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东都,停滞日多,得行日少,粮食既皆不足,折欠因此而 生。又江南百姓,不习河水,皆转雇河师水手,更为损费(重 为劳费)。伏见国家旧法,往代成规,择制便宜,以垂长久。 河口元(原来)置武牢仓,江南船不入黄河,即于仓内便贮。 巩县置洛口仓,船从黄河不入洛水,即于仓内安置。爰(yuan 于是、何处)及河阳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渭南仓, 节级取便(转运),例皆如此。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则且 纳在仓,不滞远船,不忧欠耗”。裴耀卿的建议为后来刘晏 的分段漕运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隋炀帝三次下江南巡幸 大业元年八月(605 年 8 月),所乘龙舟宽 13.65 米、 长 54.6 米、高 12.29 米。殿脚(纤夫)1080 人,穿着杂锦 彩妆;吴越间征选 15-16 岁少女称殿脚女,背纤挽舟。每船 彩色缆绳 10 条,每条彩绳殿脚女 10 人,嫩羊 10 口,人羊 共挽,相间而行。大小船只 4700 余艘,随从 10 万之中,挽 船士 8 万余人,“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所过州县五百里皆 献食”。是年十月抵达扬州。 大业六年(610 年)三月和大业十二年(616 年)七月, 隋炀帝又两次游幸江都,其奢华不亚首次。 通济渠泗县段至今北岸仍留有二级坡道,疑为仕女拉纤 的遗迹。曹苗段十里井东南侧仍留有皇道弯船处遗迹,疑似 隋炀帝临时休息的地方。几次清淤都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存、 生活用具遗存。
咸通 9 年(公元 868 年)戎守桂林的徐州兵马在庞勋带 领下叛乱,沿途占领泗县、宿州、淮北,漕驿断绝。不久黄 巢起义,大运河漕路阻断。先后有 150 年废弃时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 唐·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五代时期,“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 《资治通鉴 292,,后周记 3》。“运道久梗,葭苇埂塞”《十 国春秋》。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上谋击唐,先命武宁 节度使武行徳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以通漕运。” “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汴水故堤疏导之,东至泗 上(指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 “浚汴口,导河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 鉴·294·后周记 5》。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二月庚辰, 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旧五代史 119, 周世宗记 6》。后周世宗柴荣在位 5 年,平定中原后,先后 三征淮南、尽复江北大地,把晚唐及五代初即形成的中原与
北宋张洎所言:“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 并萃京师,悉集七亡国之士民于辇下,比汉、唐京邑,民庶 十倍。甸服时有水旱,不至艰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 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 所以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 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注:
长庆三年七月十月日(820 年),唐故和州县令李府君 李彝逝于今天皖南含山县,因为家是陇西人,辗转于长江、 从扬州经邗沟(南运河)到淮安,经通济渠到泗县地界“全
(权且)厝于虹县西原礼”,2007 年 7 月 2 日,在泗县玉兰 小区施工现场近 2 米深层发现唐代古墓,墓中出土开元通宝 和墓志两块,方才让泗县的乡贤进士程罕为李彝写的撰文重 见天日,墓志现藏于泗县博物馆。可见运河不仅是漕运带来 经济上繁盛,也是唐朝南北方官场任免,官员进退之通道。
泗县,古称夏丘,汉时建制。唐武德四年称虹县,明朝 属凤阳府,清属直隶泗州。泗州古城因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 年)被洪水淹没,至今沉于洪泽湖底,成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后几经辗转,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州治迁往虹 县,泗县从此称泗州,虹县降为虹乡,至民国元年复更名为
泗县。
隋朝,隋文帝时即“遣使”率领“水工”实地考察黄淮 平原的水系。史载:“(开皇)十八年,天子遣使,将水工, 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隋书·卷 42》)。 这些精通水利的官员,调查河流位置、源流、高程、水量, 为开发河流积累数据资料。当时以宇文恺为代表的一流朝廷 水利官员,“有巧思”,为科学开发运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有说通济渠 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 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 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特别是中唐以 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斌中心。 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运河在繁荣江 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女人穿着花肚兜,男人拉纤脸朝后” ——泗县运河·民谣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玄宗问宣州刺史裴耀卿 漕运事宜:“缘水陆遥远,转运艰辛,…本州正月二月上道, 至扬州入斗门(堤堰的闸门),即逢水浅,已有阻碍,须停 留一月以上。三月四月以后,始渡淮入汴,多属汴河干浅, 又船运停留。至六月七月后,始至河口,即逢黄河水涨,不 得入河。又须停一两月,待河水小,始得上河。…计从江南
《宋史·河渠志》卷九三]。 日本僧人成寻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到中国交
流佛教,沿汴旅行,停泊泗州时,看到泗州街道人流如涌, “买卖宝物食物,如杭州市”。驻泊宋州时看到“店家灯炉 火千万,伎乐之声遥闻之”(注: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 宋州(河南商丘))。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079 年),苏轼《灵璧张氏园 亭记》“道京师而来,水浮流浊,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 者倦怠。凡八百里,使得灵璧张氏园亭记于汴水之阳”汴水 中“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院中“奇花异草,有京洛之 态”。从开封到灵璧约 800 八百里,因为汴河是承受黄河的 水,所以水浮流浊,直至今天,开封到泗县依然黄尘滚滚, 平原千里,无运河则无张氏园亭记。
