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传统文化风貌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市老城区的历史演变与保护
北京市老城区的历史演变与保护北京市老城区,是指从中国古代建都开始的,包括明清两代北京城的城镇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和独特的风貌。
北京市老城区的保护,涉及历史遗产的传承、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历史演变从宋代开始,北京作为中央政治的首都和文化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城市。
在后来的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市场商业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模扩大,城墙加高,皇城脉络更加紧密。
同时,许多文化艺术和技术手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市老城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许多传统建筑因为长期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侵蚀,如今已被破坏或消失。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老城区内部的市场商业体系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保护工作为了保护北京市老城区的历史遗产和城市文化,北京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和市场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北京市政府通过成立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老城区内的历史遗产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著名的文化遗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对于一些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和管理规定,鼓励私人投资修缮这些历史建筑。
其次,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审批工作,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对老城区的破坏。
如今,老城区的木质结构建筑、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平房等,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旅游资源。
政府鼓励保留和积极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同时严格控制划拔土地等行为,禁止在老城区内进行高层建筑的兴建。
同时,为了保护市场商业体系,政府加强了市场监管和规范管理。
在老城区内,政府鼓励传统商业小店的发展和保护,并制定了相关规定,规范商贸活动,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未来展望虽然北京市老城区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强保护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老城区的文化遗产。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被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北京城
4、金朝
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 金中都既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 西夏 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
金
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南宋
5、元朝
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元朝将领的一场大火焚烧 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后,到燕京城,在旧金中都城的 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 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 1274年大都城建成,即元大都。
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72平
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 即承天门、端门、午门、左 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改为神武门)。
故宫鸟瞰
(1)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 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寝。
前三殿为奉天殿(清改为太和)、华盖殿(清改
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
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 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
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规划建筑精华。
三、明清北京城城市布局
1、中轴线:
永定门—正阳门— 中华(大清)门—
天安门—端门—午
资料影片观摩
明清故宫
课后作业:
1、图解明清北京城,总结其城市规划特点。
符合“左祖右社,前朝
后市”的城制。
北京天坛
(2)宫城布局
宫城按前朝后寝布
置:以乾清门(路
门)为界,外为朝, 内为寝,乾清宫为 正寝。符合“前朝 后寝”。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中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深入探讨北京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历史沿革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北京是燕国的都城。
随着朝代更迭,北京成为了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
特别是明清两朝,北京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紫禁城和万里长城,以及清代的颐和园和圆明园,都留下了北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印记。
二、文化遗产1. 建筑文化北京的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北京的皇城、寺庙、胡同等建筑,凝聚了中式建筑的精华。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其庄严肃穆的气氛令人叹为观止。
而寺庙建筑如雍和宫、大观园等,则展示了佛教和道教的独特魅力。
此外,北京的胡同建筑也是独具特色,胡同内的四合院以其合理的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2. 艺术文化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的京剧、皮影戏和雕版印刷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细腻的艺术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此外,北京还拥有许多艺术馆和画廊,展示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为喜爱艺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3. 饮食文化北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肴而著名。
北京的烤鸭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其酥脆的外皮和嫩滑的肉质,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炸酱面、豆汁、炒肝等传统小吃,也是北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你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美食,满足你对美食的探索欲望。
三、名胜古迹1. 故宫故宫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2. 天坛天坛是明、清两朝举行祭天活动的场所,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示范性建筑。
其特点是庄严肃穆,建筑构造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关系的哲学思想。
北京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北京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北京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蓟、燕、薛、冀”四个小国城池,到元、明、清三朝时期的皇城紫禁城和外城护城河,再到新中国建国后的各大建筑、文化设施,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和演进。
首先,就历史而言,北京是中国最悠久的首都之一。
