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合集下载

“天空地”协同技术在三峡库区消落区“四乱”监管中的应用

“天空地”协同技术在三峡库区消落区“四乱”监管中的应用

第 2 期2024 年 4 月NO.2Apr .2024水利信息化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0 引言2018 年 7 月 20 日起,水利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1]。

2020 年,水利部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河湖“清四乱”常态化[2]。

近年来,三峡库区逐渐加大对长江干支流消落区“四乱”(乱耕、乱种、乱堆、乱占)现象的清理及整治力度[3],高度重视消落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不断推进库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仍然存在污染物零星分布现象,主要是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随意堆放生产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和建筑垃圾[4]。

随着河湖“四乱”问题的复杂多变,对“四乱”监管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传统的河湖“四乱”监管方式主要是依赖人工的定期现场巡查方式,在日常监管中不仅效率低,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且部分地形复杂的河段可达性较差,不能达到百分百覆盖目标区的效果。

“天空地”协同技术融合卫星、无人机、人工等多元监测手段和信息整合技术,具备大范围、远距离监测能力,可全面、直观地发现“四乱”问题,体现传统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为此,针对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域岸线监管中存在的短板,融合“天空地”多元监管手段,配合库区现有的管理方式,形成卫星遥感监测-重点区域无人机复核-地面人工现场辅助复核的协同监管模式[5]76,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协同技术对三峡库区消落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 175 m 的库区土地征用线以下区域“四乱”的立体精准监控。

1 “天空地”协同监管模式基于“天空地”协同技术的“四乱”监管模式指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视频监控、人工监测等多元监测手段和信息整合技术[5]77,对非法侵占水域现象的“四乱”问题进行监管,监管模式如图 1 所示。

“天”即通过获取研究区整体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研究范围内的“四乱”信息进行宏观大范围的监测;“空”即无人机低空监测,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局部易误判区域进行厘米级的影像采集,从而精确DOI :10.19364/j.1674-9405.2024.02.009“天空地”协同技术在三峡库区消落区“四乱”监管中的应用张业刚 1,尹莉莉 2,3,黄 珊 2,3,熊 爽2,3摘 要:针对传统河湖“四乱”监管采用人工巡查方式监管时效性低、覆盖范围不全等问题,将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摄影、人工地面监测等多元监测手段与“四乱”目标监管进行深度融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重点区域构建“天空地”协同的“四乱”目标立体监管模式,可快速、准确获取大范围水域岸线“四乱”问题等信息。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复合生态技术
3、土壤因素
消落带基岩类型主要为紫色岩、碳酸盐岩和石炭系等地层的泥盆,紫色岩岩性 松软,透水性强,岩石风化快,在高温多雨、周期性干湿交替以及库水侵蚀 作用下,加速其风化过程,从而扩大了岩石风化的厚度,促进岩石分解,稳 定性进一步降低,岸坡易形成崩塌和滑坡;碳酸盐岩对侵蚀的承载力很低, 在坡度稍大的消落带,在水动力条件下具有崩塌和滑坡隐患,同时此类岩石 风化成土过程较慢,原有土壤流失后,常导致消落带石质化和砾石化。
4、水库水位涨落
三峡水库水位变化使消落带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发生升降变化,产生静水压力和 动水压力,增加消落带土体荷载,湿化、软化消落带土体,容易发生崩塌、滑 坡等重力侵蚀。此外,由于库水周期性反复升降,使消落带生境发生质变,原 有陆地生态系统消失,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岩土体直接出露地表,而水库消落 带的成陆期与库区夏半年的光热雨资源集中期基本同步,使其更易遭受降雨侵 蚀和径流冲刷的危害。
消落带成陆期坡面水流侵蚀
2.重力侵蚀
崩塌
消落带岸坡持续高水位,岸坡岩土体含水量因浸泡饱和,使 容重加大、抗剪强度降低而引起土体软化、崩解以至坍滑; 又因水面展宽后,风浪增大,在波浪和水流的侵蚀、冲击和 淘刷作用下,岸坡在水位变动区内由表及里出现渐变的破坏。
其显著特点是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并与土体的自重直接 相关,其分布范围大,涉及岸线长。
蚀的主要形式。
波浪侵蚀的作用方式:层蚀、舔蚀和淘蚀 层蚀:其作用方式和侵蚀量与波浪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有很大关系 当较强波浪的作用
方向与坡向垂直或接近垂直时土层往往被成层剥蚀而产生层蚀 。 舔蚀:因微风形成的轻波浪作用而产生冲刷掉的泥沙被逐级向下运移,舔蚀的总侵蚀
强度很大,是波浪侵蚀最主要的作用方式 。 淘蚀:当较强风浪的作用方向与坡向斜交时则产生淘蚀,且极易形成浪蚀洞。在风浪

