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王昌龄·诗格

合集下载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步的探讨。 本文所论及 的《 诗格》 包括《 文镜秘府论》 征引部
经史 , 卓然 为文 , 给予充分的肯定 , 为此后之文 , 认 皆失其古
焉 , 至认 为 , 甚 文章 至 晋 、 、 、 “ 宋 齐 梁 皆悉 颓 毁 ” 。此论 不免 有
分与《 吟窗杂录》 所收部分 。诗格》 《 主要论及 了作诗之法与病
总 体 评 价
《 格 》 上 “ 文 意 ” 日 : 自古 文 章 , 于 无 作 , 于 诗 卷 论 条 “ 起 兴 自然 , 激 而成 , 无饰 练 , 言 以 当 , 物便 是 。 诗 云 : 日 感 都 发 应 古 ‘
出而作 , 日人而息。 凿井而饮 , 田而食。’ 耕 当句皆了也 。 其次 《 尚书》 歌日:元首明哉 , ‘ 股肱 良哉 , 庶事康载 。亦句句便了。 ’ 自此之后 , 则有 《 毛诗》 假物成焉。夫子演《 , , 易》极思于《 系
号j2复印期号2011年10英文标题thecriticismcaozhiwangchanglingsshige作者简介杨贵环1974女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上海200433内容提要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
出于王氏 ; 其二为《 吟窗杂 录》 所收王昌龄《 诗格》 其 中难免 经纶百代 , , 识人虚薄 , 属文于花草 , 失其古焉 。 中有鲍照 、 谢康 艺文志》 文史类载王昌龄《 诗格》 二卷 , 至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
题》 即改载为《 诗格》 一卷 ,诗 中密 旨》 《 一卷 , 斥为伪书。 秘 但《 府论》 地卷《 体势类》 南卷《 论 , 论文意类》 最前所 引或 曰四十 余则 , 皆疑为真本王 昌龄《 诗格》 的残存 。 f3 ̄ ”l| s3 ( 卢盛江先生也 p 认为 :吟窗本《 “ 诗格》 诗 中密 旨》 和《 可能都经后人改篡。 但其 中有些材料也 可能要具体分析。[ ”I 6 以上所论有助于我们做进

王昌龄《诗格》写作机缘探略

王昌龄《诗格》写作机缘探略

《 髓 脑 》 崔融 的《 朝新 定诗 格 》 旧题李 峤撰 的 诗 , 唐 , 《 诗格 》 等 。 二是 由于 唐 初 诗坛 尚承 继 着 梁 、 评 等 陈 浮艳 的“ 体 ” 绪 , 宫 余 特别 是一 些 台 阁重 臣 , 们 他
多写 一 些应 制颂 圣 之 篇 及 绮 靡艳 情 之 作 , 以致 出 现 了 以“ 绮错 婉 媚 为本 ” 上 官 体 ”_ 。为 了能 的“ 2 ]
先就初 唐 而言 ,诗格 ” “ 类著 作之 所 以颇多 , 其
因主 要有二 : 一是 由于 自齐 梁“ 明体 ” 生 以后 , 永 产
侠 精 神一 归衰 歇 。反应 在创 作上 , 风骨 ” “ 则“ 和 兴
寄” 的优 良传统 遽 减 , 而感 伤 、 饰 之风 日盛 。即 藻
便 曾经力 倡新 乐府 现 实 主义精 神 的 白居 易亦 未能 完全 免俗 , 颇有 兴致 地作 起 了杂 律诗 、 伤 诗 、 也 感
况。
文人 士 子仍 心 系家 国 、 济苍生 , 更有 为数不 少 欲 但
的人 在 惊悸恐 惧 、 惘惶 惑之后 , 而 日趋 恬淡 隐 迷 转
退、 浅斟 低 唱 。逾 后 , 至于颓唐 消极 、 情纵 乐 。 更不 平 、 义气 的儒 铲 仗
文章 编 号 : 6 3 0 5 (0 6O —0 8 —0 1 7 — 4 3 2 0 )1 0 8 5
王 昌龄 《 诗格》 写作 机缘 探略
毕 士 奎
( 州市职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 , 苏 苏州 250) 苏 江 I 1 4

