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第15页/共108页
第16页/共108页
第17页/共108页
第18页/共108页
第19页/共108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001年 原油10653万吨 大庆5000万吨 2002年 原油11761万吨 2002年 销售收入:3498亿;利税总额:533亿;税金:640亿
200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100亿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600亿 2003年全国生产原油1.69亿吨 2004年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原油1. 1亿吨 2005年全国生产原油1.82亿吨,进口原油1.26亿吨 2008年全国生产原油1.93亿吨,进口原油1.79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9.6% 。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考虑到成品油大量进口的因素,2009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 年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08年净利1144.31亿,同比下降 22%。石油08年营业额高达10711亿元,同比增长28.1%,主要是由于原油、 天然气及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和销售量变化。 03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500万吨。(P1) 05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789万吨。
第20页/共108页
主要油田企业为:①大庆油田5000万t;②胜利油田;③辽河油田;④新疆油田过 1000万t;⑤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田1000万t (p3); 6、柴达木建设千万吨 级大型气田;7、新疆塔里木油田1000万t。(看ppt)
《财富》首推中国上市百强(2001年)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位居前三位。 2002年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电力第一位。
第4页/共108页
2006年油价走势
周线图
第5页/共108页
长期走势
第16页/共108页
第17页/共108页
第18页/共108页
第19页/共108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001年 原油10653万吨 大庆5000万吨 2002年 原油11761万吨 2002年 销售收入:3498亿;利税总额:533亿;税金:640亿
200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100亿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600亿 2003年全国生产原油1.69亿吨 2004年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原油1. 1亿吨 2005年全国生产原油1.82亿吨,进口原油1.26亿吨 2008年全国生产原油1.93亿吨,进口原油1.79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9.6% 。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考虑到成品油大量进口的因素,2009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 年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08年净利1144.31亿,同比下降 22%。石油08年营业额高达10711亿元,同比增长28.1%,主要是由于原油、 天然气及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和销售量变化。 03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500万吨。(P1) 05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789万吨。
第20页/共108页
主要油田企业为:①大庆油田5000万t;②胜利油田;③辽河油田;④新疆油田过 1000万t;⑤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田1000万t (p3); 6、柴达木建设千万吨 级大型气田;7、新疆塔里木油田1000万t。(看ppt)
《财富》首推中国上市百强(2001年)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位居前三位。 2002年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电力第一位。
第4页/共108页
2006年油价走势
周线图
第5页/共108页
长期走势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
1.地壳运动
①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有效性变差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4、必要的保存条件
② 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原有油气藏被破坏
③ 圈闭溢出点抬高,原有油 气藏被部分破坏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标志 生、储油层的接触关系
生、储油层间的连通情况和输导能力大小
总厚度和生油层的单层厚度
剖面中砂岩百分率或砂岩分布区与油源区关系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评价 最好 较好 较差
组合形式
互层式 指状交叉式 不整合型 总厚度大 单层厚度30-50米左右 分布在油源区 内或紧靠油源 区
Injection Wells
Producing Wells
气
油 水
■ 油气运移概述
四、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同时存在并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一个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 储集层中并保存下来的生储盖组合。
要求: 1.生油层与储集层接触面积、接触关系 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及时排出 接触关系: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互层状(大庆)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通道,封隔遮挡) 2.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好 3. 盖层的排驱压力大(封隔性好)
主要取决于:V = F * H *
石油地质学-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PPT课件
不整合覆盖圈闭
非
构
• 岩性圈闭
造
岩性尖灭圈闭
圈 闭
透镜体圈闭( 原生圈闭和次生成岩圈闭)
• 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圈闭
水动力圈闭
固 体 水 合 物 圈第闭6页/共99页
4.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闭合高度):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 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 圈出的面积。
底辟幅度800m
第41页/共99页
江汉盆地潜江 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①地层厚度顶薄翼厚,地层倾角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 上变缓
②背斜幅度下部层位大,上部层位 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③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分布特点:
第12页/共99页
2、油气藏的特点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
第13页/共99页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 布
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2)基本特点: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第一章 油气藏概述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课件
越大,储量越集中,油井数少,开发效益好
4. 单储系数 单位岩石体积中的储量
SNF N Vb
(1sw)cos/Boi
越大,原油饱和度或孔隙度大,驱替效率高
57
5. 气藏储量
•地下体积
Vb=Agh
