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7c5798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e.png)
中医养生保健【精选文档】一、中医养生保健的概述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顺应四时变化,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身心健康。
2. 注重个体差异: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保健方法应因人而异,个性化调理。
3. 防病于未然:中医养生保健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4.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人体整体功能的协调,强调心、身、神的和谐统一,提倡全面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5. 中医特色: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气功、导引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1. 饮食养生(1)合理搭配: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五味等属性,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2)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作。
(3)注重营养:保证膳食中营养素的充足,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
(4)食疗调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核桃等。
2. 运动养生(1)选择适宜的运动:根据个人兴趣和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2)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每周至少锻炼5天。
(3)适量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以微微出汗为宜。
(4)动静结合:运动与休息相结合,运动后要注意放松,避免肌肉关节损伤。
3. 情志养生(1)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ab23cc46bd97f192379e99e.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考点—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例题解析】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第二节治则一、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就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
即以热药治寒证。
(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
即以寒药治热证。
(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
中医养生讲座小结(3篇)
![中医养生讲座小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b2c70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4.png)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为了提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普及中医养生知识,近日,我们举办了一场中医养生讲座。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小结。
二、讲座内容1. 中医养生概述讲座首先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养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 中医养生原则讲座详细讲解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1)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养生应注重阴阳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2)气血充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养生应注重调养气血,保持气血通畅。
(3)脏腑和谐:人体脏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养生应注重调理脏腑,保持脏腑和谐。
(4)经络通畅: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养生应注重疏通经络,保持经络通畅。
3. 中医养生方法讲座介绍了多种中医养生方法,包括:(1)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人体质和地域特点,合理调配饮食,以达到养生目的。
(2)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养生目的。
(3)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以养生保健。
(4)针灸养生:针灸养生是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目的。
(5)按摩养生:按摩养生是通过按摩手法,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养生目的。
4. 中医养生误区讲座还指出了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如:(1)盲目跟风:部分人盲目跟风,追求特效药或特殊养生方法,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体质特点。
(2)过度依赖药物:部分人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
(3)忽视生活习惯:部分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养生的影响,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
三、讲座总结本次中医养生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让广大听众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78a1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0.png)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https://img.taocdn.com/s3/m/7608f4ab941ea76e59fa0441.png)
储
叠经降糖、降压、调脂、眼科对症治
亚 庚
疗,症状或有改善,唯仍有反复。观
名
其体胖,面红,舌暗红苔薄黄少津、
中
脉弦带数。阴虚阳亢、瘀热互阻之象
医
显。应病员提出非药治疗要求,以既
工
病防变的中医养生法试治,嘱起居有
作
常,不妄作劳、饮食调摄、适度活动、
室
怡情养性、详细讲解细节,制定具体
养生方案。
如此一个月后,患者体重从78㎏降至71.5 ㎏,腰围从95㎝降至87㎝,血糖6~8毫 摩尔之间,诸症均有好转。半年后体力 增加,视物清晰,脂肪肝消失,血糖降 至5.3~5.8毫摩尔,血脂正常。随访至今 已7年,仍坚持养生,现神清气爽、形体 适中、无大腹便便、精力充沛,血糖控 制在正常范围,近三年咳喘诸症未作, 亦未住院,除仅服用一种降压药外,多 年糖尿病、眼病、慢支继感、高脂血症
中医养生与既病防变
储
亚
庚
名
中
【一】中医养生优势与特色
医
工
作
室
(一)中医养生形成
储 亚
庚
名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
中
指一切有益健康的方法。
医
工
•中医养生理论的构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
作
景、哲学背景、和医学背景。
室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苍生百姓,丰富和发 展中医养生学内容。
《黄帝内经》的问世
