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合集下载

宋代文学4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4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 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 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书》
三、富于人文意趣的诗歌
黄庭坚诗文人气和书卷气极浓,文人意象密
集,高雅不俗,多用典故,多用拗体,风格 生新廉悍,奇峭瘦硬。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登快阁》
首二句叙事,为全诗定调。次二句写所见所闻之景, 景中又交待了季节和时间。境界阔大,动中寓静。 五六两句叙事,流露出失意无聊之情。末二句抒情 述志,表达主题。 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看作者的 思想情趣。 上句说时无知音,孤单寂寞。下句言失意无聊,只 有见美酒才开怀。表达作者坚持高尚的处世标准,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趣。
黄庭坚《寄黄几复》

一二句表面看来很平常,实际暗用了《左传》僖公 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典故,和衡山回 雁峰雁不南飞的故事。三、四句纯粹以名词性意象 对映,在一寒一暖的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快乐和 别后的孤单。五、六句再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家徒四壁立”的典故写 他的贫寒,再反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 知为良医”的成语,感叹他久沉下僚。前句二平五 仄,给人以逼促之感。最后再借想象描绘一幅凄凉 图景。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生平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 洪州分宁人。为苏轼门生、 密友,旧党失势后接连被 贬,死于宜州贬所。
二、“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是指借用前人诗 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 点化,推陈出新; “夺胎换骨”是指师承前人的 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 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 士,彭城人。一生贫寒,为人执拗刚直,官 终秘书省正字。

黄庭坚家书

黄庭坚家书

黄庭坚家书黄庭坚家书中华家书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家书文化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黄庭坚也写过一篇有名的家书。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首小孩子都会背诵的绝句,作者是徐俯(字师川),北宋江西诗派著名诗人。

因少有诗才,徐俯深得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舅舅黄庭坚的赏识。

在家书《与徐甥师川书》中,黄庭坚这样教导外甥:“学有要道。

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须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

少年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甥识性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看看,这位当舅舅的对外甥的学习是多么用心!无独有偶,黄庭坚还有一位诗文俱佳的外甥洪刍(字驹父)。

在给洪刍的家书《答洪驹父书》中,他不仅要求洪刍“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更是在娓娓道来中给他谈读书写作的方法,并对其作品进行点评。

信中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写文章要有章法,要有主旨趣味,始终抓住关键,既要放得开又能收得拢。

对于外甥的作品,他评价并建议说:“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

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所以他说:“自作语最难。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信的结尾,黄庭坚希望洪刍认真思考写文章的奥妙,并提出不能死守规矩的要求:“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

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这位做舅舅的可谓用心良苦。

在交通、通信十分困难的古代,一封封思念拳拳、牵挂浓浓、嘱托殷殷的家书,承载着亲人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维系着人间亲情和家国情怀。

登快阁(黄庭坚)

登快阁(黄庭坚)

•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 诗》。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以诗歌负盛名,开创了“江西 诗派” 。其诗取法杜甫,重视格律技巧,力求无一字无来历, 擅长化用前人诗意,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自成一家,被称为 “山谷体”。在北宋诗坛,与苏轼并称“苏黄”。 • 今存诗一千九百多首,著有《山谷集》。书法方面,擅长行书、 草书。
文本解读
题解:
Hale Waihona Puke •《登快阁》是黄庭坚的七律名篇。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诗人时任吉 州太和县令。由于长期辗转各地担任地方小官,位 卑事杂的生活令诗人不免产生失落惆怅之感。于是 忙里偷闲,公务之余登澄江快阁,倚栏远眺,摒除 尘念,陶然自乐成为诗人最为惬意之事。
黄庭坚《登快阁》中的快阁,今在江西泰和
颔联用的是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和谢朓“余霞散成链,澄江静如练”之句, 但黄诗又是锻炼熔造新的境界: 千山叶落,天空方显辽远阔大,新月映照,澄江更显空明澄 澈。后人曾评此联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 奥妙。”
颈联引用了《吕氏春秋· 本味》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典故和《晋书· 阮籍传》中阮籍能为青白眼以 礼俗士的典故。 诗人以此意谓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消愁,因此 以青眼相待美酒。
小 结
1、体会诗中所用典故的寓意, 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阅读《山谷集》,谈谈你对 “山谷体“特点的看法。
黄庭坚
广西财经学院林凤春制作
本诗何处体现了 “山谷体” 以俗为雅,好用典故,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的特点?
黄庭坚其人
•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洪州分 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 人、书法家。 •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 省试,以一首《野无遗贤》诗中了第一 名。第二年,再到汴京(今开封)参加 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 曾任北京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校书 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等职。 •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以修 《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贬官涪州(今 四川涪陵),徽宗时又被贬至宜州(今 广西宜州市),崇宁四年(1105)卒于 宜州。

