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比较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03c0121fff00bed5b9f31d25.png)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有组织的工业化生产,聚集的庞大生产能力使垄断资本家聚集了巨额金融财富,却未使工厂内的工人(无产)阶级获得收入的实际增长。
其矛盾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那个金本位的时代,金融资产向垄断资本的聚集导致无产阶级消费能力的日益下降,而少数资本家的消费已经饱和。
生产能力的扩张与消费能力的低下的矛盾在那个时代不可调和。
2、垄断资本获得巨额资本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将金融资产用于扩大在生产的投资,短期内造成经济虚假的繁荣,却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再次扩张。
3、当垄断资本扩大在生产的投资的收益日渐衰退,他们将金融资产投向了股市,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股市一飞冲天。
银行的介入,使垄断资本利用金融杠杆将股市的台的更高。
但当股市下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4、美国经济在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扩张是向全世界输出生产力,导致全球金融资本向美国输入。
但对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却是很致命的。
欧洲的工业化在二战前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可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却是下降的,美国的廉价工业产品充斥世界。
使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又爱又恨。
欧洲产业工人的。
浅谈1929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异同
![浅谈1929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368c5cd89eb172ded63b749.png)
浅谈1929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异同内容提要:以下主要从两次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成因、影响、解决对策等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次贷危机信贷扩张一、历史背景(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
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
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f649fe195f312b3069a516.png)
世界两次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作者: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8期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金融史中的两次巨大灾难。
本文重点从金融监管视角对两次危机发生前夕的金融体系特征、危机演变机制、危机产生原因和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显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积聚到一定程度,并超出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与监管能力。
在市场失灵时,金融监管应该担当起责任,及时予以纠正。
一、两次危机前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比较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与20世纪初期相比,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因素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移而法未易,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水平与风险管控能力之间的失衡,最终引发严重危机。
(一)发起分销模式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近30年美国的金融创新持续发展,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增长,发起分销模式盛行。
本次危机爆发前,美国金融体系与大萧条时期已存在巨大差异。
1929年,美国存款类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56.9%,保险和养老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30.3%,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中介的12.8%;而2007年二季度末,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比已不到四分之一,金融体系内的大量资产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
发起分销模式将银行资产进行证券化后销售给投资者,从而转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在此模式下,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链条和风险链条拉长、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存在较大的风险漠视和激励失当问题,而监管部门却因为迷信市场自律而忽视风险监管,导致风险积聚。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5e7a01dc281e53a5802ffb2.png)
三次金融危机的差异及其若干启示金融危机是指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运转失调而引发的金融大动荡。
它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指标急剧恶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投资者基于资产价格急剧下降的预期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兑换成货币。
金融危机有局部性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等,也有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
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
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异同点下面主要对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相同点三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从宏观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从危机征兆看,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1997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
即在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危机的发生,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c52bb30516fc700abb68fc1c.png)
1929年经济危机PK2008年金融危机班级:植保10-1 姓名:李容学号:20100427摘要: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极为严重,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称之为“金融海啸”。
两次危机有着许多的异同。
关键词:1929 经济危机 2008 金融危机相同点不同点正文: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1932年,美国的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暴跌近一半,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现代经济是世界性的,美国的危机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巨大冲击.大危机迅速猛烈地从财政扩展到工农业,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世界贸易额缩减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三千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沉重打击。
二、2008年经济危机2008年,一场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在全球爆发,华尔街的五大投行雷曼和贝尔斯登、花旗相续倒下,高盛和摩根被迫转为传统银行。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a812123a32d7375a41780b3.png)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摘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各种风险。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它既是一部危机史,也是一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史。