优化调度三峡水库运行水位,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

优化调度三峡水库运行水位,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

优化调度三峡水库运行水位,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向先文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概况水库消落带,即水库的水位涨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淹没土地露出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了使三峡水库长期保持大部分有效库容,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即在每年汛期(6—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水库水位降至145米,并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10月)开始蓄水,将水位升至最高175米,以拦蓄清水发挥水库效益,这样,在库区两岸就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米、面积近437—446平方千米的巨大消落带。

这一巨大消落带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在的26个库区区县,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约306.28平方千米,岸线长达4881.3千米。

二、三峡库区消落带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江岸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对人类活动干扰反应敏感强烈,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地质灾害等。

1.环境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奉节、巫山等三峡核心景区内的消落带,由于库岸坡度较陡,且多为沙岩,夏季水位下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基本上能够随水流走,总体危害不大,主要影响是降低了旅游区的景观效果。

另一类,则是三峡景区外的其余区县,由于消落带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且多为泥质库岸,环境污染主要存在在这一区域,其形成原因:一是库区人口密集,水库两岸人类活动频繁,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废水等,经过消落带直接进入水库污染水体。

更为严重的是,在夏季水位下降后,残留在消落带上的垃圾、杂草和低洼地积蓄的污水等,不仅破坏景观,而且在高温下极易产生恶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等。

二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成为第二年水库水质污染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三是消落带植被的消失,使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坏、 环境污染、 景观影响 、 疾 病 问题 、 地 质 灾 害 等 。针 对 各 类 环 境 问题 的 出 现 , 提 出 了 生 态恢 复 、 污 染 预 防 与 治
理、 合 理规 划管理 、 出台相 应政 策等解决 方法和控 制措施 , 以期 实现 库 区消 落带的保 护和 充分利 用 , 为库 区社 会、 经济、 环境 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三峡库 区; 消落带 ; 环境 问题 ;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 X1 7 1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n Ec o l o g i c a l Pr o b l e ms Wa t e r— — l e v e r— — lu f c t u a t i n g Zo n e i n Th r e e G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Re g i o n
第3 8卷第 2期
2 0 1 3年 2月
环 境 科 学 与 管 理
ENVI R0NM NTAL S Cm NCE AND I ANAGEM咂 NT
V0 l _ 3 8 No . 2
Fe b .2 0l 3
文章 编号 : 1 6 7 4-6 7一 O 3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h r e e G o r g e s P r o j e c t f o r me d a 3 0 m e t e r s o f v e r t i c l a l f u c t u a t i o n z o n e i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c a l l e d w a t e r —l e v e r —

三峡水库近坝段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三峡水库近坝段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收稿日期:2022-03-11修回日期:2022-12-21基金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项目(SXSN-ZB/0515)。

作者简介:黄桂云,1971年生,女,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植被生态修复及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研究。

E-mail:1054712728@通信作者:蔡玉鹏。

E-mail:***************三峡水库近坝段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黄桂云1,蔡玉鹏2,徐敏3,邱利文1,张定军1,李豪1,郭银花1,张俊1,李政2(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10;3.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7)摘要:为探究三峡水库近坝段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分别在兰陵溪、郭家坝和龙潭坪消落区的160m 以下、160~170m 和170m 以上3个高程区间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该地区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危害。

结果表明,重金属平均含量均在安全阈值以内,不同地区重金属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除Cd 、Ni 外,As 、Cr 、Cu 、Pb 和Zn 在龙潭坪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3.97、25.37、209.36、133.36和78.03mg/kg ;不同高程的重金属分布不均匀,并且Cr 和Ni 两者间,As 、Pb 和Cd 三者间均存在相关关系。

单项污染指数法表明,尽管部分研究区Cu 、Ni 、Zn 元素的计算值出现波动,但各地区和各高程区间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均低于1。

