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翻译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四、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摘要本文引用朱莉安·霍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所提到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进一步从文化吸收的客观角度指出并分析文化翻译中即需要显性翻译也需要隐性翻译。
文中最后还指出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与归化异化的不同之处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显性翻译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化翻译指的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
对于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译者来说,翻译中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因此,文化翻译也引起了翻译界广泛重视。
文化翻译如何译也成为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如今学术界普遍将文化翻译的焦点转移至归化异化之争。
支持归化的认为没有必要把译语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译者应该尽可能克服文化的障碍。
支持异化的则认为翻译应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翻译应该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当然也有提出以某种方式为主,以某种方式为辅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给翻译实践设立清晰可明的标准。
美国当代的翻译学家朱莉安·霍斯(juliane house)把翻译分为两种: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
显性翻译强调显性译文,而不是第二原文。
她指出当始发语文本与始发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并在始发语所属社会中独立存在时就需要用显性翻译,典型文本包括讲演、文学文本等;隐性翻译是指译文在译语中拥有与原文同等地位的翻译,并使原文在译语中获得功能等值。
隐性翻译的原文并不和始发语特有文化紧密联系,因而也不是具体针对某特定原语文化读者,因而它在语用角度上已不是原文的翻译,而是进行了再创造。
但由于隐性翻译不求保留原语文化特质,在翻译中比显性翻译更难处理。
译者须通过译语文化成员的眼睛看待原文本,即采用文化过滤。
其中的道理就像尤金奈达所说a good translation doesn't seem like a translation"(好的翻译看上去不像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浅析英语习语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浅析英语习语翻译作者:李双赢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著名翻译家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详细分析了英语习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根据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从文化层次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探讨英语习语翻译,使译入语读者明白源语习语在语境中的内涵,从而真实传达源语信息,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习语;翻译1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90年代,文化翻译观的倡导者,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与安德烈•勒菲弗尔第一次在二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观的思想,巴斯内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或语篇,而是文化,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2中英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及文化翻译观对其指导意义英语习语受到宗教背景、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的影响,同时还源于《圣经》、《伊索寓言》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典故。
通常提示我们历史、经济、饮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中等等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2.1生存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李金玲,2006)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水,在表示“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各民族的生活繁衍在亚洲大陆,土地对生活至关重要,汉语则用“挥金如土”。
2.2习俗的差异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因此英语中有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而且大都没有贬义。
如 top dog 当权派,a gay dog快乐的人,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使守旧的人接受新事物等。
而在汉语中狗常表示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腿子”等。
2.3宗教信仰的差异源自宗教信仰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作者:王雪甲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
在翻译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和翻译这两个方面着手,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一、引言翻译是信息的一种语际转换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总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能够准确地用译文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这一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和意识形态两个领域,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
根据这个广义的定义,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宗教和语言。
从狭义上来看,文化仅仅指的是精神文明。
三、翻译的定义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然而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都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下面列举两个翻译学者对翻译作出的定义。
玛丽·斯奈尔·霍恩(Mary Snell-Hornby)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单纯的词句转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活动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形式在新的情境下对一个文本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功能、文化以及语言环境下,尽可能接近地保持原文本的各个方面。
”拉尔森(Mildred rson)把翻译定义为“一组具体符号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意义传输。
”根据以上两位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输,而不是语言的传输。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文本解码到另一个文本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Word文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Word文档]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关键字:从文,文化,文化差异,差异,角度,角度看,翻译,翻译中,中情,情感,意义,意义的,丢失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文化的互通自古以来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许多的国内外经典文学被翻译成诸多的版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而由于各国、各地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同,给作品的广域流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这时,就需要将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让其成功被传至世界各地。
同时,世界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除作品中的基本内容外,原著中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境却是极难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
若未能将其间的文化情感与意义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文化界,对于原著作者,却是一项极大的损失。
该文将就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下,对翻译中的情感意义丢失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情感意义S511 A 1672-3791(2017)02(c)-0245-02翻译并不只是向其他语种人群传达表浅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互通与交流,翻译工作也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转换,更深层次的是两种截然不同文化间的互相认识。