本文以美国为例,主要探讨美国1907年、1929-1933年、2008年这三场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及其之后金融改革,并总结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给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相关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借鉴。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改革一、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1907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在国民银行时期(1864-1913年)经历的最后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它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
<1>发生原因:1.休克前的经济繁荣与缺乏监管的信托机构: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迅速上升时期,经济的大繁荣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如饥似渴,也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
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谋取暴利。
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
信托公司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2.金融机构第一个倒下:1907年10月中旬,美国第大三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对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收购计划失败。
市场传言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第二天这家信托公司遭到“挤兑”。
尼克伯克与现在的雷曼兄弟一样,成为倒下的多米诺第一张骨牌。
3.银行“惜贷”利率冲天: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收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889c22a192e45361066f5b2.png)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徐肖冰(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 要: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两次危机。
本文通过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梳理,比较分析了二者在危机爆发过程、对经济的影响、所处的货币环境及相应的金融监管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提出制度性缺陷是两次危机爆发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
关键词:大萧条;金融危机;货币制度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4-0008-04收稿日期:2011-4-17作者简介:徐肖冰,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 济学。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乃至全球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不仅如此,它对经济思想以及之后的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今天的金融危机,人们总是不禁要将它与大萧条相对比,因为它们都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两者都带来了股市崩溃、高失业、银行倒闭、通货紧缩等方面的危害。
那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把握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对比虽然人们一般将1929年10月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作为大萧条的开始,但事实上美国经济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下滑。
1928年,美联储出于对当时股市上投机行为的担心而在7月通过提高贴现率、减持政府债券等手段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很快就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随着10月24日股市崩溃之后,美国的经济产出水平开始迅速下滑:经季节调整的工业产出在1929年8月至10月仅下降了1.8%,但从10月至12月却大幅下降了9.8%,之后的一年间则又下降了23.9%。
此后,1930年10月、1931年3月以及1933年1月的三次银行业危机导致大批银行破产或被兼并清算,这不仅使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还导致了原有信贷关系的破裂,从而提高了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45d703487c24028915fc3e2.png)
2008年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比较及对中国影响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未受很大影响.而1929年是实体经济发生衰退后,才爆发危机.1929年金融危机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度弱点,不完善的制度和各国之间不合作下(一战之中各国之间怨恨和统治阶级更换造成治国能力下降使各国很难合作),金本位国家发生通货紧缩. 1929年危机发生在金本位国家,而银本位国家,例如中国未受很大影响.这次危机是美元作为主导国际货币,没有防波堤,因此危机会蔓延到全世界,如果应对不好,是更大灾难.这次金融危机不同在于,没有货币造成通货紧缩,而是信贷紧缩.1929年大危机,世界各国没有联合对抗金融危机,没有国家出来领导,30年代英国和美国还发生了金融战争,罗斯福政府计划形成银本位集团.这次危机,为了使救助方案获得通过, 保尔森甚至向众议院议长下跪! 但是,方案通过后,市场反应很消极. 因为市场发现, 因为政治上原因, 各国对金融危机处理仍然会矛盾重重.欧洲内部达成一致更困难.美国的救助计划起了领导作用,如果成功,其他国家会跟随,所以关键看美国.现在国各央行联合降息,以避免热钱不正常流动,注入了流动性.30年代英国和美国金融战争之中,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在英国帮助下发行法币,为中国未来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在抗战中,英国在金融上能支持中国,在日战区维持了法币,美国对中国援助不是很够.中国金融抗日战争,也以此为背景.如果,中国能继续维持银本位制,国民党在抗战结束后,可能不能靠通货膨胀发动内战.两次危机也有相同之处.1929年大萧条, 按照伯克南分析, 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信贷紧缩打击实体经济,使得危机持续. 现在,世界金融系统已经陷入困境,陷入了信用紧缩,美国信贷市场已经冻结.影响到实体经济, 维持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股市终于不支.1929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过高的杠杆, 金融机构经营变得不谨慎,现在与1929年大萧条一样.因此与1929年危机一样,首先要使金融系统恢复正常,通过购买不良资产恢复流动性,但是金融系统恢复正常还要一段时间,因为金融系统情况很复杂,资本金和坏帐数额庞大.美国商业银行资产估计有一半问题资产, 按照资本充足11.3%(2006年),资产中5.65%是问题资产(比如抵押債劵,还有雷曼之类的债劵).按照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购买30000亿美元问题资产,将减值3/4左右,这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投资银行杠杆比例很高是商业银行一倍,20倍,对冲基金杠杆比例达40倍.随着把这些金融机构纳入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为达到资本充足率,急需弥补资本金。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
![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6ee8378f242336c1eb95ed7.png)
专业姓名:m 学号:1929、2008年经济危机之比较摘要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的心脏,它的每一次搏动都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它既是财富又是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1929、2008年经济危机皆与此不无瓜葛。
下面将以两次经济危机之异同为探讨要点,从原因、特点、措施、影响等主要角度简要分析。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体会到金融因素在时代上的延续与变迁,以更好的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指导金融活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原因特点措施影响罗斯福新政一、两次经济危机之异1、从原因上讲,有不同处,一是后者深受虚拟经济的影响,欧美等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欧洲大部分国家选择了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大量外移,呈现了服务业虚高的产业空心化现象[1].而服务业本身是不会产生价值的,而且制造业的大量外移也造成了劳动力吸收率的降低,产生了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而在二十世纪出,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微不足道的。
另一方面,能源、食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后者的显著因素,中东地区政治动荡,气候恶化、生产成本提高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物价,有是一重要不稳定因素。
