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夏丐尊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那么语文教学中人样师学生情感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
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
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唤不起学生听课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
如讲《我的老师》可以:”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浓浓的抒情为动情点;《岳阳楼记》可以千古明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
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角楼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
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
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
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
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
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
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朱自清。
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
”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
品质。
“读”:表现朗读。
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
如在讲《时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