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有关组织公正的综述性文献评价
组织公正性理论研究述评
企业家的竞争,他们要通过争夺产权资源和企业家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即自己控制的资本的增值,以实现由年薪制、末位淘汰制和股酬制等所界定的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产权主体之间、资本之间的竞争会从根本上加剧企业在市场上的商业竞争。
在这三种方案中,尽管没有私人资本家,但仍有资本市场和资本之间的竞争,仍然有公有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竞争行为,因此,只要采用上述制度,我们就能够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实现市场经济的运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上述的三种方案相比,现行国有制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一是企业亏损,企业家和上级主管(局长、厅长、部长们)没有承担明确的责任,这导致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这正是由于没有实现产权人格化要求的恶果;二是由于没有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因而难以形成必要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兼并、联合、改组难以开展,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也难以实现;三是企业家的任免缺乏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制约监督,缺乏法治基础,企业家的任免缺乏必要的竞争,这不能保证充分的选贤任能,以增加企业活力。
对于中国目前来说,法人所有制的功能效果最为合适,应当优先采用,但如果由于精简机构的阻力太大而难以实施,则应创造条件在中期采用;新国有制与现行管理组织体系的差异最小,可行性最大,可在近期临时采用,作为过渡;个人所有制容易导致企业的行为短期化,可在未来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对创新的需求较强时采用。
参考文献:〔1〕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责任编辑:张淑莲)收稿日期:2003-04-08作者简介:米家乾(1972-),贵州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服务营销,组织公正性理论,绩效评估,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项目(01JB630019)。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4)06-0086-05组织公正性理论研究述评米家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组织公正性可分为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和交往公正性。
教学实践能力文献综述(3篇)
第1篇摘要: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文献,分析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以期为我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我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1. 内涵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2)教学实施能力: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教学评价能力: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构成要素(1)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素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3)经验素养:包括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班级管理经验、学生心理辅导经验等。
(4)心理素养:包括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三、教学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1. 教师自身因素(1)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素养对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2)教学经验: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教学实践能力越强。
(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越好,越能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2. 学校因素(1)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对公正的感受。
组织公正感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更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行为与工作绩效。
本文将针对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绩效要求越来越高。
员工的工作绩效不仅与个人的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有关,也受到其所在组织的公正感受影响。
一个充满公正和尊重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的质量。
因此,对组织公正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某大型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收集数据。
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员工对组织公正感的认知和体验,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维度。
四、组织公正感的概念及维度组织公正感主要涉及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等维度。
分配公正指的是员工对组织内部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感受;程序公正关注的是员工对组织决策过程的公正性感知;互动公正则是指员工在与组织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尊重和友善对待。
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员工对组织公正的整体感受。
五、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 直接影响:组织公正感能够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的质量。
2. 间接影响:组织公正感还能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来间接影响工作绩效。
例如,当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尊重和友善对待时,他们更愿意为组织付出更多的努力,并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
六、影响因素分析除了组织公正感本身,其他因素也会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例如,员工的个人特质、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等都会对组织公正感的感知产生影响。
此外,组织的公平政策和公平实践也是影响员工组织公正感的重要因素。
七、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组织公平感文献综述
组织公平感文献综述一.组织公平感定义公平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衡量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法学等多学科都对公平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有关公平的研究。
更是激发了理论界探究的热情。
公平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国家层面来说,资源分配的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和稳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组织层面来说,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态度。
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和员工离职率。
组织公平感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提出有关公平的哲学思想。