2、从特点上来讲,两者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为数众多的没有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殖民地没有直接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继1929年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2008年,全球经济将面临世界性经济危机,其规模与危害则是史无前例。
随着生产力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更加深入,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为经济危机的蔓延开辟了坦途与温床。
就连以中国为首的号称“金砖五国”新兴经济体也难以全身而退。
3、从措施上来讲,后者时期,各国在处理措施上更加注重国际间对话与合作。
在初期,普见关税贸易壁垒与摩擦,倾销与反倾销,货币贬值。
各国纷纷进入孤立的自救,其中最著名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罗斯福新政。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40d8e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f.png)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给予我国的启示一、概览1. 金融危机定义与重要性作为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危机,导致金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现象。
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跨国、跨市场的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金融危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金融危机还会破坏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理解和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有益的启示。
2. 上世纪末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与概述上世纪末,世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两次危机不仅给当时的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的大萧条,其背景在于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繁荣。
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失衡。
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限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而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大量采用分期付款和赊购制度。
这种制度的盛行使得金融市场异常繁荣,但企业的实际资金状况却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异常繁荣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泡沫,而非真实的经济增长。
当这个泡沫最终破裂时,股市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银行破产、信贷紧缩、生产下降和失业率飙升,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背景则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控密切相关。
在21世纪初,为了刺激经济,美国政府推出了零首付贷款政策,这使得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两次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总结解读
![两次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总结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b02f7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76.png)
1930年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异同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从危机苗头发生、问题累计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1930年和2008年发生了两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两次金融危机的异同。
一.从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背景分析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大概的原因可以归为:资本家无节制的盲目生产,产品相对过剩;过度的贫富分化,内需不足;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带来过度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疯狂的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基于以上所述原因,我们又可以总结出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如下: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爆发。
②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b2bd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2.png)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往往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比两次全球大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其异同,并分享个人的读后感。
一、两次全球大危机的背景及原因1.1929年大萧条:1929年大萧条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其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过剩、贫富差距扩大、银行信贷政策过于宽松、股市投机行为严重等。
在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衍生品、房地产泡沫、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1929年大萧条相比,此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二、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1.相同点:(1)都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全球。
(2)危机爆发前,全球经济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3)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均出现严重衰退,失业率上升。
(4)都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2.不同点:(1)危机的传播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2)危机的应对措施:1929年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迅速采取联合救市措施,避免了经济进一步恶化。
(3)危机的持续时间:1929年大萧条持续了近10年,而2008年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得到了缓解。
三、读后感通过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危害。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危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任务。
同时,两次危机的应对措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需要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此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预防金融风险,也是避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7e8c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8.png)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引言全球大规模危机的发生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年来发生的两次全球大危机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根本原因、影响和不同之处,以期为未来的危机应对提供参考。
第一次全球大危机第一次全球大危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大萧条”。
该危机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和贸易大幅下降,失业率飙升,许多国家爆发社会动荡。
此次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国股市泡沫破裂、贸易保护主义、金融政策失灵等。
第二次全球大危机第二次全球大危机爆发于2008年,被称为“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崩溃,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导致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全球各国经济陷入衰退。
