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基本地质情况2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摘要】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4(026)003【总页数】12页(P11-22)【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油气成藏规律;复式油气聚集;立体饱和式勘探;新区突破【作者】施和生;何敏;张丽丽;余秋华;庞雄;钟志洪;刘丽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面积约26.68万km2,至目前该盆地(东部)已发现油气田48个、含油气构水深几十米至3 000多米。
经过30多年的勘探,截造36个(图1),探明原油地质储量超过9亿m3、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 100亿m3,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动力学分析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动力学分析摘要: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斜坡上发展出的一个深凹陷,它作为一种水平式的复合地堑,是由两个洼陷和一个低隆起组成的。
垂向上沉积体系可以分为三层即底部的断陷层、位于中部断裂韧性伸展层和顶部的覆盖层。
凹陷的主要断裂阶段具有韧性延伸和地壳减薄的特点,这个特殊的变形方式是有可能归结于白云凹陷恰好位于先前存在的薄弱区的构造转换带上,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并伴随以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和剧烈的岩浆活动作为特征。
白云凹陷下急剧上升的地幔是发生韧性变形的重要机制,它还引起了上地幔的部分熔融。
这部分熔融物质上涌至地壳上部的沉积层受到张应力的作用并引起垂向的无间断沉积。
岩浆在第一个断裂阶段后在构造转换带聚集,向白云凹陷东北东部分和西西南部分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 在基地断裂处北西西向剪切断裂发展为断裂群。
该断层活动和白云凹陷的沉积历史受到了在24Ma左右洋中脊跃迁事件和在16Ma左右海底扩张停止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白云凹陷动力分析构造转换带韧性伸展1 引言深水勘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墨西哥就已经发现了超过124个的深水油田,其中储量最大的达到了15亿桶。
这个深水扇形系统成为了增加石油产量和储量的主要勘探目标,超过60多个国家致力于深水的研究与勘探。
作为中国南海北部陆坡上最大的一个深水凹陷,白云凹陷吸引了各大石油公司和海洋科学家们的集体关注。
它的研究也标志着中国深水扇形系统展开全面研究的开始。
白云凹陷位处珠江口盆地的珠二坳陷内(如图 1),整体走向近东西,面积约2x104 km2。
白云主凹与南凹之间以低隆起相隔,其中南凹还是南隆起区域的一部分。
白云凹陷的北侧是番禺低隆起。
西侧以一条北西走向的基底断裂和岩浆活动带为界与东沙隆起和开平坳陷相邻;凹陷的东侧是东沙隆起。
白云凹陷在断裂阶段聚集了一层厚的早第三纪沉积。
在Zhu-1和Zhu-2洼陷的勘探表明早第三纪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陆架砂沉积成因探讨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陆架砂沉积成因探讨魏水建1,王英民2,施和生3,袁书坤2,任艳红2(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深圳分公司) 摘 要:通过对地震、测录井和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惠州地区珠江组地层陆架砂主要有潮控和浪控两种类型,分布明显受古地貌背景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惠州地区珠江组地层陆架沉积成因类型有前陆架型、具水下凸起的局限海湾型、具镶边台地的局限海湾型和开阔陆棚型四种模式;陆架砂具有厚度薄、分布广、孔渗性好和侧向相变为陆架泥等优点,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主要方向。
关键词:惠州凹陷;珠江组;沉积体系;陆架砂1 前言1.1 陆架砂研究现状陆架沉积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Jo hnso n于1919年提出了现代陆架沉积物分布表现为随着水深的增加,动力作用减弱,沉积物粒径变细的观点[1]。
后来随着海上调查资料的积累,海洋地质学家发现,沉积物分布与现代水动力环境并不匹配[2-3],底部流速达不到物质起动流速的地区有粗粒砂质沉积物存在。
据此,Emery提出了覆盖大部分现代陆架的沙体是低海平面时的残留沉积的概念[4]。
Sw ift 等(1971)认为虽然陆架砂很粗,现在动力作用不能将其搬运,但经过了现代潮流和波浪的改造和分选,将其称为"变余沉积"[5]。
Sw ift等(1976)进一步证明,陆架沉积物由于受到现代水动力的改造而形成了潮成沙体和浪成沙体[6]。
Sw ift和Thorne(1991)提出了平衡陆架的概念,将陆架海底看成在地质时间尺度内动力平衡的界面[7]。
关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陆架沉积,前人基本上没有开展过系统的研究,而且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把陆架砂沉积归结为受波浪和回流作用形成的沿岸坝沉积[8]。
近年来,随着陆架油气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的深入,陆架砂沉积的研究逐渐引起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张向涛;汪旭东;舒誉;张素芳;阙晓铭;佘清华;王艳飞【摘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A-1大中型油田为例,通过剖析其成藏要素和作用,探讨文昌组大中型油田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文昌组下段,为构造—地层型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总体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原油为轻质油、油品好,成熟度Ro适中(Ro=0.73%);深层文昌组油水关系复杂,总体处于正常温压系统;断陷盆地斜坡区的构造背景控制了大面积储盖组合的形成,长期继承性的隆起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良好的生烃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广泛分布的"甜点"优质储层与断裂结合形成大面积构造-地层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稳定的区域盖层保证油气在圈闭范围内大规模成藏,并在后期构造活动中不被破坏,有利于大面积原生轻质油藏保存.%A-1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 of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Lufeng Sag of northeast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was studied to discus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conditions of Wenchang formation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 through analyzing the elements and the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il and gas of Wenchang form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 and it belongs to tectonic-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reservoirs are dominated by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 edg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and belong to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e crude oil is light oil with moderate maturity (0.73%). There are complex oil-water