1965年,SmithE¨将公平引入组织中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分配公平的相关概念。
紧接着,Thibaut和WalkerE引、Leventhalc3]及Bies和 MoagE·]系统性地扩展了组织公平感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LeventhalE31程序公平六项标准的提出.为组织公平感的研究进一步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Green. berg Esl认为,组织公平感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状态。
更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公司相关制度、政策和领导者等)一种主观的心理感知。
二.组织公平理论对绩效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薪酬管理的关系密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与否更关系着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大小,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到影响。
公平理论为企业工作绩效薪酬管理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在应用中可以大力推广。
一公平理论在工作绩效薪酬管理中的应用类型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员工参与、薪酬水平、岗位工资、绩效薪酬、薪酬结构、薪酬沟通等。
因此,在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中,要保证工作绩效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企业员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 一) 程序公平企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它的运作实际上是一个个程序的编排与执行。
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林帼儿1 陈子光2 钟建安Ξ3(1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及市场学系,香港)(2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香港)(3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28)摘 要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组织公平自其产生至今的主要文献,并介绍Col quitt (2001)的组织公平四因素结构(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1]。
文章还讨论了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
最后,文章介绍了组织公平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组织公平 分配公平 程序公平 人际公平 信息公平1 引言 关于组织公平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C olquitt ,C onlon ,Wess on ,P orter &Ng ,2001)[2]。
以往的研究指出,组织公平同积极的工作态度(McFarlin &Sweeney ,1992;K onovsky &Cropanzano ,1991)[3,4]、组织承诺(K orsgaard ,Schweiger &Sapienza ,1995)[5]、在职意愿(T aylor ,T racy ,Renard ,Harris on &Carroll ,1995;Schaubroeck ,May &Brown,1994)[6,7]、对管理层的信任(K onovsky &Pugh ,1994)[8]、对组织规则的遵从和接受(K im &Mauborgne ,1993)[9]、角色内绩效(in 2role performance )(K onovsky &Cropan 2zano ,1991)[4]和角色外绩效(extra 2role performance )(Moorman ,Blakely &Niehoff ,1998;Farh ,Earley &Lin ,1997;K onovsky&Pugh ,1994)[10,11,8]有正相关,而同反社会行为(anti -s ocial behaviors )有负相关(G reenberg ,1997)[12]。
《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员工心理感受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中,组织公正感作为员工对组织公平性、公正性的主观感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以及工作绩效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期为组织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组织公正感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多个维度。
分配公正关注的是员工对组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感知;程序公正则涉及员工对决策过程公平性的认知;互动公正则强调员工与上级、同事之间的交往公平性。
这些公正感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某大型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组织公正感的各个维度、工作绩效等相关指标。
数据分析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
四、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 分配公正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配公正是指员工对组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感知。
研究发现,当员工感受到分配公正时,他们会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更愿意投入更多的努力,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反之,分配不公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消极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工作绩效。
2. 程序公正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序公正涉及员工对决策过程公平性的认知。
当员工认为决策过程公平、透明时,他们会更加信任组织,更加信任上级和同事,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相反,程序不公会导致员工对组织产生不信任感,降低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绩效。
3. 互动公正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互动公正是指员工与上级、同事之间的交往公平性。
当员工感受到互动公正时,他们会感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提高工作绩效。
相反,如果员工感受到互动不公,如遭受歧视、忽视等,会导致其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绩效。
五、实践意义与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公正感对工作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评语大全之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对文献综述的评语【篇一: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论文文献综述评价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论文参考
组织公正的构思检验与关键事件研究——基于一家铜业集团的实证研究学生姓名毛臻苗班级统计0301 指导教师赵卫亚摘要:组织公正是衡量组织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对组织承诺、忠诚度、组织公民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然而,对组织公正构思中三个维度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周边绩效、任务绩效、满意度的影响却还未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检验组织公正中三个维度出发,继而研究和分析组织公正与周边绩效、任务绩效、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本次研究也将会分析组织公正对组织效率实际行为的影响,突破原来组织公正浮于理论的状况,将之运用到实际管理当中。