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兰陵溪和郭家坝消落区为Ⅱ级尚清洁水平,龙潭坪消落区为Ⅰ级清洁水平;3个高程区间均属于Ⅱ级尚清洁水平。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该地区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主要生态风险元素为Cd ,且兰陵溪>郭家坝>龙潭坪消落区,160~170m>170m 以上>160m 以下高程区间的趋势。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评价体系: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多样性指数能反映景观中各斑块类型的多样化和均衡性 程度,特别对景观中各斑块类型的非均衡分布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较敏感。计算公 式为:
式中:Pi是斑块类型1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m是景观中斑块类型 的总数。即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值的自然对数, 然后求和,取负值。多样性指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斑块要素的多少和各 类斑块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值越大,说明景观信息含量越高,不仅 类型丰富,而且相互之间的比例也较均匀。
评价体系: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与格局的能力,即 系统在外界压力消失后逐步恢复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可以根 据不同景观类型对生态系统恢复的贡献和作用,并在参考刘明华等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生态弹性度指数模型定量化表示系统受到干扰后 的恢复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ERI为生态弹性度指数;Pi为第i类景观的面积比;Si为第i类 景观的恢复力系数。
1、压力指标 压力指标反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阐明生态系统所承受压
力的程度。采用人类干扰指数,作为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压力因 子,采用建设用地比例,作为评价的压力因子。计算公式为:
A=S/St 其中:S为建设用地面积,St为土地总面积。
2、状态指标 状态指标指示生态环境的现状,反映生态系统在各种自然、人
由于库区消落带受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交替控制, 物质、能量交换频繁而强烈,具有特殊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条件, 对外界变化反应敏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敏感带和易污染易破 坏带。
研究区概况:
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和重庆直辖市版图中心,东邻石柱, 南接武隆、彭水,西靠涪陵,北邻垫江、忠县。丰都县消落带面 积为19.53平方公里,消落带面积在三峡库区各区县中居中。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交流平台
搭建消落带治理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 和经验交流,推动全球消落带治理的进步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形成原因与影响
形成原因
三峡水库的兴建导致库区水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消落带。
影响
消落带对库区的生态系统、水质、气候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我国对消落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 年来研究力度逐渐加大,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
国外研究
国外对消落带的研究较早,积累了丰 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研究 提供了借鉴。
水资源利用
水产养殖
01
利用消落带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水资源
的经济价值。
农业灌溉
02
利用消落带水资源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生态补水
03
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消落带水资源进
行生态补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资源利用
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消落带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禁止非法捕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壤类型与特性
土壤类型
消落带土壤主要包括黄壤、紫色 土、石灰土等类型,不同区域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土壤特性
消落带土壤具有较高的酸碱性和盐 分,养分含量较低,且易受水文状 况影响。
土壤质量
消落带土壤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水位变化、水文状况、人类 活动等,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水文状况与水质
水位变化
植物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消落带地区的植物资源,如开发草药、花卉等植物资源,提高生态效 益和经济效益。
05
三峡库区消落带未来发展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蓄水后消落带边坡变化特征

三峡库区蓄水后消落带边坡变化特征

三峡库区蓄水后消落带边坡变化特征
肖志豪;生悦诚;汪家鑫;何云蛟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
【年(卷),期】2023(14)2
【摘要】为掌握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消落区边坡变化情况和趋势,通过资料分析和外业查勘复核,对比2008—2016年379个固定断面,分析各库岸段消落区边坡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边坡变化主要是由人工边坡建设引起的,局部是因为自然变化,其中人工边坡涉及的消落区对应的岸线长度为633.85 km,占11.68%,现状总体稳定,处于受控状态;自然边坡处于淤积状态的库岸74.79 km,占1.56%;处于原始状态的库岸2457.31 km,占51.28%;轻微再造的库岸2164.43 km,占45.17%;较强烈再造的库岸95.55 km,占1.99%。