开皇七年(公元 587 年)宇文恺奉命主持修建“汴口堰”, 这是通济渠运河的渠首工程,位于河阴县“西二十里”。隋 文帝派遣大将“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 引黄河水 入汴水,增加汴水流量。梁睿实施并且完成了“汴口堰”工 程,后人为了表示纪念,把“汴口堰”称之为“梁公堰”。
隋大业元年即公元 605 年,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 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 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 水入泗,达于淮”“大业元年元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 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广四十步(约 67 米),渠旁皆 筑御道,树以柳”(《隋记》《资治通鉴·隋纪》)蔚为壮 观。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 通的大动脉。
通济渠泗县段的历史沿革
了解身边的历史,传承古老的文明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唐·皮日休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 46 个项目。 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 工运河。开凿至今 2500 多年,(B.C.486 吴王开邗沟)是 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 27 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 计 58 处,河道总长度 1011 公里。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 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大运河沿线 8 个省(市)、1.7 亿民众 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中国 大运河河道遗产 27 段的其中之一,是安徽省除黄山和西递 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金元对峙时期,开长直沟(虹县和灵璧交界处)和搜 箭沟(蟠龙山东),两沟北通濉河,南连汴水,形成环形水 运网,即“南汴北河”体系(黄河夺淮入海、南犯濉河)。 这与金朝(1214 年—1234 年)迁都汴京,地盘不断被元军 挤压,不得不靠此网络转运军队和粮草。通济渠东段进入二 十年的中兴阶段。
元朝,十三世纪,忽必烈入主中原,建元朝,定都大 都(今北京)。政治中心的转移,使漕运的路线也发生了变化。 元世祖时“弃弓走弦”。元二十六年(1289 年)元世祖下令
海,从而揭开了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序幕。 宋室南渡四十多年后,孝宗赵眘派楼钥于乾道五年(公
元一一六九年,即金世家大定九年)出使金国,途经汴渠时, 从灵壁北行数里,汴水即已断流。“自离泗州继汴而行,至 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注:楼钥:《北行日录》]
《宋史》记载宋金对峙时期两次北伐。孝宗赵昚(shen 去 声)隆兴元年(1163 年)五月,派李忠、邵宏渊渡淮河北伐 金国,克灵璧、虹县,乘胜攻下宿州,史称“隆兴北伐”或 “符离之战”。理宗赵昀(yun 去声)开禧二年(1206 年) 派陈孝庆先泗州后占虹县,史称“开禧北伐”,最后失败。 宋两次北伐都是沿汴北上,这与南方士兵习水性,攻金渡淮 假以舟楫,说明通济渠东段是通航的。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到唐代开元二十七 (公元 739 年),隋代通济渠路线投入使用已经 134 年,其 河道安澜,体现了河道路线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历史文献记 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唐代河道专家曾 因“江淮漕运经淮水,波涛有沉损”试图进一步改造通济渠
huàn
入淮口的泗县尾闾河段,朝廷派钦差大臣采访使齐澣开凿 18 里新河道,“自泗州虹县至楚州淮阴北十八合于淮,不逾时, 毕功”。但是这条新渠“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费, 却由旧河”,漕运路线,不得不恢复原有通济渠路线。唐代 泗县境内的“广济新渠”改造工程,在历史上留下了失败的 记录,这一工程从反面检验了隋代“通济渠”路线的正确性。 杜佑《通典·食货 10 漕运》。需要补充的是,当时没有泗 洪县,虹县的舆图包括泗洪灵璧。
诸侯在东部以江淮为界的版图,扩大到以长江为界,首开了 向南统一国土的先河。五代十国的历史告诉我们:谋统一就 要疏浚汴渠。
宋都大梁…(经汴水)“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 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 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 为重”。
淳化二年(公元 991 年)六月,汴渠在汴京附近的俊仪县 决口,宋太宗亲自督工堵塞。朝廷重臣也跟着皇帝的后面, 弄得泥泞沾衣。太宗不胜感慨地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 张方平曾对汴渠的作用作了简要的概括:“今日之势,国依 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目之本,非 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注:《长编》卷二六九]。
Fra Baidu bibliotek
此段运河在今天泗县黑塘镇仍留有遗迹,当地有唐河和 凄河,传说就是因开凿次段运河死的人太多,于是就叫凄河。 原因很简单,此段途径泗县朱山、马场山、峰山山西东侧, 地下岩石多为坚硬石英岩矿藏,开凿困难,代价太大,最后 失败告终。现在的唐沟和凄河宽不过 3 米,已成为排水沟。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太子宾客通州刺史刘晏主 漕政,实行“分段漕运法”,即“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 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 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新唐书·志·食货》。正常运转近六十年。由于藩镇割据 愈演愈烈,唐王朝为加强汴河控制,于元和 4 年(公元 809 年)将符离县埇桥镇升格为宿州,强化大运河要冲地位。
北宋晚期,宋徽宗(1101-1125)“花石纲”侵占河道, 漕运减少。“靖康而后,汴河上流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 至百步者。塞久不合,干涸月余,纲运不通,南京(商丘) 及京师皆乏粮。”《宋史·河渠志卷九四》。
“繁华梦断两桥空,为有悠悠汴水東”(虹桥、埇桥, 《清明上河图》)
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冬天,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 南下,命东京(今开封)守留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 (《金史·河渠志》),造成黄河改道,自济水、淮水入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