关键词:组织公正;周边绩效;任务绩效;满意度一、引言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组织公正(organizational justice)是影响组织内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维度:公正感会导致对组织的承诺(commitment)和信赖(trust)(Cobb&Frey,1991);处于“公正”的组织气氛中的员工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一种在组织和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员工自觉从事的有利于组织的行为)(Organ,1988),并且能更好地解决冲突、积极应对组织的变革(Folger&Skarlicki,1999)。
在中国,组织公正理论还鲜为人知,学术界、实业界对其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1965年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上。
诚然,Adams的公平理论是现代组织公正理论的奠基石,西方的众多研究无不以此为出发点,但近些年该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取到了巨大的进展(李绪红,2002)。
从中国的目前的现状看,需要对组织公正进行合理的构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对组织公正重要性的认识。
关于组织公正构思研究方面,目前的成果主要是将组织公正分为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三个维度。
组织公正感研究综述
Aas dm 认为人们将 自己的结果与 自己的投入的 比率 与参照对 象进行 比较 , 两 个 比率相 等 则 产 生公 正 若 感, 若两个比率不相等则会产生不公正感 。当人们 产生不公正的感觉时 , 就会促使人们采取措施降低
此, 组织公正感成为西方尤其是美 国心理学和组织 行 为学 领 域 的 一个 热 门 研 究 课 题 。 欧 美 学 者 对 组
织 公正感 已经 进行 了 4 0多年 的研 究 , 他们 的研 究结 果表 明 : 组织 公正 感会 极 大 地影 响员 工 的工 作 态度 和工作 行 为 。本 文 较 为 全 面地 介 绍 了组 织 公 正 感
ZHA0 i Ka ,YU e 2 Ch ng
( col f d ct nS i c , aj gN r l n e t, aj g 2 0 9 ) Sh o o uai c n e N ni o i mi N ni , 10 7 E o e n ma U v y n
A src : eerho ra i t n lut eh sbe s f oeta 0y as w i a rersac u- bta t R sac nognz i a s c a enl t o m r h n4 er , hc h sl g ee ho t ao j i a r h a r cm s ei igo eersac e ,h ra i t nlut ersac a l c sdo u n a na a— o e.R v wn nt s er s te gnz i a js c e hi m i yf ue f r u dmet s e h e h o ao i e r s n o no f l pcs sc s w a i tecnt c o ra i t n l ut e et, u ha : h t s h o s u t fognzi a jsc ?Wh op ol aea otognzt nl ut e r ao i yd epec r b u ra i i a jsc ? ao i H w d epef epre t n fares o opo l o t ecpi s i s?Wh t r e et o gnzt n lut e T eeoui ioyo r h m o of n a e f c f ra i i a js c ? h vlt nh t n a s o ao i o sr t s i da di uuedrc o i ed m nt tdb ei igtep s og i t n u ̄ ersa hf m h e n sftr i t n wl b e o s a yrv wn h at ra z i a js c eer r i fl t ei l re e n aol c o
文献述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某领域内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总结与展望和结论。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引言某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该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三、文献综述1. 研究现状近年来,某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不断丰富。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某领域进行了理论探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研究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调查、案例研究等,对某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3)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教育、经济、管理、心理等。
2. 主要成果(1)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某领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2)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某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3)应用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3. 存在问题(1)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
部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落地,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2)研究方法单一。
研究者们在研究过程中过于依赖单一的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
(3)研究团队分散。
研究团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研究资源浪费和重复研究。
4. 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某领域的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研究者们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某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3)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文献述评范文
文献述评范文文献述评是指对某一篇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文献述评时,需要对文献的质量、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在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以一篇关于的文献为例,进行文献述评范文的展示。
文献信息文献名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作者:Philippe Aghion, Benjamin F. Jones, Charles I. Jones发表时间:2017年期刊名称:NBER Working Paper文献概述该文献主要探讨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文献首先介绍了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然后分析了对劳动力市场、生产率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文献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文献质量评估可靠性该文献发表在NBER Working Paper上,该期刊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工作论文系列,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可信度。
此外,文献的作者是来自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经济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
因此,该文献的可靠性较高。
适用性该文献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分析,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生产率和创新等多个方面。
