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谈_论六家要旨_对儒家的评价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司马谈老爷子就像个资深的武林盟主,站在中立的角度,给这六家挨个点评。
首先出场的是阴阳家,感觉他们就像是一群神秘的占星师和风水大师,整天研究天象、地理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
他们试图从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里找到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虽然有点神神叨叨的,但也不是毫无道理。
比如说,我们现在也知道白天黑夜、寒暑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或多或少和阴阳家的思想有点沾边。
不过呢,他们要是过于迷信那些繁文缛节,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儒家一登场,那就是一派规规矩矩、彬彬有礼的君子形象。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就像给人们的生活制定了一套完美的行为准则。
他们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可以让社会变得和谐有序。
这就好比是在武林中建立了一套大家都要遵守的江湖道义。
可是,儒家有时候也有点过于迂腐,啥事都得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来,缺乏一点创新和灵活性。
就像一个武功高手,只会按照固定的招式打拳,遇到变化多端的对手可能就会吃亏。
墨家就像是一群行侠仗义的苦行僧,提倡兼爱、非攻、节用。
他们的兼爱思想可真是够伟大的,希望大家像爱自己家人一样爱所有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非攻呢,就是反对战争,这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而且他们还特别节俭,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不过墨家的要求有点太严苛了,要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艰苦朴素,还真是有点难度。
这就像让武林中的大侠们都去当苦行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法家就像一群铁面无私的执法者,他们觉得人都是有私心的,所以必须要用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大家。
在法家眼里,规则就是一切,只要触犯法律,不管是谁都得受到惩罚。
这就好比在武林中设立了一个绝对权威的执法堂,不管你是名门正派还是邪魔外道,只要犯事就别想跑。
法家的这种思想确实让国家治理变得高效有序,但是如果法律过于严苛,没有一点人情味,那也会让人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名家就像是一群专门研究文字游戏和逻辑谜题的高手。
他们对事物的名称和概念特别较真,有时候甚至会为了一个名称的定义争得面红耳赤。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概述三、对六家学说的评价与分析四、六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是思想文化繁荣的象征,其中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说尤为引人注目。
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对这些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些学说的精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概述司马谈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对六家学说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明确了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宗旨。
接着,他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三、对六家学说的评价与分析1.阴阳家:司马谈认为阴阳家过于拘泥于琐碎的规律,使人拘束且心生恐惧。
但他也肯定了阴阳家对于四季变换等自然规律的把握。
2.儒家:司马谈赞扬儒家重视礼仪秩序,认为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但同时他也批评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3.墨家:司马谈认为墨家倡导节俭、反对浪费的精神值得赞赏,但其主张难以实行。
4.法家:司马谈肯定法家的严格纪律和效率,认为其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5.名家:司马谈指出名家过于拘泥于名实之辨,易失真。
6.道家:司马谈对道家学说持肯定态度,认为其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具有深远意义。
四、六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阴阳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
2.儒家:强调礼仪秩序,尊重传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墨家:提倡节俭,关注资源合理利用。
4.法家:倡导严格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5.名家:引导我们在名实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追求形式。
6.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五、结论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评价六家学说的视角。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学说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并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论六家要旨读后感首先说说儒家吧。
儒家就像是那个穿着长衫,文质彬彬,整天念叨着礼仪道德的老学究。
他们把“仁”和“礼”看得比啥都重,感觉就像是社会秩序的忠实守护者。
在日常生活里,从君臣关系到邻里相处,儒家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这就好比是给社会这个大机器上了润滑油,让各个零件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转。
不过有时候呢,感觉儒家有点太注重那些繁文缛节了,就像一个人出门穿衣服,里三层外三层,虽然看着很庄重,但也累得慌。
