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29页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29页

扩大绿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可以 种植树木或护坡草皮。多以乡土植物
为主。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以预防为主,可 以在允许的地反种植适当的水生植
物,以消耗水中营养元素。
具体细则:二、开发利用。两个方向:
景观、经济作物区
三峡河道景观
库区的经济作物区
END
• 基本原则:生态学原则、艺术性原则、经
济原则。
具体细则:一 、预防保护:难以开
发、利用的且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地 端进行必要的保护
对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易坍塌的地进行必要的保护
• 第一幅图中,将陡坡 改造成梯字型山体
• 第二、三幅图中,将 山体加固也是一种常 见的防止山体滑坡的 措施。加固之后可以 再在其上种上草皮、 或者浇筑混泥土加固 如图四。
浑浊的河水(水土流失的表现)
河流污染
河水富营养化
塌方(造成水土流失)
•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 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 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 之中,因此发生山体 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的频率会有所增加, 这将是三峡库区面临 的主要地质灾害
解决方案பைடு நூலகம்
• 总原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即因地制宜。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及相关解决方 案
三峡库区简介
• 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 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库区 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 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 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 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 河水污染与富营养化 • 水土流失问题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

三峡库区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探讨摘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形势依然很严峻,其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本文分析了库区水环境基本情况,阐述了库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建议。

关键字:山峡库区;水污染;现状;防治对策1 三峡库区污染现状概述长江三峡库区总面积5.8万km2,主要包括长江干流、嘉陵江及乌江重庆境内江段及沿岸市县,以及湖北省的巴东、姊归、兴山和宜昌等市县。

在三峡库区,原本就存在的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强烈地影响着周边湿地的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特征[1],而三峡库区年周期性水位涨落也将使消落带水土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4],再者,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控制,水质改善就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COD,总N、总P是导致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特别关注[5]。

1.1 库区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库区沿岸大量的废污水及垃圾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而影响三峡库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是有机物污染,这些污染物来自化工、造纸、制革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三峡库区涉及的省市近年经济发展提速,但单位GDP的能耗、水耗高,排污强度大,经济发展方式相当粗放[6]。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计,2000年库区及上游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0.7亿吨。

2005年,三峡水库重庆段接纳废水17.9亿吨,到2010年年接纳废水量达到24亿吨[5],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1.2 水库两岸固体垃圾污染严重三峡水库两岸垃圾山随处可见,垃圾总量惊人,长江、嘉陵江沿岸有垃圾堆放点约605处,生活垃圾存放量在175m水位以下约300万t;库区还产生工业固体废物743.62万t/a,其中危险废物39万t/a。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探究摘要:目前,我国许多河流的水环境质量普遍存在问题。

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是指水位下降后因原来被水遮盖而暴露在水面上的区域,而消落带的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探究通过采集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和土壤样品,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消落带的污染特性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体与土壤普遍存在污染现象,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以及浮游生物等。

这些污染物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乡生活污水等。

消落带污染对水环境产生了严峻影响,引起了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应该实行相应措施进行消落带的污染治理,包括加强污染源控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及提高大众环境保卫意识等。

一、引言水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落带的污染一直备受关注。

消落带是指水位下降之后原来被水遮盖而暴露在水面上的区域。

在水位调整进行期间,水库水位上升导致消落带被淹没,水位下降后消落带再次出现。

消落带的存在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因污染物积累而对水环境产生潜在影响的挑战。

二、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本探究采集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和土壤样品,选择了不同位置的样点进行采集,包括消落带内陆区域和消落带边界区域。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对于水样品的采集,使用采样瓶在采样点处采集水样,包括表层水以及底层水。

对于土壤样品的采集,使用土壤钻进行采集,实行分层采样的方式,采集表层土壤以及下层土壤样品。

采集的样品进行标签,然后封存保存,以备后续试验。

2.3 分析方法对于水样品的分析,使用常规方法测定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等。

对于土壤样品的分析,使用ICP-MS进行重金属元素测定,并使用GC-MS进行有机物的测定。

同时,还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

三、结果与谈论3.1 消落带污染特性对于水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消落带的水体普遍存在污染现象。