要 : 诗 格” “ 类的诗 学著作在唐及 五代时期特别繁盛 , 者众 多, 品繁 富。不过 , 多集 中于初唐 、 作 作 其

《诗格》(王昌龄)

《诗格》(王昌龄)

《诗格》(王昌龄)诗格唐王昌龄撰诗格旧题唐·王昌龄撰●卷上○调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

头边廿字一管亦得。

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

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

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

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

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

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

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

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

上去入声一管。

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

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

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

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

地控吴襟带,才光汉缙绅。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

处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电风扇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陈润《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坟。

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画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

毕池论赏诧,蒋迳笃周旋。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

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

王昌龄诗格意境名词解释

王昌龄诗格意境名词解释

王昌龄诗格意境名词解释王昌龄诗格意境名词解释:王昌龄诗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创立的诗歌格律和意境表现形式,以其高难度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被誉为唐代“七绝”之首。

其诗格意境名词解释如下: 1. 宫怨:王昌龄诗格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是指宫廷女性抒发怨愤、哀怨、苦闷之情的诗歌作品。

其诗歌通常表现出女性内心的细腻和情感的脆弱,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女们的悲惨命运。

2. 边塞:王昌龄诗格中的另一重要题材,是指描绘边疆战争和边塞风光的诗歌作品。

其诗歌作品中的边塞题材反映了唐代对外战争的胜利和边疆地区的繁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争的反感和反对。

3. 山水:王昌龄诗格中以山水为主题的诗歌作品,通常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山水之间的宁静和自由的追求。

其诗歌作品中的山水描写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4. 送别:王昌龄诗格中最具代表性的送别题材,是指诗人在离别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其诗歌作品中的送别题材反映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和对人生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5. 咏物:王昌龄诗格中以咏物为主题的诗歌作品,通常表现出诗人对物体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以及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其诗歌作品中的咏物题材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的深刻思考,成为唐代咏物诗的代表作之一。

王昌龄诗格意境名词解释:1.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境,是文学作品中情感、思想和意义的表达形式,也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2. 高远: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深远、超脱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的表达形式。

3. 悲凉: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伤、凄凉、苍凉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形式。

4. 豪放: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奔放、自由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的表达形式。

5. 婉约: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细腻、柔美、含蓄的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形式。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

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诗有三境它们是意境是一个层深式的又空间维度的艺术创构,许多诗学家都把意境分为三层。

其中,王昌龄之“三境说”,是最出名的,广泛的流传着。

下面是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王昌龄的“三境说”,欢迎阅读。

王昌龄的“三境说”: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汉代之前为自发阶段。

其时,诗人们并不曾刻意创造意境,但意境却客观存在于一些诗歌之中。

例如《诗经·周南·芣苡》清末方玉润就曾评论:“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此诗意境甚美,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劳动人民,只是客观地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情景,并未考虑到创造这样一个意境。

因此,可以说,此诗的意境是完全自发形成的,当然更谈不上有理论总结。

到了汉末六朝,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人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使更多的理论家们开始自觉地探讨诗歌理论问题。

意境,作为诗歌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当然得到了发展。

在其时著名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中,对意境的相关问题均有论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钟嵘《诗品序》)刘勰的论述中,提出了一个与意境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意象。

其意指在创作过程中,客观现实反映于作家头脑中后,主体创造性想象的具体呈现。

而钟嵘的论述中,则提出了意境范畴的若干审美特征: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主观情感与艺术形象均关系密切。

此即言,汉末六朝时,意境理论已自觉地、零碎地出现于其时各类理论著作中,但仍旧缺乏系统的总结,因此,人们对之仍不甚了了。

到了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繁盛,创作经验的日益积累,意境理论的提出亦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

王昌龄的“三境说”,正是在此情形下提出的。

它或许不太成熟,但因其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故而不可或缺。

王昌龄——个人简介

王昌龄——个人简介

王昌龄——个人简介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

王昌龄《诗格》

王昌龄《诗格》

《诗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诗格》,旧题王昌龄撰。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

后人或疑为伪书。

但《文镜秘府论》多有称引,可知确系唐人之作。

王昌龄(698-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谪江宁丞,复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与李白、王之涣诸人相友善。

