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运河。

这条运河因朝代不同,名称也不断变更。

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

这条运河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鸿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交流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它就是综合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就是鸿沟的关键组成部分。

惠济区处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繁盛,天然湖泽辽阔原产,就是鸿沟的起点,也就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造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

大梁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敖山(广武山)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

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

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

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1水运交通网。

鸿沟运河的开通,发展了交通,相应地刺激了商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

《盐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

”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进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即为后来的秦始皇)派遣大将王贲攻踢魏国,在惹来黄河进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扯开小豁口,滚滚的黄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到严重破坏。

秦国利用水战,轻而易举地攻灭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隋朝历史】安徽泗县发掘出隋唐大运河北堤坝

【隋朝历史】安徽泗县发掘出隋唐大运河北堤坝

【隋朝历史】安徽泗县发掘出隋唐大运河北堤坝
2021年04月15日 09:23 来源:中安在线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在对泗县一处汉代至唐宋的古遗址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此堤坝的发现将隋唐大运河现存古河道向北延伸了7.5米。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负责人任一龙介绍,该遗址位于泗县长沟镇刘圩村,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3月1日开始,他们对这里的一处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4月10日遗址发掘结束。

此次共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

发掘中,他们不仅发现包括陶器、瓷器、骨器以及铜器在内的65件文物,而且他们还发现不少当年人们生活遗留下来的遗迹,如古墓葬、灰坑、柱洞和古水沟等。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激动的是此次发掘中他们不仅首次在泗县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而且该堤坝的发现还将现存古河道向北推进了7.5米。

另外,考古人员在古河道的边上还发现了大量人为踩踏的痕迹,这些遗迹的发现,说明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已经相当繁盛。

据了解,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泗县境内长约25公里。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逐渐萧条。

至明代中期,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

2021年12月,我国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次出土的遗址对于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记者王素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对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进行浅析,并探讨遗产保护的策略。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达到全盛,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

而通济渠则是大运河的支流之一,在宋代至明代达到繁荣时期。

通济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全长220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代运河渠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大运河通济渠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从济南引水,通过调水设施灌溉田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渠道两岸还遗留有许多古代的引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包括水闸、水门、桥梁等,这些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遗产,对研究古代水利和农业生产方式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上交通线路。

作为大运河的支流,通济渠是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通济渠两岸还分布有许多古代的港口、码头和城市遗址,这些是古代交通文化的重要见证。

大运河通济渠沿线还分布有许多文物古迹,如寺庙、古桥、碑刻等,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科学考古和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

对大运河通济渠沿线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进行科学调查和保护,建立详细的文物档案和遗址数据库,为后续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立法和管理,健全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大运河通济渠遗产的专项管理,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健全的遗产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遗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中运河宿迁段的交通发展史

中运河宿迁段的交通发展史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栏目主持:徐立刚
大运河印记
Imprints of the Grant Canal
Hale Waihona Puke 2019.12 档建与案设
宿迁历史上以小型木帆船摆渡客运。清光绪三十 四年(1908)招商内河轮船公司开辟清江浦至宿迁县窑 湾的中运河航线,宿迁首次出现机器动力船舶。11 月 10 日,正阳关商务总会开辟正阳关至淮阴淮河客运航 线,农历每月二、五、八、十日由正阳关启航,翌日抵双 沟镇停靠载客。1921 年前后,有商人从江南租 1 艘小 轮船,开宿(宿迁)杨(淮阴杨庄)班,往返于淮阴杨庄— 泗阳—宿迁窑湾之间,隔日 1 班,不久即停班。1929 年,通运轮船公司购备小轮船和拖船各 2 艘,逐日开宿 杨班。1930 年,淮北、利江两轮船公司在宿迁设局,利 江备有 2 轮 2 拖,淮北备有 1 轮 1 拖,也在宿杨航道经 营。三家轮船公司共有 5 条小轮船,每日由淮阴—泗 阳—宿迁,相互竞争。客船票由每张 3—4 角降至 2 角, 甚至免收船费,并发给乘客一条毛巾和一顿中餐。最 后,通运公司获胜,组织联营。1938 年 11 月,日军入 侵,所有公司轮船均开回苏南,轮运业告停。1949 年, 清江新华水陆转运公司“有声 3 号”轮于中运河营业, 杨庄—泗阳—宿迁客运恢复。1950 年 9 月,蚌埠始发 至双沟航班,1 日对开。1951 年,泗阳县城众兴镇始设 轮船站,镇江至宿迁途经泗阳,日开两班。宿迁县于 1951 年成立公营东升轮船公司,经营水路客运。每日 两班分别开往邳县运河镇和淮阴。1952 年,该轮船公 司纳入国营,设立国营宿迁轮船营业站,由淮阴轮船公 司领导。因陆路交通尚不发达,航运乘客逐年增多。 1955 年在宿迁县境内皂河增设轮船代理店,并在支河 口建立代办站,在宿迁、皂河之间的叉河上经营客运。 1959 年 4 月,淮阴专区航运局拨给泗洪县 267 号客轮 1 艘,成为泗洪县内拥有的第一艘轮船。1969 年后,随着 陆路客运的发展,水路客运逐渐衰弱。至 1990 年,宿 迁轮船营业站撤销,各旅客码头随之废除,境内水路客 运历史结束。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摘要: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与地位1.泗阳大运河简介2.在我国大运河体系中的地位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与生态环境1.地理分布与走向2.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意义1.历史文化遗产2.经济发展与产业带动四、泗阳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规划1.保护与开发并重2.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正文:泗阳大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泗阳县,是我国大运河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连接了长江和淮河,为我国古代水路交通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与地位泗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是吴国的水利工程。

