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立小学的综合活动课(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公立小学的综合活动课(一)
作者:赵萍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13期
编者按
关于美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教育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国人也形成了美国小学课业负担轻、学习内容难度低的印象。本期作者于2017年2月至8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工作和学习。期间,8岁的儿子也一同赴美,进入当地一所公立学校二年级学习。借此机会,作者得以凭借“研究者”和“家长”的身份一窥美国基础教育。本刊将陆续刊发一系列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的文章,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启迪和借鉴。
近年来,综合实践课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沟通和交流中我发现,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中小学教师,大都对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很多困惑,普遍反映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难度很大,大多数综合课程的设计缺乏整合性,仅仅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叠加起来,并未体现出课程整合的特点,学生虽然在活动中学习,但教育者设计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仍是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学生的经验仍然是分割的。而且,我国学校普遍班额大,综合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遇到很多现实困难,学校和教师不由得望而生畏。
不久前,儿子所在学校组织了一次历史综合活动课,让我得以通过参与式观察对美国小学的综合课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式、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等或许能够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这次历史综合活动课的地点是本地一个历史文化公园。有趣的是,这座公园是把散落在社区各处的“老房子”迁到一起而建成的。这些老房子有的是最初的火车售票处,有的是有一百多年前的农庄民居,还有的是学校、社区教堂和商店等公共设施,可以说这个历史文化公园是一处集“古迹保护”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活动场所。学校的通知上还特别列出了历史文化公园的网址,提示家长孩子们要参加的是历史文化公园提供的公共教育课程“Big History Lesson (大历史课)”。查看公园网站,网站以不无炫耀的口气介绍,这个“大历史课”的课程设计可是出自一位曾经获得“州年度教师”荣誉称号的名师之手,每年本地老师根据情况略有调整,一定可让学生对本地历史有深刻体会云云。将信将疑,我决定陪孩子参加这次活动。
活动当天,我早早赶到历史文化公园。一看,下巴差点掉下来!一个小池塘、几座孤零零的房子,就是整座公园。在这里上三天课?开什么玩笑!陆陆续续地,家长们到了。公园工作人员发给每位家长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几页纸的“家长手册”,上面详细列出了家长志愿者的时间和地点安排,还根据培训的情况详细地介绍了志愿者家长的分组与工作职责。此外,每个班级的孩子什么时间参加什么活动、活动场所在哪里也一并列出。即使是我这样没有参加志愿者培训的家长,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可以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协助老师做哪些工作。
不一会儿,孩子们来了。孩子们到达之后,各班根据先前的安排,迅速进入不同的建筑。那座建筑也是这三天每个班的临时基地,家长也一同进入。儿子班的“基地”,是一所一百多年前的小旅馆。老师带领孩子们边参观边讲解,一百多年前的旅馆如何为住客提供食宿,那个时候的餐具是什么样子的,旅馆的人们冬季如何取暖、如何挑水,等等。讲着讲着,一个孩子举手指着身后的一扇小门问:“老师,这个门背后是什么?”老师说:“你可以打开看看,我保证里面没有怪物。”打开一看,啊,原来是一间小储藏室。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带领孩子们拿起各种餐具、厨具看一看、摸一摸,再坐一坐百年前的木椅,并请孩子们观察这些物品与现在的物品有哪些差异。讲解参观结束,老师示意家长帮忙拿出一个大纸箱子,里面是一大箱硬皮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内有一个用订书器订好的信封,封面上有每个孩子的名字。老师请孩子们从信封里拿出削好的铅笔和橡皮,选一个房间里面的物品画在笔记本上。于是孩子们散落在房间各处,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好之后,老师跟孩子们围坐在一起,
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所画的物品。
之后,孩子们来到户外,老师领着孩子们沿公园的小路参观一圈,记下每座建筑的名称。参观结束之后,老师请孩子们从信封里拿出作业纸。这张A4大小的作业纸上,左上方是显示方向的指示标;方向指示标下面是一个空白的方框,写着“图例”;右侧是池塘的示意图。老师请孩子们根据方位把这幅地图补充完整。孩子们坐在户外的草地上,紛纷开始补充地图。我们国内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也有空间方位的内容,但我们的练习大多是看地图标方位。相比之下,美国的活动任务难度更大:孩子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方位,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与方向指示标的关系,再想明白每个建筑相对于池塘的位置或是各个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才能够画出正确的地图。在补充地图的过程中,孩子还要明白地图的标示方法是什么。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以实物的样子补充地图,然后再在“图例”框里面画上示意图并标出名称。
午餐过后,孩子们继续学习。这一次,老师带着他们玩起了“穿越”,“穿越”进了一所一百多年前的房子。这栋建筑是一所一百多年前的学校,也是当时美国非常典型的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学校里面的一切物品和陈设都保持原样,孩子们也按照从前的样子,扮演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不同位置,再现当年复式教学的课堂。老师在黑板上教孩子们写当时流行的圆体字母。写完了,老师又拿出几首不同难度的“老古董”韵文歌谣,请“不同”年级的学生朗读。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多了许多交头接耳的声音,老师突然板起脸,拿起一根木棍在讲桌上敲了一下,全班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见此情景,老师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说:“以前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呀。要是学生们不好好学习,老师会用这个棍子打手心呢。”孩子们这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穿越”并没有到此结束,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需要洗衣服,因为“那时候可没有洗衣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把脏衣服放到温水中浸湿,再用刨丝器把肥皂磨成细丝撒到搓衣板上,在搓衣板上仔细揉搓脏衣服,再把它投到冷水中漂洗干净,再用一个类似压面机的装置绞干衣服上的水,最后把洗干净的衣服挂在晾衣绳上。
接下来的任务是做羊毛线,不然可没有衣服穿。孩子们拿起一小块羊毛,纷纷表示不能忍受这个味道。老师说,羊又不会洗澡,当然臭啦!而且你们看,羊毛上是不是有草籽之类的东西?于是孩子们拿起刮羊毛的工具,梳掉羊毛上的杂物,也把羊毛梳理蓬松,接着再把蓬松的羊毛揉搓成粗条,最后套上一个细细辊子,把粗粗的羊毛条捻成细细的羊毛线。
所有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回到自己的基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下自己参加的活动及步骤。第一天的活动就结束了,校车把孩子们接回学校。
接下来两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在一百多年前的农庄里学习辨认野菜、挖野菜,品尝用前人的方法种植出来的芹菜,了解那时人们的食物;还像前人那样种植大豆。孩子们学习用老式扁担挑水,三个人一组合作搓麻绳,还要像以前的人们一样用拍打的方法清洁地毯。
当我再次仔细研读三天的活动安排,我发现,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不仅足以支持三天的历史课程,而且给予孩子们大量真实的、情境化的学习任务。这个课程不仅丰富,而且整合性极高,它以历史为主线,将数学、语文、地理、科学、艺术,甚至礼仪礼节等品德教育全都整合在一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全方位的,语言表达、数理逻辑、空间方位、团队合作、身体运动、规则意识和文化礼仪。在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里,孩子体验着前人的生活,置身于历史之中;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知识,无论是历史还是数学、语文,都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精心设计的生活经验之中。不同的学科知识不再只是孩子的学习目标,而成为了学习过程本身。这样的学习,从效率上讲,跟讲授式的课堂比起来或许显得低效、无用,但事实上,它却构成了儿童的整体经验,儿童不再只是记忆书本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主动的学习者。
(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