安史之乱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忌,遇害。

《诗格》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唐代诗论杂著,其中提到诗歌创作有十七势,分别讲如何起句、落句,一联两句之相互联络,以及诗意前后关照,写景与说理的关系等。

另有格律论是讲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音韵上则主张辨析清浊,力求音节铿锵,声韵悦耳。

《诗格》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

这里的“境”指诗思(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其义源于佛家哲学。

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

诗有三境的说法涉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到具体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

“诗有三格”条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与“诗有三境”条中所说的为诗在“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

当然也应注意到《诗格》中所提到的“形似”,并非和“神似”相对,而是和司空图说的“离形得似”的“似”相同。

“神会于物”与“神之于心”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心物交融“应会”,再把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象纳入作者主观“心思”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神似。

“诗有三宗旨”是阐述诗歌创作必须遵照“六义”,有所为而发,或是有所寄托、赞颂,或是有所讥讽、针砭。

“诗有五用例”是讲写诗的最高标准是用神,也就是在诗歌创作中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神态气韵,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王昌龄诗的三境

王昌龄诗的三境

王昌龄诗的三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三境” 的观点。

1.物境
1.原文:“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
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2.解释:如果想要创作山水诗,就需要展现出泉、石、云、
峰等极为秀丽的景致。

诗人要将这些景物的形象牢记于
心,仿佛在掌中一般清晰。

创作时要仔细思考,清楚地把
握景物的形象,从而达到形似的效果。

简单来说,物境侧
重于对客观景物的描绘,要让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具
体的景物形象。

2.情境
1.原文:“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
用思,深得其情。


2.解释: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快乐、娱乐、忧愁、哀怨
等,要在心中充分展现,并且自己仿佛亲身处于这种情感
之中,然后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情境重点在于表达人的情感,通过诗歌将情感传递给读
者,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意境
1.原文:“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解释:同样是将情感在心中展开并进行思考,从而获得诗
歌的真谛。

这里的“意境” 与现代文学艺术中所讲的“意
境” 有所不同,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会、认识。

它比物境和情境更抽象、更主观,是一种更
高层次的诗歌境界。

王昌龄《诗格考》

王昌龄《诗格考》

王昌龄《诗格考》王昌龄《诗格》是编入《文镜秘府论》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关于王昌龄《诗格》原典的考证,有些成果和问题可以肯定下来,此外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空海《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说:“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

”[1](P741)空海入唐亲眼见到并且得到了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这是无可怀疑的。

王昌龄遇害而死在安史之乱(755年)之后,空海入唐在804年,相距不过50年,而且他又是于作者边得到此书,他所得到的王昌龄《诗格》,可能会有后人掺入某些东西,但基本内容应该是可靠可信的。

皎然《诗式》卷2“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说:“王昌龄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谓一句见意为上。

”[2](P115)皎然生于720年,王昌龄遇害而死如果在756年,则皎然已经36岁。

他与王昌龄曾经同时。

《诗式》编定在贞元五年(789),而它的草本于贞元初(785)已完成,这时距王昌龄遇害而死不到30年。

皎然的记述应该是可靠的。

而同样的论述,《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也有,①二者正相吻合。

南卷《论文意》强调“简小直置”[3](P1357),也与“一句见意”的思想相合。

地卷《十七势》和南卷《论文意》前半大量引王昌龄诗作,凡35次,其中地卷《十七势》29次,南卷《论文意》6次,引诗32首(其中3次重复引用)。

他的创作正可和其理论相印证。

地卷《十七势》引王氏诗,屡次称“昌龄”,这是自己论文引自己之作的称呼,他的《上李侍郎书》[4](卷331,P1428),就是屡次自称“昌龄”。

地卷《十七势》,《文镜秘府论》各传本有“王氏论文曰”,或注“王氏论文云御草本如此”云云,或在“十七势”标目之下注“王”字,南卷《论文意》的前半,即开头至“思之者德之深也”[3](P1391)(“或曰夫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别”之前),宫内厅本于这段文字开头注“王氏论文云”[3](P1283,校记二),这是保留的空海草本的痕迹。

