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解读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解读

水库消落区又称涨落带或者涨落区,是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形成水库消落区的原因有:季节性原因,主要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

此外还包括特殊气候造成的消落带(如干旱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

其次为蓄水原因:在大型水库 (如三峡大坝) ,消落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期性蓄洪或者行洪所导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

消落带按坡度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 岸。

崖岸一般是指坡度>75°的消落带;陡坡岸普通指坡度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普通指坡度在15°~25°的消落带;台(阶) 岸普通指坡度< 15°的消落带。

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殊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份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

该地带两种生态系统的物种生命活动十分活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脆弱性。

消落带分为: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按175-145-175m 水位方案运行时所形成的水位涨落区,正常水位以下30~15 m 消落带下部,正常水位以下15~5m 的消落带中部和正常水位以下5 m 以上的消落带上部,且这些边坡的坡度可分为45°以下和45°以上。

消落带的不同高度适宜的物种不同,主要是因为露出水面的时间差异。

消落带缓冲带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的非淹没区,即175 m 高程以上约30 m 宽的带状范围。

消落区重点管理的梯度应在位于160 m至175m 高程的冲积平坝、阶地和河滩,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管理的消落带和其30m 缓冲带。

管理水库消落带尽可能少用工程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开展工作。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

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区具有水淹时间长、消落幅度大、水位涨落节律逆反自然枯洪规律及面积大、生境类型复杂等特点。

从三峡水库消落区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生物治理方案。

关键词:生物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三峡水库;消落区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865-05the status and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wangdi-you1,dengwen-qiang2,yangfan2(1.changjianginstituteofsurvey,planning,designandresearch,wuhan430074,china;2.keylaboratoryofaquaticbotanyandwatershedecology,wuhan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4,china)keywords:bioremediationtechnology;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threegorgesreservoir;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长江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三峡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对社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负面影响[1]。

消落区(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是流域内水陆生态系统的自然交错带,是相邻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纽带,是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的敏感部分,其特殊生境为物种的演化、发育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表1 三峡库区不同侵蚀强度的土壤侵蚀量
侵蚀强度
面积
t·hm - 2·a - 万hm2
1
面积比例 %
平均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量 t·hm - 2·a - 万t·a - 1 1
微度( < 5) 190. 38
33. 03
1. 47
280. 54
侵蚀量比例 %
1. 53
轻度( 5 ~ 25) 178. 09
消落带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母岩的控制,分布相对集中:河流阶地、丘陵谷地和 盆地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山地土壤主要是石灰土和以砂泥岩为 母质的沙砾石,天然河漫滩上主要分布砾石裸地和沙滩。石灰土一般质地黏重, 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而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结构水稳性很差, 遇水极易分散、崩解,为易蚀性土壤,且土层浅薄,耕作层以下即为母岩层,土 壤容蓄水量少,径流系数高,当地面植被破坏后土壤侵蚀强烈。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概况 ➢消落带土壤侵蚀类型 ➢消落带土壤侵蚀分布特点及强度 ➢消落带土壤侵蚀因子分析 ➢消落带土壤侵蚀治理措施
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概况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因水库调度引起水库水位变动而使库区周围土地 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垂直高差为30m的一段湿地生态系统统和 陆生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过渡地带。它是水、陆生态系统物质转换 的活跃地带, 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其面积大约为348.97km2。由 于此区面积大, 每年周期性的水位涨落而使水土流失加剧,三峡水 库是年调节水库,水位消落期为1个月,涨落范围在145~175m之间。 短时间内的水位涨落变化使消落带产生较为强烈的土壤侵蚀。
3、>5°的消落带土质岸坡土壤侵蚀强烈,分布面积较广, 而在平坝或台阶地上,土壤侵蚀一般只发生在田坎、陡坎 部位。

消落带治理方案

消落带治理方案

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方案一、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必要性1、是实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峡水库建成后,作为库尾的重庆主城段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位的消涨与自然节律相反且持续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

同时,重庆直辖后,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化,建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各种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带来主城特殊区域——两江消落带水质污染、土壤状况日趋恶化,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

两江是重庆城市的命脉,环绕城市的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消落带的形成和演替规律,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两江消落带生态屏障建设,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持主城河岸带的稳定,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城市滨江生态环境。

2、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打造亲水景观的重要途径两江四岸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主城总面积的9.83%,是城市绿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必要元素。