道家可就不一样了,道家就像是一个隐居山林的智者,穿着宽松的道袍,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们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像是在说,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咱们人类就别瞎折腾了,跟着节奏走就行。
在政治上,道家觉得统治者别管太多,让老百姓自己发展,就像种庄稼,你只要给它合适的土壤和阳光,它自己就会长得很好。
但是呢,完全无为也有点不现实,要是遇到啥天灾人祸,还是得有人出来管管不是?墨家像是一群热心肠的工匠,他们讲究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说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爱所有人,这想法多美好啊,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非攻呢,就是反对战争,大家和平相处多好。
而且墨家的人还特别注重实际,擅长搞各种发明创造,感觉他们就像是古代的科技达人。
可是,这兼爱有点太理想化了,人嘛,总是会对自己亲近的人更偏爱一些,要做到一视同仁真的很难。
法家就像是一个严厉的教官,拿着规矩的大棒,一切都得按照法律条文来。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得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大家。
在乱世的时候,法家的思想就特别管用,能迅速让国家强大起来。
但是呢,要是法律太严苛了,就像把人一直关在笼子里,大家也会觉得很压抑,没有自由。
名家就像是一群玩文字游戏的高手。
他们整天研究名和实的关系,就像在解一道特别复杂的谜题。
有时候他们的辩论让人觉得特别烧脑,像“白马非马”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很奇特。
不过这名家虽然很聪明,但感觉有点脱离实际生活了,就像在空中建楼阁,看着挺神奇,但是不太实用。
阴阳家呢,就像是神秘的占卜师。
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史记》末卷对自己的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的概述。
其中,司马迁对六家的评价如下:
1. 阴阳家:司马迁认为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其理论根据是天文历法,但其学说过于神秘,脱离实际,难以验证。
2. 儒家:司马迁对儒家评价较高,认为儒家经典“六艺”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准则,对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也批评了儒家的繁琐和教条化倾向。
3. 法家:司马迁认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礼治,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效果,具有现实性和进步性。
但他也批评了法家的严酷和功利主义倾向。
4. 墨家:司马迁认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奢侈浪费,强调劳动和节俭,具有平民性和进步性。
但他也批评了墨家的抽象和空想倾向。
5. 名家:司马迁认为名家主张分析名实关系,探讨逻辑推理方法,具有学术性和思辨性。
但他也批评了名家的繁琐和诡辩倾向。
6. 纵横家:司马迁认为纵横家善于权谋和机变,能够操纵人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他也批评了纵横家的功利主义和权谋主义倾向。
总之,《太史公自序》对六家的评价是客观全面的,既看到了各家的价值和意义,也指出了其不足和缺陷。
这也反映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论六家要旨》《史记》如何点评诸子百家
《论六家要旨》《史记》如何点评诸子百家01原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图片来自网络)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图片来自网络)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
浅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儒家的评价
浅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儒家的评价
屈玉丽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孔孟、荀子以及董仲舒所代表的不同阶段的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情况,客观地分析评价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儒家的褒贬,试图揭示儒家在先秦至汉代的社会政治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创作目的.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屈玉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浅谈《论六家要指》对司马迁学术融通思想的影响 [J], 姚雪梅
2.司马谈学术思想新论
——兼谈《论六家要旨》的文章属性 [J], 程修平
3.司马谈"六家"说的方法论意义管窥 [J], 黄金灿
4.浅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思想渊源——兼谈其历史哲学及“天人”认识的矛盾性 [J], 刘银昌
5.司马谈所创造的“六家”概念 [J], 苏德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的认识
论六家要旨对先秦诸子的认识先秦时期的思想,真是个宝藏啊!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搞得我们这些后人常常有点摸不着头脑。
说到六家要旨,我们得先想想那时候的背景。
那个时代,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搞得老百姓头昏脑涨。
不同的学派从各个角度看待世界,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琢磨人生的意义似的。
今天我们聊聊六家的要旨,也就是儒、道、墨、名、法、阴阳这六大派。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要是认真去研究,真是乐趣无穷。
先说儒家吧,孔子可是个大人物。
他的学说最为人熟知,不管是家里做父母的,还是职场上的领导,总得有点儒家思想的影子吧。
儒家的核心要义就是“仁”,意思就是说,你得关心别人,做事要有道德,要有责任感。
孔子提倡的是一种“君子”的形象,什么叫君子呢?就是得有修养、讲信用、宽容待人。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要做到,可就难了。