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和拓展,成为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更是成为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

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与生态环境泗阳大运河从北向南贯穿泗阳县,总长约30公里。

沿途生态环境优美,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泗阳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确保了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意义泗阳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桥、古街、古驿站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外,大运河的开发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如今,泗阳县依托大运河资源,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地区经济水平。

四、泗阳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规划泗阳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致力于将泗阳大运河打造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区域。

泗县旅游攻略

泗县旅游攻略

泗县旅游全攻略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泗县,您想知道泗县有哪些景点吗?下面就让我来带着大家共同开启美好的旅程吧!第一站屏山镇景点。

1、屏山,从泗县县城出发,沿着104国道向北10公里,就到了屏山。

屏山上林木葱云,景色宜人,屏山夕照是古泗州八景之一。

南侧可以进入山洞,洞内冬暖夏凉,长达几公里,需持强光手电进入。

东南山坡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巨型棠梨古树,树下是一家美味实惠的农家乐餐馆。

2、蟠龙山。

蟠龙山俗称老山,位于泗县正北约15公里处,从屏山街十字路口直插正东五公里即可到达。

蟠龙山虽然是座不大的山峰,却拥有多个奇妙景观和神话传说。

最著名的景观是一溜呈条状裸露的山石,石头上遍布着龙鳞一样的花纹,从西侧的山顶部环绕着山腰延伸而下,就像一条蟠龙。

故名蟠龙山。

龙鳞石在被白雪覆盖、积雪即将融化时景致最为壮观,被称为“蟠龙积雪”,是著名的“虹乡八景”之一。

蟠龙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天宝观,原本建有99间半的寺庙建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陆续损毁。

现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寺庙遗址和残碑等。

几年前,一些佛教徒和本地名流商贾捐款修建了3间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大殿,每天香火不断。

大殿前矗立着两个被附近村民保护收藏下来的千年石狮子。

让游人能够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文化气息。

蟠龙山东侧山腰处有块巨石,石头上有一个天然水井,直径约一尺,这眼水井内的山泉水常年不干。

附近人们都说这是眼神仙井,传说水母娘娘兴洪水淹没了泗州城,被张果老奉玉帝旨意捉拿住之后,便将其投进了这眼井中。

据说喝了这眼井中的水,可以治愈百病,经常有人到这里取水回家给病患者饮用。

在神仙井边上有几个清晰的驴蹄印,据说是张果老的坐骑小神驴留下的。

在蟠龙山南面山坡处,生长着一棵千年白果树,据说很有神通,许多人慕名前来焚香跪拜祈求平安。

在蟠龙山东南山脚下有一座古墓,里面埋葬着曾经的天宝观方丈陈道玄。

传说陈道玄原本是镇江的一个大财主,在役使伙计耕田时,玉皇大帝乔装下界,自称张大地,卖了一匹马给他,并称自己住在虹县(泗县古称)蟠龙山。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建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通济渠的建造,不仅给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地理情况大运河通济渠位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太行山脉的大范围高原区,纵贯穿河南省嵩山之巅,最终注入山东泰山的东平湖。