其中,重金属元素超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包括铅、镉、汞等。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论文

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论文

改善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论文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概况水库消落带,即水库的水位涨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库淹没土地露出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了使三峡水库长期保持大部分有效库容,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即在每年汛期(6~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水库水位降至145米,并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10月)开始蓄水,将水位升至最高175米,以拦蓄清水发挥水库效益。

这样,在库区两岸就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米、面积近437~446平方千米的巨大消落带。

这一巨大消落带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在的26个库区区县,其中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面积约306.28平方千米,岸线长达4 881.3千米。

二、三峡库区消落带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污染三峡库区消落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奉节、巫山等三峡核心景区内的消落带,由于库岸坡度较陡,且多为沙岩,夏季水位下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基本能够随水流走,总体危害不大,主要影响是降低了旅游区的景观效果。

另一类则是三峡景区外的其余区县,由于消落带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且多为泥质库岸,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库区人口密集,水库两岸人类活动频繁,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废水等,经过消落带直接进入水库污染水体。

更为严重的是,在夏季水位下降后,残留在消落带上的垃圾、杂草和低洼地积蓄的污水等,不仅破坏景观,而且在高温下极易产生恶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等。

二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成为第二年水库水质污染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三是消落带植被的消失,使三峡库区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

消落带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来自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拦截和过滤作用。

而消落带形成后,这些功能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消落带,经滞留积累和转化进入水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摘要】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了探析。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目的与意义。

在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污染源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并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

在强调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现状、污染源、对策、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位于长江上游。

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着水资源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问题,对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深入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造成污染的主要源头,并提出可行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文章将重点讨论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目的与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对于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人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深入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讨其现状和解决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目的在于分析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当前情况,探讨污染源及治理对策,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交流平台
搭建消落带治理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 和经验交流,推动全球消落带治理的进步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形成原因与影响
形成原因
三峡水库的兴建导致库区水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消落带。
影响
消落带对库区的生态系统、水质、气候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我国对消落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 年来研究力度逐渐加大,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
国外研究
国外对消落带的研究较早,积累了丰 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研究 提供了借鉴。
水资源利用
水产养殖
01
利用消落带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水资源
的经济价值。
农业灌溉
02
利用消落带水资源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生态补水
03
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消落带水资源进
行生态补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资源利用
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消落带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禁止非法捕猎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壤类型与特性
土壤类型
消落带土壤主要包括黄壤、紫色 土、石灰土等类型,不同区域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土壤特性
消落带土壤具有较高的酸碱性和盐 分,养分含量较低,且易受水文状 况影响。
土壤质量
消落带土壤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水位变化、水文状况、人类 活动等,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水文状况与水质
水位变化
植物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消落带地区的植物资源,如开发草药、花卉等植物资源,提高生态效 益和经济效益。
05
三峡库区消落带未来发展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运行,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水质受到污染,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由于库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源复杂多样,治理难度大。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威胁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其污染源及治理对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库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污染源、治理对策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为三峡库区及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2.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和分布情况,探讨主要污染源的特点和影响;3.探讨针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和措施,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4.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1.3 研究意义三峡库区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拥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对于该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污染源分析,可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及水环境影响研究一、引言三峡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具有世界级的规模和能量,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其中,三峡库区消落带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承担着水库调节、泥沙淤积和湿地保护等多种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消落带受到了各种污染的威胁,对水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污染特性,并探讨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二、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特性1.污染物种类及来源消落带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大气降尘、农药使用以及河流污水等。

其中,农业和农药使用是消落带主要的污染源头。

农田面源污染是农业污染的主要类型,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导致水环境污染。

此外,周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也是消落带污染的重要因素。

2.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消落带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空间上,消落带污染物的分布与污染源的距离和排放强度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污染源距离消落带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