在对非本土语言的文化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对该地域的文化、语言、情感、习俗、宗教等均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不使原著中的情感意义表达丢失。
该文主要就中西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背景下,文化作品中的情感流失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具体体现探析中西两地因为地域差异的关系,其文化背景差异甚大,其具体体现包括肤色、语种、生活习惯、文学差异等等。
在语种方面,中西方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所采用的词汇、语言顺序、语法等差异大有不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不可对一项作品采用直译的方式,否则所表达出的意思必然会大相径庭,造成文化笑话。
更有可能因文化差异而对对方传统文化造成误解,从而给两方交流造成障碍,不利于双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开展。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一、翻译的本质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翻译学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和数控轮、等等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从交接学的角度考虑,翻译成了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武锐:《翻译理论探索》)从这一定义可归纳出翻译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一、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二、翻译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三、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Translation is a science.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is a craft.Translation is a skill.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ng.翻译学是科学,因为它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翻译工作者提供“范式”或指南。
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例子:Oliver Twist(Dickens)《雾都孤儿》Hamlet 《王子复仇记》Goldlion 怎么译?Benz 怎么译?(一)译者作为协调者译者作为协调者,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例如:1)鄙人、鄙校、拙文等翻译2)粽子、窝窝头Zhongzi--made of glutinous rice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由玉米或高粱做成的馒头)3) 龙凤呈祥/红烧狮子头(菜名)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二)译者作为阐释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为本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客观环境或目的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述也会有差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反语:在英语翻译中,中西方对于反语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差异。例如,英语 中常用反语来表达讽刺或调侃,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反语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语篇风格
中方英语翻译中,语篇风格 较为严谨、规范,注重逻辑 性和条理性。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 不同,以及语言习惯和表达
方式的差异。
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解释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方式的差异 文化意象传递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文化意象解释的语境与背景 文化意象的转化与再创造
文化意象的转换与重构
直译: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不 进行改动或解释
省略:省略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避免造成歧义或误解
语言习惯
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语言习惯的不同 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 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词汇选择
英语词汇的直接翻译可能不准确
英语翻译中需要考虑到语境和语 气的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词汇含义不 同
词汇运用习惯
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具体事 物
英语中常用动词短语表达复杂概 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表达客观事 实
英语中常用连词短语表达逻辑关 系
句子结构
谓语差异:中文多用无主句, 英文必须出现主语
主语差异:中文多用人称主 语,英文多用物称主语
语序差异:中文多采用时间 顺序,英文多采用逻辑顺序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语篇逻 辑的差异
西方英语翻译中注重形式 逻辑和论证逻辑
中国英语翻译中注重语境 逻辑和修辞逻辑
语篇逻辑差异对中西方文 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 语篇表达方式存在 差异,这主要表现 在句子的结构、语 序和表达习惯上。
添加标题
中文句子结构通常 较为松散,而英文 句子结构则较为严 谨,因此在进行中 英文翻译时,需要 特别注意句子的整 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主语选择:中文习惯使用人称 主语,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使用 物称主语
语序差异:中文句子中修饰成 分通常前置,而英文句子中修 饰成分则常常后置
谓语选择:中文强调谓语与主 语的逻辑关系,而英文则更注 重谓语的形态变化
表达方式:中文句子中常用主 动语态,而英文句子中则常用 被动语态
中西方英语翻译中,句子语气存在差异。 中文句子语气较为委婉,而英文句子语气较为直接。 中文句子语气常常使用虚拟语气和被动语态,而英文句子语气则较少使用。 中文句子语气有时会省略主语,而英文句子语气则必须明确主语。
保留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保留 原文的文化意 象,以传达原 文的深层含义。
0 1
替换原文意象: 在翻译中用另 一种文化意象 替换原文的文 化意象,以更 符合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0 2
补充文化背景: 在翻译中补充 相关的文化背 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文化意 象。
0 3
创新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采用 创新的表达方 式,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文 化意象。
英语中常用抽 象名词表达具
体事物 英语中常事实 英语中常用连 词短语表达逻
辑关系
主语差异:中文多用无主语句,英文必须使用主语 谓语差异:中文多用动词,英文多用名词和介词 语序差异:中文常把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前面,英文则相反 时态和语态差异:中文使用时态和语态不如英文频繁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17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乔蔚薇【摘要】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
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价值标准、宗教信仰、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几个方面的探讨可见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文化差异 语言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什么是翻译。
自从人们的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给翻译下过定义。
关于翻译,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翻译家们对翻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不同的翻译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翻译家对翻译概念的解释也有所不同,这些解释各有千秋,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则比较片面。
如何给翻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受到人们对翻译实践过程的认识的约束。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定义有许多种。
但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载体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2.什么是文化。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
