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32汗证
睡时汗出,醒后汗 止。
战汗
发热时全身战栗, 汗出后热势减退。
自汗
白天不因劳动、日 晒、厚衣或发热而 汗自出。
脱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 珠,可伴有气短神 疲等症。
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 染衣着色。
汗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由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湿热内蕴 等因素引起。
病机
汗证的病机主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 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
神经调节
汗腺分泌受到神经系统的 调节,当人体受到刺激或 情绪变化时,神经系统会 刺激汗腺分泌。
内分泌影响
内分泌系统对汗腺分泌也 有一定影响,如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 刺激汗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 致新陈代谢加快,容易出 现多汗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多汗症, 手术如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可能 作为最后的选择。
其他疗法
如电刺激疗法、离子导入疗法 等物理疗法也被应用于多汗症
的治疗。
04
汗证的预防与调护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保持适量运动
充足休息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 免疫力,预防感冒。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过度。
合理饮食
中医治疗汗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选择合 适的方药。
中药治疗汗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势,尤其对于慢性汗证患者,中医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汗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汗 证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偏汗
上半身汗出而下半身无汗者,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下半身汗 出而上半身无汗者,治宜益气温阳,方用芪附汤合右归丸。
内科概要 自汗、盗汗
自汗、盜汗
∙不因天暑、衣厚、勞作而白晝時時汗出者,動輒益甚,稱為自汗。
寐中出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寢汗。
∙自汗,盜汗應著重與脫汗、戰汗相鑒別。
脫汗發生於疾病危重之時,大汗淋漓,肢厥脈微;戰汗發生於熱病過程中,先戰慄,後
汗出,為正邪交爭之象。
∙自汗,盜汗以屬虛者居多,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盜汗多因陰虛內熱。
由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
∙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滋陰降火,清化濕熱是治療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證方藥的基礎上酌加固澀斂汗之品,以提高療效。
自汗,盜汗
自汗,盜汗辨證論治簡表
重點思考:
1.試述自汗、盜汗的臨床特點。
其與脫汗、戰汗有那些不同?
2.試述引起自汗、盜汗的主要病因病機。
3.治療自汗、盜汗有那些治法?用藥上有何特點?。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中医内科学14自汗盗汗ppt课件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谢谢!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
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
“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是他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治疗作了补充。
自汗、盗汗这一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本篇所讨论的自汗、盗汗系属前者,因其他疾病所致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和自汗,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它们虽然都表现为出汗异常,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区别。
下面将通过两个临证医案来介绍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病例:患者女,60岁,主症为盗汗。
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盗汗,盗汗量较大,常导致床单被湿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患者平时无明显的疲倦、乏力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未见明显的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阳虚则会导致出汗异常,表现为夜间盗汗。
治疗方案首先是补肾阳。
方药选取温肾壮阳的药物,如肉桂、仙茅、干姜等。
患者服用一周后,盗汗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床单不再被湿透。
患者男,45岁,主症为自汗。
患者自觉出汗较多,一般在剧烈运动或气温较高时更为明显,甚至在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患者自汗不伴有其他症状,如疲倦、乏力等。
中医诊断为阳虚内热,导致阳气外越,表现为自汗。
治疗方案是清热降火,调理阳气。
方药选取清热泄火的药物,如知母、黄芩、石膏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自汗明显减少,活动时不再汗流浃背。
通过以上两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遇到出汗异常的病症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明病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盗汗常常是肾阳虚导致,而自汗则多为阳虚内热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了补肾壮阳和清热降火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仅在盗汗和自汗的病症中,中医对于出汗异常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出汗异常,中医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加重视病因的辨别,因此能够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出汗异常的目的。
与西医常常只是采取控制症状的做法不同,中医治疗出汗异常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盗汗和自汗虽然都是出汗异常,但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临床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方法和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舒适。
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
结语
•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相鉴别。脱汗 发生于疾病危重之时,大汗淋漓,肢厥脉微; 战汗发生于热病过程中,先战栗,后汗出,为 正邪交争之象。
• 自汗、盗汗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由气虚不固, 盗汗多因阴虚内热。由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 实证。
• 临床辨证以虚证居多。临证应分别气(阳)虚、 阴虚,治予益气(温阳)或养阴,参用固表敛 汗之法;如属实证,多为肝火、湿热,须用清 肝泄热、化湿和营之法;如有虚实夹杂,当兼 顾治疗。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虚多实少,
虚证 自汗—气虚;盗汗—阴虚 实证 肝火或湿热郁蒸 虚实相互转化,最终可出现气阴两许虚或 阴阳两虚。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肺气不足 表卫
皱理
阴阳偏盛
失司 开泄 汗
营卫失调
液
表虚冒风
排
泄
异
劳伤心脾 心血不足
血证出血
血不 养心
心液 被扰
常
烦劳过度 亡血失精 邪热耗阴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脱汗
亡阳之汗:凉而不粘,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阴之汗:热而粘,四肢温暖,口渴喜饮,脉细 数无力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敛阴
亡阳:参附汤 亡阴:生脉散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
里热内结:增液承气汤 汗后余邪未尽:柴胡清燥汤 (柴胡、黄芩、陈皮、花粉、知母、生姜、 大枣、甘草)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加减: 热盛:+山栀子、黄芩 湿盛:+佩兰、苡仁、车前草
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 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 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 多者。
注:少数人由于体质因素平
时即爱出汗,而无其他症状者, 则不属于本范畴。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节汗证是指不因其他疾病(如发热等)的影响,而以汗出过度为主要表现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征是:①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痨等疾病。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自汗、盗汗)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患者若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应属A.肺卫不固证B.心血不足证C.阴虚火旺证D.邪热郁蒸证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2.自汗盗汗的发病机制是A.阴阳失调,腠理不固B.肺卫不固C.营卫不和D.心血不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3.治疗自汗盗汗的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A.茵陈蒿汤B.四妙丸C.黄连温胆汤D.龙胆泻肝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4.汗证,“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
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载于下列何书A.《三因极一病证方论》B.《景岳全书》C.《临证指南医案》D.《医林改错》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5.自汗盗汗的病理性质多属A.虚多实少B.实多虚少C.皆为实证D.皆为虚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6.《内经》汗为何脏之液A.肺B.心C.脾D.肝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7.“盗汗”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A.《内经》B.《景岳全书》C.《临证指南医案》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8.汗是由下列何者化生而出的A.津液B.卫气C.水液D.血液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9.下列除哪项原因引起的出汗外,都属生理性出汗A.天气炎热B.穿衣过厚C.饮用热汤D.病后体虚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10.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A.黄芪、白芍、防风B.生地、白术、防风C.百合、白芍、防风D.黄芪、白术、防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11.“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禀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
