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归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安定 怎么 哪里 享用
信者效其忠
诚实
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小信未孚
信用
忌不自信
相信
求木之长者 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探求 请求 追求
垂拱而治
治理
治 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载舟覆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
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网开一面。 黜chù:排斥。
简:拣,选拔。
乱:治,同根相反。
①为何开篇不径直提出“十思”? ②本奏疏主要的论证方法 ? ③“十思”的核心是什么?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 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为政的德义。源泉不 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基不稳固却要求树木 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 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 样)明智的人君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 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处在安乐时想到危难 境遇,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 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 远一样啊。
拱而治”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政治理想,不同于老子的“无 为而治”。同是唐太宗,曾说:“(炀帝)好行幸不息, 民所不堪。”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节私欲,明赏罚,善纳谏。但到了贞观中期,在一片文治 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忘本骄奢,他竟说:“百姓无事 则骄,劳役则易使。”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太 宗“忘本”(“民为根本”)、“忘危”(隋亡教训)的 要害,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 实在是一剂良药。
切中要害的分析:
借鉴历史,指出人君不 能居安思危致有始无终
殷忧-竭诚待下——吴越为一体 得志-纵情傲物——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比喻论证)
魏征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小丧父,家境清寒, 中途出为道士,始终潜心历朝政治,也了解民间疾 苦。故第2段从总结历史教训处上言,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 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始繁终寡”一繁一寡, 最能打动太宗之心。再作一设问,对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进行分析:取天下时,“竭诚以待下”;守 天下时,“纵情以傲物”。结果失去民心。为论述 深刻,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全段未见一“思”字,但于“居安思危”的深切忧 患已见。
上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 明,偏听则暗。”
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 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 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 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 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 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 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谏:规劝、劝戒。 浚jùn:疏通(水道)。
疏:一种文体名,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
文字。
景:大;《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
路。
克:能够;《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殷:深切的。
吴越:指代敌国;典出勾践灭吴。
行路:形同陌路人。 董:监督,管制。
振:同震,恐吓。 冲:虚。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 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 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 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 恐骄奢生于富贵,惑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 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共之。”
用心良苦的开篇 : 巧设比喻,提出人君当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木长——固其根本 水远——浚其泉源 国安——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主旨)
至贞观中期,唐太宗忘了自己所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 思,恐为民害。” 渐行骄奢。仅贞观11年,他先下令修飞仙 宫,2月巡洛阳宫,6月游明德宫,10月猎洛阳苑,11月狩济 源。致“百姓颇有怨嗟之言。”是年,魏征3-7月,连上4 疏。本疏是其中第2篇。
身以斥退邪恶的人;
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不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 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不因为生气而滥用刑 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 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些有 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 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 (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 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魏征
1.读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2. 积累重点实词及掌握相关虚词
魏征(580—643),字玄成, 巨鹿曲阳(今属河北)人。 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史 学家、文学家。少孤贫。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 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 的反隋义军。后随李密降 唐,初为太子洗马,擢为 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 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
直陈劝戒的十思
:
条列十思,提出人君 居安思危以正己宏德
见可欲—思知足 将有作—思知止 念高危—思谦冲 惧满溢—思容纳 乐盘游—思节制 忧懈怠—思敬终 虑雍蔽—思纳谏 惧馋邪—思正身 恩所加—思谬赏 罚所及—思滥刑
戒 奢侈失民 戒 骄躁损德 戒 纵欲荒政 戒 蒙蔽存恶 戒 赏罚不公
第3段.直接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 “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戒奢侈失 民,戒骄躁损德,戒纵欲荒政,戒轻信存恶,戒赏罚不公。 进而要求发扬“九德”,国家就可以“垂拱而治”。 “垂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修养生息。后来渐至骄奢,搜求珍 宝,兴建宫殿。魏征为谏臣,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 提醒他。先后上言二百多次,大多被采纳。中险招杀身之祸, 终得唐太宗的赏识。贞观11年,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非常赞赏,说: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韩 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 缓,故佩弦以自急。”)亲写《答魏征手诏》,放置案头, 以作警惕。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初社会称“贞观之 治”,谏臣魏征有其功。本奏疏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就想到应用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且危险, 就要不忘记谦虚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 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 之下;游乐忘返田猎,就要想到网开一面而有节度; 担忧自己松懈懒惰,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 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要想到端正自
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 喻打开话题。要在抓住唐太宗“两忘”:忘本(民为根本) 忘危(隋亡教训)。先正面议论,用比喻说理(固其根本/ 浚其泉源)以引出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 从反面论证(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引出“明哲”之君。 顺理成章指出,“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段末 照应前面关于“木”、“水”的比喻。
古今义辨析
固其根本 古:指树木的根 / 今: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骄傲之情 / 今:尽情 骨肉为行路 古今义同: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三驱以为度 古:把它当做 / 今:认为 虚心以纳下 古:使心虚,动词 / 今:一种美德,名词
多义词辨析
思国之安者 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 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 下,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 诚意就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力量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待人, 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路人。即使用严刑来监 督他们,用声威恐吓他们,结果大家也只图苟且免除罪罚, 却不怀念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诚服。怨 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百姓和君主的关系,就 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 警惕的啊。
全文的核心是居安思危,正己安民。领悟“十 思”,自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我们的修身养性 极有启发,具人文价值。《十思疏》是一骈体文。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酣畅淋漓; 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需要用心品味。唐代奏 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就是后来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 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十思疏》敢突破骈文的形 式束缚,不避虚字与散句。不用典,不咬文嚼字。 魏征有名的史学家,但《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 复的引证。能同当时的文风相背驰,显得难能可贵。