通济渠全长约371公里,纵横南北,跨越了中国北方平原的各个地区。

通济渠的源头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又称济源渠,由此得名。

通济渠穿越的地区有陆浑、修武、卫氏、鄢陵、禹王、济源、汝南、微山、邹县等地。

通济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建于公元前636年至前627年之间,是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

通济渠之所以得以建设,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灌溉问题,才建设了这条灌溉渠道。

通济渠也因此成为了山东、河南地区的灌溉和水运的重要通道。

通济渠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工程的杰作:通济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

通济渠的建设不仅是当时水利工程的一大成就,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通济渠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山东、河南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通济渠成为了当时南北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3.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保障:通济渠的建设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济渠的建设使得周王朝得以长期稳定,并继续统一中原地区。

三、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保护策略通济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保护通济渠的历史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通济渠的遗产保护策略:1. 加大对通济渠的保护投入:加大对通济渠的文物保护投入,对通济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及时修复一些出现问题的地方。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申遗全过程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申遗全过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
(山阳)
上争霸,筑邗城(扬州) ,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 运河邗沟。 《隋书〃炀帝上》:“大 业元年,发淮南诸郡丁夫 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 淮水至于扬子江,三百余 里,水面阔四十步。”隋 朝运河在此基础之上疏浚 的。这是中国最早见于明 确记载的运河
(邗城)(江都)
广通渠中国唯一东西走向的运河
梦华录〃河道》。
1950年底,新濉河
(下图)在水口魏 取代了古汴河,过 泗洪入洪泽湖。 新濉河全长43 公 里,横贯我县中部 ,该河上为就港河 (荀沟、犁沟), 中部八里桥至水口 魏为平地开挖,下 为1950年,十月成 立治淮总队,开挖 新濉河,至次年午 季前竣工(《水利 志》P96)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安徽〃泗县
泗县运河东运口风光
中国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浙东大运河 总长3200公里,沿 线涉及8省35座城市
此次申遗共包括58 个遗产点,27处河 段
隋唐大运河
虹县
1、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 元年即公元605年,先后开凿了 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共四段。 2、大运河全长约2500公里,白寿彝 2012年版《中国通史纲要》几百万万民工 耗时6年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 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 杭北到涿郡。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 货悉由此路而进,”(南唐进士) 宋· 张洎。可见当时漕运的繁忙, 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韩愈说,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 九”。
北京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使中原文化 北方草原游牧繁化。 五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生成、(民族融合)巩 固和壮大。 大运河开凿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 世,奠定开元盛世。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走近运河,感悟运河历史。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总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35座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13世纪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2700多公里,距今1400多年。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构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齐名。

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北京),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通济渠肇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全长650公里,是隋炀帝时代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超前规划思想和超凡建造技艺的重要河段。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足以说明当时漕运的繁忙和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命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造成黄河改道,从而揭开了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序幕,通济渠逐渐湮没。

通济渠泗县段通济渠故道由灵璧县虞姬墓入虹(泗县),经泗城横穿全境,长47公里,史载“波流平缓,两岸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

现存有水故道28.1公里,当地称汴河,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有水河道之一。

其中泗城向东至曹苗十里井庄的6公里河道,宽42—45米,深2—3米,民众自古滨水而居,村庄连成一线,称“十里长庄”。

十里井向东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19公里与老濉河河道重合,东流经青阳镇折向东南,入洪泽湖。

阐释运河,展示运河积淀。

考古成果、民间收藏、出土文物是对泗县段运河原真性、稀缺性最好的阐释;是对泗县运河文化历史积淀最好的证明。

【史志讲坛】汴河:北宋建国之本

【史志讲坛】汴河:北宋建国之本

【史志讲坛】汴河:北宋建国之本汴河的前世今生不久前,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其内容包括水利设施遗址,而开封“城摞城”奇观证明,隋唐的汴州和北宋的东京早已淹埋于地下,流经这里的汴河也随之在地下沉睡。

今天,汴河在开封的一些地段已经探明,加上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大遗址保护,我们应当说说关于汴河的事了,并有必要提出“汴河文化”这一概念。