在时间上,消落带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受季节、降雨和水库蓄水释放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雨季期间因为径流增加,污染物浓度通常较高。

3.主要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消落带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养分、农药和有机物等。

重金属是一类具有潜在毒性的污染物,例如铅、铜、镉和汞等,其可以积累在水体和土壤中,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养分过剩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例如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和藻类暴发等问题。

农药是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其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有机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消落带的污染物,包括溶解性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物,对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传递能力产生影响。

三、三峡库区消落带对水环境的影响1.底泥污染和悬浮颗粒物三峡库区消落带具有丰富的泥沙资源,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含量较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下降保护大江流域生态环境

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下降保护大江流域生态环境

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下降保护大江流域生态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对于中国的人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质下降问题凸显,给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质下降的原因。

长江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库之一,它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还承受着来自农业活动的农药和化肥的输入。

这些污染物的聚集导致了水质恶化,并对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必须意识到水质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大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水质下降导致了鱼类减少、植被破坏以及鸟类迁徙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针对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下降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

通过投资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废水排放对水体的污染。

其次,需要完善农业环境监管机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农业耕作方式,降低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程度。

此外,还可以采取湿地恢复和治理措施,促进自然系统的恢复和生态修复。

最后,重点强调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

《民法典》等中国法律文书中已明确了对环境的保护要求,但执行力度仍然不够。

应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水质下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库区水质下降对于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完善农业环境监管、湿地恢复和治理,以及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等。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保护好长江和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环境特点及现状分析(框架)一、定义:三峡水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洪蓄水以及促进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程主体完工于2008年,并在2009年实现全体完工,原计划于同年试验性蓄水至175米,但由于上游来水较少,为保证下游城市用水,2010年3月实际蓄水达到172.3米,同年10月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达175米。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

每年冬季蓄水至高水位,夏季水位降低,形成“冬高夏低”的水位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将会出现两条平行的,且垂直落差达30米,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的干湿交替区域,称之为消落带。

其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二、自然环境特点1、地质地貌:川东低山丘陵区、背斜(万州段开阔,低山丘陵)2、气候:夏季高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风速小,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3、土壤:紫色土、水稻土;砂岩,砾岩,裸岩地4、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5、植被:草丛型植被为主三、现状1、生物多样性降低库区运营后,原削落区域的陆生生态环境迅速转变为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短期内集中体现。

生存环境从本质上的改变对原本已适应单一稳定生境的消落带物种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将会产生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据资料统计显示,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直接淹没植物达到120科358属550种,削落区范围内的哺乳动物8目20科76种大多因难以在新的条件下生存而迁徙。

如此以来,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将大为降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抗干扰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2、环境污染2.1水体富营养化2.2水体的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3、自然景观破坏3.1频繁涨落的水位必然导致消落带植物短期内难以适应,很多地方植物干枯死亡,留下光秃秃的坡面,有的甚至没有土壤,暴露出基岩。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

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途径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位于湖北省,长江中游淮江流域的南端,是三峡库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亦是壮丽的长江大峡谷的消落带。

从气候特征上来看,苎溪河消落带处于中国的暖温带,濒湖地区有典型的湿润气候,该地区的降雨量比较充沛,每年的平均值有1000毫米左右,降雨时间也从立夏开始,一直持续至小满。

现阶段,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一般是较为完善的,水质较好,有很多节水植物,通过水土保持行动,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污染问题。

伴随产业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其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养殖污染等。

二是动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动植物的多样性在长江断面范围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濒危物种也更加面临凤凰涅槃。

为了改善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加强污染治理,改善河道的水质,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开展清洁生产,加强对水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对违法排放进行严格打击。

二是加强河道整治,积极发展节水植物,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减少污染源的发生。

三是加强保护性作物的种植,以便减少水土流失的质量,并通过工程调节加速河流在苎溪河消落带的消能量和去除泥沙和有害物质。

四是加强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濒危物种,实施有效的栖息地保护,以及界定保护区,及时给予保护措施。