储
太上养神
亚 庚
《太子御览》:“太上养神,其次养 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 也”。
内容:淡泊名利、宽容别人、心存善 良、知足长乐、调节情志、乐观向上、 恬淡虚无、想像自悦、博爱制私、养
名 中 医 工 作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7074fb58be1e650e52ea998a.png)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
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https://img.taocdn.com/s3/m/2e2fd8d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9.png)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烦躁和激动 。
06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医养生建 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遵循自然规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每天规律的作息 时间。
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 时的睡眠。
午间小憩
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
心态平和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筋骨,畅通气血。
情志调护
0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恼怒,以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
发。
夏季养心与清热解暑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 、绿豆、乌梅等,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起居调摄
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防暑降温 。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不安,以利于心神的宁静和阳气的固守 。
节约医疗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养生保健,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 社会资源。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 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02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 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未病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秋季养肺与滋阴润燥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白色食物、酸味水果,如梨、 百合、银耳等,以养肺生津,缓解秋燥。
起居调摄
秋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019ce2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f.png)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传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
那么,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这意味着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这种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一处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部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整体。
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地域的差异等,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规律,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环境来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
“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则表现为身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烦躁、失眠等症状;阴气过盛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问题。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使之保持平衡。
这可以通过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在饮食上,热性体质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寒性体质的人则适宜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治未病”也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未病先防要求我们注重养生保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比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心情舒畅等。
既病防变则要求我们在患病后,及时治疗,同时注意调养,防止疾病的传变和复发。
中医养生还注重“气血调和”。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滋润等功能。
气血充足且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如果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https://img.taocdn.com/s3/m/ca4602a0cc22bcd126ff0cde.png)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a747c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c.png)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情志、饮食、起居、运动。
全面保养、调
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2.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3.中药保健: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
服用
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4.自我穴位按压: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
击、捶打。
5.刮痧: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6.拔罐: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7.艾灸: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8.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https://img.taocdn.com/s3/m/eef7e02490c69ec3d5bb756e.png)
治未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概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我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和调理脾胃,其具体方法手段很多,如形体锻炼、药物调养、针灸推拿、饮食、音乐等等。