Vp=Vb =Agh
•地面体积
Vgi= Vpsgi =Aghsgi
Vgs=Vgi/Bgi
=Aghsgi/Bgi
46
•地质参数A0和h:
地震资料确定的构造图、测井、钻井、 取心、测试等联合确定
h Ao
47
•岩心分析参数 swc
swc pc
kr
48
•PVT实验参数
os, Boi, Rsi
Bo Rs
o
pb
pi
49
2 、油藏储量级别
•远景资源量:
Vs
NVsc1c2c3c4
油 Vs:探区源岩(生油岩石)体积
Vt:圈闭岩石体积,m3
Vti
未经证实,储量级别低, 初步估计或预测值
51
•预测地质储量:
圈闭钻井证实含油:
圈闭大小、含油边界不确定
油 N=Aoh(1-swc)os/Boi
气
藏
概 述
预测地质储量级别高于潜 在资源量和远景资源量
52
•控制地质储量:
N=Aoh(1-swc)os/Boi
油
进一步钻探评价井
•油环气藏
~
•底油气藏
37
•层状油藏
油层厚度小于含 油高度:ho>h
•块状油藏
油层厚度大于含油 高度:ho<h
38
6. 油藏命名原则
孔隙 + 岩性 + 圈闭 + 接触关系 + 流体 顺序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文档共34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CONTENTS
• 油气成因 • 烃源岩 • 油气勘探 • 油气开发 • 油气储运
01
油气成因
油气形成的过程
有机物质形成阶段
在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如 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和埋藏
过程逐渐形成。
生物降解和热解阶段
随着埋深的增加,有机物质在 缺氧的环境下经过生物降解和 热解作用转化为油、气和干酪 根等。
05
油气储运
油气的储存方式
地下储存
利用地下岩层孔隙和洞穴 储存油气,优点是安全性 高、容量大,缺点是开采 成本高。
地面储存
利用储罐、储气库等地面 设施储存油气,优点是便 于管理和监控,缺点是容 量相对较小。
海上储存
利用海上平台或浮式储油 装置储存油气,优点是容 量大、灵活性高,缺点是 技术难度大、风险较高。
腐殖型等)和丰度对油气的生成
具有决定性作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解和 油气形成的动力学因素。 03
时间
04 油气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使有 机质经过充分的转化和油气生成 。
油气形成的机理
生物降解作用
在缺氧环境下,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 质释放出甲烷等气体。
热解作用
随着温度升高,有机质中不稳定的组 分热解形成轻质油和气体。
0 开发与生产 4在证实油气藏存在后,进行开
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工作。
油气勘探的实践
案例分析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油气勘探案例,分析其 成功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 手进行油气勘探实践操作。
经验总结
总结油气勘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学 生对油气勘探的认识和理解。
CONTENTS
• 油气成因 • 烃源岩 • 油气勘探 • 油气开发 • 油气储运
01
油气成因
油气形成的过程
有机物质形成阶段
在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如 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和埋藏
过程逐渐形成。
生物降解和热解阶段
随着埋深的增加,有机物质在 缺氧的环境下经过生物降解和 热解作用转化为油、气和干酪 根等。
05
油气储运
油气的储存方式
地下储存
利用地下岩层孔隙和洞穴 储存油气,优点是安全性 高、容量大,缺点是开采 成本高。
地面储存
利用储罐、储气库等地面 设施储存油气,优点是便 于管理和监控,缺点是容 量相对较小。
海上储存
利用海上平台或浮式储油 装置储存油气,优点是容 量大、灵活性高,缺点是 技术难度大、风险较高。
腐殖型等)和丰度对油气的生成
具有决定性作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解和 油气形成的动力学因素。 03
时间
04 油气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使有 机质经过充分的转化和油气生成 。
油气形成的机理
生物降解作用
在缺氧环境下,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 质释放出甲烷等气体。
热解作用
随着温度升高,有机质中不稳定的组 分热解形成轻质油和气体。
0 开发与生产 4在证实油气藏存在后,进行开
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工作。
油气勘探的实践
案例分析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油气勘探案例,分析其 成功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 手进行油气勘探实践操作。
经验总结
总结油气勘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学 生对油气勘探的认识和理解。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示意图说明:
绝大部分石油存在于沉积盆地中,所以先要从全球构造中寻找沉积盆地。
原始的沉积盆地经过漫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会转变成不同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相。
地层结构有陆相和海相等,沉积相可分为陆相,海相,以及海陆过渡相。
在水文,地层,构造和沉积相等各种不同的地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使原始生物及其化学组分等分散的有机质在泥质条件下转变为生油母岩------烃源岩。
在经过恰当的储层和盖层的结合,以及闭圈形成和油气运移等过程,加上时空的合理配置,最终会形成油气藏。
而多个油气藏汇集起来便会形成油气藏集聚带。
最后就可以探索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
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
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 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封闭 •间歇期: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洲,盆倾断层,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 分布
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 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
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 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
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渤海湾盆 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
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盆 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 特点 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 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藏
逆 断层 断 块油 气 藏
A A
构 造裂 缝 油 气藏
A A
岩 体 刺 穿 油 气 藏
盐 体刺 穿 油气 藏
A A
泥 火山 刺 穿油 气 藏
A A
岩 浆 挡 油气 藏
潜 伏剥 蚀 突起 油 气藏
A A
潜 伏剥 蚀 构造 油 气藏
A A
地 层超 覆 油 气藏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
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 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封闭 •间歇期: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洲,盆倾断层,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 分布
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 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
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 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
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渤海湾盆 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