汴河,也称汴水、汴渠。

依据现有史料,它的历史还得从鸿沟说起。

汴河的上流为古荥渎,受黄河水,又称南济,自河南荥阳东流至山东菏泽,在荥阳的一段称蒗荡渠,又称狼汤渠、莨荡渠等,这就是战国至秦汉间的鸿沟,也就是楚汉战争中划界的地方。

这蒗荡渠东流在河南还有两段,一为官渡水,再东流至大梁城北就是阴沟,又称河沟、汳水,也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的“河沟”。

战国以来,蒗荡渠即为中原水道交通干流,魏晋以后开封以下改称蔡水,以上改称汴水。

因此可以说古荥渎在河南境内的一段就是古汴河,而今早已湮废。

汴河故道有两个:一为古汴河故道,由今河南郑州、开封、商丘,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已湮废。

二是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也即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的东段,由前故道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改东南流,经安徽宿州、灵璧、泗县,入淮河。

隋炀帝幸江都,唐宋漕运东南物资入京师皆由此道,唐代汴州城也因通济渠的开通而获得重大发展,成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继站和中原经济都会,“舟车辐辏,人庶浩繁”,所以《全唐文》有“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之说。

诗人王建的“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刘禹锡的“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等诗句均表达了唐代汴州城的繁荣。

北宋时期,汴河乃国脉所系,其地位更加重要,此是后话。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降低,加上战争破坏,黄河、淮河水患淤塞而又缺少治理,通济渠也因而逐渐荒废,仅安徽泗县尚有汴水断渠,为现在保持最完整的通济渠遗址,因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2.27•【文号】文物保函〔2018〕1588号•【施行日期】2018.1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1588号安徽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涉及大运河泗县段的请示》(皖文物保〔2018〕9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在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

一、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进一步明确拟建项目与大运河保护保护区划的位置关系,并就相关管理规定做出符合性说明。

桥墩选址应合理避让大运河堤岸及相关文物遗存。

(二)应科学估算交通流量,整合拟建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的通行功能。

优化相关设计,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适当缩减桥梁规模和桥面宽度;弱化桥梁外观造型和色彩,不宜采用仿古装饰性设计。

(三)应细化旧桥拆除和新桥建设的施工方案,避免旧桥拆除对运河造成破坏,完善监测措施,制订应急预案,补充生态环境、景观风貌等保护要求、污染物处置措施以及施工后期的场地清理和环境修复措施。

(四)应补充拟建项目周边的大运河标识及展示设施设计。

(五)应进一步校核方案文本和图纸,更正错误信息。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组织研究,提出调整方案。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27日。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摘要:
1.泗阳大运河的概述
2.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4.泗阳大运河段落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正文:
泗阳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道。

它起于北京,贯穿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最终汇入长江,全长约1797 公里。

泗阳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见证了我国古代的繁荣和昌盛。

泗阳大运河段落,位于江苏省泗阳县,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大运河河宽水深,水流平稳,是运输的重要通道。

同时,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地理位置独特,连接了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南宋的黄河改道、明朝的京杭大运河修建等。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如明朝的著名文学家杨慎、清朝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等。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泗阳大运河段落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取代,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也日渐式微。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大运
河申遗等。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大运河、传承大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泗阳大运河段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运河。

这条运河因朝代不同,名称也不断变更。

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

这条运河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它是综合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是鸿沟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济区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发达,天然湖泽广袤分布,是鸿沟的起点,也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造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

大梁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敖山(广武山)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

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

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

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运河的开通,发展了交通,相应地刺激了商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

《盐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

”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进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在引黄河入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扒开大豁口,汹涌的黄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严重破坏。

秦国利用水战,轻易地灭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讲解词

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讲解词

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讲解词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解说词一、总体概况泗县博物馆位于县政府广场南侧,为三层建筑。

建筑面积6254平方米。

一层为大厅、画像石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为泗县古代历史文明陈列;三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泗州戏介绍和中国古鞋博物馆。

泗县博物馆建于2008年,2015年开始布展,它是一个集文物收藏、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二、馆内展陈情况介绍一楼:画像石及重要碑刻展区主要展示1997年泗县屏山镇洼张山汉墓和2013年大庄镇街南村汉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和泗县历史上遗留下来及近年出土的重要碑刻。

