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编写说明 (1)
一、编写依据 (1)
二、相关数据说明 (1)
三、就业分布行业的说明 (2)
第一章西南政法大学简介 (3)
第二章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6)
一、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健全 (6)
二、强化就业指导,注重教育引导 (7)
三、推进创业教育,助力学子创业 (8)
四、突出服务育人,关注帮扶实效 (9)
五、发挥校友优势,稳定就业质量 (10)
第三章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12)
一、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 (12)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2)
三、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13)
第四章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5)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5)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15)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16)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分析 (17)
(一)性别因素分析 (17)
(二)毕业生就业区域因素分析 (18)
(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19)
三、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20)
第五章本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22)
一、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22)
二、就业流向的变化趋势 (22)
第六章就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 (25)
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25)
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5)
三、不断加大职业发展教育力度 (25)
编写说明
为全面反映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学校自2010年开始编写年度毕业生就业报告(就业白皮书),为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今年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编写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现将报告中的相关概念及范围说明如下:
一、编写依据
2014届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库(截止2014年11月30日的数据)。

二、相关数据说明
1.报告中本科生数据包含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学校与重庆警察学院联合办学的毕业生(报告中简称“警校联办)。

为更准确反映就业状况并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反馈,报告中将其与我校其他专业作了区分。

2.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
三、就业分布行业的说明
本报告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将我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已就业毕业生为样本)划分为机关、部队、事业单位、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升学、出国及出境、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9类。

具体来看,部队包括部队和应征入伍;事业单位包括高等学校、科研设计单位、中初教育、科研助理、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包括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升学包括本校和其他学校;其他灵活就业包括灵活就业及自由职业。

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和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2000年,由司法部直属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2年,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大学。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67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2万4千多人。

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功能齐全;学校设立14个学院,23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是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法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政法院校招
录体制改革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共有各级各类研究基地105个。

其中,国家级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2个,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协议共建基地13个;与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建西南基地。

学校教师积极服务地方和国家法制建设,多次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150余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

学校形成了以各教学环节改革为主体、“实务教育”和“论辩文化”为两翼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与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学改革硕果累累,拥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9类27项;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国家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学校是造就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的沃土,是培养渊博学者、杰出政要、企业精英的摇篮。

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法律院(系)中,均有学校毕业生执掌教鞭,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法学师资的培养基地”。

在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校友中也不乏获得“全国十
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律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一级英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佼佼者。

中国校友会网权威发布,2011、2012、2013年连续3年在“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中,学校排名全国高校前10位,2014“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中,学校列37位。

在已进行的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学校共有18位学子当选,是培养杰出青年法学家最多的学校。

在《当代中国法学家》首批收录的176名法学家中,学校教授和校友共37名入选,占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

学校还有59位校友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包括我国首席大法官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检察长在内的36人被任命为大法官和大检察官, 13人成为中共十八大代表,31人成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西南政法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就业情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校形成了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学生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积极作为、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健全
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就业工作。

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年两次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分析就业形势,部署工作任务,出台促进就业工作的举措。

各学院也成立了由院长、书记任组长的学院就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建立了规范就业工作的系列制度。

为更好的促进就业工作,学校先后出台了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促进本科生就业创业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
编印《辅导员就业工作手册》,规范辅导员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学校将各学院一次性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指标,并与招生计划调整相联系,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三环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就业指导,注重教育引导
重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毕业年级党员比例大的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毕业年级良好的学风、班风。

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实际,我们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择业心理、职业能力等各类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近年来,没有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安全稳定事故。

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

通过制定制度、编印《基层就业校友风采录》等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我校每年举办各地村官、选调生等基层项目的政策宣讲,邀请市委组织部、人事局等机关领导解读基层就业政策。

根据我校奖励办法,为面向基层就业毕业生发放就业专项基金。

2014届目前已发放13.4万元,共 63 人,第二轮申报正在进行。

就业指导与学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每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职场等学生活
动30余场,学生在参加大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2013年重庆市模拟职场大赛中,我校获得两个二等奖,并因为组织有力,获得优秀组织奖。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

学校成立了3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人和团体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和就业咨询,每年接待学生百余人次。

将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2012年起,学校每年组织编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助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发到每位同学手中。

有意识地引入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形成稳定职业意识。

三、推进创业教育,助力学子创业
创业大赛推进创业教育。

通过组织校内创业大赛,积极参加全国和重庆的各项赛事,发挥创业大赛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营造校园浓厚的创业氛围。

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铺就富“渔”之路》项目荣获公益创业赛银奖,《重庆云集户外运动策划有限公司》项目荣获创业实践挑战赛铜奖。

搭建平台提供创业指导。

我校分别与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微型企业西南政法大学指导站,对学生进行创业宣传,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扶持创业项目,解读创业政策,为学生创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和服务。

资源配置助推创业实践。

学校出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在经费上对创业的学生给予扶持。

学校专门设置了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创业教育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和创业培训。

另外,学校将校内的两个报刊亭、校园文化产品售货亭作为创业项目,向学生开放,经学生自愿申请,经过专家评审论证,现两个创业平台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

四、突出服务育人,关注帮扶实效
学校出台了《关于对就业帮扶学生的援助方案》,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帮扶台账,掌握帮扶进展情况。

学校和学院分别安排老师,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帮扶方式,进行专门的指导和服务,努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转变其择业观念。

针对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及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有针对性的分类帮扶。