以上就是三峡库区苎溪河消落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治理措施,希望通过有效管理措施大力加强污染治理工作,改善苎溪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长江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促进三峡库区。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探析【摘要】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库工程,但也面临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分析了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指出存在的污染问题。

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依据。

然后,探讨了针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提出了有效解决途径。

接着,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影响治理效果的因素。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问题总结与展望,给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并得出研究结论。

本文旨在为改善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分析、污染源、治理对策、治理效果评价、影响因素、问题总结、治理建议、研究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峡是中国长江上游的一个著名景区,以三峡大坝为代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而三峡库区则是指大坝蓄水后形成的大型水库区域。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彻底、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等原因,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等成为主要污染源,导致水质恶化、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

本文旨在对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三峡库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生态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研究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对于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库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作者:徐超付川牟新利曾祥云于杰夫
摘要随着经济得迅猛进展,三峡库区得环境咨询题引起各方面得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得生态环境咨询题、植被咨询题和渔业咨询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境爱护得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潜在咨询题;建议
水位得涨落带又称消落带,是由于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得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得一段特别区域.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得过渡地段,是一类特别得湿地生态系统[1].在人工调控下,三峡水库得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增加了消落带得不稳定性,而随着经济得迅猛进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对库区消落带得妨碍逐渐加大.加强消落带区域得生态爱护是三峡工程发挥其作用得前提与基础,也是库区可持续进展得必要条件.
1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三峡库区消落带最重要得污染是铅、镉污染[2],其要紧来自工业废水、废渣.铅能使土壤胖效退化、土质落低,从而让农作物不能有效顺利地生长.此外,被农作物汲取后,这些有害元素将会通过生态平衡中得食物链传送到人体内.wWwc镉在环境中具有稳定、积存和不易消除得特点,通过食物链富集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镉污染可能最终引发“痛痛病”.
有研究报道,通过多种方法评价三峡库区消落带得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要紧污染因子为镉,生态风险妨碍因子得顺序为镉>锌>铅>铜>铬,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得顺序为镉>铅>铜>锌>铬,消落带地段大部分断面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峡库区消落带附近地区居民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冲洗厕所等产生得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得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得经济快速进展,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得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得排放量[5].
13库水得妨碍
消落带得形成是由于库水得季节性水位涨落,如此就会使消落带地区得土壤受到非常多负面得妨碍,要紧是库水得污染物通过一系列得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得生理性能产生妨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得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杂得过程.被淹没得土壤中得污染物得释放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大约占10d内释放总量得80%~90%,随着时刻得增长,释放量就越来越少.水中得有机物质及部分固体颗粒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得条件下能够补充土壤得有机物质,进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机元素,在一定得程度上也能够增加土壤中养分得含量,保持胖力.但这种情况下也有不利得一面,确实是当污染物在土壤中积存达到一定得程度后,就会引起土壤得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得变化,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过得土壤上栽种得农作物得产量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7].水关于岩石中矿物质及营养元素得释放、运动、扩散起着至关重要得作用.而在不同得水分条件下,母岩养分得运输存在差异.依照试验研究表明,8%和12%得水分处理与自然状态下氮、磷、钾释放比较,其增幅均达显著水平[8].因此,库水会加快库区消落带紫色母岩养分得释放,使大量得营养物质转移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水体得富营养化.库区消落带要紧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当大得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胖能力差也是消落带农作物产量低得一个缘故.季节性得水位涨落会加剧水土流失得趋势,使土壤中得养分向水体转移[9].
2潜在咨询题
21生态环境咨询题