除了金融市场的原因外,全球贸易不平衡、金融监管不力等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
两次危机的比较首先,两次危机都源于金融领域的问题,但第一次危机更注重实体经济方面的问题,而第二次危机则更多关注金融市场的过度泡沫。
其次,在危机应对方面,第一次危机中各国更多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全球经济更加恶化,而第二次危机中国际协调和合作更加紧密,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结论两次全球大危机在具体原因和影响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处理类似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上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对读者对全球经济危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未来的危机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Alesina, A., & Summers, L. (2018).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Some comparative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5(2), 151-162.•Eichengreen, B., Rose, A.K., & Wyplosz, C. (1995). Exchange market mayhem: The antecedents and aftermath of speculative attacks. EconomicPolicy, 21(12), 249-312.•Tabellini, G., & Alesina, A. (1990). Voting on the budget defici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1), 37-49.对比表格特征第一次全球大危机第二次全球大危机起源美国股市崩盘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崩溃影响实体经济衰退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应对方式保护主义国际协调与合作结束希望以上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论文
![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36415a767f5acfa1c7cd30.png)
两次全球经济大危机论文摘要: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金融危机,被我们认为是全球经济的两次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析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对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为未来预防与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提炼了两次危机中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对两次危机进行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最后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危机;大萧条;次贷危机一、两次大危机的区别和共同点(一)两次大危机的区别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程度不同。
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
但次贷危机的后续发展演变日趋复杂,美国失业率连续两年多居高不下,房价仍在低位徘徊,复苏过程曲折。
总的来看,次贷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较轻,但调整需要更长时间。
归纳起来,两次大危机有一下几点主要区别:技术条件不同。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次贷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同时,次贷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使这次危机有更快更广的传播范围和更明显的同步市场波动。
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而且日趋完善。
次贷危机后,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全球化程度不同。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由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
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
而次贷危机截然不同,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上拉作用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心扩散到外围,但是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
三次金融危机
![三次金融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8c35a166011ca300a6c39013.png)
网络学习课程
20世纪三次金融危机
首先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什么事金融危机,所谓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通过本次学习,我总结了这三次危机的异同。
首先介绍一下这三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1929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产品以及工业的产出过剩。
百姓都将大量的钱投入股市,使得股价一路飙升,以致高额的泡沫股价。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泰铢严重贬值,使得整个东南亚地区陷入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6dda32580216fc700afdf0.png)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现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两种经济体制,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以中、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在已经爆发的世界五大经济危机中,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都是由美国爆发。
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这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再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金融经济次贷危机实体经济前言金融危机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因货币大幅贬值或银行、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象[1]。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金融界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然后影响到其他行业。
金融危机使金融系统陷入混乱,丧失为经济活动分配资本的功能,从而导致经济震荡或经济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1900~2008年,全世界共发生各类比较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有20多次[2]。
其中,1929年10月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市场崩溃,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伴随股市暴跌的是大量银行破产,金融危机爆发[3],其对实体经济影响很大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4]。
2008年金融危机它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其“震中”是金融行业,因此对虚拟经济影响很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限。
1 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1.1 两次危机历史背景的不同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
1929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然后是长达10年的“柯立芝繁荣”,借助宽松的生产信贷政策,美国生产能力迅速扩张[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比较摘要: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1929—1933年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两次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这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20世纪金融危机异同比较一、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概况(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成为此次大危机的导火线。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标志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危机迅速从美国蔓延至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以后又程度不同地席卷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金融危机的演变进展以美国为代表,全球金融危机(环球金融危机)正式爆发以来,第一波在2008年底接近尾声;2009年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袭来,而且其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具体演变进展情况见表1表1 美国金融危机演变进展(2007-2009)资料来源: 2008年2月28日新浪网_财经频道_金融危机。