relationships and normal temperature-pressure system in deep Wenchang Formation. Wenchang Formation in Lufeng Saghas favorable condition to form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lope area in Rifting basin controls the wid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cap combination, and long-term inherited uplift is the ascendant area for oil and gas migrating. Sufficient hydrocarbon source and late strong charging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oilfields. Good quality reservoirs combine with fractures to form the large-area tectonic-stratigraphic traps, which provides perfect places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table regional caps provide ideal environment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lso ensure oil and gas traps not to be damaged in the late tectonic activity. These are favorable for large-area preservation of the light oil reservoirs.【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8)011【总页数】11页(P2979-2989)【关键词】大中型油田;辫状河三角洲;油源;文昌组;珠江口盆地【作者】张向涛;汪旭东;舒誉;张素芳;阙晓铭;佘清华;王艳飞【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人们对陆丰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根据勘探目的层系的不同可分为2个阶段。
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特征对比及其地质学意义

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特征对比及其地质学意义摘要:断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同时与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关系密切.以2010年珠江口盆地北部的反射地震数据为基础,同时收集了邻区的反射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的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断阶带主要发育倾向SE的板式断层;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构造最为发育,断裂组合有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样式;中央隆起带内广泛发育倾向NW的反向铲式断层.珠江口盆地北部在断陷阶段断层的活动速率最高,拗陷阶段次之,热沉降阶段最低,各地质单元内断裂构造特征的差异与珠江口盆地经历的多幕拉张以及块体的差异性升降有关.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构造断层活动速率板式断层引言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和陆坡上的一个大型新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位于华南正常型陆壳至减薄型陆壳这一特殊的区域构造位置,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幕拉伸,记录了从陆缘裂解到海底扩张等阶段的丰富信息.珠江口盆地的北部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浅水区,主要由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等三个构造单元所构成(陈长民等,2003).北部断阶带以滨海断裂带为北界,与万山隆起区相邻,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构造边界;北部坳陷带自东向西主要由韩江凹陷、海丰凸起、陆丰凹陷、惠陆低凸起、惠州凹陷、西惠低凸起、西江凹陷、恩西低凸起、恩平凹陷等地质单元组成;中央隆起带自东向西主要由东沙隆起、番禺低隆起和神狐—暗沙隆起所构成.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典型的“下断上坳”的双层构造特征(龚再升和李思田,2004),经历了从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的沉积演变过程(朱伟林等,2008).其中,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了20多个油气田,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且石油年产量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何家雄等,2008,2012),是我国近海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万志峰等,2010;朱伟林等,2012).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与断裂构造的关系极为密切,珠江口盆地北部主要发育NEE向和NW向两组断裂(图1),其中NEE向断裂在南海张裂演化期间表现为张性正断层性质,并兼有右行走滑特征,在区内广为发育;NW向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期间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多为盖层至地壳断裂,由于其新生性往往截切错断NEE 向断裂,致使在南北分带的构造格架下增添东西分块的复合形态,向盆地内部断裂活动性逐渐减弱(丁原章,2004),通常为盆地内部凹陷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前人对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断裂构造和油气地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陈汉宗等,2005;宗奕等,2012;于水明等,2012;薛成等,2012),但很少从各地质单元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特征角度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2010年穿越珠江口盆地北部的反射地震数据为基础,并通过收集邻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对该盆地北部的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内部及其边界断裂构造型式、断裂活动强度进行对比研究,为珠江口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图 1 珠江口盆地区域构造简图(断裂据丁原章,2004和Zhu et al ., 2012修改)1. 盆地边界;2. 坳陷边界;3. 凹陷边界;4. 断裂/推测断裂;5. 滨海断裂带;6. 坳陷; F1:一统暗沙断裂;F2:恩平东断裂;F3:北卫滩断裂Fig. 1 Tectonic units of Pearl River MouthBasin(Faults are revised after reference Ding etal ,2004 and Zhu et al ., 2012)1. Basin Boundary;2. Depression Boundary;3. Sag Boundary;4. Fault/Supposed Fault;5.Littoral Fault Zone; F1: Yitong-Ansha Fault; F2:East Enping Fault; F3: Beiweitan Fault1 珠江口盆地发育历史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挤压、印支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南海扩张等三大主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龚晓峰等,2012),经历了晚白垩纪—早渐新世的多幕拉伸断陷阶段、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拗陷阶段以及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及区域热沉降阶段等三大构造演化阶段(王福国等,2008;崔莎莎等,2009;吕宝凤等,2012),主要包括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二幕、南海运动、东沙运动等五次构造运动(陈长民等,2003)(表 1). 