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ppt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词人随着年岁的 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 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 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 派大好春光。
诗歌赏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 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 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 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 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 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 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 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 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 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诗歌赏析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 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 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
写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 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 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 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朗读诗歌丑奴儿来自(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q强iǎ说ng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诗歌解读
诗意:
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 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晚上 长吟不寐,顾影自怜,必然感到冷月侵 人。
人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33张PPT)

历时很久.
诗词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
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
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
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
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诗词赏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
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龟虽寿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 元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XX 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 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 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 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 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 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 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 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 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 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 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 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紧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 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 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 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最后再谈到人在自 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
诗词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
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
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
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
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诗词赏析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
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龟虽寿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 元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XX 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 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 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 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 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 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 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 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 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 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 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 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紧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 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 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 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最后再谈到人在自 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 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渝州:重庆一带。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前两句在叠 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后两句写眼前之衰落,“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抒 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 之凄凉却尽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 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 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渝州:重庆一带。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PPT-完美版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前两句在叠 唱和咏叹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后两句写眼前之衰落,“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抒 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 之凄凉却尽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 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9张PPT).ppt

“夕阳垂地”指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 中。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 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 无声,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 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试同倩时悲也风是吹对泪朝过扬廷州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
,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
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
,有“
”之称。
1、暗写出了船行快而慌乱; 2、栖息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水鸟惊飞,又带给词人意外喜悦。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 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 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 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 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 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 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 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一首 刚填好的词,即新歌 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一曲 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落日
听一首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 亭台楼阁依然在。西下的落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只身一人,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词——唱新词,旧亭台——唱词喝酒的环境,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 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怀。 既是写景,又是映射心情,写出了作者慨叹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更无 法挽回。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 无声,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 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试同倩时悲也风是吹对泪朝过扬廷州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
,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
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
,有“
”之称。
1、暗写出了船行快而慌乱; 2、栖息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水鸟惊飞,又带给词人意外喜悦。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 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 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 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 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 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 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 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一首 刚填好的词,即新歌 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一曲 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落日
听一首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 亭台楼阁依然在。西下的落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只身一人,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词——唱新词,旧亭台——唱词喝酒的环境,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 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怀。 既是写景,又是映射心情,写出了作者慨叹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更无 法挽回。
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幻灯片33张)

创作背景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贬到贫困的 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巨不幸的环境中, 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 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 大方激愤之作。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 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 生活,反应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 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文解读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 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 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 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 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 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 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 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 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 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 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画了这样一幅图景 里,有一棵珍贵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盛的花朵, 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 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 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 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 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 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 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 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 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令人感 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 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望这花 分相思的痛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 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 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64张PPT)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准停顿④读出情感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三】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贰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两个“难”字连用,凸显出两人情深意重。
人物百态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导 入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风格迥异,有的豪放如大江东去,有的婉约如小桥流水,有的粗犷如旭日喷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词,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一
咸阳城东楼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这首词随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bìn)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准停顿④读出情感
2.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三】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贰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两个“难”字连用,凸显出两人情深意重。
人物百态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导 入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风格迥异,有的豪放如大江东去,有的婉约如小桥流水,有的粗犷如旭日喷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词,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一
咸阳城东楼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这首词随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词人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 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 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 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主旨情感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 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下片,前两句以简练的文字描写了荒凉的戍垒、半落的 夕阳、古旧的关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 地风光图,营造了一种萧索冷清的氛围。结句点明主旨,极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表达了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旨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 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 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 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2.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3.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
的知识与技能。 4.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 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 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 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 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1张PPT)