两江四岸消落带的绿化治理,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快森林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打造滨江亲水景观,扩大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伟大进程。

3、是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两江是重庆城市最重要的景观之一,是山城美丽景色的重要构成元素。

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五彩灯光下波光粼粼的江面,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

但是主城两江消落带植被的匮乏、景观的单调、一些污染的河岸段,使得白天的重庆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夜晚的美丽景色。

因此,对两江四岸消落带进行绿化美化,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带动两江四岸旅游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二、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重要性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针对消落带将会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危机,科研院所纷纷开展各项研究。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4-19T08:19:35.692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中作者:刘其富[导读] 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奉节县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刘其富重庆 404600摘要: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为切实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与保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本文对当前阶段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治理与保护方案。

1 引言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从175m(吴淞高程,下同)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引起水库水位变动而使库区周围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垂直高差为30m的一段湿地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过渡地带。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摘要:作为生态敏感区域的三峡库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因为三峡库区发生截流问题,使三峡库区的沿江两岸被淹没,导致林业生态系统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活环境与状态产生严重的影响。

重庆市政府、库区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针对三峡库区的现状制定了相对应的政策,提高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以重庆涪陵区为例,综合分析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建议引言:我国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规模移民与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深受相关部门重视。

三峡工程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三峡库区正常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我国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对此,重庆市委针对相关部门提供的专题资料,全面研究分析。

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的资料,加快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步伐。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开始注重环境治理问题。

从根本上找到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合理化、科学化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我国现在的整体生态环境仍存在治理效果不彻底的问题,仍有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洪涝和干旱的灾害问题[1]。

这些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治理工作进展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平稳健康,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只有拥有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更好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林业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稳定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

林业资源的作用具有多样性,例如,滋养水源、固沙防风和减少水土流失。

所以,生态环境的保障就是有效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现在的林业资源大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出现了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现状。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作者:刘保艳唐政胡玉镜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4年第01期摘要:三峡工程完工后,在145~175 m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湖库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30 m的消落区。

消落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较差、滨水生态破坏较严重等问题。

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向坪肥子坝段长江消落区为例,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原则下,以植被恢复工程设计为主,兼顧辅助工程设计,通过植物空间处理与品种筛选相结合,辅以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同时兼顾景观休闲功能,为人们提供亲水空间。

相关实践可为其他区域消落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落区;生态恢复;品种筛选;肥子坝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三峡工程运行后,根据现行调度方案,年度间坝前水位在145~175 m之间变化,在水库周边形成了落差30 m的消落区。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着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安全。

消落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等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坡度陡、水流急、土壤难以沉积的河段,植被常常完全消失而成为裸地,其产生的景观不协调也会制约库区旅游业的发展。

水库蓄水后,消落区植被日渐稀疏,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结构缺损的消落区与陆域和水库形成明显反差。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实施以来,消落区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改善了库区水生态环境,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1 消落区生态问题分析1.1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三峡水库消落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态系统,试验性蓄水以来,消落区植物生态系统逐渐向耐淹的草甸生态系统演变,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但受特殊自然条件、外界干扰以及生态治理技术等多种原因的制约,消落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弱化,呈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
一、前言
水库消落区,是指水库中水位周期性下降的区域,这里的土地因长期处于湿润或裸露状态,极易产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盐碱化等问题。

为了保障水库的可持续发展,防治消落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二、消落区的治理策略
1. 水土保持:在消落区周边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例如:柳树、槐树等。

这些植物能够有效地保护地表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2. 湿地恢复: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恢复消落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例如:重建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覆盖在消落区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

3. 水质保护:在消落区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水库水质进行检测。

对于污染严重的消落区,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如:实施生物修复、增加绿化等。

4. 垃圾处理:加强对消落区的垃圾处理工作,定期清理垃圾,保持消落区的环境整洁。

5. 防洪措施:在消落区周边建立防洪堤坝,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

三、消落区的生态修复
1. 生态恢复技术:采用生态恢复技术,在消落区建立生态廊道,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2. 人工促进技术:通过人工促进技术,如: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结构等措施,提高消落区的生态功能。

3. 生态监测与评估:建立消落区的生态监测体系,对消落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其生态恢复效果。

四、结束语
防治水库消落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积极参与消落区的保护与治理,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水库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三峡库区植物处理方式