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夺胎换骨 - 文学理论术语简介“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认为,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所以要采取夺胎换骨法。

所谓“换骨法”是指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惠洪举例说,如李白有诗“鸟飞不尽暮天碧”一句,又有“青天尽处没孤鸿”句,黄庭坚认为这些诗句语意虽佳,但气骨显弱,自作《登达观台》曰:“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

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山谷取李白之诗意和诗境,诸如“鸟飞”、“暮天”、“青天”之类,又将李白诗中静态的“青天”、“暮天”换为动态的“青天回”,描绘了百鸟飞尽之后青天返回的盛况,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宏大,增强了诗歌之气骨,表现了山谷瘦硬的风格。

这种将前人的陈言纳入自己诗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就是“换骨法”的典型例子。

“夺胎法”是窥入体悟原诗的意义而重新加以形容,从而好像意从己出。

惠洪又举例说,白居易诗云:“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苏轼南中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醉红。

”苏轼取白居易醉红如同秋天的霜叶,而并非春天的花朵之意,以此加以演化,转换成醉红并非青春的脸庞,凡此之类,皆夺胎法。

可见,夺胎换骨为同义反复,都是说要通过学习古人的作品来融会新的诗境。

夺胎换骨 - 探源“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认为,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所以要采取夺胎换骨法。

所谓“换骨法”是指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 (宋)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
公 诗 如 (美 宋色 ), 黄未 庭嫁 坚已 《倾 次城 韵。 刘 景 文 登 邺 王 台 见 思 》
■嫁 接
难城 再, 得再北 。顾方 倾有 人佳 国 ( 。人 汉 宁, ) 不绝 李 知世 延 倾而 年 城独 《 与立 佳 倾。 人 国一 歌 ,顾 》 佳倾 人 人
■翻案出新
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宋)黄庭坚《酴醿》 ■酴醿
前辈作花诗多用美女比其状,如曰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诚然哉。山谷作酴醿诗曰:“露湿何郎 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乃用美大 夫比之,特若出类。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 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 (金)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 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 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 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汉)王褒《责髯奴文》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程建虎
一、强调多读书,诗从学问中来。
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黄 庭 坚 ■ 《 华 严 疏 帖 》
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论《韵语阳秋》学古求新的诗论观

论《韵语阳秋》学古求新的诗论观

论《韵语阳秋》学古求新的诗论观摘要:《韵语阳秋》论诗主张学古,但学古不能泥古,而要旨在创新,达到意新语工的诗学境界。

在《韵语阳秋》的诗论观中,学古以求新的途径即宋人普遍津津乐道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点化之法。

在这里,“点铁成金”主要指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则侧重于师前人之意,《韵语阳秋》对此多有表述,并多肯定和褒扬之辞。

关键词:《韵语阳秋》学古求新点化诗论观宋人为诗特别强调对前人经典作品的借鉴和摹仿,学古几乎成为有宋一代风气。

但是宋人学古并不泥古,而是以一种重理性的精神大胆疑古、力求创新。

可以说,宋人尊崇传统,其实质是意欲超越传统而自成一家。

因此,学古以求新成为宋人为诗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宋诗学的始终。

《韵语阳秋》论诗亦主张学古以求新变。

其卷一开篇即言:“‘谢朝华之已披,起夕秀于未振’,学诗者尤当领此。

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其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

”“谢朝华之已披,起夕秀于未振”是陆机《文赋》中要求诗歌贵在创新、力主自然的创作主张。

葛立方对此深为赞同,认为“学诗者尤当领此”,并进一步阐述道:“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

”此处葛氏之论的落脚点虽在于论“陈腐之语”与“怪怪奇奇”之语皆不可用,并以此引出对清新自然诗风的肯定。

但这段话却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葛立方是反对作诗涉笔陈腐之语的。

以此为标准,葛立方对有创新的诗歌极为赞赏,对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推崇备至(见《韵语阳秋.卷一》),他认为杜甫为诗忌陈腐而好作惊人语,所以其美誉同志之诗较之用“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作无异于“神芝之与腐菌”。