自元朝以来,北京就成为中国各个朝代的首都,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无论是明代的南北政治统一,还是清朝的融合和国际化,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圣地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就文化而言,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早在元代,北京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成为了汉、蒙、藏等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使得北京在文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例如,北京的雕刻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等,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
再次,就景点而言,北京是一座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拥有颐和园、故宫、长城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拥有这样的新文化场所和现代化设施,如奥林匹克公园、鸟巢等,这使得北京成为了吸引全球游客的“绝佳之地”。
最后,就居住环境而言,众所周知,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城市,但它的物价和生活成本也非常高。
此外,北京的气候变化也使其成为一个容易暴露肺癌的环境,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北京历史文化悠久,地位突出,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居民,同时也在消解富裕和贫困的差距、解决城市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北京都城的演变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北京的发展与变化-PPT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 北京城,直到建国 初期,北京城变化 不大。
建 国 初 期 北 京 城 区
2002年北城
5年北城
北 京 市 区 在 北 京 的 位 置
北 京 市 区 总 体 规 划
50年代从景山鸟瞰北京
今天从景山鸟瞰北京
今天长安街
50年代长安街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大都略呈长方形,周 长约60里。有11座城 门,皇城在大城内南 部中央地区。城内街 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 棋盘形,南北和东西 各有9条大街。在南 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 小街和胡同平行排 列 。北京四合院和 胡同的形成是从元大 都时代开始的。金中 都虽废,但尚有遗存, 时称“南城”,成为 大都城内人们踏青郊 游之地。
3000多年前这里 就成为已知北京 历史上最早的城 邑——蓟城
在此建城的条件是:
离水源较近、几条 大路的交汇处、地 形平坦、远离沼泽 地。
蓟城复原图
1995年当北京建 城3040年之际, 在广安门附近建 立“蓟城纪念 柱”,标明此处 为北京肇始之地。
秦统一中 国后,蓟 城是北方 的军事要 塞,也是 中原边塞 的交通枢 纽。
元大都城
在元大都与南城之 间形成了若干条斜 街,如樱桃斜街、 铁树(李铁拐、李 铁锅)斜街、杨梅 竹(杨媒)斜街、 棕树(王广福、王 寡妇)斜街等。这 些斜街是重要的元 代遗存,被明代人 称为“南城龙脉”。
北京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复原图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营建的,分 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四重。宫城又称 紫禁城,周长6里。皇 城在宫城的外面,周 围18里 。内城又在皇 城的外面,城周长45 里。外城环内城南面, 外城长28里。
南京城共有 八门 ,城内 二十六坊, 是居民聚居 的地方。坊 巷布局,井 然有序。
北京千年古都
北京千年古都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千年古都。
这座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介绍北京的历史沿革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一、历史沿革北京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当时的北京是一个边陲小镇。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在北京建都并赋予其“南京”之称。
后来,金朝和元朝相继在北京建都,直到明朝开始,北京成为了正式的中国首都。
明朝时期,北京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在明代,北京开始规划修建许多重要的建筑,如紫禁城、天坛和圆明园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精华,也代表了中国的宫廷文化。
清朝时期,北京的发展再次迎来巅峰,清皇帝在北京修建了颐和园、故宫等宏伟建筑,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底蕴。
二、丰富的文化特色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紫禁城和故宫,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这些建筑雄伟壮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除了宫殿建筑外,北京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园林。
例如,颐和园是一座以湖泊为主体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之一。
同样,圆明园也是一座享有盛誉的皇家园林,尽管在历史的岁月里饱受劫难,但其废墟仍然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古代建筑群和胡同区,展现了传统的老北京风貌。
南锣鼓巷和簋街是最受游客喜爱的地方之一,这些地方保存着传统建筑和街道布局,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老北京文化的机会。
北京的文化还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上。
京剧、曲艺和民间舞蹈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北京艺术形式。
此外,北京还是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所在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藏品众多,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三、旅游景点推荐作为一个千年古都,北京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
除了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以下景点也是不容错过的:1. 天坛:天坛是一座用于祭祀的古代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绿色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区域协同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 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机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空气质量改 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宜居环 境。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致力于建设成为 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02
CATALOGUE
北京城市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变化
城市面积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边界的 扩张,北京城市的面积逐渐扩大 ,从原先的市区范围扩展到包括 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进行探 索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制约了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规划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混乱等问题 。
城市规划历的北京规划
巴兰尼可夫认为:北京是足够美丽的城市;有很美丽的故宫 大学 博物馆 公园 河海 直的大街和若干其他贵重的建设;已是建立了装饰 了几百年的首都 建筑良好的行政房屋来装饰北京的广场和街道;可增加 新中国首都的重要性 阿布拉莫夫认为:北京是好城;没有弃掉的必 要;而且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新市区建设得如同北京市内现有的故宫 公园 河海等的建设规模
苏联方案
1949年;在聂荣臻主持的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 一份 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 该报告是以天安门广场 为行政中心 苏联专家们还作了一份详细报告;对巴兰尼克夫的计划进行 了论证;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 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 的
历史上的北京规划
19001949
19001949北京城市建设概要