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天天喊着“我很仁爱”,结果一到关键时刻,连个小忙都不愿意帮人家,能忍得了这个人还真得去学儒家的“仁”。
再说道家,这个就有点玄乎了。
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说白了就是不要太多干预,顺其自然。
想想看,大家平常都忙着追名逐利,往往忘了享受生活的简单与自在。
而道家说,你得放松,别太较劲。
老子和庄子就是这个思想的代表人物。
老子的“道”字,听起来像是一个特别深奥的哲学词汇,但其实它就是一条自然法则。
所有事物的变化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你要做到的就是不违背这个规律,保持平衡。
说到底,道家的主张就是让你放下“争斗”的心,学会享受生命的流动。
可是想要不争不抢、随遇而安,现代人做起来真的挺难的,毕竟谁不想有点儿成就感,对吧?说到墨家,就不得不提一下墨子了。
他可是个特别实用主义的人,提倡“兼爱”和“非攻”。
所谓“兼爱”,就是说你得平等地去爱每一个人,不能有偏袒。
而“非攻”就是反对战争,提倡和平。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味道?尤其是当时的战国时期,各种国家为了一点利益拼得不可开交,墨子的思想简直是逆流而上。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司马谈及其《论六家要旨》三、阴阳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四、儒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五、墨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六、法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七、名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八、道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九、总结与反思正文:一、引言《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进行读后感分享,重点分析阴阳、儒、墨、法、名、道等六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评价。
二、司马谈及其《论六家要旨》司马谈,字子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
他生活在西汉时期,曾任职太史令。
在《论六家要旨》这部著作中,司马谈对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学派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学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阴阳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阴阳家主张阴阳二元论,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司马谈认为阴阳家虽然有很多繁琐的禁忌,但其强调顺应自然、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儒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道德伦理。
司马谈认为儒家学说虽然繁琐,但其强调的礼仪制度、家庭伦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墨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战争。
司马谈认为墨家学说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其反对战争、重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值得肯定。
六、法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法家主张严明法度,强调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司马谈认为法家学说虽然过于严苛,但其强调法治、严格执行的理念对于维护国家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七、名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名家主张名实之辩,强调事物的命名和分类。
司马谈认为名家学说虽然有些脱离实际,但其对于逻辑思考、概念分析具有一定的贡献。
八、道家的核心思想与评价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司马谈认为道家学说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其对于个体修养、治国理政都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北方民族大学支晓亮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他以恢宏的气势,旷代的奇才,惊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篇章。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本文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阐述,一是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二是司马迁《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三是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来具体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司马迁;儒家思想;《史记》一、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其次,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决定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在其编写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虽然倾向于道家的的黄老思想,但是他对儒家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尊重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例子中看出,其一就是其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十分的尊重,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功绩,并且以继承孔子的事业为荣。