因此,该文献对于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价值该文献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例如,文献指出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应用可能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但也可能会对创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该文献对于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
文献分析优点该文献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分析,涉及到了劳动力市场、生产率和创新等多个方面。
文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对于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述评范文
文献述评范文文献述评是学术研究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要求研究者对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以文献述评为题,对文献述评的写作要点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文献述评的写作要点包括文献的选取、综合分析和评价。
在选取文献时,研究者应该选择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权威可靠的文献,以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科学性。
在综合分析文献时,研究者应该对文献中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实验结果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以便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评价文献时,研究者应该客观公正地对文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指出其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论推断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观点。
其次,文献述评的写作技巧包括论据引用、逻辑推理和观点阐述。
在论据引用方面,研究者应该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从而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逻辑推理方面,研究者应该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对文献中的观点和结论进行合理的推演和推理,以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观点阐述方面,研究者应该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文献述评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文体,它要求研究者对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研究者在写作文献述评时,应该注意文献的选取、综合分析和评价,运用论据引用、逻辑推理和观点阐述等写作技巧,以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和科学性。
希望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述评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
组织公正感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发展脉络述评
组织公正感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发展脉络述评2012年12月25日10:42 来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7期作者:陈忠卫潘莎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3【内容提要】组织公正感理论近4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其侧重点分别是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
本文就组织公正感维度划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组织公正感和组织承诺间关系、组织公正感和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等三大研究焦点问题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预测。
【关键词】组织公正感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公正是人类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的准则和理念。
公正理论的研究始于1965年Adams对结果分配问题的开创性探索。
学术界普遍主张,组织公正、组织公正感是组织中人们对公平的内心感受,也是组织和谐、员工满意感的基本需要[1]。
经过国外学者多年的努力,组织公正感理论研究实现了从以质性研究为主向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主的转变,其应用性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呈现出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同时将其视为研究焦点的局面。
一、组织公正感理论发展的三次浪潮自从Adams(1965)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中阐述了公平的概念以来,组织公正感理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
公平理论是分配公正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公正感理论的奠基石。
Adams认为,公平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获得的报酬(即从组织得到的回报)与自己投入(包括个人拥有的技能、努力、教育、培训、经验等因素)与参照对象相比,若两者比例相当,则会产生一种公平感,若两者比例不相匹配,则又会产生不公平感。
他认为,如果员工感觉存在不公正现象,员工就会采取行动来减少这种不公正感,使其达到自我感知的公正感。
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作为“分配公正”或“结果公正”。
第二次浪潮是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procedural justice)首次是由Thibaut和Walker[2]在研究法律程序问题时提出来的。
社会组织评估文献综述
、
责 信 实施 的 情况 。
语 代替它 ,那便是 “ 民间组织 ” 。在 2 0 0 7年 1 】 月 由民政部 召开 的全 国 社会 组织 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 交流会议上 ,决定 开始采 用 “ 社会组 织” 这个 新的词语代替。在中国 ,社会组织的主体包括 由各 级 民政部 门登 记 注册 的各类 社会 团体 、基金会 和 民办非企 业单 位这 三类 。因此 在下 文 中 ,非营利组织 、民间组织都是设计 组织。 在 《 组织绩效 管理》 一 书 中,资 深管理 学者 马作宽 就不 同类型 组
作用。 四 、我 国 社 会 组 织 评 估 存 在 的 问 题
社会组 织评估的复杂性 , 是 社会组织评估 的内容具有 了多样性 。 我国学者构 建了社会 组织 的评估模 型 ( 邓 国胜 ,2 0 0 1 ),该模 型有 四个 子模 块。第 一个子模块是非营利性 评估 表, 目的在于通过评估使 非 营利组织更 有社会 责任感 以及提 高他们 在社会上 的公 信度。第二个子 模 块是使命 与战略的评估 ,为 了用评估来 调 整组织 的发 展方 向和 前进 战 略。第三 子模块是 项 目评估 ,且的在于通过评估使非 营利组织有更 高的 工作效率 和更高的服务 质量。第 四子模块是组织评估 能力 ,目的是通 过 组 织评估 能力的提高来促使组织来达成使命 。 马作 宽认 为 ,非营利组织 的绩效考 核内容包括 :财务实力评 价 ,即 不仅要看 财务表的信息还有分析业务活动表 中金额 的变动情况 以及规 模 不 同的非 营利组织对 比时排出规模的因素的影响 ;运 营绩效评 价 ,即效 益要更 多体 现的是非经 济效益 、个人 经济效益 和外部性所 产生 的经济 效 应 ;风险评 价 ,即建立在财务 数据的基础上 ,主要 是筹资 、投 资 、资金 运 营中财务 问题 的综合反 映,最终体现在资金 方面,包括 当前 的支付 困 难 和将来 的支付 困 难 ;发 展 潜 力 评 价 ,即非 营 利 组织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社会公正思想文献综述
社会公正思想文献综述社会公正思想文献综述关于社会政策的定义,迄今为止,各国学者仍未统一。
基于社会公正(同“正义”)的视角,吴忠民将社会政策定义为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
①公正与社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正与社会政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公正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公正毕竟只是制度安排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一种基本的规则,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能在现实社会中体现出来。