北京从传统都城迈向近代化城市是历史的进步;其间虽充 满艰辛;缓慢而痛苦 但这段发展历程以积极 科学和务实的 探索;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得来的成果;为以后北 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 是北京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的重要阶段;期间的北京城市 规划建设是有所作为的
何思源市长提出了规划原则:表面要北平化;内部要现代化 北平市工务 局对全城进行实地调查;在日伪时期的建设计划基础上;制定了新的 北平都 市计划大纲;其计划的基本方针包括规定市界 交通设施 分区制 公共卫 生 游憩设施 住宅建设等 8项专题设想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
1 957~1
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
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造成东郊工业区过挤.南郊过乱,西郊过 大.给城市交通、职工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工作用房与生活用房比例失调:卫星镇摊子铺得过大、过散;市 政建设投资过少.基础设施欠帐日趋严重。这些与规划理论和实 践紧密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总结.使我们对城市建设规律有了更深 刻地认识。本来在三年困难时期过后,有条件开创一个城市建设 的新局面.但是不久以后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总体规划被 下令暂停执行.规划局被撤消,规划工作被搁置了起来。从 1968~1971年有四年时间.北京建设在无规划指导下进行.造 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浪费,已经难以为继。 规划局的恢复和第三次总体规划修订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 的,鉴于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虽然13年总结中论及 的问题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都提出了对策.但未引起市委的重 视,方案上报后北京市委未予讨论,被搁置了起来。直到“文化 大革命”结束,修订总体规划的工作重又提到日程上来。1980年 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作了四项指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段。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 京后开始的。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 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1955~1957年 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 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1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 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方案的基本 思路与1953年大体一致.只是根据当时国家面临”大跃进—前 夕的背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基地的决心更大.改造旧城的心 情更急,对各项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市区城市规模扩 大到600万人。 但是,这个方案还没有来得及上报中央.1958年8月党中央 作出了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根据中央精神,北京市委决定对初 步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在规划思路上突出了消灭三大差别的思 想.强调工农结合:在城市布局上强调“分散集团式”布局,把
中国古代都城北京城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其建设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都城的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北京城的建设模式1. 历史沿革北京城,又称燕京、京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北京城的建设始于辽代金国,成型于元明清三代,经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建设模式。
2. 地理环境北京城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规划布局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呈现出“九九”字格局,主要有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外城则以内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城市规划紧凑有序,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和权力结构。
4. 城墙建设北京城的城墙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城墙结构,城墙高大坚固,为城市的安全和防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墙的建设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古代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 宫殿庙宇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之一,北京城内的宫殿庙宇建设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特色。
6. 街巷坊市北京城的街巷坊市密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商贸繁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7. 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北京城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紫禁城、天坛、圆明园等,为世人所瞩目,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
三、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北京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其建设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继承和发扬北京城的建设模式,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现代都市。
1. 城市规划布局借鉴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现代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建设,形成紧凑有序、功能齐全的城市中心。
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
首都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蓟、燕到现在的北京,这座城市经历了许多变迁,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
一、历史沿革北京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的石器时期。
早在周代时期,北京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和文化中心。
到了金朝和元朝时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蒙古帝国的统治中心。
明清两代,北京成为了中国的皇城禁地,形成了独特的宫廷文化和建筑风格。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之地,孕育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人。
经历了这么长的历史沉淀,北京四面八方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比如,北京城的外城墙,这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长约23公里。
还有故宫、颐和园、天坛、天安门等,这些历史建筑都是北京的重要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二、文化底蕴北京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从文学方面来看,北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例如,鲁迅、茅盾、老舍等文学大师都在北京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此外,北京还拥有许多历史瑰宝,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还是世界文化遗产。
从艺术方面来看,北京也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都。
北京的传统文化有昆曲、皮影、传统戏曲等。
此外,现代艺术在北京也有很大的发展,例如画廊、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吸引着全球艺术爱好者来到北京欣赏和探索。
总的来说,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历史名胜、文学作品、艺术精品还是传统文化艺术,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今天的北京并非只是一个现代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都市,它还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的城市。