一是易引发地质灾难.整个三峡水库大部分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加上库区沿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是我国环境地质灾难得多发区[10].三峡大坝得建成后,水库得蓄水量增多,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造成两岸坡地稳定性减弱,从而诱发滑坡、倒塌和泥石流[11],严峻威胁库岸人民得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例如1998年得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就在库区云阳县形成了近10处倒塌和滑坡.三峡水库恢复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个月得高水位,长时刻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峡水库在春、夏两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得落差,必定会造成沿库岸大面积坍塌、滑坡,引发地形变异[12].二是易暴发流行性病疫.消落带是水位得涨落地带,会受到水陆得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直截了当滞留在消落带上;高水位时,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扩散[13].这2种环境都易引起各种相关得病原体、致病菌滋生,专门是在夏季高温高湿得环境条件下,污染严峻得消落带将成为各种相关病菌、寄生虫得滋生源及异味和恶臭得散发地,并非常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得发生和流行[14].
22植被咨询题
植物是生态系统得生产者,为整个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来源,是系统稳定得基础.科学植树种草是优化消落带生态环境得一种方式,是减轻地质灾难得有效措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消落带植被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消落带植被得功能非常多,具体得能够分为4个功能:一是减灾功能.三峡水库蓄水后,垂直距离几十米得陆地被水淹没,而库岸多是残坡积物,含水量得增加就会减少其稳定性,导致倒塌、滑坡等地质灾难得发生;水位得升落导致干湿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得膨胀,导致库岸失稳.二是经济功能.消落带得植树种草及后期得维护都需要大量得劳动力,提供了非常多就业岗位.此外,果树、蔬菜得种植可为农民创收.三是净化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扩散能力减弱,水流自净能力落低,环境污染加剧.某些草本植物能够汲取水体中得一些有害物质,待到一定时段将其收割,就可将污染物带出水库.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学价值,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享受[15].目前,三峡库区得众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得库湾区能够利用得消落带区域较大.因此,有足够得消落带土地能够用于植被生态爱护.
23渔业咨询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能够有效利用得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区域淹没后形成得“猪肚”形成湾,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得污染,加之支流河道曲折,水体交换受“肚头”制约,在此类水域从事养殖,若生产方式不当或生产规模失控,非常容易出现局部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因此,在规划、实施消落带渔业开发时,必须依照有关部门针对各类水域确定得水质标准和区域,认真评估不同养殖方式和生产规模得妨碍,采取一定得技术措施,以操纵污染[16].
3建议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各种生态环境咨询题,应首先对不同蓄水点消落带得形态、范围、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现状开展相应得调查研究;依照不同区域消落带得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咨询题和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得要求,制定消落带生态环境爱护与利用规划,划分功能区;并依此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和生态爱护得指导依据,为今后得研究提供基础.在工农业得生产中一定要尽量地减少污染物得排放,鼓舞企业家建立物料循环,如此就能够让污染物作为原料得到再次得利用,使已污染得区域环境尽早得取治理与生态修复.
4参考文献
[1] 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712-717 [2] 陈梓云,彭梦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镉污染调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4):494-495
[3] 傅杨武,祁俊生,陈书鸿,等三峡库区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
土壤通报,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长江(万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2):110-113
[5] 魏复盛,张建辉,何立环,等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得关键在源头操纵与削减[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2):4-9
[6] 杨钢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得试验研究[j]水土保报,2004,18(1):111-114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等长江上游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环境效应预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79-183
[8] 邹强,刘芳,杨剑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266-270
[9]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得迁移研究[j]水资源爱护,2008,24(5):8-11
[10] 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灾难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4):103-106
[11] 郭跃,杨华,赵纯勇,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难研究体系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5-9
[12] 苏维词三峡库区消落带得生态环境咨询题及其调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21(2):32-34,41
[13] 胡百万,王晓鹏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县大桥滑坡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郑钦玉,马杰,等三峡库区消落区可持续进展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5-7,44
[15] 任雪梅,杨达源,徐永辉,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得植被生态工程[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42-43,49
[16] 陈昌齐,叶元土,刘方贵,等三峡水库重庆库区消落带渔业利用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1):5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