表 1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和地层格架(构造运动和不整合面据崔莎莎等,2009、 何家雄等,2012修改和Zhu et al ., 2012修改,地层年龄据Cohen et al ., 2013)Table 1 Stratigraphic frame and tectonicevolution sequence in the Cenozoic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ectonic movements and unconformity surfaces are revised afterreferencesCui et al ., 2009, He et al ., 2012, and Zhu et al ., 2012, and the stratigraphic age according to Cohen et al ., 2013) 神狐运动始于晚白垩世末,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共同影响,区内应力场性质由挤压变为拉张,促使南海北部陆缘的前新生代褶皱基底发生张裂(何家雄等,2012),形成了NE 向的断裂和断陷,充填了上白垩统—古新统的浅水湖泊和火山岩相沉积,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g 区域性不整合面,构成了珠江口盆地的新生代基底,神狐运动揭开了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伸展裂陷的序幕.珠琼运动一幕开始于早始新世,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由NNW-NWW 的转向和俯冲角度加大的影响(夏斌等,2004),南海北部陆缘伸展减薄强烈,珠江口盆地发生抬升和剥蚀,先期形成的NE 向断陷进一步发育扩大,形成了断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崔莎莎等,2009;蔡周荣等,2010),沉积充填了始新统中深湖相文昌组烃源岩,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9地区性不整合面,是盆地在新生代的第二幕伸展裂陷期.珠琼运动二幕发生在中始新世末—早渐新世,太平洋板块继续对华南地块NWW 向俯冲,在区内形成NNW 向的张裂应力场,珠江口盆地形成近SN 向张裂作用,裂陷由NE 向转变为EW 向,并形成了一组近EW 向断裂(崔莎莎等,2009),在裂陷内沉积了浅湖—沼泽相的恩平组烃源岩,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8区域性不整合面,是珠江口盆地第 三幕伸展裂陷期,也是盆地在断陷阶段最重要的构造运动.南海运动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深部地幔物质向SE和SEE方向流动(姚伯初,1993),华南陆缘岩石圈进一步拉伸减薄,并产生了一系列NEE—EW向张性断裂,珠江口盆地由断陷阶段转为拗陷阶段,期间沉积了珠海组和珠江组两个重要的油气产层,在反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T6区域性不整合面.东沙运动发生在中中新世末,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向NW方向逆时针旋转碰撞亚洲大陆,在华南陆缘形成压扭应力场,产生了一系列NW向走滑断裂,错断早期形成的NE向和NEE向断裂,在珠江口盆地南北分带的基础上叠加了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地震反射界面相当于T2地区性不整合面(姚伯初,1993;崔莎莎等,2009).东沙运动是一次局部性构造运动,对珠江口盆地的影响由东向西逐渐减弱,早期油气藏在这一构造运动中被调整改造,NW向断裂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东沙运动至今,珠江口盆地进入相对稳定的区域热沉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泥岩层,构成了盆地中良好的盖层(苗顺德等,2010).2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数据来自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中的多道反射地震测线mcs2010-1(曹敬贺等,2012),经频率滤波、速度分析、动校正、共深度点叠加和震相偏移等处理后(Zhu et al., 2012),得到沿测线的反射地震剖面,同时收集了邻近海域的反射地震测线1530(赵中贤等,2010)、PR26(Wu et al., 2009)、A-B(孙珍等,2005)、E-E’(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等,开展盆地北部各地质单元的内部及其边界断层的对比研究(图2).然后根据由钻井数据进行时深转换后的1530剖面(赵中贤等,2010),研究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在断陷阶段(Tg-T6)、拗陷阶段(T6-T2)和热沉降阶段(T2-T0)三个不同时期的断层活动速率.图 2 研究区测线分布图图中mcs2010-1为本文处理的反射地震剖面,Line1530、Line26、LineA-B和LineE-E分别据赵中贤等,2010、Wu et al., 2009、孙珍等,2005和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修改.LF:陆丰凹陷;HL:惠陆低凸起;HZ:惠州凹陷;XH:西惠低凸起;XJ:西江凹陷;EX:恩西凹陷;EP:恩平凹陷;DS:东沙隆起;PY:番禺低隆起.Fig. 2 Reflection profilesdistribu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The profile mcs2010-1 is the reflection seismicsection we processed,Line1530,Line26,LineA-Band LineE-E’ are according to references Zhao etal., 2010,Wu et al., 2009,Sun et al.,2005 and He and Chen,1987,respectively. LF:Lufeng Sag; HL: Huilu Low Uplift; HZ: HuizhouSag; XH: Xihui Low Uplift; XJ: Xijiang Sag; EX:Enxi Low Uplift; EP: Enping Sag; DS: DongshaUplift; PY: Panyu Low Uplift.3 断裂构造特征对比3.1 断裂构造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北部断阶带在空间上具有分带特征,根据带内断裂的构造型式和发育程度,可将北部断阶带细分为断层不发育带、板式断层带和铲式断层边界过渡带(图3).板式断层带构成了北部断阶带的主体,带内主要发育倾向SE的板式断层,断层倾角较大,由北向南断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反射地震剖面上一般表现为断至基底的正断层,在带内组合呈正向阶梯式断层的构造型式,断层与地层的倾向相同,是南海北部陆缘在断陷阶段三次伸展张裂的产物,控制了断阶带内沉积物的分布.在断阶带的北部断裂构造不发育,与万山隆起区之间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滨海断裂带主体倾向SE ,由一系列切穿基底的高角度正断层组成,断裂带内沉积物突然增厚,是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分界断裂带.在北部断阶带的南缘主要发育铲式断层,断面的倾角上部较陡,向下逐渐变缓呈铲状,构成了北部断阶带与北部坳陷带的边界. 图 3 北部断阶带内反射地震剖面图b 为本文处理的反射地震剖面,图a 、c 、d 分别据赵中贤等,2010、何廉生和陈邦彦,1987和Wu et al .,2009修改.黑色实线表示断层,彩色实线表示地层界面,绿色虚线表示地质单元的边界,黑色箭头表示断层的运动方向.Fig. 3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 theNorthern Fault TerraceZoneFig.b is the profile thisarticle processed , andfigure a ,c ,d arerespectively revised afterZhao et al., 2010,He and Chen , 1987 and Wu etal ., 2009. The black solidlines represent the faults ,the color solid linesindicate the stratum,thegreen dashed linesrepresent boundary ofgeological units,the blackarrows indicate the motionof faults.