北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
北京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涵盖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弘扬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城市建设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北京历史文化的渊源北京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
北京曾经是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
例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都充分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皇家建筑,北京还有众多的古代建筑和文化街区。
例如南锣鼓巷、东四、箭扣胡同等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走在这些街区中感受着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气息,在这座现代城市中别具一番风味。
二、现代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北京市政府斥巨资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和保留。
在城市规划中,北京一直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设有机结合。
举例来说,北京市政府推行的“老城保护、新城建设”政策,将南锣鼓巷、东四等传统文化街区列为保护范围,并且规定了建筑的高度限制、颜色等要求,保证了这些街区的传统美感。
此外,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推广传统文化旅游,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建设文化交流平台等,将北京的历史文化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
三、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平衡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北京这座城市也不例外。
为了经济繁荣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古老的建筑也需要被拆除。
但是,城市建设者应该平衡好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保留历史文化瑰宝。
在一些城市建设领域中,出现过忽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情况,以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为代价,破坏了很多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文化保护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令历史和现代文化和谐共生。
四、结语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名城,传承着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北京千年帝都的演变与辉煌
北京千年帝都的演变与辉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千年以来,这座城市经历了无数的兴衰与演变,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北京帝都的演变与辉煌,展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一、建都与帝国辉煌公元938年,北方辽国的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在此建立了燕京,成为辽代的都城。
此后,金、元、明、清等朝代陆续将北京作为帝都,成为中央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尤其是明清两代,北京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帝国建筑的代表,如紫禁城、天坛等举世闻名的建筑群。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首先是城市布局,北京采用了南北轴线的布局方式,将皇城和外城分隔开来。
皇城内有紫禁城,外城有天安门、前门等重要的历史建筑。
其次是建筑风格,北京的建筑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注重布局、色彩和装饰的和谐统一。
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巅峰,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研究者的目光。
三、文化与艺术的繁荣作为帝都,北京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从明代的文人雅士到清代的京剧、曲艺,北京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作品。
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文化繁荣达到巅峰,许多优秀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活跃于此,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进入近代以后,北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建立,北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标志着北京继续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迅速推进,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相继建成,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
五、世界遗产与现代都市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如长城、故宫等。
这些世界遗产不仅是北京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与此同时,北京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繁华商业街区、现代化的交通系统构成了北京的现代面貌。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防御设施
明清北京城的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城 墙高大坚固,城门设有门楼和瓮城,增强了防御能力。护 城河环绕城墙外侧,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军事设施,如兵营、炮台等,为守 卫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防御设施的布局体现了明清 时期对城市安全的重视和维护。
03
建筑风格与特色
发展
旅游开发:合理开发古城旅游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确保古城风貌得 到保护。
城市更新与改造:在保持古城风貌的 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城市规模
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采用了严格的左右对称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向外延伸出紫禁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城市的街道和坊市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 市风貌。
人口数量
明朝时期,北京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最高时达到了100多万。清朝时期,北京 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02
城市规划与布局
宜游览。
04
社会文化影响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
明清时期北京人口数量有较大波动,但 总体呈增长趋势。据记载,明朝永乐年 间北京人口约为80万人,而清朝康熙年 间增长至约120万人。
VS
民族构成
北京城内居住着汉、满、蒙、回、藏等多 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多民族文化。
教育与文化
社会制度与习俗
要点一
社会制度
明清时期北京的社会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等级 制度和身份制度。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等,各阶 层之间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要点二
习俗风尚
北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风尚,如老北 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这些习俗风尚反映了北京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北京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发展对比
北京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发展对比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在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里,历史风貌与现代发展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