情寄何处?
指什么?其中蕴含什么情感?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一个“闲”字,写出了词“人古的今百多无少聊事赖,。渔其唱中起有三知更交。零”落流的露寂出寞词,人有壮 志未酬的无奈,还有怎面样对的惨心淡境时?局强作轻松的沧桑!
“古新今晴悲”慨指、天国刚恨放家晴愁,,这都里融登入楼“看渔新唱晴”,之纾中解,了也作就者将内沉心挚的的郁悲闷感。化为 旷达的襟怀。
了解作者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 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 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 等出使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 篇大约作于此行中。纳兰词多婉约,这首词却颇有一些豪迈 情怀。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阕忆旧。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回忆在洛 阳时与好友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表达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 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伤感,所以美好的怀念也纠缠着知交零 落的寂寞。
悟情感
这首词上阕忆旧,下阕感怀。词请人读陈词与的义下为阕何,而看“看惊表”达?了词 人怎么样的情感?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已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 好不再。
有国破家亡的悲痛,又有劫后余生的沧桑感慨。
悟情感
在北宋的盛世繁华里,词人可以与友人纵情宴饮,满是豪情。 而现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闲国”破点家明亡了之词痛人的什词么人心,境又?将“魂新牵晴何”方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 贞不渝,九死不悔;
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 苦苦思念;
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期望 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 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 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 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状吟元成才路 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 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 《李义山诗集》。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 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 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 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 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诗句品读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 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 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 量。
4.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 诗? 明确:是全诗的千古名句。“丝”和“相思”的“思”是同 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第一以蚕丝象征情思,又 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诗人又以蜡炬燃 烧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表现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的情 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 苦苦思念;
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期望 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 法的配合使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 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 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状吟元成才路 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 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 《李义山诗集》。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怎样理解这个“流”字?
渭水无语东流,不会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 留,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情之意。这里暗示 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 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 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诗句品读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 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 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 量。
4.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 诗? 明确:是全诗的千古名句。“丝”和“相思”的“思”是同 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第一以蚕丝象征情思,又 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诗人又以蜡炬燃 烧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表现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的情 感。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0张PPT)

shū
yínɡyū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
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在今陕西临 潼东南。
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 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曲意: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早 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这两句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 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 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别云间 夏完淳
作者名片
作者 夏完淳 生卒年 1631-1647 字 存古 号 小隐 籍贯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评价 明末抗清英雄 重要 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经历 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曲意:(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 都化作了土;战败了的,(也)都化作了土。
赏析:结尾几句基调凄楚悲凉,意谓历代国家无论怎样你来我 往,终会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被遗忘,化为黄土。全曲揭示了封 建统治者无论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历史 兴衰的慨叹。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 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善,以 散曲著称。著有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 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初读古诗 诵读小令,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句子节奏。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lí
ē pán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肆
走近诗人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 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的美 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于战乱年代,积极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把满腔激 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 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悲壮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处,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他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少年时代,无忧无虑,不 知愁苦是什么滋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转变,真正体会到 人生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说都说不出口,只好独自承受了。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又说不出 口,只是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1.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作者 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 故作深沉。 写出年轻人好装斯文的好胜和纯真。
只剩杂草丛生,唯有鸟雀、蝉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通过视觉和听 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空留绿芜遍地,黄叶满林,绿芜、 黄叶渲染、勾勒出了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 对家国衰败及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赏析“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行人:指诗人自己。 当年事:秦、汉兴亡的往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词语解释 【华】花。下文的“荣”
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刮风。海边的人民生活艰难啊,他们寄身在荒野之 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 柴门内外多么萧条啊,狐狸、兔子在我屋里自在地 行走。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何理解“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两句?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 在。边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 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 们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
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
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
旧。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取决于天。只要调养身心,
保持心情愉快,就能长寿,永葆青春之心。我感到庆幸
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诵读
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这几句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曹操(155—220),三国时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代表 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 海》《龟虽寿》等。
整体感知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 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 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 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 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 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 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 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 “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3、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 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 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 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 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 世生活的怀恋。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 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 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 的感慨之情。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 重阳节 “登高” 日,从本诗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 “九日” 语中可以看出。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 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 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 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 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当堂背诵两首诗。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
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 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3、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 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 的思乡之情。(2分)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 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 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 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4分)
当堂背诵两首诗。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第二课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 岑参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 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现存诗三百 六十首。对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 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 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2、让学生根据咏月名句,体会月寄托的 情感。 3、让学生齐读诗歌,让学生用优美生动 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月如霜”的画面,并概括其特点。 方法指导: (1)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 (2)结合语境,展开想象 (3)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 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 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 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 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 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 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 国家已经衰败。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 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 战乱的渴望,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 定战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 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主 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 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 二卷。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峨眉山月歌
李白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 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 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 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 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 水缓缓前行。
3、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其实这里反用其 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 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 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 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怜” 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 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2、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 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 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 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 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 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 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 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 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 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 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 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
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 象。(或似雪(大漠)( 如霜)月色图, 或大漠月夜图)
(2)对偶、比喻,将月下大漠比作白
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 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 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 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 依依惜别和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强欲登高去, 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无人送酒来。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遥怜故园菊, 途中,没有谁能送酒 应傍战场开。 来。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的故乡长安,那菊花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的开放了。 怜:可怜。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