《史记》就是效仿《春秋》而作。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明白无误地透露了这一真情,这就是司马谈临终的遗命。
遗命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了自己的未竟之业。
遗命中也透露了两点意思,第一说自己所从事的撰述工作是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事业的继续,是以孔子为楷模。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崇敬。
第二是说自己所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要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司马谈虽然说自己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但他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些却都是体现了《论语》中的思想。
其二就是司马谈让儿子司马迁拜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儒学大师为师,,跟随他们学习儒家思想。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谈对儒家思想的尊重。
司马迁从小就跟随两位儒学大师学习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儒家思想给了他最基础的知识和启蒙。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摘要:
:
一、引言
二、司马谈对六家要旨的概述
三、对阴阳家的评价
四、对儒家的评价
五、对墨家的评价
六、对法家的评价
七、对名家的评价
八、总结
接下来,我将根据,详细地写一篇文章。
正文: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我国古代的阴阳、儒、墨、法、名等五家学说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司马谈认为这五家学说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为了治理国家和社会,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司马谈首先对阴阳家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阴阳家虽然有很多忌讳和繁琐的仪式,但他们对四季变化的解释和预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阴阳家的学说不能完全抛弃。
接着,司马谈对儒家进行了评价。
他指出儒家学说博爱无私,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儒家学说
过于强调道德,有时忽略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扬长避短。
对于墨家,司马谈认为墨家主张节俭和勤劳,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墨家过于强调节俭,有时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要适度实行。
对于法家,司马谈认为法家严明公正,对维护国家秩序和稳定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法家过于强调刑罚,容易导致人民畏惧和怨恨,因此要适度调整。
最后,司马谈对名家进行了评价。
他指出名家强调名实之辩,对于澄清概念和认识事物本质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名家过于强调名分,有时会导致争论和纠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掌握分寸。
总之,司马谈认为六家学说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运用。
浅谈司马谈_论六家要旨_对儒家的评价
儒学论坛odern chineseM37XIANDAI YUWEN2007.03司马谈“六家之说”不仅启发了司马迁《史记》先秦部分的撰写,也为后世学者对先秦诸子进行分类提供了一种依据。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不仅首次概括出春秋战国以来的重要学术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还对六家分别论述,做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司马谈的思想是以道家为主兼采诸家的,带有“集大成”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他的评判在当时思想领域尚属前沿。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古今论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官场从政的必读篇章。
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对儒家进行了客观褒贬。
他肯定儒家是因为儒家倡导的严格的宗法礼治,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上功不可没。
他批判儒家则在于:首先,儒家以六艺经传为法式,六艺典籍浩繁理论高深,很难掌握事物核心问题。
儒者即使终身致力于儒学,也未必有所建树。
其次,儒家将君臣看作天下表率,凡事都要国君首先身体力行,臣民在后,这样必然使君主身心疲劳。
同时由于儒家规矩礼仪甚多,这种对行为的限制不仅施用于百姓,还要求封建最高统治者践行,限制了君王的权利。
因此,儒家思想的优缺点在这里就体现出一种矛盾:一方面,“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作为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出上下级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国君治理天下必然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国君也必须践行儒家法规。
因为儒家所提倡的内心道德修养和外在建功立业对于一国之主是同等重要的,国君必须为人民作出表率。
可以推断:儒家学说与政治结合必然有一定难度。
事实证明:虽然致力于“入仕”的儒者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频繁地奔走于诸侯国之间,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君主未必接受自己的游说。