洼张山位于泗县屏山镇沟赵村。

1997年12月沟赵村农民赵光怀在洼张山西南坡拓荒时发现一根刻有花纹的石梁,疑是古墓,就电话报告县文物所,县文物所逐级上报到地区、省文物局。

省文物局派员现场勘查并进行抢救性发掘。

古墓坐西面东长14米,由墓道、前室、天井和墓室组成,砖石结构、拱形墓顶已坍塌,被盗。

只发现少量陶器、鎏金铜器、漆器残片,墓主骸骨已腐朽、移位、性别难辨。

出土画像石62块,经专家认定该墓葬于东汉时期,墓主为列侯贵族或大官僚,具体姓名身份无法考证。

当地称洼张山为秦山,山西有村庄名叫秦圩子,该村并无秦姓。

民间传说该墓为小秦王墓,当是汉代秦王。

至于是哪代秦王,无法考证,当地传说恐绝非空穴来风。

该墓出土的六十二块画像石,内容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兵器等。

图案有车马图、狩猎图、劳作图、瑞兽图、迎宾图、铺首衔环图、(1.铺首衔环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青铜器以及画像石、墓门及棺椁上均有出现。

2.铺首所衔之环为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扣门的。

)朝拜图、百戏图、密戏图、歌舞娱乐图等等。

画像石尺幅巨大、数量多、全国少见。

从工艺上看,每块石头都打磨光滑,雕刻精细。

有浅浮雕、阴线雕,线条流畅,人物、动物姿态纷呈、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

大庄汉墓为西汉晚期墓葬。

出土于2013年底,位置在大庄镇街南村南200米处,出土画像石现存6块,为墓葬外廓。

运河石碑考证

运河石碑考证

泗县运河出土漕运残碑初考安徽泗县〃卢灿明关键词:漕运、残碑、运河、申遗内容摘要: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出土漕运残碑,初步判断是1667年—1777年时间段的清代碑,是当时虹县县令遵奉上谕按规定征收漕米及貼银而立奉训碑,昭告百姓,警示官吏。

此碑出土为提高泗县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2013年3月2日上午,在安徽泗县城关镇康梁村王园庄隋唐运河段(东二环路桥东侧)整治清淤过程中,施工作人员于河底淤泥中发现虹县漕粮征兑残碑。

残碑系青石材质,表面光滑,背部有建筑灰浆残留,碑上下部分断面时间较早,左侧断面痕迹较新。

碑高36厘米,宽41厘米,厚度9厘米,文字竖排。

碑有标题1列、正文12列,约108字,正文每列文字头尾均残缺不全。

现根据仅有碑文考证其年代和碑刻主旨,不揣浅陋,与大家商榷。

标题。

虹县遵奉 第一列。

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子。

第二列。

再行申严征兑漕粮陋例。

第三列。

两米五石责令州县官。

第四列。

官役卫所弁丁悍然罔畏。

第五列。

印小画会出通关淋尖。

第六列。

种需索不一而足大为。

第七列。

兑粮水次并檄监兑厅。

第八列。

本色漕米征收及。

第九列。

兑厅官严禁外合再节。

第十列。

务照勒石永禁恪遵官。

第十一列。

民交兑致滋横索自然。

第十二列。

勒索陋规并。

一、碑文时间上下限初考1、碑文标题‚虹县遵奉‛,初判断碑文时间下限为1777年。

‚虹‛为残字,与第二字‚县‛连读可断为‚虹‛字,虹县建臵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泗虹合志》有‚析夏丘臵虹县‛的记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县裁归泗,为虹乡‛①,虹县降为虹乡。

1777年虹县不在,也就不能再称呼‚虹县尊奉‛2、正文第一列‚。

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子。

‛初判断碑文时间上限为1667年。

既然是等处地方,那么‚凤‛应指凤阳府,凤阳府的出现应在明朝之后。

‚凤阳府元濠州,属安丰路。

太祖元年升为临濠府。

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七年八月曰凤阳府‛。

‚领州五,县十三‛。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介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而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则是指泗阳地区大运河的独特风景和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文化底蕴以及旅游价值。

历史背景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数次修建和扩建,成为连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道。

泗阳地区位于大运河的南段,历史上曾是大运河运输的重要节点。

在古代,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是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地理特点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地处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

这一段的大运河河道宽阔,两岸树木葱茏,河水清澈见底。

大运河两岸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如古桥、古堤、古亭等,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文化底蕴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这里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清代的古桥、明代的古亭等,这些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美和精湛工艺。