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盆 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 特点 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 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藏
逆 断层 断 块油 气 藏
A A
构 造裂 缝 油 气藏
A A
岩 体 刺 穿 油 气 藏
盐 体刺 穿 油气 藏
A A
泥 火山 刺 穿油 气 藏
A A
岩 浆 挡 油气 藏
潜 伏剥 蚀 突起 油 气藏
A A
潜 伏剥 蚀 构造 油 气藏
A A
地 层超 覆 油 气藏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油气成因模式PPT课件
第22页/共50页
湿气指数随温度变化的模拟试验(据等,1986) 第23页/共50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高温高压
❖2.变生作用阶段(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3.作用因素:热变质
❖4.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
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 步缩聚,H/C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 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
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
第4页/共50页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78 6
100
A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5
B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2
3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C
4
1
埋深
D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第分5页可/共能5重0页叠)
成岩 阶段
煤阶
饱粉 干酪根
蒂索
黄第藩
Ro 碳化
颜色
张厚福 普西 威尔特 傅家谟 等, 潘钟祥,
% 程度 K.Peters 1981 1973 1984
1975 1991 1986
﹤ 1.5 10-60
成岩 泥炭
黄
作用 阶段
色 0.5
褐煤
1.5-4.0 60-180
4.0-7.0
长焰煤
后
黄
生
气煤
湿气指数随温度变化的模拟试验(据等,1986) 第23页/共50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高温高压
❖2.变生作用阶段(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3.作用因素:热变质
❖4.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
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 步缩聚,H/C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 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
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
第4页/共50页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78 6
100
A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5
B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2
3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C
4
1
埋深
D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第分5页可/共能5重0页叠)
成岩 阶段
煤阶
饱粉 干酪根
蒂索
黄第藩
Ro 碳化
颜色
张厚福 普西 威尔特 傅家谟 等, 潘钟祥,
% 程度 K.Peters 1981 1973 1984
1975 1991 1986
﹤ 1.5 10-60
成岩 泥炭
黄
作用 阶段
色 0.5
褐煤
1.5-4.0 60-180
4.0-7.0
长焰煤
后
黄
生
气煤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Ⅰ
Ⅱ
Ⅲ
煤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差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了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一般在 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
腐泥型—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较高,饱和烃丰富;
腐殖型—富含芳香烃及胶质、沥青质
因此,根据三大族组分(饱、芳、非+沥)相对含量及饱 和烃特征,即可进行类型划分。表8-1-4是根据我国中新生 代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族组成研究得出的。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8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
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
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 输导的范围大
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 1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2、输导体系
②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
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
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2
刘成林
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2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成为初次运移
①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机制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超压流体通过孔隙和先存裂缝,以连续、 缓慢的渗流方式从泥页岩中排出过程。
油气只通过输导层顶部1-数米进行侧向运移,而不是 占据 整个输导层,封闭层底面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
11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的三维行为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侧向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试图垂向运移的过程中实现 的
侧向位移量。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占 据输导
层最高点
封闭层底面三维几何形态对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构造脊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不同源岩生烃过程中压力的变
化及初次运移机制
6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①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
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
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
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 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
②各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油润性网络-连续油相
运移相态
水溶相 气溶于油相
油溶于气相
3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②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机制
幕式流体初次运移:在生烃过程中,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达到地层破裂 压力,源岩发生破裂,流体(包括油、气、水)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 即幕式排烃或微裂隙排烃。
准:SSF=T/L 大于7时渗漏.