与此相类,葛立方曾祖之诗“藻思旧传青管梦,哲科新试碧鸡才。

”以及韩愈诗句也因“语皆奇”被葛立方称之为“佳句矣”。

(《韵语阳秋.卷一》)虽然葛立方在诗歌创作中是力主创新的,但他又反对一味地求新奇,并倡导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认为怪怪奇奇“诚学者之大病也”,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葛立方辩证的创作思想。

《围城》本事“夺胎换骨”考略

《围城》本事“夺胎换骨”考略
骨, 会心 不 远 , 往往 悟 人 , 未始 非 他 山之 助 。评 者 观古 人依 傍 沿袭 之多 少 , 以论 定其 才力 之 大小 , 可 意 匠之为 因为 创 。近 人 论 吴 敬梓 者 , 多过 情 之 颇
是 有原 型 的 , 一 点 我 们 看 看 杨 绛 先 生 《 钱 钟 这 记
以使文章增色 , 点石成 金。在笔者看来 , 围城》 《
有 大量 的 “ 事 ” 不 过 钱 先 生 学 贯 中西 , 他 的 本 , 在 小 说《 围城 》 中有许 多话 语 就非 一 般小 说家 的“ 本
思想的 , 因此我们从《 围城》 中是看不 出它 曾经引
用过其他人 的资料 。 自然《 围城》 中的有些人物
中图分类号 : 14 . 2 6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93 2 1 )2— 0 3 9 10 5 7 (0 2 0 0 5 —0
钱钟书先生在《 人生边上的边上》 小说识 之《 小续》 中说 : 吾国旧小说 巨构 中, 儒林外史》 “ 《 蹈 袭依榜处最多 。作者玩古人之点铁成金 , 夺胎换
书与 ( 围城 ) ] 一 可 以了然 。类似 的文 》 彻就 章还有 陈 诏先 生 《 钟 书 谈 < 钱 围城 ) 的人 物索
隐》 、 J郑雷先生《 董斜川诗》 及卞孝萱先生《 钱
钟 书 冒效 鲁 诗 案—— 兼 论 ( 围城 ) 物 董 斜 川 及 人
其他》 0等。但有人物原 型不等同于素材引用他
引用他 书最 多 的一 部 小 说 。关 于 此 点 , 家 只 要 大
看一看朱一玄等先生 的《 儒林外史 资料 汇编》 就 可 以知 道 J 评 者 观 古 人 依 傍 沿 袭 之 多 少 , 。“ 可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面铁成金”之阳早格格创做“夺胎换骨”、“面铁成金”是北宋出名诗人黄庭脆提出的创做表里战写做目收,其要旨正在于强调诗人要正在教习昔人诗文粗华的前提上创制降华出新的诗歌意境.那种表里主弛将教力战才力分离起去,启拓了古代教者诗人诗论的先河,对付宋代诗歌创做爆收了深刻的做用.“面铁成金”的道法是黄庭脆正在写给其中甥洪刍的《问洪驹女书籍》中提出去的.黄庭脆正在疑中批评驹女读书籍少,多自创之语,缺累昔人的端正绳朱,谆谆熏陶他要多读昔人的书籍,提议他“死读司马子少、韩退之文章”,“更需治经,深其渊源”,而后不妨到达昔人的地步.书籍中指出:“老杜做诗,退之做文,无一字无去处,盖后裔读书籍少,故谓韩、杜自做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与昔人之陈止进于翰朱,如灵丹一粒,面铁成金也.”黄庭脆自己采用了杜甫动做教习写诗的对付象,他认为杜甫写诗,韩愈做文,皆有着深薄的教识秘闻,他们的文章字字有去历.后裔读书籍少,却以为杜甫、韩愈自己创制了那些粗妙的语辞,那本质上是误解.所以真真会写文章的人,不妨海纳百川,陶冶万物,纵然是将昔人的陈旧止辞置于文章,也能犹如灵丹灵药,面化出新陈粗妙的诗意.“夺胎换骨”道初睹于宋人惠洪的《热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贫,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逃无贫之意,虽渊明、少陵,出有得工也.然出有简单其意而制其语,谓之换骨法;窥进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脆认为,以有限之才去逃觅无贫之意,易以达到对付文辞的粗工磨炼,所以要采与夺胎换骨法.所谓“换骨法”是指出有改变本做的诗意,而创制新陈工致的语辞去提与更为粗彩的诗境.惠洪举例道,如李黑有诗“鸟飞出有尽暮天碧”一句,又有“青天尽处出孤鸿”句,黄庭脆认为那些诗句语意虽好,然而气骨隐强,自做《登达瞅台》曰:“肥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启.出有知眼界阔几,黑鸟去尽青天回.”山谷与李黑之诗意战诗境,诸如“鸟飞”、“暮天”、“青天”之类,又将李黑诗中固态的“青天”、“暮天”换为动背的“青天回”,描画了百鸟飞尽之后青天返回的衰况,地步更为启阔,气魄更为宏大,巩固了诗歌之气骨,表示了山谷肥硬的风格.那种将前人的陈止纳进自己诗中举止创制性的转移,便是“换骨法”的典型例子.“夺胎法”是窥进体悟本诗的意思而沉新加以形容,进而好像意从己出.惠洪又举例道,黑居易诗云:“临风杪秋树,对付酒少年身.醒貌如霜叶,虽黑出有是秋.”