孔子早年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就是想使各国君主接受儒家“仁义礼治”的观点,但最终抱负也没有实现,只好回家著书立说去了。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历史上各时期都有其特色,而这个特色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产生一系列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历史地、与时代相结合地分析司马谈对儒家的评价。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概述2.六家学说的特点与优缺点分析3.对六家学说的批判与肯定4.个人读后的感悟篇1正文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一文,旨在阐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说的要义,并分析了各家学说的优缺点。
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概述各家学说的大要,后部分则进行具体阐释。
阴阳家学说主张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应者昌盛,逆反之则衰亡。
虽然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其道理,但过于拘泥于形式,使人产生恐惧感。
儒家学说博采众长而缺乏核心要义,虽然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之别,但难以完全实行。
墨家学说节俭而难以遵守,但其强调强本节用,不可废弃。
法家学说严谨而少恩,但明确了君臣上下之分。
名家学说使人俭朴而容易失去真实,但其强调名实相符,不可忽视。
道家学说则独树一帜,以道德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具有较高的价值。
通读《论六家要旨》,我认为司马谈对各家学说的批判与肯定相当中肯。
他既指出了各家学说的优点,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这使我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也要敢于指出不足。
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待各种学说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从司马谈的论述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的道理。
虽然六家学说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在为实现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和谐而努力。
同样,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也应该秉承这一精神,求同存异,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篇2 目录1.引言:简述司马谈及其著作《论六家要旨》的背景和意义2.《论六家要旨》的内容概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说的批判和肯定3.各家学说的评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的优缺点分析4.结论:对《论六家要旨》的读后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篇2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阅读了司马谈的著作《论六家要旨》,这部作品是对我国古代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说的总结和批判。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读后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六种学说的经典著作,作者司马迁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
本书描述了六家学说的要旨,并对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六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儒家学说。
儒家主张以仁、礼、孝、悌等伦理道德来建立社会秩序。
司马迁认为儒家学说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也指出了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
他认为儒家过于重视礼仪之学,有时会导致形式主义的问题,而不注重实质性的治理。
其次,本书讲述了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司马迁称道家学说为"虚无之学",因为其中的概念常常让人觉得模糊而难以理解,但他也承认道家学说在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平和方面有独到之处。
接着,本书介绍了墨家学说。
墨家主张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思想。
司马迁对墨家学说持有批评态度,他认为墨家过于强调世俗利益,而忽视了对个体修养的关注。
尽管如此,司马迁也肯定了墨家学说对于和平、公平等价值观的推崇。
然后,本书阐述了法家学说。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以严苛的法律和奖罚制度来实施统治。
司马迁对法家学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法家治国理政的优势在于以法律为基础,实施有力的统治。
然而,他也指出法家学说的局限性,即过于强调权力和利益,忽视了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此外,本书概述了名家学说。
名家主张言辞之学,通过辩论和辞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司马迁对名家学说持有批评的态度,认为名家过于讲究巧辩和言辞的技巧,无法真正带来对社会治理的有益理论。
最后,本书探讨了纵横家学说。
纵横家主张以权谋攻略为主要手段,在政治和军事上图谋胜利。
司马迁对纵横家学说的优势予以肯定,认为其能够洞察人心,灵活应对不同的局势。
但他也指出了纵横家学说的缺点,即会导致权术上的斗争和利益的碰撞,有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阅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我对中国古代六种学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
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司马谈是司马迁之父,太史令。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介绍了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