说明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之时,这几段材料引自王昌龄。

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

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

浅谈《诗格》真伪及创作时间和地点作者:吕恩运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内容摘要:有关王昌龄的诗论《诗格》的若干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

本文分两大部分分别考证《诗格》的真伪、创作时间和地点。

关键词:王昌龄《诗格》真伪创作时间一.王昌龄诗论集《诗格》真伪考最早记录王昌龄有诗学论著的是《新唐书?艺文志》。

在其记录王昌龄有《诗格》二卷,《崇文总目》记载与此相同。

时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且陈振孙将《诗格》两卷统编为一卷,另编《诗中密旨》一卷。

《宋史?艺文志》《艺文志》八)在其集部文史类中记载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相同。

北宋末年蔡传编撰明代陈应行重新编排《吟窗杂录》,卷四至卷五部分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格》,卷六收录题名王昌龄的《诗中密旨》。

“伪托”一说始现于清朝,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全否认《诗格》出自王昌龄之手,至此,“伪托”一说开始被后人接受并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避开这个敏感问题。

但如不能力证《诗格》由王昌龄编著,单以他的诗歌解读王昌龄的诗学理念则如无源之水,迟早干涸。

下面我们可从一些细微处分辨《诗格》一书是否系后人假名伪托。

1.中日文化交流据载是通过佛教这一纽带建立而来的。

日本佛教大师空海的佛教法号为遍照金刚,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35年。

他于桓武天皇延历七年(788),即十五岁时入唐留学。

由此可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与遍照金刚在唐留学年代是十分临近的。

那遍照金刚的论说是足以使后人信服的,他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记载:“此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

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

”空海在这里说《诗格》系他在人唐求法时偶然所得,但在这里他并未提及《诗中密旨》,并且在《日本见在书目》一书中也只著录《诗格》,所以弘法大师所征引的王氏论文必定是出自《诗格》。

2.遍照金刚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做出最卓越的贡献便是著有《文镜秘府论》这一伟著。

浅谈王昌龄《诗格》之格法

浅谈王昌龄《诗格》之格法

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1Vol.39No.2浅谈王昌龄《诗格》之格法”姜玲(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现存的《诗格》虽对其作者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书中内容对诗歌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此文将从诗歌创作的情与意、作者自身的文学积淀和对诗句的转化能力以及诗歌创作的技巧三方面来阐述《诗格》之格法。

[关键词]王昌龄;《诗格》;创作;格法[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2-0110-04王昌龄生前诗名甚高,有“诗家夫子”和“七绝圣手”的美誉。

《诗格》是他关于诗歌如何创作的重要理论著作,虽然此书原作者学界尚存争议,但《文境秘府论》所征引的部分,已被学界承认是出自于王昌龄之手。

此文中所引用的文字多来自于《王昌龄集编年校注》中的《文境秘府论》部分。

什么是格,“格”即为“意”也,是指诗歌的思想内容、品貌、格调。

故“诗格”意为诗人总结出来的写诗经验与技巧,指导后人如何更好地进行诗歌创作。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阐述观点:一、情动之法与以意为主《诗格》是一部指导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既是王昌龄写诗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后来进行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诗格》主要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情”与“意”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意”表达出来。

(一)情动之法《诗格》中的《论文意》中写到:“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

”⑴294洛诗言志,诗缘情,先有情动才有诗。

情,就是心里涌动的情绪。

那么,何谓情动?从王昌龄的诗歌创作来看,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经历会引发情动。

王昌龄有过在边塞从军的经历,所以边塞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他的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又不缺昂扬向上的精神,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唐代王昌龄《诗格》

唐代王昌龄《诗格》

唐代王昌龄《诗格》王昌龄的《诗格》,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诗格》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静静地站在唐代诗歌的大花园里,给那些写诗的人传授着独门秘籍。

它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啊,就如同我们做菜时的菜谱一样重要。

写诗可不像随便乱写一通,就像做菜不能把所有东西一股脑儿扔锅里一样。

《诗格》告诉我们,诗要有“境”。

这“境”是什么呢?就好比是一幅画的画面感。

你写一首诗,如果没有“境”,那就像画一幅画,结果只画了乱七八糟的线条,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比如说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你要是只说“秋天来了,树叶掉了”,这多没劲儿啊。