二、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异同比较(一)金融危机的相同点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1.从宏观层面看,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点有:股价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等。
2.从行为表现层面看,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3.从危机征兆看,两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币值普遍被高估。
(二)金融危机的不同点1. 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及西欧、日本。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2. 金融危机持续时间长短不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从1929年10月开始,到1933年底结束,共计5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年7月开始,目前仍在继续,到底何时结束尚未可知。
3. 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不尽相同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先经济危机再金融危机;二是生产过剩导致产品积压,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三是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四是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差不多5个年头;五是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六是货币贬值的币种多,涉及范围广,包括英国、美国在内,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的货币先后贬值;七是主要影响地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具体特点表现在:(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危机的特点:一是系统性。
美国和欧洲金融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崩溃的风险,所有的金融部门,不管是投行、商业银行都没有幸免。
二是全球性。
原来是美国的,很快变成全球性的危机。
三是联动性。
危机不仅仅涉及金融行业,还波及到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油价,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2008年上半年油价由每桶100美元涨到147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油价跌到了36美元以下,下降幅度是75%。
四是综合性。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
五是不确定性。
自从2007年夏天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出现了好多次高潮,2008年也出现好多次高潮,但是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临,不好预测,这次金融危机什么时候结束,现在也很难预测。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危机的特点:一是这一波危机是在各国政府大力度救市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发生的。
2008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2009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调低到2.2%;仅仅两个月后的2009年1月,又把增长率大幅降至0.5%;到了2月底,又进一步调整为零增长。
这不但表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也表明国际金融机构对这场危机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极其有限。
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正出现明显的负面互动。
美国、欧洲、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深度的经济衰退,而且衰退的程度还在不断加深。
在金融系统全面收缩并自身难保、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和持续的资金短缺、整个社会都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境,而这种困境都不可避免地向金融企业乃至整个虚拟经济传导,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恶性循环。
三是大型金融机构正出现越救越亏的严重局面。
现在的所有救市政策都药不对症,不但没有速效药,而且也没有迅速见效的途径。
美林公司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后,2008年第四季度仍然巨亏158.4亿美元。
四是新的危机爆发点不断出现。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信用卡危机也开始出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也都不风平浪静,新的危机爆发源还在不断出现。
东欧国家的危机正在全面爆发,而且正在向西欧迅速扩散,给向东欧国家提供主要发展资金的西欧银行带来沉重打击。
五是货币贬值将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一种趋势。
当前货币贬值成为各个国家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韩国货币一年来几乎贬值了一半,俄罗斯不但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其外汇储备也大幅缩水。
4.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完全一样1929~1933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投资过度,导致经济高涨;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证券市场高涨,投机狂热;信用紧缩,生产衰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住房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为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动荡的重要制度因素;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美国金融动荡的深层次原因。
5.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果与程度轻重不一样1929~1933年金融危机影响后果与程度:美国经济水平倒退10年;美国采煤业生产倒退28年,炼铁业生产倒退36年,炼钢业生产倒退31年;美国失业人口达到1700万,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措施:应对措施五花八门,各有利弊。
主要措施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
2008年10月以来,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和地区救市政策措施包括:香港成立经济机遇委员会,印尼出新政应对货币贬值,韩美签订美元货币互换协议,日本再出275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呼吁联合监测危机,中国、日本、印度央行降息;新加坡23亿财政刺激方案、越南央行下调基准利率1%;韩国国有金融机构力挺银行、日本政府拟出新招救银行、日本批88.5万亿日元预算、两岸应对危机措施出台、日本探讨收购银行所持股分、港金管局五度注资;韩国拟创造百万就业岗位、菲律宾拟海外发行政府债券、中国一揽子计划应对危机。
2008年10月以来,欧美地区部分国家救市政策措施包括:欧盟批准德国应对危机措施、俄国政府动用10万亿卢布、德国汽车业向政府求救、美政府60亿美元救援通用、波兰央行降息75个基点、IMF 向拉脱维亚提供贷款、加拿大40亿援助汽车工业、意大利800亿欧元救市、西班牙将推百亿欧元计划、欧盟出台2000亿欧元救市、挪威将加大出口信贷担保、荷兰推60亿欧元刺激计划、瑞士央行降息100个基点、英国央行史无前例大降息、冰岛政府担保国内银行;英国扩大货币发行、法国车商救市政策获成效、英国央行降息预期增强、德国拟千亿欧元帮助企业、巴西发行10亿美元债券、智利40亿美元刺激经济、布朗拟新创10万就业机会、奥地利接管梅迪西银行.参考文献:[1]张维武.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对比分析[EB/OL].Http:∥/Article/Archiv2008/10/12/138106.Html,2008-10-12.[2]任志刚.警告:金融海啸第二波正浮现震荡或更强烈[EB/OL].中新网。
2009-0l-22.[3]韩志国.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五个新特点[N].上海证券报,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