本文将对北京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发展进行对比,展示出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北京的变迁与成长。
历史风貌北京作为中国数千年的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风貌的一部分,北京有着众多的古迹和名胜古迹。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体现了明清宫廷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
在紫禁城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宫殿、庭院和珍贵的文物,这些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皇权的兴衰。
除了故宫,北京还有其他许多古建筑,如天坛、颐和园和北海公园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其美丽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
漫步在这些古迹之间,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帝王的豪华和壮丽。
此外,北京的胡同也是北京历史风貌的一部分。
胡同是传统的城市街区,在北京的老城区,这些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胡同里,可以看到老北京的传统院落和独特的胡同文化,这也是北京独特的历史印记。
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和先进的交通设施在北京随处可见。
首先,北京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在北京的商业区和CBD地区林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天际线。
例如,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被称为“央视大裤衩”,造型独特,引人注目。
此外,北京的交通便利,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覆盖城市的各个角落,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其次,北京的现代文化和艺术发展也备受关注。
许多现代艺术馆、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在北京开设,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体验。
例如,北京798艺术区是一个集艺术展览、创意设计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化创意人才。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城市变迁
1
2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3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 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 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 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 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 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 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 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 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 池遗址公园。
17
和商业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场地处于四环与五 环之间,靠近奥运 中心区,具备便利 的城市交通和环境 条件。
如右图,北京城市发展至 今仍依照城市中轴线和长 安街这两条重要轴线进行 扩展。依照这两条重要轴 线,中心区的重要政治文 化
18
12
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 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 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 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信仰浓厚,兴建 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 家,宗教寺 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 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 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尼斯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许多被战争摧毁的缄市的重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例如波兰华沙当时就有两种模 式的争论,一是完全建一座新城;一是按历史面貌恢复古城。绝大多数的居民赞成恢复老华沙城。消息传开后,流 浪在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人,整个国家掀起了爱国建设热潮。华沙人为自己的古城能重现而引为自豪。华 沙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名录》一般拒绝重建的东西列入)。 这种恢复历史城市风貌的做法,在欧洲影响很大,如德国的波恩、慕尼黑、匈牙利布达佩斯等等被战争破坏的 古城都得到很好的维修和恢复。这些国家把恢复历史建筑和保护古城,视为重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藉此增强人 民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凝聚力,以致在发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文物保护的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的新潮流。这是先从文物 建筑周围的环境开始的。如日本1966年颁布的《古都保存法》,主要目的是保护古都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以及文物 连片地区的整体环境。之后,历史地段的保护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的保护向历史街区逐步拓展。这两者是不同的 概念,“历史街区”强调的不是个体建筑,地段内单体建筑并不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 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因而使价值得到了升华。从地段的构成上看,也不仅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 的纪念性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商店、村落等更广泛的内容。逐渐发展到保护历史街区。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成立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 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前身)于1964年5月31日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文 件,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
清北京城(1644—1911)
清朝沿用明代北京旧城,只改动 了皇城内的布局,城市街道总体布局没 有大的改动,但是,机构建置和城市管 理有所不同。清朝不设五军都督府,废 除了锦衣卫,天安门右前方所空之地改 建民居,西侧安置大理寺、刑部、都察 院。内阁公署、六科直房、军机处等与 皇帝直达机构均仍配置在紫禁城内。 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 旗分区管辖,又称满城。外城由迁出的 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 中五城坊司管理。这种民族歧视措施至 清中叶逐渐弛废。 清朝京师仍设五城察院,由满、汉 各一人充巡城御史,中城、南城二巡城 御史衙门均在正阳门西,下隶五城兵马 司。掌缉查地方奸弊,整顿风化,职似 后世的警察局。设正、副指挥、吏目各 一人,因职有所分,故分置衙署。乾隆 三十一年(1766)东、南、西、北城副 指挥亦移驻朝阳、阜成、永定、德胜四 门外关厢,外城仅存南城正指挥署,设 在清化寺街。城外这些官房于民元以后 多改作警察局的派出所。
在对北京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与保护中梁先生曾提出两项主要建议: (1)发展新区以保护旧城:避开明清时代形成的老城区,在它西面设立新的行政中心。这样既可在新区大力进行 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可保护古城原有的格局、精美的建筑以及传统特色的胡同式居住环境。 (2)保留和利用北京城墙:利用城墙作为新旧区的隔离带,利用城门控制交通,利用城墙及护城河绿带建成环城 立体公园。 这些保护思想在当时应该说是十分先进的,即便在西方这种保护文物环境及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意识也尚 不广泛。遗憾的是,“五四”以来形成的破旧立新的文化倾向和解放后对新建设的盲目热情,对保护起到了不利的 作用,这使得北京古城保护虽然在其还很少受到工业化冲击的情形下提出,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和推广, 从而抑制了中国古城保护的深入展开。1958年,北京拆除了明代修筑的城墙,全国各地纷纷仿效,以致至今在 全国没有留下几座完整的城墙。