就社会层面而言,公正必须通过社会政策体系才能具体体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
一、国内关于社会正义的研究(一)关于社会公正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叶万军认为,正义是恰当处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限制、平等与差别、公平与效率等基本价值,平衡个人与社会关系,以使社会和国家秩序化、稳定发展的总体原则和理念。
②正义的核心问题是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平衡问题。
王学俭指出,正义基本上包括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应属于这个道德范畴的如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正义指的就是公正、公平、公道、道义等道德要求,而正义观则是关于正义的观念和理念。
③一些学者则对公平、公正、平等这些相近、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区分。
吴忠民认为,公正和公平的最为重要的区别在于: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而公平则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它所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
文献综述评价范文
文献综述评价范文文献综述是对一定领域内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整理和评价,旨在分析和总结过去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本文将从综述的目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评价。
首先,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梳理研究领域内的相关研究,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综述文献必须具备系统性和全面性,要对该领域内的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其次,文献综述的内容应包括研究领域内主要的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
对于研究议题,综述应包括过去各种观点和理论框架的综合评价,比较其优劣和适用性,并提出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对于研究方法,综述应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其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如果有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和结论,也要在综述中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最后,文献综述的结构应具备层次性和逻辑性。
综述应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应介绍该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明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应梳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展示过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研究方法部分应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评价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部分应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中的创新点和亮点。
讨论部分应对综述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分析和反思,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态。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的评价应包括目的明确、内容全面和结构严谨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揭示研究领域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个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指导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
文献综述审核意见评语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文献综述审核意见评语的例子:
1. 对文献的综合和分析:作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综合和分析,涵盖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
2. 批判性思考:作者在综述中展现了批判性思考,对现有研究的优点、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3. 结构与逻辑:该文献综述结构清晰,逻辑连贯,易于理解。
作者巧妙地组织了各种观点和研究结果,使整篇综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 原创性与贡献:该综述不仅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 写作质量: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语言表达准确。
但可能存在一些小错误,可以进一步检查和修正。
6. 不足之处:虽然综述涵盖了大部分相关文献,但某些最新的研究工作可能没有被包含在内,可以进一步更新。
7. 建议:为了使综述更加完整和具有说服力,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实际案例或实证研究来支撑部分观点。
请注意,这些评语只是示例,可以根据具体的文献综述内容和质量进行调整和修改。
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龙立荣;刘亚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4(12)4
【摘要】从组织公正感的研究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3种组织不公正,即分配不公、程序不公正和互动不公正研究及其效果,特别分析了组织不公正对组织的具体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隐蔽的攻击、退缩行为和公开的攻击。
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学者关于分配不公平方面的研究。
最后,作者指出组织不公正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组织不公正可能本质上不同于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研究存在操作定义狭隘和跨文化障碍,以此为基础描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10页(P584-593)
【关键词】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
【作者】龙立荣;刘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C93
【相关文献】
1.结构研究、组织研究还是行动研究——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述评与前瞻 [J], 吕纳
2.个人与组织契合的影响效果研究述评 [J], 陈秀珍;陈加洲
3.组织不公正与犬儒主义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关系补救的调节作用 [J], 王丽平;张琦
4.组织内部不公正对待与受害者情绪失调:一项周日志研究 [J], 程娟;张文勤
5.员工组织内遭遇不公正对待的调查研究 [J], 郑晓涛;吕荣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公正的文献
关于公正的文献公正一直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维护公平、平等和正义的根本原则。
公正不仅关乎个人行为,更涉及到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以及政府管理。
在公正的框架下,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公正的重要性体现在社会秩序与稳定上。
一个公正的社会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权益和利益。
在公正的体系下,人们会感到被尊重和被关爱,建立起公平的社会关系。
这样的社会环境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公正与公平密不可分。