专门组织“成功女性进校园活动”,2013年、2014年分别邀请重庆阿兴记酒店董事长刘英等成功女士到校园与女毕业生进行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组织残疾毕业生、女大学生等特殊类型学生积极参加专场招聘会。

2014届毕业生中,女生的就业率达到92.24%,超过了全校平均水平。

开办就业技能提升训练营,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及早谋划,将帮扶措施提前主动介入,在就业季开启之初就强调帮扶。

学校划拨3万余元,组织了就业困难学生参加就业技能提升训练营,邀请专业培训机构对183名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反响良好。

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力度。

学校设有华民慈善基金就业困难专项援助40万、“萧丽玉”就业困难专项援助金15万元和“权亚”基金5万元,全校每年有约600名就业困难学生从中受益。

同时,学校也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完成了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发放工作。

各学院也充分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困难学生补助基金等资金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

五、发挥校友优势,稳定就业质量
创立异地就业指导中心。

我校于2003年建立首个异地就业指导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截止2014年,共建立了覆盖福建、山东等24个省份的异地就业指导中心,为前往该地区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相关工作。

举办校友专场招聘会。

到2014年已连续举办3届,累计提供岗位1000余个。

校友提供的岗位多为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度较高,又带着感情欢迎我校学子,深受毕业生欢迎,拓宽了我校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

开办各类校友讲堂。

我校以“大法官讲坛”、“大检察官讲坛”、“律师论坛”为代表的讲座、讲坛体系,为校友返校开办讲座提供了舞台,为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世界打开了窗口。

锦鸿创业大讲堂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了创业培训,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本科毕业生总体情况
我校2014届本科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总人数为4655人,毕业生人数比2013届增加274人,增幅为6.25%。

具体生源构成详见下表:
表3.1 2014届本科毕业生生源构成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4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1.43%,其中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1.34%,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100%。

具体就业情况详见表:
表3.2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三、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涉及18个专业,其中金融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及新闻学等7个专业年底就业率在95%以上,传播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3个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下,详见下表:
表3.3 全校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4256人落实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单位及升学人数共计4019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94.43%,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所占比例较小,详见下表:
表4.1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从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看,我校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走向是升学、机关及企业。

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含部队)就业人数1026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24.11%;升学(含出国)人数996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23.40%;到大型国企就业人数433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10.18%;到律师事务所就业人数371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7.87%;基层就业项目人数74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1.74%。

以上行业就业人数共计2864人,达到实际就业人数的67.29%。

表4.2 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二、本科毕业生就业相关因素分析
(一)性别因素分析
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比男生多400余人,女生就业难度更大。

学校就业办和各学院努力促进女生就业,从结果看:女生就业率较高,就业状况较好。

详见下表:
表4.3 2014届本科毕业生男女构成及比例
(二)毕业生就业区域因素分析
我校一直致力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出台措施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加之西部地区在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高校毕业生有更多优惠,我校流向西部的毕业生最多。

东部地区的经济、交通等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也对我校毕业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我校毕业生吸引力相对较小。

表4.4 毕业生就业各区域人数及比例
(三)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共387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8.31%。

学校和学院通过全面、个性化的就业帮扶与指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54%,超过全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4.5 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三、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西部地区、重庆地区就业人数多。

2014届已就业毕业生中,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共2705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63.56%。

这主要是由于我校西部地区生源较多,加之学校注重对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观念的引导。

第二、到律师事务所和银行工作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热点。

2014届毕业生到律师事务所的共计371人,占法学专业就业人数的15.96%。

我校毕业生多在知名律师事务所就职,如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索通律师事务所、中豪律师集团等,发展前景较好。

2014届毕业生到银行的共计240人,占企业就业总数的12.48%,占国有企业就业总数的55.43%。

我校毕业生就职银行前十位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
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花旗银行。

第三、升学(含出国)比例一直较大。

2014届毕业生升学(含出国)共996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23.40%。

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大学继续深造人数较多。

2014届本科毕业生升入学校前十名分别为: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大学。

第四、机关仍是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2014届进毕业生入各类机关849人,占实际就业总人数的19.95%。

其中公安系统、法院系统和检察院系统共计592人,占机关就业学生人数的69.73%。

机关就业依然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总体上讲,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比较稳定,企事业单位、升学、党政机关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从就业趋势看,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更趋明显,毕业生的选择不再仅仅局限于机关单位,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越来越多地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就业形式也更加灵活。

一、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0.28%、91.26%和91.43%,一直维持在90%以上,整体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

表5.1 本科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比较
二、就业流向的变化趋势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西部地区就业人数上升,2014比2013年增长了2.65个百分点;二
是升学(含出国)人数稳中有升,2014比2013年增长了1.02个百分点;三是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明显增长,2014年比2013年上升了1.37个百分点。

(一)西部地区、重庆地区就业人数多,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西部地区、重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此创业就业,占比逐年提高。

(二)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升学(含出国)方式深造
随着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毕业生总数及就业率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校近三年选择升学、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明显增长。

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更多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一方式。

我校2014届毕业生中创业的人数比2013年上升1.37%。

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各专业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完善的重要依据,并与招生计划调整相联系,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通过对就业状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在2014年招生计划调整时,对就业状况不十分理想的专业和学院,分别调减招生计划。

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依据就业工作及年度就业状况,适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多元反馈机制的就业反馈信息,强化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推行考试制度改革,调减课堂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设立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切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不断加大职业发展教育力度
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全面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建立将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四年教育教学全过
程的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增强职业发展意识。

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将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根据学生个人特质,进行就业个性化指导,并不断调整指导内容与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助推生涯规划的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