其次,这里还保存了许多古代文物,如石刻、碑文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泗阳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泗阳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赛龙舟、放纸鸢等,这些活动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旅游价值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首先,这里的自然景观优美宜人,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其次,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此外,泗阳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如大运河文化节、民俗游园会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保护与发展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泗阳加强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巡查和监管。

同时,泗阳还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了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

结论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泗阳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摘要: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四、泗阳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正文:泗阳大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泗阳县,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构成了古代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泗阳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为了抵御楚国的侵略,开凿了邗沟。

而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邗沟逐渐演变成了大运河的一部分。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下令拓宽和疏通邗沟,使之成为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黄金水道,这就是今天泗阳大运河的前身。

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泗阳大运河从北向南贯穿泗阳县,全长约30公里。

河道的宽度在100-200米之间,河床的平均深度约为7米。

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是水流平缓,河面开阔,为古代水上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泗阳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以及众多的古桥、古街、古村落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水上运输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干。

此外,泗阳大运河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廊道,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泗阳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同时,还在泗阳大运河沿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大运河文化艺术节、运河马拉松等,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总之,泗阳大运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摘要:
1.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
2.泗阳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泗阳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4.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5.泗阳大运河的旅游资源
正文:
泗阳大运河,位于我国江苏省泗阳县,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泗阳大运河的地理位置独特,北起泗阳县城,南至洪泽湖,全长约60 公里。

其特点是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适合航运。

大运河的通畅,使得泗阳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南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泗阳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优美,河岸两侧绿树成荫,水质清澈,生物多样性丰富。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大运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深厚。

它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古汴河遗址、洪泽湖古堰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泗阳大运河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运河沿线的景色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泗阳县的知名度,也对
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泗阳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具有重要历史、地理、生态、文化价值的河流,也是一条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旅游线路。