公正要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人们享有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的机会。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人各有长短之分,得失各不同。
然而,只要大家都在公正的框架下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 公正的实践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弥补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助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公正对于个人发展和幸福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公正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实现人生目标。
公正的社会制度将给予每个人公平的评价和回报,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只有在公正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原则,公正也需要在政府行为中得到体现。
公正的政府具有权力的透明度、法治的原则,高效的服务和责任的行使。
一个公正的政府坚持公正的原则,聆听人民的呼声,为公众福祉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然而,实现公正并非易事。
全社会共同努力起到重要作用。
重建公正需要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意识和素质。
此外,教育也是实现公正的关键。
在教育中培养公正意识和价值观,锻造具备公正行为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将推动公正的实现。
综上所述,公正是社会稳定、公平与个人发展的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公正的社会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并从教育入手培养公正意识,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公正、和谐、进步的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的未来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篇有关组织公正的综述性文献评价
所选的三篇综述性文献分别为:
(1)龙立荣.心理科学进展.公平的启发理论评述. 2004.12(2):447-454
(2)林晓婉,车荣生,张鹏,王蕾.心理科学进展.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
2004.12(2):264-272
(3)林帼儿,陈子光,钟建安.心理科学.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006.29(4):1016-1-18
公平的启发理论评述:
组织公正感包括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等重要的组成要素。
尽管这些公正感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要素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与过去注重这些要素的差异性相反,Lind 看到了这些公正感要素之间的一致性,提出了试图整合这些一致性的公正理论:公正的启发理论。
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含义,如何启发等核心概念,并对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启发理论研究的方向。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为:
(1)引言;
(2)公正的工具价值和关系价值及其联系;
(3)公正感判断的形成过程;
(4)公正感判断的效果;
(5)公正启发理论评价。
收获:阅读完《公正的启发理论的评述》,了解到公正的启发理论之前,更多的是强调组织公正的各要素的差异性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而启发理论强调的是各要素的整合即一致性。
公正的启发理论是由Lind提出的。
本文的参考文献从1988年到2003年。
在引言这样部分中,作者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公正判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被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机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这些研究结果缺乏整合的解释,研究者们习惯性地强调其差异性,相对忽视了这些要素背后的联系。
第二第三部分全面的介绍了启发理论的概念和启发过程。
第四部分,作者也分析了启发理论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算法式策略的科学和精确,启发式策略有不足,但更加现实和有效率。
在第五部分中,作者通过四个问题指出了公正的启发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整体来看,作者在陈述公正的启发理论过程中,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让读者看完之后,能明白此理论的概念,由来,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
程序公正是组织公正的重要成分。
自从Thibaut 和Walker(1975)提出程序公正的概念以后,程序公正被引入了很多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程序公正的内容需要整合统一。
发言权效应和尊重效应讨论了影响程序公正判断的因素,个人利益模型和团体价值模型则分析了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程序公正影响了大量与工作有关的态度和行为,并与分配结果产生了交互作用,其内在机制也在文章中得到了讨论。
文章分为四部分,分别为:(1)程序公正概念的引入、发展和整合;
(2)影响程序公正判断的因素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3)程序公正对态度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4)总结和展望。
收获:阅读完《程序公正及其心理机制》,我几乎得到了我想了解的程序公正的所有东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篇文章的思路跟它的标题一样顺畅严谨,让人清晰明了。
是我了
解了程序公正的归属,概念,由来,影响因素,内在机制,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其与分配公正的交互作用。
展望中,作者提到要考虑中国这一情况中的程序公正。
为未来程序公正在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证明,近几年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考虑中国情境。
程序公正产生与西方,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质化研究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其中。
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组织公平自其产生至今的主要文献,并介绍Colquitt(2001)的组织公平四因素结构(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
文章还讨论了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
最后,文章介绍了组织公平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文章分为五部分,分别为:
(1)引言;
(2)组织公平的构成纬度;
(3)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
(4)今后组织公平的几个研究方向;
(5)结论。
收获:文章进行文献综述,介绍了组织公正重点的研究成果,即四维度结构和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还提出了此领域的研究空白即未来研究方向。
看到文章的第一第四第五部分的标题很清晰,第二第三部分可能有些不解。
文章的引言部分这样叙述:“尽管在组织公平的积极效果方面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力证据,但是我们并不完全清楚人们为何如此在乎他们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DeCremer, 2002)。
更具体地说,是什么动机驱使人们去关注自己在组织中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关于这方面我们目前所知相对较少。
所以,本文的第二部分将介绍组织公平研究中的工具性模型和非工具性模型这两种相对的观点,试图借此解答以上的问题。
”这就明白了第三部分的意图。
第二部分是对比较认可的组织公正维度的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