在变化趋势上,库岸再造活动将进入逐渐减弱的发展阶段,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边坡的治理和规划预测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与建议。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肖志豪;生悦诚;汪家鑫;何云蛟
【作者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5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动态模拟
2.三峡库区岸坡消落带草地、弃耕地和耕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
3.三峡库区冬季蓄水后石门消落带示范区植
物生长情况初报4.三峡库区消落带完整淹水后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一种三峡库区消落带岸坡变化检测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水库消落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三峡水库消落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三 峡工 程运 行后 , 根据 现行 调度 方 案 , 坝 前水 位在 1 4 5~1 7 5 m 之 间变 化 , 形成 2 2 1 . 5亿 m 防 洪 库 容 的 同时 , 水 库周 边形 成 世 界 上 最 大 的水 库 消落 区。水 库
地形 为 主要 信息 源 , 根 据 汛期 多 年 日平 均 流 量 的 8 0 %
关 键 词: 消 落 区 ;生 态 修 复 ;保 留保 护 分 级 ;三 峡 水库
中 图法 分 类号 : T V 6 9 7
文 献 标 志 码 :A
D 0I : l 0 . 1 6 2 3 2 / j . c n k i . 1 0 0 1— 4 1 7 9 . 2 0 1 5 . 1 9 . 0 2 2
( 坝前 1 4 5 m 高程 回水线 为 下 限 , 坝前 1 7 5 m 高程 土地 征用 线 为 上 限 ) 测 算 出 三 峡 水 库 消 落 区 总 面 积 为
岸线 总 长 5 7 1 1 . 0 k m, 沿 岸 城 集镇 众 多 、 人 口密 集 , 人
类 活动 与消 落 区相 互影 响频 繁 、 复杂 。为 了避 免库
据 已有研 究成 果 与实 践 经 验 , 提 出 了针对 性保 护与 生
态修 复 措施 。
( 2 )夏 陆冬 淹 , 且 受 淹 时 间长 。三 峡水 库 消 落 区 的形 成 及 出露 特 点 主 要 由三 峡 水 库 的 调度 运 行 所 控 制 。根据 三峡 枢纽 工程 “ 蓄清 排 浊 ” 的调 度 运行 方 案 , 水库 水 位变化 、 消落 区形 成 与 出露 特 点 变 化 过程 可 分 为 5个 时期 , 其 中, 6~9月 水 库 低 水 位 运 行 , 消 落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环境特点及现状分析(框架)一、定义:三峡水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洪蓄水以及促进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程主体完工于2008年,并在2009年实现全体完工,原计划于同年试验性蓄水至175米,但由于上游来水较少,为保证下游城市用水,2010年3月实际蓄水达到172.3米,同年10月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达175米。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

每年冬季蓄水至高水位,夏季水位降低,形成“冬高夏低”的水位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将会出现两条平行的,且垂直落差达30米,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的干湿交替区域,称之为消落带。

其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二、自然环境特点1、地质地貌:川东低山丘陵区、背斜(万州段开阔,低山丘陵)2、气候:夏季高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风速小,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3、土壤:紫色土、水稻土;砂岩,砾岩,裸岩地4、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5、植被:草丛型植被为主三、现状1、生物多样性降低库区运营后,原削落区域的陆生生态环境迅速转变为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短期内集中体现。

生存环境从本质上的改变对原本已适应单一稳定生境的消落带物种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将会产生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据资料统计显示,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直接淹没植物达到120科358属550种,削落区范围内的哺乳动物8目20科76种大多因难以在新的条件下生存而迁徙。

如此以来,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将大为降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抗干扰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2、环境污染2.1水体富营养化2.2水体的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3、自然景观破坏3.1频繁涨落的水位必然导致消落带植物短期内难以适应,很多地方植物干枯死亡,留下光秃秃的坡面,有的甚至没有土壤,暴露出基岩。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的研究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汞的研究现状

lv lfu t ai g z n sb t h o r e a d d s i a i n o r u y e e—l c u tn o ei o h t e s u c n e t t f me c r ,h n e i mp r a t i fu n e o h e e v i n o e c t i o t n n l e c n t e r s r o r s
Ab t a t sr c :M e c y i e vy m e a ih v r to ox ct . Afe h o tuc in o he r ur s a h a t lw t e y s r ng t i iy t rt e c ns r to ft Fh e r eGor sDa ,t e ge m h
e vion e .T h spa e u m a ie hepr gr s fr s a c son s lm e c y a t r lv lfuc u tn o n t e n r m nt i p rs m rz s t o e so e e r he oi r ur twa e —e e— l t a i g z nei h

r s r o re f c ” o e c y i he r s r oi r a i n r asn y a t a tng pe pl' te i e e v i fe t fm r ur n t e e v ra e si c e i gl t r c i o esa t nton.T h o la hew a e — e s i tt t r
20 0 8年 , 峡 大 坝完 成 后 , 库 “ 三 水 蓄清 排 浑 ” 的
壤 环境 中的无 机汞可 通过 微生 物 甲基 化过 程作用 和 化 学作用 转化 为毒 性 更 强 的 甲基 汞 , 这会 加 剧 三 峡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位于湖北省,长江中游淮江流域的南端,是三峡库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亦是壮丽的长江大峡谷的消落带。