”载于下列何书A.《内经》B.《景岳全书》C.《临证指南医案》D.《笔花医镜》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自汗、盗汗12.“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中医内科学课件:自汗盗汗
➢ 现代认为其病因主要有:①心血不足、气虚不 摄者----正气虚----病后体虚; ②邪热郁蒸 者----邪气实,郁而化热----五志过极皆能化 热,此与情志不调有关; ③湿热内郁也属邪 热郁蒸,与嗜食辛辣有关。
2020/10/18
7
病位: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 心、肾密切相关。
+ 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但虚多实少。 一般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此均属虚 证;邪热郁蒸有肝火及湿热,此属实 证。
+ 病机转化:汗有因气虚或阴虚所致, 而汗为心液,精气所化,汗多既可伤 阴,又可伤阳,还会耗伤精气;而汗 因邪热郁蒸所致者,邪热本身也伤阴 耗气;阴虚则火旺;气虚则湿不化, 郁而化热;阴虚还可兼夹湿热。此等 为虚实之间的相互兼见与转化。
3、药物、食物刺激和中毒:如服用毛果芸香 碱过量、某些化学物(汞、铅、有机磷)中毒 等。
4、血压改变等。
2020/10/18
14
+ 【病证鉴别】
➢ 1.自汗、盗汗与脱汗
脱汗又称绝汗,在疾病危重时出现,提示 病势危急,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 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 2.自汗、盗汗与战汗
战汗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 恶寒战粟,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 安,是邪正交争的征象。汗出之后,热退脉 静,气息调畅,为正气胜邪,病势趋好。自 汗与盗汗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2020/10/18
15
➢ 3.自汗、盗汗与黄汗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 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等湿热内郁之症。
中医内科学 自汗、盗汗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 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 而致自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 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 液外泄。或因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 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通 津外池, 而致自汗盗汗者。 3.嗜食辛辣
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 肝火、湿热等邪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较久 或病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错 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 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
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 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 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 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 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 的功能。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2.心血不足证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 血不足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 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 敛汗。 方歌: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
【证治分类】
1.肺卫不固证 汗出恶风,随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 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晄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均能补气固表 止汗,但前方能调和营卫,适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引起的汗 证。后方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的汗证。 常用药: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 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 风达表。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4.邪热郁蒸证 主症: 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症: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 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预防调摄】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 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 厚味,是预防自汗盗汗的重要措施。
定的认识。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
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 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
【概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 汗、盗汗作了鉴别。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 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 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 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主要表现: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
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 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 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 状;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自汗 盗汗
【概说】
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
固,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又 作“汗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 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亦称为寝汗。
【概说】
二、有关古代文献: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
2.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 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 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
3.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 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复习思考题】
1.自汗与盗汗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有 何异同?
2.试述自汗、盗汗的常见证型的主症特 点和治法方药?
谢谢
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 的自汗、盗汗,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 1.久病体虚: • 2.情志不调: • 3.嗜食辛辣:
【病因病机】
素体薄弱
病后体虚 肺气不足
久病咳喘
表卫失司
阴阳失调 表虚受风 思虑太过 血证之后
营卫失和 心血不足
心液不藏
汗 液 外 泄
汗 证
烦劳过度 邪热耗阴
【辨证论治】 2.心血不足证 主症:自汗或盗汗。 兼症: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代表方:归脾汤。
【辨证论治】 3.阴虚火旺证 主症: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 兼症: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 红,口渴。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概说】
三、证候特征 1.主要表现: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
动则益甚,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 即止; 2.伴随症状:自汗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 状;盗汗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3.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概说】
四、与西医学的联系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
现,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
【概说】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 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 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 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 内。”
【概说】
《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 盗汗的治疗方药。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 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 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自汗、盗汗 2.辨阴阳虚实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血、
调和营卫; 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
半身、某一局部出汗。 兼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舌脉: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阴虚火旺
失 常
肝郁化火
逼津外泄
嗜食辛辣 邪热郁蒸
素体湿热
【病因病机】
• 二、病机 1.阴阳偏盛偏衰,腠理不固,营卫失和,
津液外泄为汗。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
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虚实之间 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 3.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பைடு நூலகம்阳,以 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