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在坳陷带的边缘以铲式断层作为与两侧隆起带的边界.带内主要发育铲式断层、板式断层,断层组合有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多种构造型式(图4).半地堑构造型式主要存在于坳陷带内凹陷级构造单元中,由一条或多条同倾斜的断层所约束,在反射地震剖面上呈箕状(图4a).坳陷带内各凹陷中的控凹断裂也不相同,其中惠州凹陷以板式断层为控凹断裂,而西江凹陷和恩平凹陷则以铲式断层作为控凹断裂,在凹陷的内部板式断层则较为发育.地垒构造主要分布在相邻凹陷间的凸起中,例如西惠低凸起和恩西低凸起.窄地堑由相向的断裂所控制,在剖面上断裂向深部趋于相交,主要体现在西江凹陷中(图4b).内反射地震剖面,相关说明同图3Fig. 4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the NorthernDepressionZone(Similarillustration as Fig.3)中央隆起带以铲式断层作为与北部坳陷带和南部坳陷带的分界,而其内部根据断裂构造型式可以划分为隆坳过渡带、反向铲式断层带(图5).隆坳过渡带作为隆起单元与坳陷单元的转换带,常以窄地堑、半地堑等断层组合型式存在(图5a、5c).反向铲式断层带主要发育倾向NW、近平行展布的铲式断层,在剖面上组合成单断半地堑的构造型式.其中,断层具有反向正断层的性质,断面的倾向与地层的倾向相反,上升盘地层沉积厚度较薄,而下降盘地层的沉积相对较厚,控制断层内沉积层的分布,而上升盘地层往往是构成油气圈闭的有利场所.按活动时期的长短,反向铲式断层可以分为早期断层和长期断层,早期断层在盆地发育的断陷阶段(Tg-T6)较为活跃,受控于此时期的多幕拉张.图 5 中央隆起带反射地震剖面,相关说明同图3Fig. 5 Reflectionseismic profiles in theCentral UpliftZone(Similar illustrationas Fig. 3)3.2 断层活动速率断层活动速率可以定量描述断层的活动特征,是指某一地层单元在一定时期内,因断裂活动形成的落差与相应沉积时间的比值(宗奕等,2012),即V f=(H u-H d)/T,其中,V f为断层活动速率;T为沉积时间;Hu为断层上盘地层厚度;H d为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本文选取横穿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和中央隆起带的1530测线,在时深转换后的剖面上选取13条断层进行活动速率分析,获得盆地北部不同构造单元在新生代各演化阶段的活动速率(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断陷期(Tg-T6)内断层的总体活动速率最高,拗陷期(T6-T2)次之,热沉降期(T2-T0)最低.在断陷阶段,北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的断层活动速率要明显高于北部坳陷带,表明坳陷阶段是盆地内隆坳边界断层的强烈发育时期,断层两侧的地层厚度差较大,控制了盆地内部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隆起带在断陷阶段的断层活动速率最高,达66 m·Ma-1,表明中央隆起带在晚白垩纪—渐新世的多幕拉张过程中所受的拉张断陷程度最大.在拗陷阶段,区内断层的总体活动强度较低,低 于12 m·Ma -1.断裂活动强度与隆起和坳陷、凹陷和凸起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隆起向坳陷、凸起向凹陷过渡地带,断裂的活动速率逐渐降低;在坳陷向隆起、凹陷向凸起过渡位置,断裂的活动速率逐渐升高.在热沉降阶段,盆地北部的断裂活动强度高于拗陷阶段,而且区内断裂活动强度与隆起和坳陷、凹陷与凸起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显著,可能主要来自与东沙运动的影响,使老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新断层,引起区内地块的差异性升降,最终使得断裂的活动强度增高.图 6 珠江口盆地北部的断层活动速率图Fig.6 Fault activity rate in northern Pearl River MouthBasin along Line15304 结 论 4.1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共经历了神狐运动、珠琼运动一幕、二幕、南海运动和东沙运动等五次构造运动,可以划分为晚白垩纪—早渐新世的多幕拉伸断陷阶段、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拗陷阶段以及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及区域热沉降阶段等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受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盆地北部主要发育NEE 向和NW 向断裂.4.2 北部断阶带内发育倾向SE 的板式断层,断层在带内呈正向阶梯式断层组合型式;北部坳陷带内断裂最为发育,主要有板式断层和铲式断层,组合成半地堑、地垒、窄地堑等构造型式;中央隆起带内广泛发育倾向NW 的反向铲式断层,在剖面中构成单断半地堑型构造样式.4.3北部断阶带和中央隆起带内断层总体活动速率较高,北部坳陷带内断层活动速率较低.在断陷阶段断层的活动速率最高,拗陷阶段次之,热沉降阶段最低;在拗陷阶段和热沉降阶段,断层活动速率与隆起带和坳陷带、凹陷和凸起等地质单元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与东沙运动期间引起块体的差异性升降有关.致谢本文中的mcs2010-1测线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全体船员及科考队的辛勤工作,赵中贤博士提供了1530剖面数据,在此一并致谢.。
5.(重点 等)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可能可以类比)(2014)

图 1 南海北部地形及中深层水团运动特征 ( , ) ( 底图据王海容等 , ) L iHe t a l 2 0 1 3 2 0 1 0 F i . 1 G e o r a h n dm o t i o no f i n t e r m e d i a t ea n dd e e a t e rm a s s i nt h en o r t h e r n S o u t hC h i n aS e a g g p ya pw ( , ) ( , ) L iHe t a l 2 0 1 3 f r o mW a n a i r o n t a l . 2 0 1 0 gH ge
第6期
李华等 :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 、 过程及沉积模式
1 1 2 1
宏斌等 , ) 。 2 0 0 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起台湾岛 , 西部为越南 , 南 部和南海深水平原相 接 ,大 致 呈 北 东 向 展 布 ,长 约
5 2 ,约 1 5 0 0k m,宽约 6 0 0k m,总 面 积 约 9ˑ1 0 k m
占整 个 南 海 总 面 积 的 1 / , 4( L u a nX W e ta l . ) 。 本次研究区 主 要 为 珠 江 口 盆 地 及 东 沙 群 岛 2 0 1 1 周缘 , 水深约 2 图1 ) 。 0 0~3 0 0 0m( 1. 2 水团特征 南海 表 层 水 受 季 风 的 影 响 明 显 , 在冬季其从北 部流向爪哇海 , 总体呈逆时针方向 ; 而在夏季时恰好 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相反 , S h a w, 1 9 9 4;H uJY e t , , 。 同 时, 其还可能 a l . 2 0 0 0; F a n ta l . 2 0 0 9) g Ge 受吕宋海峡进入的黑潮 、 沿岸流影响 ( L i a n t g W De , ) 。 黑潮是在 北 太 平 洋 中 重 要 的 西 边 界 流 2 0 0 3 a l . 之一 , 其通过 吕 宋 海 峡 以 顺 时 针 方 向 进 入 南 海 ( L i , , , 可进一步演 Le ta l . 1 9 8 9;X u eHe ta l . 2 0 0 4) 变形成北东向的南海暖流 。 南海暖流主要沿南海陆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第 33 卷 第 2 期 2021 年 4 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ol. 33 No. 2 Apr. 2021
文章编号:1673-8926(2021)02-0093-11
DOI:10.12108/yxyqc.20210210
引用:向巧维,李小平,丁琳,等 .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 岩性油气藏,2021,33 (2):93-103.