从气候特征上来看,苎溪河消落带处于中国的暖温带,濒湖地区有典型的湿润气候,该地区的降雨量比较充沛,每年的平均值有1000毫米左右,降雨时间也从立夏开始,一直持续至小满。

现阶段,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一般是较为完善的,水质较好,有很多节水植物,通过水土保持行动,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污染问题。

伴随产业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其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养殖污染等。

二是动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动植物的多样性在长江断面范围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濒危物种也更加面临凤凰涅槃。

为了改善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改善河道的水质,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开展清洁生产,加强对水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对违法排放进行严格打击。

二是加强河道整治,积极发展节水植物,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减少污染源的发生。

三是加强保护性作物的种植,以便减少水土流失的质量,并通过工程调节加速河流在苎溪河消落带的消能量和去除泥沙和有害物质。

四是加强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濒危物种,实施有效的栖息地保护,以及界定保护区,及时给予保护措施。

以上就是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措施,希望通过有效管理措施大力加强污染治理工作,改善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长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促进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环境特点及现状分析(框架)
一、定义:三峡水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洪蓄水以及促进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程主体完工于2008年,并在2009年实现全体完工,原计划于同年试验性蓄水至175米,但由于上游来水较少,为保证下游城市用水,2010年3月实际蓄水达到172.3米,同年10月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达175米。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

每年冬季蓄水至高水位,夏季水位降低,形成“冬高夏低”的水位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将会出现两条平行的,且垂直落差达30米,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的干湿交替区域,称之为消落带。

其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二、自然环境特点
1、地质地貌:川东低山丘陵区、背斜(万州段开阔,低山丘陵)
2、气候:夏季高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风速小,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
3、土壤:紫色土、水稻土;砂岩,砾岩,裸岩地
4、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5、植被:草丛型植被为主
三、现状
1、生物多样性降低
库区运营后,原削落区域的陆生生态环境迅速转变为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短期内集中体现。

生存环境从本质上的改变对原本已适应单一稳定生境的消落带物种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将会产生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据资料统计显示,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直接淹没植物达到120科358属550种,削落区范围内的哺乳动物8目20科76种大多因难以在新的条件下生存而迁徙。

如此以来,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将大为降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抗干扰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2、环境污染
2.1水体富营养化
2.2水体的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
3、自然景观破坏
3.1频繁涨落的水位必然导致消落带植物短期内难以适应,很多地方植物干枯死亡,留下光秃秃的坡面,有的甚至没有土壤,暴露出基岩。

3.2为满足防洪需要,消落带大部被加以硬质护坡处理,形成了单一的、色调灰暗的沿岸景观。

而每年夏季低水位期间,消落带处于出露阶段,恰恰此时正是三峡库区旅游旺季,沿岸消落带植被的稀少和岩石的裸露以及堆积的垃圾,将三峡景观大打折扣。

4、诱发疾病
夏秋季低水位时,各种污染物堆积在消落带上,在烈日的烘烤、暴晒下,蚊蝇滋生,臭气熏天,病原体、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冬季高水位时,水流速度慢,污染物又不易扩散,两种条件共同导致消落带成为病菌的温床,随时可能诱发传染性疾病和瘟疫。

5、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的蓄水,使得消落带土体大部被长期浸泡,原先稳定的岩石在水力侵蚀的条件下变得极不稳定,加之库区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加大了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滑坡的错落过程在重庆市万州区古滑坡前缘表现得特别明显)
6、人地矛盾突出
6.1在耕地承载力方面,三峡库区的人地关系非常紧张,以人均耕地约0.098 7 hm2的标准地计算,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为一50%左右。

(为了库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否则该区域就无法维持其社会、经济体系正常运转)
6.2在牧草植被承载力方面,牧草承载力已超过150%(因此,可以考虑更进一步扩大畜牧产业规模,以弥补人均耕地的不足)。

6.3但水体周边的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在森林植被承载力亦不足。

四、相关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规模
2、针对辖区相关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3、人工种植
4、加大对相关危险地区的风险防控
5、上游工厂排污相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