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使语言也具有了某些共性的成分,这使翻译活动成为可能“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又存在着差别,在语言方面表现为词语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这些就是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个性,它给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设置了障碍,正如汉语和英语,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06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中国成熟作品的现有外译进行翻译批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对等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来看,《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翻译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的理解背景,以确保在使用目标语言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时更得当,关注和处理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理论;小说翻译;翻译批评;社会文化负载词;《第七天》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潘若兰 何均洪一、引言文化因素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通过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艺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呼吁下,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迎来了多语言翻译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其中,余华小说的译本虽不是最广泛的,却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地传递原始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翻译专注于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转换与接受,以文化为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通过对特定文化“含义”的阐释,文化翻译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文化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翻译学对语言和功能对等的限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挑战了既有的概念框架,还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
随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英国翻译家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强调语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之中,从而凸显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摘要:自从上世纪90 年代将文化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里以来,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转向。
翻译不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转化。
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策略1 引言21世纪是一个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世纪。
文化交流的背后是商业社会的利益驱动。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妥协是文化交流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
跨文化翻译作为联系两种文化交流的目的,担负着文化传播的职责。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跨文化翻译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能以目标语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
翻译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理解。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翻译都是跨文化的翻译,跨文化翻译指的是从翻译的角度对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并且进行以文化交流和传播为目的的翻译。
作为翻译,我们面对的是外国的文化,这些文化里充满着文化独有的词汇、谚语、俗语等等地道的表达。
这些表达方式的渊源和使用是这些文化固有的。
跨文化交流成功与否,必须要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的程度。
而不同的译员又因为其翻译的目的而对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有人认为译者应该以译出语为目标,有人认为译者应该以译入语中心,这样的争论必然也会使得跨文化的翻译变的多样化,同时也使得翻译的策略往往难以掌握。
[1]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不了解对方文化,翻译出来的只是语言;了解对方文化,才能翻译出符合对方文化需求的文章。
2 跨文化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跨文化角度解读翻译是全面认识和评价翻译的重要途径。
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视角来研究翻译涉及到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2.1思维差异尽管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同一事情会有不同的方法。
普遍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而客观的,而中国人是综合、象征和主观的。
音译外来词化的角度分析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音译外来词化的角度分析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最为敏感,且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其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要正确理解音译外来词,译者必须深谙文化,取字用词需考虑到语言文化传统。
二外来词音译的特点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
音译通常用于姓名、企业、地名和国名等的翻译。
音译词只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不可拆分,否则没有意义。
音译除普遍用于人名、地名的翻译外,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汇、新发明的材料或产品的名称时,因为对所翻译的内容未能完全把握,或因为在译语中找不到与源语相对应的词汇,译者往往采取“音译”的方法将其译出。
音译外来词自古就有如:匈奴(Huna)、佛(buddha)等,它们属于古代的音译外来词;雪茄(cigar)、康拜因(combine)、加仑(gallon)、等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费尔泼赖(fair play公平竞争)、迪斯科(disco)、克隆(Clone)、布丁(Pudding)、耐克(NIKE)、迪斯科(disco)、欧佩克(OPEC)和托福(TOEFL),属于近现代的音译外来词。
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音译使译名在发音的感觉上接近原名,通过保持原名的韵律和声音传达异域风情。
三文化对音译的影响随着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产生了丰富的外来词,而这些新词语在融入目标语的过程中,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音译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翻译外来语时,应与目的语所在国家的风俗文化相适应。
只有这样的翻译才会受到目的语所在国家的欢迎。
如:Ford (福特),福字是中国喜欢的字,认为运气好;“海信,Hisense”源自High sense,意思是“高度灵敏”。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作者:李梦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文章首先从文化翻译观的概念出发,阐述其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具有指导性。
再从文化翻译观映照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在2008-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德译实例,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当下外宣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德译;政府工作报告外宣翻译运用目的语为语言介质翻译外宣材料,使源语国家信息在目的语国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源语宣传主体的意图。
政治文献的翻译作为我国外宣翻译的客体之一,其中的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是外宣翻译的难点所在。
在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亦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特征应得到更多的展示。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外宣德语翻译实例,阐释文化翻译观对政治文化专有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文化翻译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载体。