珠江口盆地多口井钻遇古近系高自然伽马(GR) 砂岩,一般来说,GR 值异常与放射性异常有关,研
究该特殊现象有助于认清该区地质情况以及寻找 油气藏。王亮等[10]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四川盆地磨 溪构造储层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形成主要是由黏土 矿物中铀(U)、钍(Th)、钾(K)等 3 种元素含量偏高 导致;张小莉等[11]、孙佩等[12]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 长组高自然伽马砂岩储层具有高长石含量、高 Th 含量的特征,成因可能与凝灰岩有关;于振锋等[13] 认为,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南一段高自然伽马砂岩 具有高 Th 或高 U 含量的特征,其中凝灰质导致 Th 富集,高黏土含量导致 U 富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 仅揭示了元素的来源,未说明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 因机制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 带。笔者采用珠一坳陷内 9 口井的放射性元素数 据分析、井震特征分析、岩性分析、轻重矿物成分分 析与对比等技术手段,详细剖析砂岩 GR 值异常的 主要原因及成因机制,以期为预测研究区油气成藏 有利区带提供依据。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概况珠江口盆地是位于南海东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系指N12。
以北的区域,包括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台西及台西南和中建南、双峰及笔架等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及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三个洲际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和特提斯构造域与 太平洋构造域的混合叠置区[1]。
珠江口盆地其地理位置为E111° 00 '〜118° 00' ,N18 ° 30'〜23° 00',东西长约800 km,南北宽约100〜360 km,海域面积为17.7 x 104km 2。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管理 ,中 海油以E113° 10 '为界将珠江口盆地分为东、西2部分,即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和神弧隆起,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以及东沙隆起和番禺低隆起。
该盆地自20世纪 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勘探发现了20多个 油气田,且石油年产量保持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约占中海油在南海北部开采量的66%以上[1]。
图1珠江口盆地基本构造单元组成及裂陷带与隆起带展布(据傅宁等,2007)1・2地层发育作为被动大陆裂谷盆地的珠江口盆地,与中国其他裂谷盆地一样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共性,在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后,本地区在中生代褶皱基地上共发育了九套地层,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近系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海组,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粤海 组、万山组及第四系 (图带MlI ill帀1.1-22-1北带rm-起隆中韶/, A ■'命窩 跻XJ24 i “黑朋 I 占二^ 十戈傅J HZ^-| 霽起A* I JU>-1l.HU-1 li■ |油ill 尿朗ID 沟近「"订梅ift 鼠朮胖线2),各地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差异,导致其地层发育的不同。
中国各油田(盆地)产油层位基本情况

0-417 107-8158.5 0-1621.5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泥岩
构造油气藏为主(断 块-背斜,断块-逆牵引 背斜为主)碎屑岩
下第三系沙河 街组碎屑岩, 前第三系变质 岩和碳酸岩
中深层勘探及 滩海地带勘探 难度大,稠油 藏开采难度大
极大
大港油田(渤海湾盆 板内多旋 新生界 第四系 200-400
下第三系孔店组 构造油气藏为主(背 下第三系
复杂断块稠油 大
地黄骅坳陷为主)
回断陷— 坳陷盆地 中生界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二叠系
4000-12500 0->300 0-1061 1465
沙河街组泥页岩
斜油气藏为主) 碎屑岩 地层岩性油气藏 碎屑岩
孔店组 沙河街组 碎屑岩和火山 岩
藏开采难,深 层勘探与钻探 难。
古生界
元古界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石炭系 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 寒武系 震旦系
20-2500 271.6-1549 110-550 458.5-2780 820-2974.8
1150-6630 170-520
0-1000 0-4700 180-3900 1100-8100 140-11600 170-3000 0-5100 0-8900 200-3300 50-1960 500-3000 150-6200
下第三系 核桃园组 湖相泥岩泥质白岩
构造油气藏(鼻状、 下第三系
背斜、断层)
核桃园组
水下扇砂体
详探老区 增加新区 加强高分辨率 和深层的攻 关。
极大
以两带为重点 (西部斜坡带 中央构造带南 部,加强兰聊 断裂带勘探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作用过程 。1 7年 ,R C S le 提 出沉积 环境 是 “ 96 ..ely 在物 理 上 、化学 上和 生物学上截 然与相 邻地 区不 同的一块地球 表
面” 。 而沉积相则是 “ 沉积环 境的古代产物 ”,是能表 明 沉 积条件 的岩 石特征和 古生物特 征 的有 规律 的组合 ,是沉
岩 沉积类型 ,并识别 出 了开阔 台地 、 台地 边缘及 台地前缘斜坡 5 类沉 积相 ,以及5 亚相 ,并研 究 出它们在纵 、横 向上 的 种 展布 规律 ,总结 了东沙隆起碳 酸盐岩 的沉 积模 式。
关键 词: 东沙隆起 ;珠 江组 ;碳 酸盐岩 ;沉积模 式
D I 1 .9 9 Js . 6 1 6 9 .0 12 .2 O : 5 8 / .s 1 7 - 8 62 l .50 0 O in -
针 对珠 江 口盆 地 东部 碳 酸 盐 台地 的 综合 研 究 主 要从 18 年至 19 年 。在 近 1年 的时 间中前人 做 出 了很 多研究 97 97 0 及成 果 ,例 如朱伟林 ( 9 7 18 )对早 中新世 中期碳酸 盐岩及 生物礁 进行 分类 ,并 对碳酸 盐岩 、生物礁 的特征提 出 了一 套综合性的识别标志“;胡平忠 (9 0 1 9 )认为 东沙碳酸 盐台
部 由北 部 断 阶带 东 段 、珠 一坳 陷 ( 括韩 江 、 陆丰 、 惠 包 州 、西江 、恩平等 凹陷 )、珠 二坳 陷 ( 括 白云 、开平等 包
凹陷 )、潮汕坳 陷、东沙 隆起及 南部隆起6 个次一级构造单
元组成 ( )。 图1
2 沉积相特征
沉积 相是油 气储层 分布和 储集性 能的控 制 因素 之一 , 反映 一 定 自然 环境 特 征 的沉 积 体 ,从 沉 积 物 ( )的岩 岩 性 、结构 、构造和 古生物 等特 征可 以判断沉积 时的环 境和
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沉积前古地貌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海相油气地质269第25卷第3期2020年9月技朮•应用DOI :10.3969/j.issn.1672-9854.2020.03.009文章编号:1672-9854(2020)-03-0269-09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沉积前古地貌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戴宗1,衡立群1,孙润平1,王亚会1,罗东红1,刘太勋2,刘可禹2,张青青2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利用地震、测录井、分析化验资料,在后期构造影响去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去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因素,对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通过沉积正演模拟,分析了古地貌对珠江组沉积的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钻井井深校正后的目标层顶底构造面求取地层真厚度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更简便,井震结 合后恢复的结果更准确;分不同岩性恢复压实能够更准确地恢复目标层的原始地层厚度。