其论儒家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意谓儒学广博但不能抓住要领,花费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它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
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有所肯定,显然过于贬低。
儒家说广博当然广博,说简单特别简单,《易经》三原则:简易,不易,变易,讲得就是儒家的特点。
论其要领,不外乎中道。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王历代相传的就是“允执厥中”的中道。
《易经》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试问,《易经》这段话,儒道两家谁更配得上;论历史性的功德事业,又是谁家更持久伟大?儒家何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后面有解释:“夫儒者以六蓺为法。
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者以六蓺为法”这句话,无意中说明了唯儒家是六经的集大成者和全面继承者,高于其他五家,盖五家无不发源于六经。
道家不可能超越六经,而六经则可以涵盖道家。
同时,“六蓺经传以千万数”,透露了一个消息:儒经虽只六部,解释经文的传则非常多。
可见秦始皇焚坑和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前,儒家经传何其丰富。
司马谈认为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等五家都有缺陷, 唯道家圆融周该,尽善尽美。
在论道家时又顺便批评儒家。
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旨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
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絀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
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
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
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
要曰彊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人伦与制度——对于司马谈论儒家之哲学分析
2 0 1 7年 5月
中 州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na r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源 出于 传统 学术 上 “ 宋学” 和“ 汉学” 的对 立 。 当代
治 中 国哲学 者受 到 “ 宋学” 传 统 成 见 的影 响 , 忽 视 和
蔑视 了汉代 文 明和汉 代思 想文 化 , 是 难 以避 免 的 。
这 两种 偏 见 , 实际可 以概括 为 “ 制度 ” 与“ 道乖 基 / 心 性” 之对 立 。所 谓 儒 学 性 政 治 制 度 之 奠 定 , 恰 恰 是
出, 由于经传 礼仪 的烦琐 , 儒者 既不 能得儒 学之“ 要” , 事实上也无法不知 “ 要” 而仅仅遵 从经传 礼仪的规定 , 于是儒
学之 内在和外在之整体性都亡 失 了。此后, 只能 以外在 规定 性重构儒 学之整体 性 , 而重构 儒学 的外在规定 性 即贡
献何种治术。基于此 , 司马谈 整合儒学丧服 中“ 三至尊” 与“ 三至亲” , 得 出君 臣、 父子、 夫 妇、 兄弟 四伦 , 无形 中去除
第 5期 ( 总第 2 4 5期 )
Ma y, 2 01 7 No. 5
【 哲学研究 】
人
— —
伦
与
制
度 术
对 于司马谈论儒 家之哲学分 析
李 若 晖
摘
要: 从未制定过 国家制度 的儒 生在 西汉面临将德性转化为制度 的难题 。出身 史官世家 而又尊 崇黄老 的 司马谈
人伦与制度
人伦与制度从未制定过国家制度的儒生在西汉面临将德性转化为制度的难题。
出身史官世家而又尊崇黄老的司马谈在这一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从儒学内部对儒学德性进行了制度性改造。
司马谈指出,由于经传礼仪的烦琐,儒者既不能得儒学之“要”,事实上也无法不知“要”而仅仅遵从经传礼仪的规定,于是儒学之内在和外在之整体性都亡失了。
此后,只能以外在规定性重构儒学之整体性,而重构儒学的外在规定性即贡献何种治术。
基于此,司马谈整合儒学丧服中“三至尊”与“三至亲”,得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四伦,无形中去除了儒学五伦中责善的朋友一伦,实则取消了作为先秦儒学德性之根基的伦理之相互性。
四伦是单向性的上下伦理,于是服从取代了关爱,重构了儒学。
最终,四伦所重构的伦常及基于此伦常的儒学得以顺利对接以秦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王朝政制,并成为其德性基础与观念形态。
标签:司马谈;儒学;五伦;四伦;儒学政制一、引言陳启云认为,近代学者对汉代思想的看法主要受到两种偏见左右。
第一种偏见,认为在秦汉大一统帝国统治之下,学术思想发展的自由受到限制。
准此,汉儒思想只是帝王的御用工具。
第二种偏见,源出于传统学术上“宋学”和“汉学”的对立。
当代治中国哲学者受到“宋学”传统成见的影响,忽视和蔑视了汉代文明和汉代思想文化,是难以避免的。
①这两种偏见,实际可以概括为“制度”与“道德/心性”之对立。
所谓儒学性政治制度之奠定,恰恰是一个以“道德/心性”建构政治制度的过程。
这也正是一般所认为的汉代儒学之特征与成就。
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子继承远古所提出的仁学结构,主要便是通过汉代一系列的行政规定如尊儒学、倡孝道、重宗法,同时也通过以董仲舒儒学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才真正具体地落实下来。
”②先秦儒学治国理念以“为政以德”为核心,故孟子直接以五伦为经国大典。
《尚书·虞夏书·尧典》舜命契之辞:“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论坛odern chineseM37XIANDAI YUWEN2007.03司马谈“六家之说”不仅启发了司马迁《史记》先秦部分的撰写,也为后世学者对先秦诸子进行分类提供了一种依据。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不仅首次概括出春秋战国以来的重要学术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还对六家分别论述,做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司马谈的思想是以道家为主兼采诸家的,带有“集大成”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他的评判在当时思想领域尚属前沿。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古今论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官场从政的必读篇章。