13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①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
14
年发生次数
断裂带宽度(m)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②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
1998 1995 1992 1989 1986 1983 1980 1977 1974 1971 1968 1965 1962 1959 1956 1953 1950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自振荡(Selfoscillation)?
4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超压流体排放条件:压力系数1.96 或地层流体压力达到静 岩压力的90% (Buhrig, et al., 1989; Roberts, et al., 1996; Holm,
1998) 排放周期:从<100 年(Whelan et al., 1994)、100~200年 (Ghaith et al., 1990)到近1Ma (Roberts et al., 1995)
天 然 水 力 破 裂 机 理
5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源岩及其初次运移分为三种类型:
(1)源岩具有较高有机质丰度、较好 有机质类型且孔隙度、渗透率较低, 孔隙压力在生油带达到地层破裂压 力(图中①) ,石油初次运移包括连 续烃相运移和幕式混相运移两种机 制。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2000m。 在进入生烃门限以后,源岩的含烃 饱和度不断增大,在TD1达到排烃门 限,石油开始以连续烃相进行初次 运移。但由于源岩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且源岩渗透率较低,源岩中 生成的烃类体积明显超过通过孔隙 排出的流体体积, 源岩①的压力逐 渐增大并在A点达到地层破裂压力。 而后,超压导致源岩破裂,烃类与 地层水一起通过裂隙排出。
垂向运移的特点
❖输导效率较高
❖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
呈“幕式运移”或“幕式成藏”。
N
N E
E
F1
F5
K
F2
K
1 J+T
K
F4
1
J+T
F4 K
油润性较好的输导层部分
9
三、油气成藏机制
2、输导体系
非均质储层含油气性统计
非均质储层内油气 分布的非均质性证 明油气优先通过高 孔隙度、渗透率储 层部分运移或优先 在高孔隙度/渗透率 储层部分聚集
输导层
10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油气从源岩排出进入输导层后,将在浮力的作用下通 过 通道网络垂向运移至封闭层底面;
16
三、油气成藏机制
4、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
(1)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2)输导体系的构成: 单一型的输导体系: 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 复合型的输导体系:
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
17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4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y = 0.0947x R2 = 0.9578
400 800 1200 1600 2000 断距(m)
15
三、油气成藏机制
不整合面
2、输导体系
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
气运移的通道。 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底砾岩、风化壳、风化淋滤带
③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
④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溯源运移
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储集体输导层油气运移动力与运移方式 在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气的运移路径表现为浮力
克服毛细管阻力,即最小阻力原则。油气优先通过高孔隙度 /渗透率或油润性较好的部分运移;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 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决定了油气藏内油气的分布及油气藏内流 体组成的非均质性
12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A.流体沿断层带的流动 a.流体沿活动断层的流动 b.超压流体沿断层的流动 B.流体垂直断层带流动 a.断层带侧向封闭机理:碎裂/成岩胶结与泥岩涂抹 b.断层面两侧渗透性岩层的对接
泥岩砂涂泥抹涂系抹数比:S率SF评= T价/L标(准断:距S/M泥G岩R大层于厚2度时)渗评漏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