研究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表现为东北及东部高,西南及南部低,整体上起伏平缓,古地貌的微型起伏特征控制着珠江组浪控辫状河三角洲的微 相分布。
当古地貌参数与实际恢复结果一致时,沉积过程模拟的岩性类型平面展布能够较好地与沉积地层相匹配。
关键词 古地貌;残余地层厚度;去压实校正;沉积体系;珠江组;番禺地区;珠江口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0前言古地貌是指某一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地形起伏形态,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 蚀等因素的综合结果[,-3]0它不仅是沉积过程定量 模拟的基础,而且也影响着沉积相带发育和砂体展 布。
因此,开展古地貌与砂体配置关系的研究,对有利储层区带预测及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3-4]0近年来,随着沉积学不断发展,国内外众 多学者对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其对沉积体系和微相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5-13],但他们所采用的不同 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笔者针对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埋藏较浅、储层物性好、古地形 起伏小等特征,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少但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好的实际条件,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 综合应用地震、测录井、岩心、分析测试等资料,恢复了番禺地区珠江组古地貌结构,分析了沉积体系 发育特征,结合沉积模拟结果,探讨了珠江组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_王华

2009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1第29卷第1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F eb.,2009 D OI:10.3724/SP.J.1140.2009.01087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层序地层样式分析姜华1,王华1,李俊良2,陈少平3,林正良1,方欣欣1,蔡佳1(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技术部,湛江524057;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气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层序地层格架受到主干断裂特别是珠三南断裂的强烈控制。
由于珠三南断裂活动的差异性,盆地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不同的格架样式。
并据此划分出坳陷内的3种典型层序样式,分别是缓坡型、断控陡坡型和断阶型层序样式。
文昌A凹陷与阳江低凸起过渡的斜坡区和文昌B凹陷与琼海低凸起过渡区为具有坡折的缓坡背景,发育缓坡坡折型层序样式,发育斜坡扇、盆底扇、低位楔。
珠三南断裂等主干断裂下降盘发育断控陡坡带层序样式,在珠三南断裂中部地区,发育断阶型层序样式。
关键词:层序样式;珠三坳陷;珠江口盆地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1-0087-07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该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1-7]。
以往文昌凹陷一直被视为富生油凹陷,但是经过20多年的勘探,位于该盆地西部的珠三坳陷及其周缘地区,发现了一批中小型油气田,但没有实现重大的突破。
建立全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通过层序地层样式分析进行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总结油气分布规律,对于指导研究区内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背景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东部近海海域,是一个在古近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
在区域构造单元上,珠三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部,是珠江口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4-7]。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南海下游地区的一个盆地,在地质上被分为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
其中,珠一坳陷是南海最大的深水盆地,也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
韩江组-万山组是珠一坳陷上
新统的重要地层。
本文将介绍这一地层的旋回地层学特征。
韩江组-万山组地层位于珠一坳陷上新世,沉积时间为2500万
年-500万年,由下至上依次为:中新统下层石灰质泥岩、中
新统上层石灰岩、上新统下层泥岩、上新统上层砂岩。
该地层在旋回地层学上被划分为三个旋回:早上新世、中上新世和晚上新世。
其中,早上新世是一个较长的平静期,岩层以灰色岩石为主,沉积环境以海湾浅海为主,岳阳凹陷是其主要沉积中心。
中上新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旋回,它由三个分期组成:40Ma
大暖期、38Ma中冷期和34Ma小暖期。
这个旋回的岩层主要
以褐色海绿色岩石为主,泥岩和砂岩交替出现,反映了深水环境和陆源物质输入。
在这个旋回中,珠江口盆地沉积区域受到了东南亚、新埃达克岛和太平洋岛弧高地的强烈影响。
晚上新世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浅海环境,岩性以灰色和浅蓝石灰岩为主。
珠江口盆地受到热力学隆升和构造抬升的影响,导致陆源输入减少,海水浅化,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旋回的沉积特征。
总的来说,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特征明显,反映了珠江
口盆地沉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南海油气勘探和地质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 P 5 1 2 . 2
珠 江 口盆 地 ( 东部) 中新 统 发 育 大 规 模 的碳 酸
盐岩沉积 , 生物礁 发育 , 主要分布 于东沙隆起。早 期勘探发现 了一批碳酸盐岩 生物礁 ( 滩) 油藏¨ ,
近 年来 虽进行 了大量 钻 探 , 但 已经 很 难 找 到具 有 类 似 构造 背景 的碳 酸 盐生 物 礁 。 由于 珠 江 口盆 地 ( 东
陆棚和滨海三角洲碎屑岩沉积 , 局部发育生物礁滩 灰岩, 是该区重要的区域盖层… 。
隆发育阶段转为构造运动相对稳定 的沉降阶段_ l ,
海水从南 向北大规模入侵 , 珠海组海侵砂岩逐渐 由 隆起翼部向轴部和北东方 向成层超覆 于隆起之上 , 随着北西 向剪 切断 裂活 动停 止 , 海 水 自西 向东 侵 入 。继 晚渐 新统 珠 海 组 海 相 碎 屑 岩 沉 积之 后 , 早 中 新统珠江组海侵更加扩大 , 几乎整个东沙隆起全部 没入水下 , 主要发育一套碳酸盐 岩沉积。上覆韩江 组与下伏珠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 主要是一套浅海
第2 3 0 3卷 1 3年第 9月 3期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 e d i me n t a r y G e 。 l 。 g y a n d T e t h y a n G e o l o g y
3 No o1 . 3  ̄
.