1.顺应自然一年四季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人类,使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节律性变化。
根据这一规律,中医养生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至寒,自然界阴气偏盛,人体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而调摄人体阴阳的方法,即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2.养性调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气血阴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反复的精神刺激,可导致人体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情志波动可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或恢复。
注意调摄精神,一是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体的不良刺激。
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可以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正气充足,抗邪有力。
二是要做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清静。
修德养性,不贪欲妄想,喜怒而不妄发,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3.护肾保精中医历来强调肾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因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神能御气、御形,故精是形气神的基础。
体现在养生上,即有护肾保精的主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谈到养生时说“房室勿令竭乏”,即是说性生活要有节制,不可纵欲无度以耗竭其精。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074737011ca300a6c39090.png)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
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
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和基本观点—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和基本观点—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c463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5.png)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综合调养
1.养生活动必须结合人体机能状态和所处环 境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调养方法进 行综合调摄。 2.每种养生方法各有特色,但又有局限性和 片面性,必须在各种养生方法中各取所需, 实施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综
思考题
合调养
1 举例说明中医养生中综合调养的运用。 2 试用综合调养的理念指导饮食养生。
案例解读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思考题
1 举例说明运动养生时如何做到中和有度。 2 如何理解中和有度的观点。
综合调养
案例导入
案例
李女士,64岁,既往有高血压、慢性结肠炎病史,近日在网络上看到绿 豆养生、红薯养生等养生方法,认为“药食同源”,用食材养生简单易行, 于是在家每天早晨都喝绿豆粥,连续一周,结果从昨天开始大便呈水样, 次数增加,于是前来咨询。
案例解读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持
思考题
之以恒
1 如何理解持之以恒的观点。 2 举例说明在日常养生中如何做到持之以恒。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预防疾 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目的,以自我调 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任务:对患者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正确解读包治百病的食材养生。
案例解读
1.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综合调养;预防为主;中和有度;持之以恒。
2.首先食材养生不能包治百病,要根据个体 的具体情况去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养生调养,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食材多样化,荤素搭配, 辨证施养;其次要强调综合调养,不能用饮食 养生代替其他养生方法。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https://img.taocdn.com/s3/m/187a452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c.png)
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防病养生的治疗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
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的意义在于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防病于未然是治未病的第一种意义,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此外,中医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是治未病的第二种意义,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治未病的第三种意义,强调在治愈后继续加强保健,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治愈后遗症的发生。
总之,治未病是中医学说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防病于未然,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实践。
未病”一词最初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医养生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和___。
老子强调“清静无为”和“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而___则注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话强调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即便下黑便甚多。经静脉注射抗血纤溶芳酸、
维生素K1、止血敏等无效,患者亦拒绝住院,
遂用中药治疗。诊其脉象豁大而空,舌苔淡白。
储
亚
庚
此乃劳倦伤脾,中气虚衰,气不
名
摄血,血溢于肠。以致便血量多。
中
势颇危急,堪虚气随血脱,危殆立
医
至。亟拟固气摄血,先塞其流。 生黄芪30g 党参30g 生白术12g 山
膜血管迂曲,黄斑水肿出血。血糖每升15.7毫
摩尔,甘油三脂、低密度胆固醇均有升高,
血压波动在160/100毫米汞柱左右。
储
叠经降糖、降压、调脂、眼科对症治
亚 庚
疗,症状或有改善,唯仍有反复。观
名
其体胖,面红,舌暗红苔薄黄少津、
中
脉弦带数。阴虚阳亢、瘀热互阻之象
内容:饮食有节、调和无味(五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为充)、因人膳食、季节进膳以及药
膳、进食、饮酒、茶、水、盐等细节
均有阐述。
动以养形
储
亚