苏轼北中诗云:“女童误喜朱颜正在,一笑那知是醒黑.”苏轼与黑居易醒黑如共秋天的霜叶,而并出有是秋天的花朵之意,以此加以演化,变换成醒黑并出有是青秋的脸庞,凡是此之类,皆夺胎法.可睹,夺胎换骨为共义反复,皆是道要通过教习昔人的做品去融会新的诗境.然而是,“夺胎换骨”、“面铁成金”道自诞死之日起,便颇遭论者诟病.宋人吴曾正在《能改斋漫录》中诋毁“夺胎换骨”道便是唐代诗僧皎然“三偷”道(睹皎然《诗式》)的翻版.金人王若真《滹北诗话》道:“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面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止,以予瞅之,特剽盗之黠者耳.”.浑人冯班《钝吟杂录》斥之为“谬道”,认为此乃是“背昔人集结做贼耳!”那些批评虽然打中了黄庭脆论诗的要害毛病,然而也易免隐得有些过于偏偏激战简朴化.面铁成金是可仅止于面窜昔人诗句据为己有?夺胎换骨法是可仅止于照搬昔人诗意而稍做变通?普遍天认为“面铁成金”是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是师前人之意.而无论师辞与师意,皆出有是简朴的模仿战剽盗,从“铁”到“金”战“换骨”的历程皆需要有一番“陶冶”的光阴,其手段正在于“以雅为雅,以故为新”.山谷极为强调教习昔人的要害性,他常道忙居时应当多读《左传》、《国语》、《楚辞》、《庄子》、《韩非》等书籍,细细体验昔人蓄意粗细直合之处.惟有博古通今,粗心研读,才搞举一反三,安排遇源,运笔如神.然而山谷所论之诗法绝出有然而仅限制于果袭昔人,他也极为强调独创性正在写诗中的要害意思.正在他的许多诗篇中皆表示出出有苦人后、超出前人的雄心壮志.《赠下子勉》曰:“听他下虎心著,尔出有为牛后裔.”《以左军书籍数种赠丘十四》曰:“随人做计末人后,自成一家初传神.”《题开敞、王博喻》曰:“文章最忌随人后.”可睹,山谷对付于东施效颦、人云亦云的搞法是极为出有屑的.然而,怎么样别开死里,标新坐同,闯出一条写做的新路径,那也是颇费脑筋的事.华夏古诗死少到唐代已至极衰,无论是坐意、遣词汇、隶事、音律圆里,皆达到了极下的火仄.里对付唐代前辈,宋诗人易免爆收了焦急感,他们出有苦依赖前人流派,而力图另辟新径,北宋时期的几位大诗人,如欧阳建、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脆等皆是那圆里的良好代表.如苏轼天才纵恣,他正在迁念妙得、随物赋形中奠定了诗文变革的新局里.而黄庭脆则为自己采用了一条艰易的门路,他从教习昔人启初,又试图从昔人的创做框架中突破出去,供新供变,自坐流派.其中要害的圆规则是融化前人陈止旧意,再铸伟词汇新境,达到“化腐朽为神偶”的手段,也以此纠正早唐西昆体诗文的柔靡之风.山谷毕竟以他有特殊的创做办法正在诗坛独树一帜,他极擅用典,诗做具备雄偶峭拔的风格,一扫前人陈词汇滥调,那使他成为江西诗派的初祖.宽羽《沧浪诗话》道:“宋诗至东坡、山谷,初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功尤为深刻,其后法席衰止,海内称为江西宗派.”黄庭脆做诗极为道究法度,故“夺胎换骨”、“面铁成金”也表示出对付诗法的“悟进”.山谷粗通释老禅教,他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进室弟子,对付于佛家典范烂死于心;其余,山谷对付老庄之教也颇感兴趣,他曾做《庄子内篇论》以分解庄教意旨.“夺胎换骨”、“面铁成金”本质上是借用佛道参禅悟道的妙语去背教诗者指示教诗的简直门径.做诗有基础法度,那是诗人出有克出有及回躲的,如共百工之技无法而出有克出有及成其为技,诗文写做无法也出有克出有及成其为诗.“夺胎换骨”、“面铁成金”之法正是死读昔人诗文中参悟做诗之规则,并由此面化出新陈的诗歌意境.然而所谓“悟法”,出有是拘守于规则,而是要超出规则,悟法于心,运法于神.正在《问洪驹女书籍》一文中,山谷既道“昔人绳朱”、“文章斧斤”,也道“出有成守绳朱令俭陋”;既道做文之“宗趣”、“关键”战“启阖”,也道“汪洋千里”、“词汇笔纵横”,那是从有法到无法,从守绳朱到出有守绳朱的悟进历程,惟有那样,诗人才搞达到随心所欲出有逾矩的最下地步.“夺胎换骨”、“面铁成金”动做一种技法,正在往日的文教创做中早已存留,然而经山谷拈出,则成至理名止,正在创做试验战表里界引起了热烈的回声.江西诗派的许多做者皆把那种技法奉为圭臬战创做中的出有两法门,他们力供正在辞意上翻新坐偶,出人意表,也写出了许多好的做品.然而那种正在昔人里里变动的要收却易免戴有守旧性战启关性,诗人极有大概正在昔人的圈子中转去转去,或者仅从表面上探供用僻典,炼死词汇,押险韵,制拗句,以至于博事模拟战堕降到“化神偶为腐臭”的境天.那正是那样一种创做要收自己存留的毛病.从文教死少的基础顺序上瞅,那种创做要收的提议仍有限制性.。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成就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则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

