旨,质量很高。
生成性问题的出现,是这堂课的精彩之处。
六、达标检测:拓宽知识,提升能力。
达标检测是“6+1”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能检验前五个环节的效果。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的语文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提高,且要注意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服务生活的能力。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语文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为此,我们的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性,阅读面的广泛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做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们的能力。
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除了检测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外,我更关注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讲述能力、写作能力,要针对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拓宽性练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如教学《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类课时,我通常让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抄写名言,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春》、《沁园春雪》、《雨说》等课文时,让学生积累与之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
教学议论文时,让学生收集整理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事例和名言警句,如学《谈读书》时,让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讲述勤奋读书的故事。
教学《致女儿的一封信》、《傅雷家书两则》时,让学生给父母或老师写一封信。
教学《背影》时,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目片段练习。
教学《故宫博物院》时,让学生写“我的学校”。
教学《故乡》时,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家乡。
教学文言文时,让学生学完后整理各种文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还经常检测学过的知识。
此外,还寻找文言片段,或抄写,或打印,加强学生的课外文言阅读,提高能力。
至于检测的的形式,可以采用节检测、课检测、单元检测。
如教文言文时,节节检测,各个落实,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小说、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常是一课学完后检测;教学现代诗歌时,采用单元检测的形式。
检测什么,检测多少,何时检测要因文而异。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检测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量与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欣赏、分析、整合能力与发散思维的能力。
这样,检测时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上述六个环节是“6+1”中的“6”,“6+1”中的“1”指的是贯穿始终的老师导学,操作各环节时,老师参与到学习中,随时指导、释难、小结、提升,做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总之,通过基础预习关,充分预习,把握基础;把好前提自学关,依标自学,有章可循;用好重点互动关,解读文本,加深理解;抓好核心展示关,全体参与,灵活展示;利用质疑探究关,出现生成,增加亮点;抓住关键检测关,拓宽知识,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