三峡库区植物处理方式

植物水淹试验植物名称夏季全水淹180d存活率水淹结束后存活状态冬季全水淹180d存活率水淹结束后存活状态岸生植物地瓜藤30d后全部死亡死亡死亡死亡荻180d后全部死亡恢复正常生长62.5% 迅速恢复生长牛鞭草90% 100%狗牙根100% 100%湿生植物空心莲子草50% 100%香根草87.5% 100%野古草100% 100%水花生和狗牙根的适应性较强,可作为优势种的候选植物。

深水试验:试验也说明狗牙根能够在较深水淹的环境中生存,可作为消落带植被构建的备选物种之一。

(1)、狗牙根、野地瓜藤、尼泊尔蓼、百喜草,香根草,苏丹草在100~150d的生长期内均可完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可作为消落区生态恢复的备选物种。

苏丹草可做为速生草种,迅速恢复水位下降后消落区的植被覆盖率。

(2)复合群落在生长期间比单一种群提前5~10d完成对地表的覆盖,群落的稳定性、耐淤积性及抗干扰性较强,次年的萌发也更好,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3)狗牙根、尼泊尔蓼和野地瓜藤根系生长良好,有利于消落区控制水土流失;(4)在自然水淹情况下,复合群落组植物、尼泊尔蓼、野地瓜藤、狗牙根和苏丹草均能短期耐水淹和淤积。

水花生则是在水淹较深处可选用的植物;(5)180d水下1. 0~1. 5m的连续淹水实验结果表明,狗牙根和野地瓜藤在淹水过程能够成活,并在翌年自然萌发;在5~25m的深部淹水实验表明,随着深度增加,狗牙根的落叶率逐步提高,在180d的淹没后能够成活,并在次年自然萌发,可作为构建消落区生态系统的两栖植物物种。

淹没区下部包括145~155m、淹没区中部包括155~165 m、淹没区上部包括165~175 m,灌木:黄荆(Vitex ne-gund)、黄栌(Cotinus coggygria)、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黄荆+马桑(Vitex negund+Coriaria sinica)灌丛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环境特点及现状分析(框架)一、定义:三峡水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洪蓄水以及促进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程主体完工于2008年,并在2009年实现全体完工,原计划于同年试验性蓄水至175米,但由于上游来水较少,为保证下游城市用水,2010年3月实际蓄水达到172.3米,同年10月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达175米。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

每年冬季蓄水至高水位,夏季水位降低,形成“冬高夏低”的水位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将会出现两条平行的,且垂直落差达30米,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的干湿交替区域,称之为消落带。

其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二、自然环境特点1、地质地貌:川东低山丘陵区、背斜(万州段开阔,低山丘陵)2、气候:夏季高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风速小,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3、土壤:紫色土、水稻土;砂岩,砾岩,裸岩地4、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5、植被:草丛型植被为主三、现状1、生物多样性降低库区运营后,原削落区域的陆生生态环境迅速转变为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短期内集中体现。

生存环境从本质上的改变对原本已适应单一稳定生境的消落带物种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将会产生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据资料统计显示,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直接淹没植物达到120科358属550种,削落区范围内的哺乳动物8目20科76种大多因难以在新的条件下生存而迁徙。

如此以来,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将大为降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抗干扰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2、环境污染2.1水体富营养化2.2水体的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3、自然景观破坏3.1频繁涨落的水位必然导致消落带植物短期内难以适应,很多地方植物干枯死亡,留下光秃秃的坡面,有的甚至没有土壤,暴露出基岩。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水库蓄水后水位的改变,导致了库区周边大面积土地的消落,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植物治理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土地的生态环境。

一、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的特点是土层深厚而肥沃,但水分供应较为困难。

因此,在进行植物治理时,应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的植物进行种植。

比如,可以选用柽柳、刺槐、胡杨等树种来进行造林,这些树种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库区干旱的气候条件。

二、建立植被覆盖体系在消落带进行植物治理时,不能只注重单一树种的种植,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

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以乔木为主,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灌木层则起到保护土壤和提供栖息地的作用;草本层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并提供多样的植被景观。

三、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在植物治理措施中,疏伐和间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适时进行疏伐和间伐,可以保证植被的适度密度,增强植物根系的竞争能力,促进土壤的固结。