通济渠

通济渠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通济渠(16张)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 程。
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迁都 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
公元前360年,魏国曾在黄河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西)间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 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
干流情况
干流情况
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自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流经现今3个省6个市20个县 区,全长650公里。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市、虞城、夏 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 、宿州、灵璧、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无论从规模、长度或从地理位置上讲、 通济渠在整个大运河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通济渠在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
公元前339年,魏国又从大梁城的北部开凿大沟引圃田水灌溉农田,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鸿沟的主 干,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今荥阳县(今郑州市荥阳)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向东 南再经过陈都宛丘(今淮阳县),向南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河。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从大梁东流 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注入泗水;睢水从大梁以南自鸿沟分出东流,经过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经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江苏睢宁县以北,注入泗水;濊水也在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经过蕲(今 安徽省宿州南)而流入淮水。这样以大梁为中心,就构成了济、汝、淮、泗之间的水运交通。大梁凭借优越的水 利交通条件,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诸侯辐辏”的魏国国都。
开凿背景
开凿背景
通济渠黄河和淮河之间的水运,战国时已为鸿沟所沟通。西汉以后,这条运道便逐渐被汴渠(即汳水)所代 替。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又进一步对汴渠进行了整修和局部改建。隋炀帝在此基础上于大业元年(公元六 零五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注:《资治通鉴·隋纪四》卷一八零。通济渠是 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二段凿成:一段自今河南洛阳县西的隋帝宫殿“西苑”开始,引谷、洛二水达于 河,大概循着东汉张纯所开阳渠的故道,由偃师至巩县的洛口入黄河;另一段自河南的板渚(今河南荥阳县汜水 镇东北三十五里),引黄河水经荥阳、开封间与汴水合流,又至今杞县以西与汴水分流,折向东南,经今商丘、 永城、宿州、灵璧县、泗县、泗洪县,在盱眙之北入淮水。通济渠在今商丘以下趋向东南,直接入淮,这是与东 汉的汴渠入泗不同的。因旧漕渠自今徐州以,下,流经泗水。由于泗水河道弯曲,又有徐州洪和吕梁洪之险,所 以通济渠改行新道,撇开徐州以下的泗水迳直入淮。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③[注:《资治通鉴·隋纪四》卷一八零。]同时还进一步疏浚了山阳渎。通济渠和山阳渎共长二千余里,渠广四 十步,两岸筑御道,并种了柳树,既可护岸,又可给牵船人遮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段运河在今天泗县黑塘镇仍留有遗迹,当地有唐河和 凄河,传说就是因开凿次段运河死的人太多,于是就叫凄河。 原因很简单,此段途径泗县朱山、马场山、峰山山西东侧, 地下岩石多为坚硬石英岩矿藏,开凿困难,代价太大,最后 失败告终。现在的唐沟和凄河宽不过 3 米,已成为排水沟。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太子宾客通州刺史刘晏主 漕政,实行“分段漕运法”,即“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 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 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新唐书·志·食货》。正常运转近六十年。由于藩镇割据 愈演愈烈,唐王朝为加强汴河控制,于元和 4 年(公元 809 年)将符离县埇桥镇升格为宿州,强化大运河要冲地位。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到唐代开元二十七 (公元 739 年),隋代通济渠路线投入使用已经 134 年,其 河道安澜,体现了河道路线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历史文献记 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唐代河道专家曾 因“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试图进一步改造通济渠
huàn
入淮口的泗县尾闾河段,朝廷派钦差大臣采访使齐澣开凿 18 里新河道,“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北十八合于淮,不逾时, 毕功”。但是这条新渠“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费, 却由旧河”,漕运路线,不得不恢复原有通济渠路线。唐代 泗县境内的“广济新渠”改造工程,在历史上留下了失败的 记录,这一工程从反面检验了隋代“通济渠”路线的正确性。 杜佑《通典·食货 10 漕运》。需要补充的是,当时没有泗 洪县,虹县的舆图包括泗洪灵璧。
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粮食既皆不足,折欠因此而 生。又江南百姓,不习河水,皆转雇河师水手,更为损费(重 为劳费)。伏见国家旧法,往代成规,择制便宜,以垂长久。 河口元(原来)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于仓内便贮。 巩县置洛口仓,船从黄河不入洛水,即于仓内安置。爰(yuan 于是、何处)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 节级取便(转运),例皆如此。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则且 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欠耗”。裴耀卿的建议为后来刘晏 的分段漕运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开皇七年(公元 587 年)宇文恺奉命主持修建“汴口堰”, 这是通济渠运河的渠首工程,位于河阴县“西二十里”。隋 文帝派遣大将“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 引黄河水 入汴水,增加汴水流量。梁睿实施并且完成了“汴口堰”工 程,后人为了表示纪念,把“汴口堰”称之为“梁公堰”。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 605 年,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 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 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 水入泗,达于淮”“大业元年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 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广四十步(约 67 米),渠旁皆 筑御道,树以柳”(《隋记》《资治通鉴·隋纪》)蔚为壮 观。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 通的大动脉。
北宋晚期,宋徽宗(1101-1125)“花石纲”侵占河道, 漕运减少。“靖康而后,汴河上流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 至百步者。塞久不合,干涸月余,纲运不通,南京(商丘) 及京师皆乏粮。”《宋史·河渠志卷九四》。
“繁华梦断两桥空,为有悠悠汴水東”(虹桥、埇桥, 《清明上河图》)
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冬天,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 南下,命东京(今开封)守留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 (《金史·河渠志》),造成黄河改道,自济水、淮水入黄