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一是注重用字。

用字“要字字有来处”。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二是重视句法。

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

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

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

夺胎换骨-夺胎换骨的故事-夺胎换骨的寓意-夺胎换骨的意思

夺胎换骨-夺胎换骨的故事-夺胎换骨的寓意-夺胎换骨的意思

夺胎换骨-夺胎换骨的故事-夺胎换骨的寓意-夺胎换
骨的意思
【成语】夺胎换骨
【拼音】duó tāi huàn gǔ
【简拼】dthg
【近义词】脱胎换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

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成语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换骨夺胎法》引黄庭坚曰:“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学习经验不断创新
【例子】安知夺胎换骨无金丹,不使此莲此菊此桃万亿化身合为一。

(清・黄遵宪《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诗)
【英文翻译】seize somebody's body and be reincarnated as an immortal
【成语故事】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

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

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

【成语正音】胎,不能读作“tái”。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摘要:宋代文学在苏轼主持文坛下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苏轼直率的性格和作风使得众多青年文人远而却步,此时讲究作诗法度、平淡温润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

他提倡对前人知识积累并模仿,特别是以杜甫为祖体现着宋代的时代精神。

到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江西诗歌派,其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两大命题为青年诗人学诗提供了一条捷径,但后人不善学习而使得这两命题逐渐僵化。

不过总体来看,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对之后南宋诗坛仍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杜甫“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百体、昆体、晚唐体”(方回《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北宋初期的诗歌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浮靡的文风,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几乎同时,一批出身中下层地主阶级,通过科举参加政权的文人,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艺上的颓风,努力把诗文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求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此后经过王安石到苏轼,此时宋文、宋诗和宋文都在苏轼手中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宋诗,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是因为苏轼写诗的方式多变而凭才情随意挥洒,难以追仿,特别在因为文字狱和新旧党争中对苏轼的直率而敢怒敢骂的性格和作风更加敬而远之,而此时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因为其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书斋生活成为了青年诗人成了学习的典范。

宋代诗论的主流在于探索是个的内在审美特征,但在北宋后期政治黑暗,使人们难以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诗人追求技巧,讲究句律便成为当时的风尚。

黄庭坚诗论中关于诗法技巧、句律的论述,初学者有迹可循,比较容易掌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产生重要影响。

黄庭坚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黄庭坚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黄庭坚“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意义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见于《答洪驹父书》,文存本集;“夺胎换骨”论为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亦传于世。