此外,疏伐和间伐还可以提高植被的通风透光能力,减轻疫病和虫害的发生。

四、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消落带植物治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修建沟渠、石块拦河坝等工程来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侵蚀。

此外,还可以搭建防护网、固沙垄等结构物来保护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和淤积。

五、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消落带植物治理的成功与否,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监测。

可以通过建立植物治理监测网,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水分含量,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应库区消落带治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总之,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物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景观生态设计

浅谈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景观生态设计

浅谈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景观生态设计作者:何会流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特点,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景观生态营造原则以及乔/灌木—草本—水生植物配置形式。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景观生态设计消落带指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或人工水域,其水位反复周期变化的干湿交替区。

它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

植被是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移的生态廊道,对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非点源污染物有缓冲和过滤的作用,维持着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景观生态设计是指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减少资源消耗,结合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的规划设计。

其特点是投入较少,而生态社会效益获得较多。

把景观生态设计融入消落带的治建中,使三峡库区能真正展现地域风格,使之可持续发展,并更具有生态景观性。

三峡库区形成的消落带相对高30m,总面348.49km2,是我国目前相对高差和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

受水位涨落的影响,已成为最活跃且最不稳定的生态脆弱带。

因此,追求生态、倡导自然,低成本投入的景观生态设计和实施显得迫切和必要。

一、三峡库区消落带常见优势植物根据现有的文献研究发现,三峡库区有298种维管植物,隶属于82科175属,种类较少;优势种组成变化明显,物种丰富度指数总体表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苋科为主。

各海拔高程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消落带优势生活型。

根据消落带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变化的基本特性,通过园林景观植物与土壤和水域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分析,我们挑选出一些有利于加强驳岸的安全性,同时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性,总结出一些观赏性强的适应消落区环境的植物种类,为消落带的生态景观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乔木类有池杉、落羽杉、水杉、中山杉、立柳、竹柳、南川柳、湿地松、枫杨等。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三峡库区是我国近年来建设的重大工程,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

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基石,必须加强其保护。

一方面,要保护和修复库区的植被,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有生物。

另一方面,严禁乱捕滥猎和非法采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保持生物多样性。

其次,改善水质状况。

三峡库区的水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水质,需要加强废水和污水的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对污水和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减少水体污染。

同时,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

三峡库区的库水位上升后,导致大量土地被淹没,为了减少淤积和沉积物对水质的影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工程,加快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

同时,应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库区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保持库区生态的稳定。

第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但常规水电依赖于水库水位,可能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科学数据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对库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形成管用、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水质状况,加强生态修复与规划,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建立管理体系。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环境保护对策,才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设计建议

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设计建议

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设计建议文小平;胡红亮【摘要】水库消落带周期性淹没与出露形成的干湿交替区域,是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对水土涵养、水库水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库消落带的植物措施设计是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搜集已有的水库消落带植被研究情况,对不同高程、不同水淹时间下消落带适宜生长的植被进行了总结,提出将消落带按边坡分为缓坡区和陡坡区两大类,缓坡区再按出露时间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并针对不同边坡、不同区域给出了适宜栽种的植被建议,以期为水保方案中水库消落带的植物措施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生态修复【作者】文小平;胡红亮【作者单位】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1;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431水库消落带(又称消涨带)是指水利工程因防洪与发电需要而调节水位消涨,在水库四周形成的涨水期最高水位线与枯水期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面消落区域,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带和易污染、易破坏带[1]。

因此,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缓解水质污染;而设计得不好,则会造成植物死亡、腐烂,不仅达不到保持水土的目的,而且还会加剧水质污染。

现有的水库消落带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对植物措施要么不提及,要么就直接建议种柳树。

而实际情况是水库消落带种柳树成活率非常低。

为了加强对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的研究,增强水土保持方案植物措施设计的指导意义,笔者搜集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并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对水库消落带植物措施设计提供依据。

1.1 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位于鄂豫交界处,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2]。

