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侧向输导体系与侧向运移
由输导层或不整合单独构成,或由输导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
可以将盆地中心生成的油气输送到盆地边缘的圈闭中 输导的范围大
输导层-不整合输导体系 1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2、输导体系
②垂向输导体系与垂向运移
主要由断层构成,可以沟通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储集
层,使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浅层成藏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2
刘成林
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2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成为初次运移
①连续稳态初次运移机制
连续稳态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的超压流体通过孔隙和先存裂缝,以连续、 缓慢的渗流方式从泥页岩中排出过程。
油气只通过输导层顶部1-数米进行侧向运移,而不是 占据 整个输导层,封闭层底面控制油气的侧向运移;
11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的三维行为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侧向运移实际上是油气在试图垂向运移的过程中实现 的
侧向位移量。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占 据输导
层最高点
封闭层底面三维几何形态对运移路径的控制作用——构造脊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不同源岩生烃过程中压力的变
化及初次运移机制
6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①输导层是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
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
碎屑岩输导层:砂岩层、砾岩层等;
碳酸盐岩输导层:受孔缝发育的控制。高孔渗相带、 裂缝发育带和溶蚀孔缝发育
②各种沉积环境形成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油润性网络-连续油相
运移相态
水溶相 气溶于油相
油溶于气相
3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②泥/页岩天然水力破裂与幕式流体初次运移机制
幕式流体初次运移:在生烃过程中,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达到地层破裂 压力,源岩发生破裂,流体(包括油、气、水)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 即幕式排烃或微裂隙排烃。
准:SSF=T/L 大于7时渗漏.
13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①断层通道:沿断层面分布的破碎带,发生沿断层面的运移
14
年发生次数
断裂带宽度(m)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②断层的输导效率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历史有关
1998 1995 1992 1989 1986 1983 1980 1977 1974 1971 1968 1965 1962 1959 1956 1953 1950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自振荡(Selfoscillation)?
4
三、油气成藏机制
初次运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油气运移
超压流体排放条件:压力系数1.96 或地层流体压力达到静 岩压力的90% (Buhrig, et al., 1989; Roberts, et al., 1996; Holm,
1998) 排放周期:从<100 年(Whelan et al., 1994)、100~200年 (Ghaith et al., 1990)到近1Ma (Roberts et al., 1995)
天 然 水 力 破 裂 机 理
5
三、油气成藏机制
1、油气运移
源岩及其初次运移分为三种类型:
(1)源岩具有较高有机质丰度、较好 有机质类型且孔隙度、渗透率较低, 孔隙压力在生油带达到地层破裂压 力(图中①) ,石油初次运移包括连 续烃相运移和幕式混相运移两种机 制。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2000m。 在进入生烃门限以后,源岩的含烃 饱和度不断增大,在TD1达到排烃门 限,石油开始以连续烃相进行初次 运移。但由于源岩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且源岩渗透率较低,源岩中 生成的烃类体积明显超过通过孔隙 排出的流体体积, 源岩①的压力逐 渐增大并在A点达到地层破裂压力。 而后,超压导致源岩破裂,烃类与 地层水一起通过裂隙排出。
垂向运移的特点
❖输导效率较高
❖垂向运移一般具有周期性,
呈“幕式运移”或“幕式成藏”。
N
N E
E
F1
F5
K
F2
K
1 J+T
K
F4
1
J+T
F4 K
油润性较好的输导层部分
9
三、油气成藏机制
2、输导体系
非均质储层含油气性统计
非均质储层内油气 分布的非均质性证 明油气优先通过高 孔隙度、渗透率储 层部分运移或优先 在高孔隙度/渗透率 储层部分聚集
输导层
10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区域性油气运移准则与方式
油气从源岩排出进入输导层后,将在浮力的作用下通 过 通道网络垂向运移至封闭层底面;
16
三、油气成藏机制
4、输导体系
输导体系与运移方式
(1)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2)输导体系的构成: 单一型的输导体系: 由输导层、断层、不整合等通道单独构成 复合型的输导体系:
砂体-断层输导体系、不整合-断层输导体系
17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体系类型和与油气运移方式
4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y = 0.0947x R2 = 0.9578
400 800 1200 1600 2000 断距(m)
15
三、油气成藏机制
不整合面
2、输导体系
不整合面通道:由不整合面上下高渗透性岩层形成的油气油
气运移的通道。 不整合面的三层结构:底砾岩、风化壳、风化淋滤带
③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与砂体的孔渗性有关
④高孔渗性砂体是优势运移通道——溯源运移
8
三、油气成藏机制
输导层
2、输导体系
储集体输导层油气运移动力与运移方式 在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气的运移路径表现为浮力
克服毛细管阻力,即最小阻力原则。油气优先通过高孔隙度 /渗透率或油润性较好的部分运移;小尺度和微观尺度上油 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决定了油气藏内油气的分布及油气藏内流 体组成的非均质性
12
三、油气成藏机制
断层
2、输导体系
A.流体沿断层带的流动 a.流体沿活动断层的流动 b.超压流体沿断层的流动 B.流体垂直断层带流动 a.断层带侧向封闭机理:碎裂/成岩胶结与泥岩涂抹 b.断层面两侧渗透性岩层的对接
泥岩砂涂泥抹涂系抹数比:S率SF评= T价/L标(准断:距S/M泥G岩R大层于厚2度时)渗评漏价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