前者着眼于语言,后者立足于诗意,侧重点所各有不同,而基本精神和核心实质却是一致的:强调在学习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超越前人的艺术创造。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全部历程中,学习、借鉴、继承、创新,是每一位作家都必须经历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黄庭坚之前,已有众多的作家和批评家不同程度地实践或论及到它。

周秦时代的著述,虽然向来被认为是“词必己出”,但仍不乏因革的实例。

孔子有“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之言,孟子亦有“吾于《武成》去二三策而已。

”(孟子·尽心》)之说。

唐代魏征在《隋书经集志集部序》中指出:“唐歌、虞咏、商颂、周雅,叙事缘情,纷论相袭。

自斯以降,其道弥繁。

”汉代以史传和辞赋成就最高。

刘熙载所谓的“汉家文章,周、秦并法”,即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指出了汉人对前代的学习和继承。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便是司马迁胎息于前代史书,“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而“久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班固的《汉书》不仅体制沿袭《史记》,部分“记”、“传”亦夺胎于《太史公书》,然其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娓娓而不厌”,“当世甚重其书,莫不讽诵”,成为与《史记》相媲美的巨著。

可见,班固呕心沥血之创造。

辞赋大家扬雄,其《甘泉》、《羽猎》承司马相如,《七谏》因袭楚辞,《解嘲》模仿东方朔《答客难》,而于后世均有影响。

班固的《两都赋》模仿扬雄《蜀都赋》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承流接响而开京都大赋一体。

其他如枚乘《七发》出于宋玉《招魂》,而傅毅作《七激》、崔骃写《七依》、张衡写《七辩》,作者继踵,因袭不绝。

散文写作方面更是形成一种因袭、模仿、创新的风气和成见,“文当于前后”、“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

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北宋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北宋文气论基本继承韩、柳之说。

古文家以儒家道义为内容欧阳修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答吴充秀才书》)便同于韩愈“气盛言宜”说。

政治家以政治教化为根本王安石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更与柳冕文章教化论同。

至于道学家以文载道,作文害道。

在文气论上有所发展的是苏轼父子。

苏轼提出“文理自然”。

他们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

这就把作家的精神气质与文章的艺术风格区别开来,强调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

从而使文气论与文章写作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个性和艺术性。

文论常识:1、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黄庭坚。

2、欧阳修推崇韩愈的古文,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在《答吴充秀才书》中提出“道胜者,文不胜而自至”的观点。

他所谓的道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履之以身,施之于事的紧密地关切现实的问题。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远绍屈原的“发愤抒情”,近承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3、王安石主要秉持儒家立场,提出“有补于世”说,主张讲究适用、事功的“道”。

4、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在《题柳子厚诗》亦言“诗须要有为而作”,而“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提出“有为而作”,强调文学经世致用、关心时政。

并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文理自然”的思想。

5、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人。

6、以文、道为线索,宋代理学经历了北宋周敦颐之“文以载道”的首唱,到程颐之“作文害道”达到重道轻文的极端,最后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道本文末”“文道一贯”得到了某些修正和综合。

7、黄庭坚坚持诗文推崇杜韩,强调学识,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另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主张学古能化。

还提出了“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体现在她的审美上的追求。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铁:俗语、俚语、口语和前人所说过的话 点铁成金:用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意境。 夺胎换骨:别人表达过的意思、意境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
典范作用



1、他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 风范; 2、他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 便于别人仿效; 3、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 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 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 入。
二、 “朴拙”:自成一家的气概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在创作中也贯 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也以“朴拙” 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闭门觅句”式的苦吟 ,不学苏而学黄。
三、得失


陈师道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 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陈师道的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 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此外 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显然, 陈师道诗的缺点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牡 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陈与义并不轻视杜诗,只是当时与黄、陈 一样,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 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 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 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艺术的借鉴也转 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 造了求新,但是实 际操作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诗歌语言方面。 黄庭坚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对策:对前代诗 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他说:“自作 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 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 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

北宋后期诗词

北宋后期诗词

北宋后期诗词一、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登快阁》:快阁东西倚晚晴。

李商隐:高楼倚暮霞。

白居易: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苏轼:《南中作》:“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更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作者:郝亚茹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摘要: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与苏轼并称“苏黄”,是宋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他提出的诗歌理论,主张作诗可以从用词和表意上学习、借鉴前人,为后代文人们写诗提供了一条门径,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诗歌的一大特征。