3
t .2 1 3 s ep 。
类 型新 的勘 探突 破 。 来自1 地质概况 珠江 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 , 为华南大陆的
水 下延 伸部 分 , 是一个在加里东、 海西 、 燕 山期 褶 皱 基 底上 形成 的 中 、 新 生 代 含 油 气 盆 地 。受 印度 板 块 与 欧亚板 块 的 碰 撞 以及 太 平 洋 板 块 对 欧 亚 板 块 西 北 向俯 冲 的影 响 J , 白垩 纪 末期 珠 江 口盆 地 由挤 压
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9201214;修回日期:2009204207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7CB411705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2YW 220322)联合资助.第一作者E 2m ail :css @.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崔莎莎1,2,何家雄1,陈胜红3,邹和平4,崔 洁4(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40;4.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应用整体、动态及综合分析方法,重点对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指出该区在晚白垩纪—早渐新世多幕断陷裂谷阶段,主要沉积充填了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和下渐新统河湖沼泽相煤系及湖相2套主要烃源岩;晚渐新世—中中新世裂后断拗转换及热沉降阶段,则主要形成了上渐新统珠海组及下中新统珠江组分布较广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及其储盖组合;而晚中新世后新构造运动及热沉降拗陷阶段,由于构造及断裂活动较强烈,发育了大量NWW 向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最终构造格局及展布,亦为深部油气向上覆海相地层和各类局部构造及圈闭中运聚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而当其与油气生、运聚条件良好配置时,即可构成颇具特色的下生上储、陆生海储的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总之,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最终构造格局形成及展布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对其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阶段;油气成藏条件;新构造运动;油气储盖组合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9)03203842080 引言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东北部,即海南岛与台湾岛之间海域,其地理位置为E111°00′~118°00′,N 18°30′~23°00′,东西长约800km ,南北宽约100~360km ,海域面积为17.7×104km 2。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

珠海地质背景调查报告1. 概述该地质背景调查报告旨在对珠海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地质背景是研究地质形态和构造演化的基础,对于地质灾害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将展示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构造背景和地质风险,以期为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2. 地质特征珠海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地区。
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貌特征珠海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土地起伏较大;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起伏较小;平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海拔较低。
2.2 岩性组合珠海地区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砂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带,灰岩则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
2.3 地下水珠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砂岩和泥岩层中。
地下水层位于地表以下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水质相对较好,供应城市和农田的用水需求。
3. 构造背景珠海地区位于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处,构造背景复杂多样。
主要的构造特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3.1 珠三角断裂带珠三角断裂带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构造线ament之一,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多次断裂构成。
该断裂带对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下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3.2 褶皱和断层珠海地区的褶皱和断层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成为地区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造应力的活动性造成了地表和地下的断裂和褶皱,进一步影响了地表地貌的形态和地下水的特征。
4. 地质风险珠海地区的地质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和地面沉降等。
地震风险主要受珠三角断裂带的影响,地震频率较高;滑坡风险主要受地区山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影响;地面沉降主要受地下水的开采和地下工程施工活动的影响。
5. 结论通过对珠海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1 珠海地区的地质特征丰富多样,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要地貌特征,岩性组合复杂。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以珠江组地层为例

珠江口盆地陆架坡折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以珠江组地层为例陈维涛;施和生;杜家元;何敏【摘要】新近纪珠江口盆地发生断坳转换之后,陆架坡折带一直位于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凹陷北坡地区,珠江组作为该区的主力产气层段,具有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有利条件。
以三维地震资料和已钻井为基础,结合周边的部分二维测线,对研究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分析,认为:①古珠江流域面积广、携带陆源粗碎屑物质丰富;②多期次构造运动造成古珠江流域地表物质疏松活化;③相对规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使得古珠江三角洲一直推进到陆架坡折带附近。
上述3个因素的耦合叠加为番禺低隆起南侧—白云北坡地区发育粗碎屑沉积物提供了保障,这些沉积物在陆架坡折区所具有的特殊古地貌背景的控制下,在珠江组形成2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沉积砂体,从而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中强制性海退体系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斜坡扇、盆底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最为有利,而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条件相对较差。
%The shelf break zone in the south of Panyu Low Uplift an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Baiyun Sag since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ame into the post⁃rifting stage in the Neogene. As the primary gas⁃producing layer, the Zhu⁃jiang Formation was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stratigraphic⁃lithologic traps.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es were made based on 2D and 3D seismic data and drilling information. (1) The paleo Pearl River featured a wide drainage area and abundant detrital material of terrigenous origin. (2) The land surface material of the paleo Pearl River flow domain became loose and activated due to multipletectonic movements. (3) The paleo Pearl River delta prograded to the shelf break belt because of extensive sea level fall.