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杨仕章先生已在其《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中主要就语言语境外的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过程的促进或干预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阐述。
因此,翻译活动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涵盖文化的交流过程。
简单而言,文化翻译观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中所蕴含的许多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是缺失的。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这些信息是值得并需要保留的。
二、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本文根据艾克西拉对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将政治文化专有项视为在源语意识形态、惯用法或使用频率等方面差异于目的语文化,从而具有不同文本地位的源语政治文化中的语言项目。
(一)采用“中国德语”对于政治外宣翻译中具有中国色彩的政治专有项,可按照文化翻译的观点,保留其文化特色,译为“中国德语”。
该提法是笔者从葛传槼先生在1980年首次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转用而来。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内容提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正文】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语言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社会现象,从一种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谚语、思维方式、个人价值观、行为准则等。
从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来看,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基督教的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
由于中西文化源流传统的差异,使得文字转换的过程更加艰难,对译文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人统计过,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至少有200种。
一般说来,文化可分为两类:正式文化和普通文化。
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节日等。
两类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正如刘重德教授所说“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IdiomsTranslationfromCulturalPerspecti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Idioms Transla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s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f which idiom translation takes a great position. Idioms are the fruits of human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culture in return. It is a big concept, which contains set phrases, sayings, proverbs, slangs, colloquialisms and enigmatic folk similes. Idioms come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from history, religion, poetry, literary quotations, daily life, etc. It is the point that idiom covers a rich information of its society and culture that makes the translation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f others, for it requires a better grasp of both the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background of its target language, including its culture, history, religion, society, etc.With a view to having a better master of idioms transla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talk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idiom transl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by the means of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images.This thes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ioms translation,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idiom,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s, formations, categor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makes a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images,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s of idioms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giv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Key words: idioms; idiom translation; culture; technique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进展,两边语言翻译变的愈来愈重要了,而其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把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文化对翻译过程的介入是永恒的。
审美意识、政治倾向、伦理道德等跨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特定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
从翻译的主旨是促进文化交流之观点出发,译作中出现的增删变动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使翻译更好地服务于本族文化,或者是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文化交流。
从发展的眼光看,那些“过于超前,脱离了现实,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内容今天或许要作删节处理,明天在重译时或许可以补上了,因为读者的文化视野开阔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又如,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涉及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文化移植是一致的,而归化则是移植的逆向运动。
从译作的表现形式上看,应当承认,没有哪本译作是绝对归化或绝对异化的结果。
不管译者朝哪个方向努力,其译作总是归化与异化的混合物。
无论怎样归化的译作,它最起码总能反映异民族的风土人情吧,否则它就不足以称得上是翻译。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贾皓冰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1106【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文章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文化翻译技巧,以期在翻译中注意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文化翻译添词音译“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可见文化的范畴很广,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语言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文化与语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必然受文化的影响,被文化所改变。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文化的方方面面会根据当时的文化接受状态以不同的程度作用于翻译过程。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通过语际转换实现的一种互动行为和文化交流,它具有文化、交际、语言等多重属性,译者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
在这个政治经济多极化的世界背景之下,人们积极追求文化多元化,懂得尊重某一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人们不只是简单求同存异,还懂得接受欣赏异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的特色,这是这个时代很大的进步。
因此作为译者,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翻译中的各种因素,尊重读者的知情权。
译文要体现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让本族语的读者真正接触到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熟知两种语言,熟知两种文化,认清文化交流的使命,慎重进行翻译。
比如很多年来,就直译和意译问题人们就一直有争论。
有的认为直译最能忠实于原文,有的认为意译才能体现原文的韵味,也有的译者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