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有说通济渠 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 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 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特别是中唐以 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斌中心。 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运河在繁荣江 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女人穿着花肚兜,男人拉纤脸朝后” ——泗县运河·民谣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玄宗问宣州刺史裴耀卿 漕运事宜:“缘水陆遥远,转运艰辛,…本州正月二月上道, 至扬州入斗门(堤堰的闸门),即逢水浅,已有阻碍,须停 留一月以上。三月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多属汴河干浅, 又船运停留。至六月七月后,始至河口,即逢黄河水涨,不 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计从江南
咸通 9 年(公元 868 年)戎守桂林的徐州兵马在庞勋带 领下叛乱,沿途占领泗县、宿州、淮北,漕驿断绝。不久黄 巢起义,大运河漕路阻断。先后有 150 年废弃时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 唐·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五代时期,“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 《资治通鉴 292,,后周记 3》。“运道久梗,葭苇埂塞”《十 国春秋》。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上谋击唐,先命武宁 节度使武行徳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以通漕运。” “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汴水故堤疏导之,东至泗 上(指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 “浚汴口,导河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 鉴·294·后周记 5》。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二月庚辰, 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旧五代史 119, 周世宗记 6》。后周世宗柴荣在位 5 年,平定中原后,先后 三征淮南、尽复江北大地,把晚唐及五代初即形成的中原与
诸侯在东部以江淮为界的版图,扩大到以长江为界,首开了 向南统一国土的先河。五代十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谋统一就 要疏浚汴渠。
宋都大梁…(经汴水)“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 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 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 为重”。
淳化二年(公元 991 年)六月,汴渠在汴京附近的俊仪县 决口,宋太宗亲自督工堵塞。朝廷重臣也跟着皇帝的后面, 弄得泥泞沾衣。太宗不胜感慨地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 张方平曾对汴渠的作用作了简要的概括:“今日之势,国依 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目之本,非 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注:《长编》卷二六九]。
通济渠泗县段的历史沿革
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古老的文明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皮日休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 46 个项目。 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 工运河。开凿至今 2500 多年,(B.C.486 吴王开邗沟)是 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 27 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 计 58 处,河道总长度 1011 公里。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 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 8 个省(市)、1.7 亿民众 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中国 大运河河道遗产 27 段的其中之一,是安徽省除黄山和西递 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宋史·河渠志》卷九三]。 日本僧人成寻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到中国交
流佛教,沿汴旅行,停泊泗州时,看到泗州街道人流如涌, “买卖宝物食物,如杭州市”。驻泊宋州时看到“店家灯炉 火千万,伎乐之声遥闻之”(注: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 宋州(河南商丘))。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079 年),苏轼《灵璧张氏园 亭记》“道京师而来,水浮流浊,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 者倦怠。凡八百里,使得灵璧张氏园亭记于汴水之阳”汴水 中“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院中“奇花异草,有京洛之 态”。从开封到灵璧约 800 八百里,因为汴河是承受黄河的 水,所以水浮流浊,直至今天,开封到泗县依然黄尘滚滚, 平原千里,无运河则无张氏园亭记。
泗县,古称夏丘,汉时建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唐武德四年称虹县,明朝 属凤阳府,清属直隶泗州。泗州古城因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 年)被洪水淹没,至今沉于洪泽湖底,成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后几经辗转,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州治迁往虹 县,泗县从此称泗州,虹县降为虹乡,至民国元年复更名为
泗县。
隋朝,隋文帝时即“遣使”率领“水工”实地考察黄淮 平原的水系。史载:“(开皇)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 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隋书·卷 42》)。 这些精通水利的官员,调查河流位置、源流、高程、水量, 为开发河流积累数据资料。当时以宇文恺为代表的一流朝廷 水利官员,“有巧思”,为科学开发运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北宋张洎所言:“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 并萃京师,悉集七亡国之士民于辇下,比汉、唐京邑,民庶 十倍。甸服时有水旱,不至艰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 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 所以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 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注:
金元对峙时期,开长直沟(虹县和灵璧交界处)和搜 箭沟(蟠龙山东),两沟北通濉河,南连汴水,形成环形水 运网,即“南汴北河”体系(黄河夺淮入海、南犯濉河)。 这与金朝(1214 年—1234 年)迁都汴京,地盘不断被元军 挤压,不得不靠此网络转运军队和粮草。通济渠东段进入二 十年的中兴阶段。
元朝,十三世纪,忽必烈入主中原,建元朝,定都大 都(今北京)。政治中心的转移,使漕运的路线也发生了变化。 元世祖时“弃弓走弦”。元二十六年(1289 年)元世祖下令
隋炀帝三次下江南巡幸 大业元年八月(605 年 8 月),所乘龙舟宽 13.65 米、 长 54.6 米、高 12.29 米。殿脚(纤夫)1080 人,穿着杂锦 彩妆;吴越间征选 15-16 岁少女称殿脚女,背纤挽舟。每船 彩色缆绳 10 条,每条彩绳殿脚女 10 人,嫩羊 10 口,人羊 共挽,相间而行。大小船只 4700 余艘,随从 10 万之中,挽 船士 8 万余人,“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过州县五百里皆 献食”。是年十月抵达扬州。 大业六年(610 年)三月和大业十二年(616 年)七月, 隋炀帝又两次游幸江都,其奢华不亚首次。 通济渠泗县段至今北岸仍留有二级坡道,疑为仕女拉纤 的遗迹。曹苗段十里井东南侧仍留有皇道弯船处遗迹,疑似 隋炀帝临时休息的地方。几次清淤都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存、 生活用具遗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