明、清北京城的改造与规划定型
明北京城(1420—1644)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洪武年间,废弃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至坝河,今德胜、安 定门一线;永乐十七年南墙亦南移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 前朝,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再加筑外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 并有所延伸,北端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正阳门,及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 中轴线上贯通,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 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 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坐北朝南。
1925年在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博 览会上,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 耶曾提出一个巴黎中心的改建 规划,按照这一方案,巴黎塞 纳河北岸的古都城内的老区全 部拆除,而代之以一些现代的 高楼和立体交通。他的这个方 案虽未实现,但至少说明了在 这位近代建筑先驱者的头脑 里,直到此时,文物保护的观 念还是相当淡薄的。因此,世 界各国由于“建设”而造成的对 文物古迹的破坏是惊人的。
《威尼斯宪章》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 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 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文件还指出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不能与其 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关于保护的宗旨,文件说:“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 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还规定要保护文物建筑的全部,从平面、立面,到室内的装饰、雕刻、绘画,强调 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各个时代的叠加物,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 分明显地区别。禁止任何重建。《威尼斯宪章》中谈到有关历史地段问题,但它所指的只是文物建筑所在地及其周 围环境,其保护与修复的原则与文物建筑相同。 《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 际宪章,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已经形成。始于18世纪末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至19世纪中叶起开始它 的科学化历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基本概念、理论与原则最终通过《威尼斯宪章》以国际性准则的形式 确定下来,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 “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及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在教育后代方 面的重要意义。表明文物建筑的保护运动已成为一股很重要的国际力量。 “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其原则是 (1) 真能代表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可以引起普遍的兴趣,可以教育人民。 (2) 保留此历史建筑而不致妨害居民健康。 (3) 在可能条件下,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妨碍城市有机的新发展。 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的生活环境,并能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但是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兴,城市建设高潮涌起,致使许多文物建筑及其环境受到了破坏,城市保护 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雅典宪章》笼统简单的原则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这种背景 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4年5月于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 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
从地图上解构北京城市的历史与空间结构
----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传统文化风貌
北京城,迄今已经有3000多 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作为 最后一个王朝结束前的帝都, 在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上给我 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地形对城市的制约、城市设计 对礼制的循规、宇宙之都与皇 帝和子民的生活空间、象征性 与实用功能的统一,诸多因 素,终将北京城塑造成一座 “天人合一”极具特点的城市。 借助于传世的北京古今城市地 图与图像的对比,从空间上解 构北京城市的历史与形态,从 城市地域结构的变迁剖析北京 城市社会的运作方式和传统风 貌的塑造,以阐释从王朝时代 到现代北京城复合的空间结 构,如今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 理好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历史传 统风貌保护的关系。
建国初期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建筑及城市规划学者从保护古都北京的研究、规划和倡导出发,首先指出了北京及 中国其他历史城市的特点及整体保护的意义: 1.北京古城的价值不仅是个别建筑类型和个别艺术杰作,最重要的还在于各个建筑物的配合,在于他们与北 京的全盘计划、整个布局的关系,在于这些建筑的位置和街道系统的相辅相成,在于全部部署的严肃秩序,在于形 成了宏伟而美丽的整体环境。 2.中国古代的城市有许多是按规划建设的,有些城市虽然看不出明显的规划意图,但自发形成的布局和路网 系统也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地方特色,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信息。它们有着值得保存的建筑个体和城市整体的配合 关系,有着值得保护的规划格局或空间部署的秩序,有着值得保护的文物环境。对于这些,只保护一个个的文物建 筑是不够的。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 国北方的重镇,汉代为广阳国,隋唐时期曾称作“涿郡”或“幽州”。其 城址一直没有离开北京旧城区西南的古蓟城位置,地下发现大批陶 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公元93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统治中国北方,以幽州为陪都,改称“南京析津府”, 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于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扩展东、西、南三面城墙,取名金“中 都”。
在经过了许多的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历史建筑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欧洲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应地,其保护思想起源也比较早。对文物建筑和历史纪念物的保护行为至少可以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 个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概念已从典籍、艺术品、器物等扩展到建筑的范围。但是那时对 文物建筑的价值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于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至于这项工作的 科学化,它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的形成,则是从19世纪中叶起,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尽 管经受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一些割裂传统思想的猛烈冲击,保护古建筑的思想仍然受到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的 重视,尤其是在经历了许多教训与挫折之后,在城市生活中历史建筑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逐步 得到人们的认识,保护工作由此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