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标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作文,别忘了标点符号!

在作文修改指导课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去指导对内容的修改,却忽视了对标点符号运用的关注,致使学生长期存在着标点符号运用的问题。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这个问题,而且需要对标点符号的掌握进行专门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较好地运用标点符号。

一、重视指导明确目标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而标点符号的运用又是老师和学生普遍头痛的问题。面对这个头痛的问题,有的老师选择回避,有的老师选择轻描淡写,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进行专题课指导,为孩子们化解这个难题。

第一,了解分类。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标号是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小学常用的标号一般占两格,点号是表示语句停顿的长短和语气的符号,通常占一格。小学阶段常用的标号有:引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等;常用的点号有: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分号等。

第二,细致练习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写法。如:逗号:实心的小圆点,带一个小尾巴。句号:空心的小圆圈。冒号:实心的两个上下重叠的小圆点。引号:前引号像数字66,后引号像数字99,写的顺序也是按照数字的运笔顺序,不过是实心的。省略号:6个连续的实心小圆点。破折号:一根占两格的直线等。

第三,学习标点的占格。把田字格分成为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一般情况下写在左下格正中的常用点号有:逗号、句号、冒号、分号、顿号;一般情况下写在右上格正中的常用标号有:引号;写在竖中线的常用标点:感叹号、问号、书名号;写在横中线上的常用标点:省略号、破折号。

第四,学习特殊用法。如:点号不能出现在文章每一行的第一格;标号的前半部分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部分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不能出现在一行的开头;当一排的最后一格是文字,又需要打点号时,则和最后这个字合占一格等。

只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学习,才能让学生重视和正确书写与运用标点符号。

二、合作探究亲身发现

标点符号的教学最常见的是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一般的做法是老师列举出常用的标点符号,让学生记住,或者让学生抄抄带标点的句子,这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一堂作文修改课上,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一行开头标点符号的占格,我先让学生记录了自己习作里错误的种类和次数,然后让学生们上台总结。接着,我说:“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请以2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下书里一行开头的标点符号都有哪些?”学生们纷然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开始汇报他们的发现。一位学生说:“我们小组发现在×页、×页和×页一行开头用了前引号。”“很好!你们不仅认真寻找了,还进行了总结。”我在黑板上记录了下来。那位学生高兴地坐下了。另一位学生生说:“我们发现×页一行开头用了书名号。”我点了点头。一生高举着小手争着说:“我们发现×页和×页一行开头用了省略号。”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们小组还发现×页一行开头用了破折号。”我微笑着不停地点头,记录下了他们的收获,其余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发出一片遗憾的叹息声。

我再神秘地轻声说:“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没有?”孩子们盯着黑板观察、思考着。突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惊喜地说道:“它们都是占两格的标点符号!”老师又说:“那为什么他们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而其他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等不能呢?”孩子们顿时交头接耳,热闹起来。一个高个子的学生站起来了,说:“我们小组认为,因为它们占了两

格,有的还分前部分和后部分,所以在书写时不能分开,要在一行。”“一定是这样吗?”一学生说:“我要做补充——如果他们的前半部分要写在上一行的最后一格时,才是这样。”我又说:“那我们上一行最后一格已经写了字,还要打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等该怎么办呢?”生齐答:“只能挤着写在这个格子里。”“同意吗?我们来一起做一个总结。”学生们把刚才的发现连起来说了一遍。

我又在黑板上按小字本的格式画出方格子,并写出了5句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占格的例句,让学生认真地抄写在小字本上。

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数十篇文章,让学生同桌合作、发现、探究、总结,既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又让学生学得主动,对自己的发现充满了自信和喜悦。学生不仅发现了只有标号才能出现在第一行的开头,点号不能出现,而且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这些都是自己亲身发现、思考、总结出来的,这些知识的印记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的痕迹一定会更加深刻、持久。学生学得更有效,教师教得更轻松,其实,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师》。题图源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