历代文人对于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褒贬不一,现代学者对于黄庭坚的诗论研究不多,但不乏很有见地的成果,如熊志庭《黄庭坚诗论札记》就黄庭坚“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诗歌语言的锤炼方法,评析了其诗歌理论价值;段宗社《中国诗法论》把黄庭坚“句法”论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进行了专节评述。

但是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分析“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的产生和内涵,对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从其后世影响及文学意义入手,对黄庭坚诗学理论的得失作出评价。

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源流及内涵“点铁成金”的说法,最早见于黄庭坚晚年给外甥洪驹父的书信之中,就是在作诗时把古人的语言直接用在作品中加以点化。

例如黄庭坚的《题大云仓达观台》(其二)“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便是化用李白“青天尽处没孤鸿”一句,李白本是强调孤鸿远飞的苍远,黄庭坚则巧妙的表达鸟尽天阔的开朗情怀。

虽是化用,但它已与全诗融为一体,丝毫不留斧凿之迹,取得了“点铁成金”之效果。

但是,由于他强调从古人书本及前人诗作中获得写诗的原料,并且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总结出一套写诗的方法,使之成为一种创作模式,用以指授后学,就容易造成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后果。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唐宋八大家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2、西昆体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昆体功夫⑴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⑵主要特点:①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②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③大量用典4、宋初“三体”诗⑴主要派别: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①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②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③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⑵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5、西昆诗派⑴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⑵得名由来:①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②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

③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⑶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6、太学体⑴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

⑵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⑶历史结局:后来欧阳修等人促使这一文体转变。

7、诗文革新运动⑴历史背景:①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登快阁》上课用566

《登快阁》上课用566


这首诗是黄庭坚元丰 五年(1082年)知吉州太 和县时所作,时年38岁。 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之上, 以江山广远、景物清秀而 得名。
朗 读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
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 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 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 意仕途; 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希 望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写景,远望秋山,山岭
上的树木叶落殆尽,浩渺的天 空此时显得更加阔远广大。映 照在澄净如镜的江水中月亮, 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颈联抒情,在良辰美景中,
诗人心内的烦忧无端而来,感 叹仕途艰辛,世无知音,自己 的胸怀无人理解,惟有借酒浇 愁。
尾联述志,诗人要结束宦游
生活,踏上归船,与白鸥为伴, 自由快乐地开始新的生活。
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有了却公事
之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有登高观景而 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有 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的官场而又心有不 甘的矛盾心情。
2.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
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朗 读
落木千山天远
大,
澄江一道月分
快速背诵
倚,长久倚靠快阁,悠闲欣赏晚晴美景。
首联透露出了他对仕途的厌倦情绪
颔联: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的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其要旨
在于强调诗人要在学习古人诗文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升华出新的诗歌意境。

这种理论主张将学力
和才力结合起来,开拓了古代学者诗人诗论的先河,对宋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点铁成金”的说法是黄庭坚在写给其外甥洪刍的《答洪驹父书》中提出来的。

黄庭坚在
信中批评驹父读书少,多自创之语,缺乏古人的规矩绳墨,谆谆教诲他要多读古人的书,建议
他“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更需治经,深其渊源”,然后可以到达古人的境界。


中指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
自己选择了杜甫作为学习写诗的对象,他认为杜甫写诗,韩愈作文,都有着深厚的学识底蕴,
他们的文章字字有来历。

后人读书少,却以为杜甫、韩愈自己创造了这些精妙的语辞,这实际
上是误解。

所以真正会写文章的人,能够海纳百川,陶冶万物,即使是将古人的陈旧言辞置于
文章,也能有如灵丹妙药,点化出新鲜精妙的诗意。

“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
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
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认为,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所以要采取夺胎换骨法。

所谓“换骨法”是指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
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惠洪举例说,如李白有诗“鸟飞不尽暮天碧”一句,又有“青
天尽处没孤鸿”句,黄庭坚认为这些诗句语意虽佳,但气骨显弱,自作《登达观台》曰:“瘦
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界开。

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山谷取李白之诗意和
诗境,诸如“鸟飞”、“暮天”、“青天”之类,又将李白诗中静态的“青天”、“暮天”换
为动态的“青天回”,描绘了百鸟飞尽之后青天返回的盛况,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宏大,
增强了诗歌之气骨,表现了山谷瘦硬的风格。

这种将前人的陈言纳入自己诗中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就是“换骨法”的典型例子。

“夺胎法”是窥入体悟原诗的意义而重新加以形容,从而好
像意从己出。

惠洪又举例说,白居易诗云:“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身。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
是春。