在《论六家要旨》中,司马谈对儒家进行了客观褒贬。
他肯定儒家是因为儒家倡导的严格的宗法礼治,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上功不可没。
他批判儒家则在于:首先,儒家以六艺经传为法式,六艺典籍浩繁理论高深,很难掌握事物核心问题。
儒者即使终身致力于儒学,也未必有所建树。
其次,儒家将君臣看作天下表率,凡事都要国君首先身体力行,臣民在后,这样必然使君主身心疲劳。
同时由于儒家规矩礼仪甚多,这种对行为的限制不仅施用于百姓,还要求封建最高统治者践行,限制了君王的权利。
因此,儒家思想的优缺点在这里就体现出一种矛盾:一方面,“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作为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出上下级之间的严格界限,对于国君治理天下必然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国君也必须践行儒家法规。
因为儒家所提倡的内心道德修养和外在建功立业对于一国之主是同等重要的,国君必须为人民作出表率。
可以推断:儒家学说与政治结合必然有一定难度。
事实证明:虽然致力于“入仕”的儒者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频繁地奔走于诸侯国之间,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容乐观:君主未必接受自己的游说。
孔子早年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就是想使各国君主接受儒家“仁义礼治”的观点,但最终抱负也没有实现,只好回家著书立说去了。
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历史上各时期都有其特色,而这个特色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产生一系列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历史地、与时代相结合地分析司马谈对儒家的评价。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维护新兴政权,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思想上崇尚以“无为而治”为思想核心的黄老之学。
这种思想倾向是适合当时西汉初生政权的,因此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繁盛局面。
司马谈作为汉初史官,在记录评价历史时也会自觉地以当时的价值倾向作为评定标准,这无可非议。
因此他在《论六家要旨》的开头便提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即指出:六家的目的都是致力于太平盛世。
这也是司马谈选择六家的一个重要标准——都有助于维护封建政权。
然而儒家和其他各家相比,对君主确有更多限制,孟子时发展到极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他讲究“仁爱之礼”,讲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以礼治天下,顺民心行仁政。
在孟子思想中君臣之间也存在尊卑关系,但国君尊臣爱民是其前提。
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其学说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最终目的是得民心。
他为国君提出一个为政标准:国君对人民施行仁政,将民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他才能得民心,建功业。
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人心向背对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
但在当时战争频仍的岁月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不是人心,而是更具有杀伤性的财力和军队。
孟子用“人心决定论”游说诸侯,自然无功而返。
这可看作儒家使人“形神疲惫”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倍功半。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其学说与孟子又有不同。
荀子主张政治要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提出适合社会状况的政治主张。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应正视自己的自然本性,用礼法克制自己的欲望。
因此,针对孔孟坚守的“法先王”的口号,他别具特色地提出“法后王”的思想。
他强调礼治和法治的结合,类似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结合。
“法”的提出是荀子的创新之处。
他启发了后世的法家思想,其许多观点都为后来的法家所继承。
但荀子思想与法家思想又有严格界限。
他没有法家思想的刻薄寡恩,而是主张仁义与礼法相结合。
在君民关系上,他既主张尊君,又重视民本,提出著名的“君民舟水说”。
荀子的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统治者无一例外地继承了他这种思想。
可以看出,相比于孔孟“仁义治国”方针,荀子思想在与政治结合的方面已经有了进步。
这种治国思想适应时代潮流,顺应国君之意,自然受到欢迎。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的汉初儒家学者受荀子影响较大。
汉初曾一度重视黄老思想,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一方面,他接受荀子主张,提出礼法德行并用的观点;另一方面,他所提倡的“儒术”也有了极为广泛的含义:除了儒家还包含道、墨、名、法、阴阳各家思想。
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儒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指导思想。
而这种指导思想是浅谈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儒家的评价○屈玉丽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孔孟、荀子以及董仲舒所代表的不同阶段的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情况,客观地分析评价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儒家的褒贬,试图揭示儒家在先秦至汉代的社会政治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司马谈 儒家 仁 法儒学论坛odern chineseM38XIANDAI YUWEN2007.03极其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其较之孔孟之道使君主有了更大的发挥度,也更容易得到君主青睐,这是汉初统治者一直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