生命在于运动,《吕氏喜秋》:“流水不 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 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运体以祛病,体 活则病离。”
作 室
方式、日光保健。
储
太上养神
亚 庚
《太子御览》:“太上养神,其次 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 本也”。
内容:淡泊名利、宽容别人、心 存善良、知足长乐、调节情志、乐观 向上、恬淡虚无、想像自悦、博爱制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私、养性立志、发泄悲郁、喜笑养生
等。
储
饮食有节
亚
庚
唐代孙思邈言:“安身之本必资于 食。”提出:“食五味,必不得暴嗔 ,须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 少,不欲顿而多。”
惯干预,提倡适度体育锻练和加强医
疗随访,对提高CAG稳定疗效具有临床
意义。
例2、固气摄血治便血
储 亚
庚
康某某,男,74岁,退休工人。1977年11月30 名 日诊;患者素有黑便史已30余年,常遇劳而发, 中 曾住院检治为“胃下垂,胃出血”。昨因乘车 医 外出,疲劳过度,于进晚餐时突然头晕目眩, 工 面色晄白,额上冒汗,气短懒言,心悸怔忡, 作 神情委顿异常,身摇不能安坐,腹部隐隐作痛, 室
芋肉15g 煅龙骨30g 牡蛎30g 麦门
工 作 室
冬12g 五味子4.5g 槐花12g 地榆
12g 阿胶12g 炖冲。
储
亚
服药2剂自汗渐少,头晕得减,惟仍 神倦乏力,心悸少气,脉象细软而
庚 名 中
数。蒲辅周曰:“失血之后,脉证
医
相符为吉”。虽获小效,未入坦途, 工
固气涩血之方再进3剂;继用益气、
工 作
界人工免疫先驱。
室
• 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独特方法,丰 富发展世界健康学。
储
亚
庚
(二)当今人类健康追求凸显
名
中医养生的重要
中 医
工
作
室
储
养生目标
亚 庚
• 简言之是为了“健康长寿”。
名 中
•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 医
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WHO健康定义)。
工 作 室
作
滋阴、养血药调补。7日大便转黄,
室Hale Waihona Puke 诸证逐渐消失。储亚
庚
嗣后,每年冬天予膏方调补,
名
以墨旱莲半斤煎汤去渣代水,
中
纳健脾养胃,益气补血之药浓
医
煎收膏,频服至立春为止。随
工
访20年余,便血未发。
作
室
储
亚
庚
本例便血量多,血脱气脱之象已露, 名
故必须固气涩脱,谨防变证,便血顽 症,病后膏方调养取效,足证“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陈年久病,三 分治七分养”,诚非虚言。
医 工
饮食卫生,营养平衡,忌口科学。
作
适度锻炼,常亲小劳,劳逸结合。
室
药养结合,人参补药,辩证施养。
CAG康复治疗
储
亚
CAG病情迁延,病理恢复比较缓慢。
庚 名
中
CAG患者易受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与
医
Hp感染等影响,较多反复。
工
作
对CAG康复患者继续适量应用健脾清热
室
化瘀的中药治疗,重视饮食与生活习
名 中 医
2、储亚庚、顾建国、张卫国,纾萎方治疗慢 工
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2008年获全国
作
中西医结合优秀成果2等奖。
室
3、储亚庚、顾建国、顾炳岐,健脾清热化瘀
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干预其胃黏膜病
理改变的临床研究,2009年获上海市科学
技术成果。
成果创造性、先进性——背景
储
亚
研究成果针对当前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
作
室
储
亚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庚 名
中
起居、季节、心理、饮食、文
医
化、运动、按摩、药物、房事
工
、针灸、劳动、自然与民间养 生法等。
作 室
起居有常
储
亚
《黄帝内经》:“起居有常,不
庚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 ”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
名 中 医
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工
内容: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咽 唾养生、衣着舒适、沐浴洗漱、睡眠
工
脾--汉·张机
作
善用兵者,必先囤粮;善治邪
室
者,必先养正--清·刘恒瑞
储
亚
正强邪盛者,亟祛邪以保正;正弱邪强
庚
者,亟保正以御邪--清·冯兆张
名
中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 犹可透热转气--清·叶天士
医 工 作
室
少壮新病,攻邪可审;老弱久病,补益
为先--清· 喻昌
应用要点
储
亚
•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 医 工 作
室
例3 糖尿病 慢性支气管炎
储
亚
庚 合庆某,男,53岁,浦东人。2003年8月10 名
日就诊。患Ⅱ型糖尿病3年,口干欲饮,易饥 中
多食。多年来反复咳喘、发热、吐脓痰,诊 为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继发肺 部感染,每年住院治疗2~3次方安。近日突然
医 工 作 室
出现视物模糊、变形,某院眼科检查见视网
《黄帝内经》的问世
储 亚
庚
名
• 标志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形成,全书 中
162篇有40多篇涉及养生。
医
工
• 阐述生命,重视“精、气、神”调养。
作 室
• 确立“治未病”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中医养生贡献卓著
储
亚
•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
庚 名
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中
医
•
十六世纪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世
名 中 医 工
理检查:未见胃粘膜萎缩、肠化降低二个
作
级差;痞满、嘈杂等证未作,饮食如常,
室
形体渐丰,能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继服纾
萎方药3个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体健,
胃镜病理复查无萎缩、肠化。
CAG科研
储
笔者采用随机与阳性对照药平行对
照的方法,研究显示:健脾清热化瘀的 纾萎方药在干预CAG组织病理改变方面
名 中 医
60~69岁4人,50~59岁3人,寿过古稀
工
者33人,占82%,平均寿命79岁,是
作
古代平均寿命的二倍多,比现代人平
室
均寿命超出10岁。
• 提示:中医保健养生可显著促进人类 的健康长寿是个不争事实。
国人健康遇到新情况
储
亚
• 太平盛世,大多数 人自然把养生保健 提上日程。
•
人均寿命普遍延长, 医疗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增高。
亚
主张健脾清热化 庚
瘀三法联用—— 名
特色明显
中
医
工
作
重视养生、饮
爵床等用药国 室
食、运动和生
内外未见文献
活习惯干预—
报道——药多
—优势突出。
创新
储
亚
专家意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成果核准:本项科研经上海市科学技术
庚 名 中
委员会核准为市科委科研成果。
医
工
发证日期:2009年4月1日
作 室
疗效取得关键一
汤、锭八剂及分内服、外用剂等,四季药养
,膏方,药膳等。
储
膏方
亚 庚
名
膏方养生亦当注重阴阳和精、
中
气、神三宝辩证纠偏,因人施养,
医
以平为期,和谐为要。用胶、用糖 适量为宜。
工 作 室
储
亚
庚
二、养生诸法在既病防变中的应用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储
先贤格言
亚
庚
名
上工治未病--《难经》
中 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
庚 名 中 医
工
作
• 社会竞争激烈,精
室
神压力增加,营养
•时代发展需要和人类
结构转化,劳动类
自身健康的追求,凸显
型转变,影响人们
中医养生的重要。
健康。
储
亚
庚
(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名 中
医
工
作
室
储
中医养生的原则
亚 庚
名
• 顺应自然
•上工治未病
中 医
• 形与神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