”苏轼南中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醉红。

”苏轼取白居易醉红如同秋天
的霜叶,而并非春天的花朵之意,以此加以演化,转换成醉红并非青春的脸庞,凡此之类,皆
夺胎法。

可见,夺胎换骨为同义反复,都是说要通过学习古人的作品来融会新的诗境。

但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自诞生之日起,就颇遭论者诟病。

宋人吴曾在《能
改斋漫录》中诋毁“夺胎换骨”说就是唐代诗僧皎然“三偷”说(见皎然《诗式》)的翻版。

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
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

清人冯班《钝吟杂录》斥之为“谬说”,认为此乃是“向古人集
中作贼耳!”这些批评虽然击中了黄庭坚论诗的要害弊端,但也不免显得有些过于偏激和简单化。

点铁成金是否仅止于点窜古人诗句据为己有?夺胎换骨法是否仅止于照搬古人诗意而稍作
变通?
一般地认为“点铁成金”是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是师前人之意。

而无论师辞与师意,都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抄袭,从“铁”到“金”和“换骨”的过程都需要有一番“陶冶”的工夫,其目的在于“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山谷极为强调学习古人的重要性,他常说闲居时应当多
读《左传》、《国语》、《楚辞》、《庄子》、《韩非》等书,细细体会古人用意精细曲折之处。

只有博览群书,精心研读,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运笔如神。

但山谷所论之诗法绝不
仅仅局限于因袭古人,他也极为强调独创性在写诗中的重要意义。

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现出
不甘人后、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

《赠高子勉》曰:“听他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

”《以
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曰:“随人作计终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题谢敞、王博喻》曰:“文章最忌随人后。

”可见,山谷对于东施效颦、亦步亦趋的做法是极为不屑的。

然而,如何
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闯出一条写作的新路径,这也是颇费脑筋的事。

中国古诗发展到唐代已
至极盛,无论是立意、遣词、隶事、音律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面对唐代前辈,宋诗人
不免产生了焦虑感,他们不甘依靠前人门户,而力图另辟新径,北宋时期的几位大诗人,如欧
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如苏轼天才纵恣,他在迁想
妙得、随物赋形中奠定了诗文革新的新局面。

而黄庭坚则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他从
学习古人开始,又试图从古人的创作框架中突破出来,求新求变,自立门户。

其中重要的方法
则是融化前人陈言旧意,再铸伟词新境,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也以此纠正晚唐西昆
体诗文的柔靡之风。

山谷终于以他有独特的创作方式在诗坛独树一帜,他极善用典,诗作具有
雄奇峭拔的风格,一扫前人陈词滥调,这使他成为江西诗派的始祖。

严羽《沧浪诗话》说:
“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
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黄庭坚作诗极为讲究法度,故“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也表现出对诗法的“悟入”。

山谷精通释老禅学,他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对于佛家经典烂熟于心;另外,
山谷对老庄之学也颇感兴趣,他曾作《庄子内篇论》以阐发庄学意旨。

“夺胎换骨”、“点铁
成金”实际上是借用佛道参禅悟道的妙语来向学诗者指示学诗的具体门径。

作诗有基本法度,
这是诗人不能回避的,如同百工之技无法而不能成其为技,诗文写作无法也不能成其为诗。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正是熟读古人诗文中参悟作诗之法则,并由此点化出新鲜的
诗歌意境。

但所谓“悟法”,不是拘守于法则,而是要超越法则,悟法于心,运法于神。


《答洪驹父书》一文中,山谷既讲“古人绳墨”、“文章斧斤”,也讲“不可守绳墨令俭陋”;既讲作文之“宗趣”、“关键”和“开阖”,也讲“汪洋千里”、“词笔纵横”,这是从有法
到无法,从守绳墨到不守绳墨的悟入过程,只有这样,诗人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作为一种技法,在以前的文学创作中早已存在,但经山谷拈出,则成至理名言,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江西诗派的许多作家都把这种技
法奉为圭臬和创作中的不二法门,他们力求在辞意上翻新立奇,出人意表,也写出了许多好的
作品。

但这种在古人内部变革的方法却不免带有保守性和封闭性,诗人极有可能在古人的圈子
中转来转去,或仅从表面上追求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以至于专事模拟和堕落到“化神奇为腐臭”的境地。

这正是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本身存在的弊端。

从文学发展的根本规律
上看,这种创作方法的提倡仍有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