笔者并不想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翻译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笔者提供几种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添词初学翻译的人,大多过于拘泥,既不敢变换词性和句型,更不敢添词减字。
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就不可能逐字翻译。
为了能准确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技巧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前面提到的添词和减词的运用。
笔者在这里主要是从添词的角度以汉译英为例阐述翻译中技巧的运用。
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翻译大师玄奘在翻译从印度取回来的佛经时,常常加几个词,将原本深奥难懂的佛经翻译成我们汉人能诵能记能懂的汉语。
清朝末期的翻译先辈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引后补,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据此,我们知道,添词不是无中生有,画蛇添足,而是有所根据,有其目的。
比如说成语的翻译,首先必须彻底了解成语的含义,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成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添词也只是成语翻译技巧之一,譬如“坐山观虎斗”,如果直译为si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o watch the tigers fight.这样意思不够清楚,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如果换成: watch both sides go for each other 则意思就清楚多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用英语表达出来就是: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这里“needs the support of”是用来解释篱笆和桩的关系,而needs the help of及three other people也是起解释作用的。
再看一例:他对她百依百顺,什么都听她的。
She had him eating out of her hand and obeying her every wish and command.这里“wish and command”是把“什么”具体化了。
二.音译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63收的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活跃的词汇,以充实壮大自己,比如说较常见的音译法和移译法。
由于西方经济和科技的强大,西方文化当前处于强势,有许多先进的科技名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这时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用音译来表示,如:Coca Cola(可口可乐),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 clone(克隆)等。
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到译文中,常见的有:VCD播放机,BP机,X光,KTV包房,IT产业,IP电话等等。
由于汉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很多汉语词汇也进入了西方语言之中。
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kowtow(磕头)、jiaozi(饺子)、toufu(豆腐)、hotpot(火锅)等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英文之中,通过翻译,这些具有异国情调的词汇逐渐为目的语国的人们接受和使用,而且其中一些甚至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些原本只在某一文化中存在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通过翻译不断充实其它民族的语言,并使其他语言形象、生动、有趣。
三.表达的变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会因为历史、地域、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充满了矛盾。
如在You are a lucky dog!中缺乏相应知识背景的人就不会明白“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的意思,在中文中“狗”经常与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像“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思维定式和社会心态,即使对同一事物,也经常会有不同的视角与观点,这一切迫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摆脱原文表层的束缚,在语言转换时对其不同的文化意义及其形象作相应的变通,以符合汉语的文化特点及语言规范。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用不同喻体或方式表达相似概念或语义的现象,譬如: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汉语则说“热锅上的蚂蚁”; 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脑袋)汉语则说“笑掉大牙”,等等。
再比如:“煞风景”若译成to kill the 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 a wet blank”更能为人接受。
“拍马屁”译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当。
再让我们看一段译文: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Uncle said to me smilingly,“We northerners like to sleep on kangs. You’ll have to put up with it. As the proverb goes,“Do as the Romans do.”英美读者读完这个译文,一定会感到惊讶: 这位农村大伯怎么也知道“Do as the Romans do.”这条谚语呢?这里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更好。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互相了解不断地增多,各国的语言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与此同时人们更渴望的是求同存异,在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要求译者表达时能做出相应的变通。
四.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差异对习语产生的影响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
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还积淀在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就来源于《圣经》,例如,old Adam“人类的始祖,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有智慧,极有智慧”, apple of one’s eyes“眼中的瞳人,掌上明珠"。
loaves and fishes“世俗利益,物质利益”,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 “素不相识”。
汉语从佛教中吸取及借用了大量的俗语,而汉民族信奉佛教的人多,与此有关的有“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又如汉语中的一些成语: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均出自神话传说。
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
而英语中也有很多习语源于《荷马史诗》、神话传说及经典名著。
如like a Trojan英勇顽强,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 King stork专制君主、无道暴君,I’m not Hamlet.我决不犹豫。
这些都是在翻译中应当注意的。
五.结束语对文学翻译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译语读者也得到原语文本的艺术享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意境和精神内涵。
译语读者是文学翻译传播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文学翻译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所以不考虑译文读者与译文交流的文学翻译是不现实的,也将是不成功的。
译文的读者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视野与审美要求,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体验的加深,时代的64变迁,译文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会发生变异。
译者面对译文读者,更多地要考虑现时译文读者群体的需求与接受水平,因为现时译文读者和译者共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般更能产生共鸣,译文也更容易被接受,无数优秀译作的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这一点。
翻译的本质在于交流,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
只要不背离原作,同时符合译入语要求,译者可根据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纷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给文化翻译一条出路。
【参考书目】[1] 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 [J]. 中国翻译,2000[2] 孙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吴锋针. 中西文化习俗“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一期[4]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贾皓冰,女,助教,1981年2月生,现任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