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迫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压强》效果分析

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本节课,两名学生在冰上行走的亲身体会,将学生带进了压强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亲身生活体验出发,从身边资源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探究压力与重力大小关系时,用学生经常用到的台秤,来感知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在学生探究出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让学生考虑,拎着很重的购物袋,怎样才能使手舒服一点?.修理桌子时,有什么办法能使钉子更容易钉进去?这样一来,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再让学生举例,结合课件资源展现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类,并从中找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途径,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在课后,又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本学所学知识分析“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物理知识,并写成调查报告,并结合社会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

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2.自由开放,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思路、自主选择器材资源,甚至从身边找一些代用品来完成实验,;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两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控制变量、比值定义、类比、对比、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从本节课后达标测试来看,平均分87.6分,课堂效率较高,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压强》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教材可分为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两大部分。

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压力的作用效果,如铅笔刀钝了就磨一磨、向墙里按图钉时要用力才行。但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却很陌生。要理解压强的概念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为此课文开头就让学生阅读图13.1-1和图13.1-2,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紧接着安排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生较易理解压力的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但对受力面积大小

与压力效果之间的关系却不清楚,教科书让学生猜想并根据图13.13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一探究过程,对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一实

验探究过程,可以认识到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要看压力的大小,还要看受力面积的大小,从而得出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由此引出压强的定义和计

算公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关于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是这节课中最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内容,教师一定要体现这一理念。

《压强》测评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7分)

1.关于压力产生,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都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

B.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

C.竖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D.压力的大小有时等于物体的重力

2.图1中所示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3.(2013年永州中考题)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增大压强的是()

A.骆驼的脚掌长得很宽大

B.菜刀刃磨得很锋利

C.坦克装有两条宽大的履带

D.减少汽车的载重量

4.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砖,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则余下的半块与原来的整块相()A.对地面的压强不变

B.对地面的压力不变

C.对地面的压强变为原来的一半

D.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5.(2013年龙岩中考题)如图2所示,两手指同时压住铅笔两端,大拇指受到的压力为

F1,压强为p1,食指受到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