董仲舒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用三纲五常把国家和家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儒家仁政思想和法家寡恩思想联系在一起,并使二者得到很好的融合。
虽然董仲舒的学说对君主仍然有所限制,但限制明显地少了;他也提倡要重视民众力量,但同时还用三纲五常将人民紧紧地捆缚起来,使其一心只追求忠君孝亲。
这对于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十分有利的。
在董仲舒的重新阐释下,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只有这时我们才可以说,儒家学说找到了与封建政治结合的切入点。
也正因为此,儒学才能不断更新并得以延续。
至于司马谈认同的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功绩,也应将其放到历代儒家大师所处的时代中去体会其真实含义。
对于孔孟来说,这种宗法制度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礼制,是一个君子立身处世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它更多的是从个性修养、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去说的。
但他们也强调君子入仕,强调为政治服务,只不过它们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
至于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则纯粹是为政治设计的:在君臣之间,“君君臣臣”已经没有孔孟提倡的相互尊重,而是要求臣下单方面为君主奉献,在父权和夫权上也有所加强,以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君主为中枢,以父、夫为分支枢纽的宗法体系。
这自然是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政权所不可缺少的一道道德精神保护层!因此,司马谈实际是以一个臣属的身份为封建君主撰写了一篇政治目的极强的《论六家要旨》。
他评判六家的标准显然是据各家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作用的不同而言的,其中必有可取之处。
但较之从学术角度全面了解研究诸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有失偏颇。
(屈玉丽,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生于北方,无缘与竹为伴,甚是遗憾,所幸常读诗词,能涉诗林竹海,或可稍慰平生。
李白《长干行》里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不知打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情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传奇,就这样风雅起来,看来,在成就爱情方面,竹之功,不可小觑。
竹子坚贞,有宁折不弯的精神,可与松梅并举,称“岁寒三友”,唐朝邵谒《金谷园怀古》诗云:“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颂竹兼怀人,颇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品格与追求。
竹子虚心,白居易《池上竹》赞曰:“水能性淡为我友,竹解虚心即我师。
”道出其品德修养,使人敬仰。
竹子有翠色,有“琅干(美玉)”之美称。
宋苏过的《从范信中觅竹》诗中就有“十亩琅干寒照坐”之佳句。
远至《诗经・淇奥》中也有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写出了竹之翠色,引人想象。
竹之貌,丛生、密集、正直,其“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大概是基于上述的缘故吧,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竹子,吃、穿、住、行也就往往与竹子有关。
比如:王维,身居辋川,憩竹里馆内,作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悠哉,悠哉,满怀高雅情趣。
柳宗元作《渔翁》诗,写渔翁生活,有“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二句,表现其追求与向往。
张志和也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诗人以竹为衣,以竹为斗笠,足见其隐者风范。
宋朝的苏东坡在其词《定风波》里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身归平淡,道尽心中豁达。
其实,在古代,喜爱竹子的诗人远不止这些,更有喜竹而种者、喜竹而护持者,乃至狂颠者!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就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晋人王徽之暂住别人空宅,叫人种竹。
有人问他,暂住何须种竹,他便指竹答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其喜竹,真是到了情深处。
宋朝陆游也是一个喜爱竹子的诗人。
他在诗《东湖新竹》中,以“插棘编篱谨护持”的耐心与诚心,终“养成寒碧映涟漪”,实现了自己的宿愿,并发誓还要“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当然,更有爱竹而至狂颠者。
如黄庭坚在其诗《竹石牧牛》中写道:“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面对一幅画,见画上牛,砺角争斗,毁坏了自己的一片幽篁——青竹,不由得失态大喊“勿遣牛砺角!”真是爱竹入痴,乃至狂颠了!试问,如此爱竹,谁还忍心“残竹”呢?写竹,能写出博大胸怀的当首推清朝郑板桥了!其听竹,能听出民生的疾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画竹,自能画出一番妙论:“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然后能见其所画竹。
”(苏东坡语)其诗《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更能写出竹之气节,竹之神韵!东坡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许是基于这个原因,古之人多爱竹。
且竹,音zhú,谐音“朱”,隐喻富贵,故归有光的项脊轩前“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以此寄托振兴家道的愿望。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故现代文人有以“竹”而取其名者,如朱(竹)自清……(马瑞华,河北省隆尧县岳王南学校)诗的情怀 竹的意蕴○马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