安定 怎么 哪里 享用
信者效其忠
诚实
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小信未孚
信用
忌不自信
相信
求木之长者 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探求 请求 追求
垂拱而治
治理
治 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载舟覆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
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网开一面。 黜chù:排斥。
简:拣,选拔。
乱:治,同根相反。
①为何开篇不径直提出“十思”? ②本奏疏主要的论证方法 ? ③“十思”的核心是什么?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 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为政的德义。源泉不 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基不稳固却要求树木 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 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 样)明智的人君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 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处在安乐时想到危难 境遇,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 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 远一样啊。
拱而治”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政治理想,不同于老子的“无 为而治”。同是唐太宗,曾说:“(炀帝)好行幸不息, 民所不堪。”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节私欲,明赏罚,善纳谏。但到了贞观中期,在一片文治 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忘本骄奢,他竟说:“百姓无事 则骄,劳役则易使。”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太 宗“忘本”(“民为根本”)、“忘危”(隋亡教训)的 要害,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 实在是一剂良药。
切中要害的分析:
借鉴历史,指出人君不 能居安思危致有始无终
殷忧-竭诚待下——吴越为一体 得志-纵情傲物——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比喻论证)
魏征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小丧父,家境清寒, 中途出为道士,始终潜心历朝政治,也了解民间疾 苦。故第2段从总结历史教训处上言,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 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始繁终寡”一繁一寡, 最能打动太宗之心。再作一设问,对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进行分析:取天下时,“竭诚以待下”;守 天下时,“纵情以傲物”。结果失去民心。为论述 深刻,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全段未见一“思”字,但于“居安思危”的深切忧 患已见。
上谓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 明,偏听则暗。”
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 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 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 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 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 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 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谏:规劝、劝戒。 浚jùn:疏通(水道)。
疏:一种文体名,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
文字。
景:大;《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
路。
克:能够;《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殷:深切的。
吴越:指代敌国;典出勾践灭吴。
行路:形同陌路人。 董:监督,管制。
振:同震,恐吓。 冲:虚。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 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 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 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 恐骄奢生于富贵,惑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 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共之。”
用心良苦的开篇 : 巧设比喻,提出人君当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木长——固其根本 水远——浚其泉源 国安——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主旨)
至贞观中期,唐太宗忘了自己所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 思,恐为民害。” 渐行骄奢。仅贞观11年,他先下令修飞仙 宫,2月巡洛阳宫,6月游明德宫,10月猎洛阳苑,11月狩济 源。致“百姓颇有怨嗟之言。”是年,魏征3-7月,连上4 疏。本疏是其中第2篇。
身以斥退邪恶的人;
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不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 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不因为生气而滥用刑 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 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些有 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 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 (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 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魏征
1.读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2. 积累重点实词及掌握相关虚词
魏征(580—643),字玄成, 巨鹿曲阳(今属河北)人。 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史 学家、文学家。少孤贫。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 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 的反隋义军。后随李密降 唐,初为太子洗马,擢为 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 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
直陈劝戒的十思
:
条列十思,提出人君 居安思危以正己宏德
见可欲—思知足 将有作—思知止 念高危—思谦冲 惧满溢—思容纳 乐盘游—思节制 忧懈怠—思敬终 虑雍蔽—思纳谏 惧馋邪—思正身 恩所加—思谬赏 罚所及—思滥刑
戒 奢侈失民 戒 骄躁损德 戒 纵欲荒政 戒 蒙蔽存恶 戒 赏罚不公
第3段.直接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 “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戒奢侈失 民,戒骄躁损德,戒纵欲荒政,戒轻信存恶,戒赏罚不公。 进而要求发扬“九德”,国家就可以“垂拱而治”。 “垂
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修养生息。后来渐至骄奢,搜求珍 宝,兴建宫殿。魏征为谏臣,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 提醒他。先后上言二百多次,大多被采纳。中险招杀身之祸, 终得唐太宗的赏识。贞观11年,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唐太宗非常赞赏,说: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韩 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 缓,故佩弦以自急。”)亲写《答魏征手诏》,放置案头, 以作警惕。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初社会称“贞观之 治”,谏臣魏征有其功。本奏疏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就想到应用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且危险, 就要不忘记谦虚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 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 之下;游乐忘返田猎,就要想到网开一面而有节度; 担忧自己松懈懒惰,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 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要想到端正自
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 喻打开话题。要在抓住唐太宗“两忘”:忘本(民为根本) 忘危(隋亡教训)。先正面议论,用比喻说理(固其根本/ 浚其泉源)以引出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 从反面论证(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引出“明哲”之君。 顺理成章指出,“人君”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段末 照应前面关于“木”、“水”的比喻。
古今义辨析
固其根本 古:指树木的根 / 今: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骄傲之情 / 今:尽情 骨肉为行路 古今义同: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三驱以为度 古:把它当做 / 今:认为 虚心以纳下 古:使心虚,动词 / 今:一种美德,名词
多义词辨析
思国之安者 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 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 下,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 诚意就使吴越这样敌对的力量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待人, 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路人。即使用严刑来监 督他们,用声威恐吓他们,结果大家也只图苟且免除罪罚, 却不怀念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诚服。怨 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百姓和君主的关系,就 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 警惕的啊。
全文的核心是居安思危,正己安民。领悟“十 思”,自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我们的修身养性 极有启发,具人文价值。《十思疏》是一骈体文。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酣畅淋漓; 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需要用心品味。唐代奏 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就是后来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 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十思疏》敢突破骈文的形 式束缚,不避虚字与散句。不用典,不咬文嚼字。 魏征有名的史学家,但《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 复的引证。能同当时的文风相背驰,显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