随着水库的运行调度,在库周形成了带状消落区,落差达20 m。

曾祉祥等[3]曾对丹江口水库消落带进行采样调查,消落带情况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 取 植 物 与 工 程 相 结 合 的治 理 模 式 , 过选 取植 被 覆 盖 率 、 种 种 类 、 种 多 样 性 、 物 生 长 基 质 流 失 量 4类 指 采 通 物 物 植
标 , 试 验 区 的生 态 修 复 效 果 状 况 进 行 监 测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验 区 的 植 被 覆 盖 率 沿 消 落 带 梯 度 方 向从 上 至 下 在 对 试 观 测 期 内 逐 年 降低 ; 种 种 类 因受 库 水 长 时 间 的淹 没有 所减 少 , 匀 性 随 高 程 的不 同 也 呈 现 较 大 差 异 , 多 样 性 指 物 均 数 在 监 测 期 内 随 时 间 的 增 长 逐 年 降 低 ; 岸受 库 水 的 长 期 浸 泡 以 及 浪 涌 的 高 频 繁 冲 刷 是 消 落 带 植 物 生 长 基 质 流 失 库
i n Thr e G o g s Re e v i e e r e s r o r Ar a
Zh u Mi g a , Ya g P n , Xu W e n a ,Xi o Ha o n to 一 n ig n in 一 a i
(1 Colg fCii E gn eig& Arhtcue,C iaT re G0gs ies y, 43 0 . le eo vl n iern c i tr e hn h e reUnv ri 4 0 2,Yiha g c n ,Hu e ;2. gn eigRe erh Ce tro bi En ie rn sac ne f Ec —n io me ti reGog sReev i Re in,Miityo d c t n,Chn reGog sUnv ri oe vrn n nThe re sror go nsr fE u ai o iaThe re iesy,4 3 0 t 4 0 2,Yih n ,Hu e :Chn ca g bi ia)
Absr c Ac o d n o h g e o ol r so a d t c a g r l o tr e e f wae ・e e - ta t c r i g t t e de r e f s i e o in n he h n e u e f wa e lv l o trl v l - ・ l cu tn —o e i hr e Go g s Re e v i e fu t a i g z n n T e r e s r o rAr a, t spa e i i e h trl v lfu t ai g z n no hi p rd v d d t e wa e —e e — c u tn —o e i t l
的关 键 因 素 , 成 消落 带 上 下两 端植 物生 长 基 质 流 失 比 中端 严 重 的 主 要 原 因 为 行 船 所 产 生 的 涌 浪 , 其 随 时 间 的 造 且
增 长 理 ; 峡 库 区 植 三
Pl n a g m e t m e s e n wa e ・e e - u t tn -o e a t m na e n a ur s o t r- v lf c ua i g— n l - l z
21 0 2年 8月
1 4) 9 — 4 0( :0 9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c fS i nd W ae ce e o o la trC0n e v t0 s r ai n
V0 .1 N0 4 1 0 .
Au 201 g. 2
三 峡 库 区 消 落 带 植 物 治 理 措 施
周 明 涛 ,杨 平 ,许 文年 ,肖海
(. 1 三峡 大 学 土木 与 建 筑 学 院 ,4 0 2, 北 宜 昌 ; 4 30 湖
2 三峡 大学 三 峡 库 区 生态 环境 教 育 部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4 0 2 湖 北 宜 昌 ) . 4 30 ,
摘 要 根 据 三 峡 库 区消 落 带 的水 土 流 失程 度及 库 区 水 位 变 化 规 律 , 15~12m、5 将 4 5 12~10m、7 7 10—17m 的 消 落 7 带 分 别 划 为 消 落 带 下 端 、 落 带 中端 与 消 落 带 上 端 , 以 三 峡 库 区 1 5m 观 景 平 台 的 上 游 消 落 带 生 态 治 理 试 点 为 消 并 8
tre zn s 4 h e o e ,1 5—1 2 m ( otm z n ),1 2—1 0 m ( d le d z n ),1 0 —1 7 m ( o o e 5 b t o e o 5 7 mide n o e 7 7 tp z n )
r s e tv l . Th e oo i a m a a e n mo e o c m b n pln a d e gn e i g me s r s we e e p ci ey e c l gc l n g me t d f o ig a t n n ie rn a u e r c nd ce tt 1 5 m o e v t n lto m u sr a o u t d a he 8 bs r a i p afr o p te m i r e n Th e Go g s r e Re e v i e . F u i d f s r or Ar a o rkn s o i die n l i g v g t t n c v rg n c s i cud n e ea i o e a e, s e i s s e i s d v riy, t e ls o l n rwt arx we e o p ce , p ce ie st h o s fp a tg o h m ti .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