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paleo Pearl River carried abundant coarse clastic debris to the southern area of Panyu Low Uplift and the northern slope of Baiyun Sag. This clastic debris formed two favorable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 and many kinds of sedimentary bodies at the shelf break zone which had a special palaeogeomorphologic background, and thus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stratigraphic⁃lithologic traps. The stratigraphic⁃lithologic traps located in the shelf edge delta of a forced regressive system tract and which formed in the slope fan and basin fan of a lowstand system tract are most advantageous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stratigraphic⁃lithologic traps in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have poor condition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9页(P619-627)【关键词】地层岩性圈闭;珠江组;新近系;陆架坡折区;珠江口盆地【作者】陈维涛;施和生;杜家元;何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 51024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 51024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 51024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州 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2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区拓展到深水区,由简单构造圈闭为主到构造、地层岩性圈闭并重”的勘探局面。
珠江口盆地_东部_新近系珠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模式_黄诚

ISSN 1009-2722CN37-1475/P海洋地质前沿Marine Geology Frontiers第27卷第9期Vol 27No 9文章编号:1009-2722(2011)09-0018-08珠江口盆地(东部)新近系珠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模式黄 诚1,傅 恒2,汪瑞良3(1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830011;2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3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广州510000)摘 要:在1987—1997年前人对东沙碳酸盐岩台地的综合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取得新的钻井、薄片、地震等资料基础上,运用岩心/薄片鉴定、地震沉积解释等手段,展开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前人认识进行比较分析。
在建立研究区沉积体系和沉积模式基础上,将笔者的认识与前人成果进行比较,取得如下认识:①碳酸盐岩的岩石学分类方案不同;②沉积相的划分类型和依据略异;③沉积相带发育受层序演化影响明显,不同体系域的沉积模式各不相同。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模式;碳酸盐岩;珠江组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1 区域地质概况东沙隆起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南缘,构造位置为中央隆起带东段,呈北东向展布。
西接番禺低隆起,北邻珠一坳陷,东南邻南部隆起带—潮汕坳陷,西南与珠二坳陷白云凹陷相连,是一个被南北坳陷夹持,由北东向南西倾没的大型鼻状隆起(图1)。
研究区位于东沙隆起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为20°20′—21°36′N,115°13′—117°E。
晚渐新世时期,受南海运动影响,东沙隆起缓慢下沉,隆起带受海侵影响,沉积广布的珠海组滨岸砂岩;珠江组沉积时期,随着海侵加剧,隆起带开始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其后进一步的海侵收稿日期:2011-03-2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的外协子课题(2008ZX05025)作者简介:黄 诚(1985—),男,硕士,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致使东沙隆起转变为广海陆棚环境,并伴有海相三角洲体系发育[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组二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二段: 钻厚0m~495.5m。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 灰色泥质砂岩、泥质含砾砂岩间互。上部泥岩多为 厚层状砂岩,相对较薄。下部砂岩较厚,主要以厚 层状细砂岩、中粗砂岩以及含砾粗砂岩为主。
珠海组三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三段: 钻厚0m~495.5m。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 灰色泥质砂岩、泥质含砾砂岩间互。上部泥岩多为 厚层状砂岩,相对较薄。下部砂岩较厚,主要以厚 层状细砂岩、中粗砂岩以及含砾粗砂岩为主。
珠江组二段地层特征
珠江组二段: 钻厚35.0m~700.0m。顶部为灰褐色粉砂岩、含 砾砂岩,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及灰色粉砂质泥岩间 互。上部以灰色泥岩与灰色泥质粉砂岩及泥质含砾 砂岩互层为主。中部以砂质岩为主,浅灰色砂砾岩、 灰色泥质含砾砂岩及薄层浅灰色灰质、白云质砂岩, 夹薄层灰色砂质泥岩。下部灰色砂质泥岩,浅灰色 砂砾岩、泥质砂岩及薄层浅灰色灰质、白云质砂岩 间互,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是本区的另一储层。
珠海组地层特征
珠海组: 钻厚0~815m。主要以砂岩为主,可分为二段, 由上到下分别为珠海组一段、珠海组二段
珠海组一段地层特征
珠海组一段: 钻厚0m~319.5m。该段以泥岩为主,灰~深灰色 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泥质粉砂岩,浅灰色泥质 砂岩。中部砂岩较发育,层较厚,为浅灰色泥质砂 岩、泥质含砾砂岩与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 层。
珠江组一段地层特征
珠江组一段 钻厚156.0m~698.0m。 上部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粉砂 质泥岩不等厚互层。 下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中粒砂 岩、泥质砂岩间互,局部夹薄层浅灰色钙质砂岩。 顶部两层泥质粉砂岩含气,底部一厚层泥岩为下伏 储层的盖层。该段是本油田的主要储层。
珠江口盆地的基本地质状况
3个二级构造单元: ➢北部隆起 ➢珠三拗陷 ➢神狐隆起
珠三拗陷又分为3个三级的构造单元: ➢文昌A凹陷 ➢文昌B、C凹陷 ➢琼海凹陷 ➢阳江A凹陷 ➢琼海低凸起 ➢阳江低凸起
储盖组合特征
多套地层钻遇油气层 三套烃源岩:
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
三套大的储盖组合:
ZH1/ZH2,ZJ1上部/ZJ, HJ/HJ&ZJ1
神狐组地层特征
古近系古新统神狐组: 钻厚0m~237.2m。为棕红、浅灰色中砂岩、含砾 砂岩、砾岩与棕红、褐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为洪冲 积相沉积。
感谢下 载
韩江组地层特征
新近系中中新统韩江组: 钻厚46.0m~638.5m。顶部为灰色粉砂岩、泥质 粉砂岩夹薄层灰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一层灰色有 孔虫、海绿石层,成份以有孔虫为主,次为黑色海 绿石,少量粉砂,泥质胶结,局部呈薄层泥岩。海 绿石颗粒上部为细~中粒,下部粗粒,其下以灰色 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厚层状,间夹薄层灰色泥 质粉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主要为浅海相沉积。
恩平组地层特征
古近系下渐新统恩平组: 钻厚0m~1430.5m。分为二段。一段下部为灰白 色细砂岩夹灰色泥岩及煤线;上部为泥岩夹细砂岩。 二段为灰白色细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砂砾岩夹 深灰色泥岩,局部见煤线。为近岸的河沼及湖沼沉 积。
文昌组地层特征
古近系始新统文昌组: 钻厚0m~1219.0m。分为三段。一段为浅灰色含 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间夹薄层泥岩。 二段为褐灰色泥岩为主,夹浅灰色细砂岩、泥质砂 岩。三段为浅灰、红棕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夹红 棕色泥岩,顶部夹薄煤层。为河流相~湖泊相为主 的沉积。
下生上储
基本情况 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26 个
珠江口盆地主要地层特征及主要储层特征
第四系 万山组 粤海组
新近系 韩江组 珠江组 珠海组
古近系 恩平组 文昌组
前古近系
第四系地层特征
第四系更新统: 钻厚157.0m~302.0m。为灰色粘土和松散砂层、 粉砂层不等厚互层。
万山组地层特征
新近系上新统万山组: 钻厚227.5m~675.5m,浅灰、深灰色泥岩、粉砂 质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粤海组地层特征
新近系上中新统粤海组: 钻厚 45.0m~675.5m。厚层状灰色泥岩,质纯、 含钙,少量有孔虫及黄铁矿,顶部一层粉砂质泥岩, 富含有孔虫,少量黄铁矿及海绿石,与下伏地层整 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