但要是你说“秋风吹起,黄叶如蝶舞于碧空,落于寒阶”,这画面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境”的妙处。

《诗格》里还提到了诗歌的格调。

这格调就像是一个人的气质。

一个人要是气质高雅,大家就都喜欢跟他打交道。

一首诗的格调高雅,那读起来就感觉特别有韵味。

比如说有的诗读起来就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粗俗的人聊天,满嘴都是些没营养的话。

可格调高的诗呢,就像是和一位饱读诗书的雅士品茶论道,每一句都能让你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再说说《诗格》里的诗体。

它把诗体分得可细致了。

这就像我们现在把衣服分成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样。

有休闲风、正装风、运动风等等。

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特点和写法。

你不能把写律诗的方法用到写绝句上,这就好比你不能穿着运动装去参加正式的晚宴一样。

你要是乱来,那写出来的诗肯定是不伦不类的。

王昌龄在《诗格》里提到的创作技巧,那对我们理解诗歌创作太有用了。

他说写诗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这情感啊,就是诗的灵魂。

没有情感的诗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看着就觉得假。

比如说你写一首思念家乡的诗,如果你自己都没有那种思念的感觉,写出来的诗怎么能打动别人呢?就像你要给别人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可你自己都不觉得悲伤,那听的人怎么会被感动呢?而且《诗格》里对诗歌的语言运用也有独特的见解。

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个字都要闪闪发光。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王昌龄在《诗格》中对曹植诗的批评主要有三点:
一是文字上的批评。

王昌龄认为曹植文字稀松,“不随古调,什么似和南漂相仿”。

他还说曹植文字没有节奏,“不知何以把诗识默”。

二是意境上的批评。

王昌龄说,曹植诗弱少有蹊跷,“行诗无山光,只看扁舟横”。

他认为曹植诗没有精神,“西施唱何芳”和“玉树著神弹,云外响箫鼓”只是把形象和声音描写出来,而没有精神。

三是情感上的批评。

王昌龄认为曹植的诗情平淡,“老蘭起烟霞”和“朔风吹雪夜,离思已回待”只是普通的感叹。

他认为曹植没有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

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凝心用思,精练意魄——王昌龄《诗格》“论文意”辨析

凝心用思,精练意魄——王昌龄《诗格》“论文意”辨析

高手用 意 处 ” , “ 凡 属 文之 人 , 常须作意” 等, 均 指 构 思之 意 , 而“ 兴 发意 生 ” 之“ 意” 则大概是指“ 感 兴 之
《 诗格》 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重要的理论著作 , 尽 管对于《 诗格》 原典内容的考辨 , 学界各家之说仍存 在一定 差 异 。但 有关 “ 论文意” 一篇 , 由于被 E l 僧 空 海所著 的《 文镜秘府论》 所征引 , 其可靠性 已被学界 所承认 。张伯 伟 先 生 撰 写 《 全 唐 五 代 诗 格 汇 考 》中 的王 昌龄《 诗格》 部分 即以《 文镜秘府论 》 所引用 的 内容为上卷 , 而以《 吟窗杂录》 所收《 诗格》 内容为下 卷 钾。研 究 《 文镜 秘府论》 的 专 家 卢 盛 江 先 生 也 在新著中认为 : “ 天卷 《 调声》 前半 、 地卷《 十七势》 、 《 六义 》 和南卷 《 论 文 意》前 半 当 出 王 昌 龄 《 诗 格》 。 ” _ 2 从张伯伟先生所整理 的《 诗格》 内容来看 ,
意义上 的 “ 意” 才 可 以见 出 。所 以接 下 来 的论 述 在
没 有 明确指 出的情 况 下 , 大 概 所论 的是 第 一 种 意 义 上的“ 意”, 也 即诗 歌 的思想 内容 和思 想境 界 。
论 诗强 调 “ 意”, 是 王 昌龄 对 古 代 文论 中 以意 为
主 的 优 良传 统 的 继 承 。 中 国 文 学 艺 术 始 终 强 调
发生 ; 论“ 意” 之运转规则等等 。

文章的思想境界 , 如王昌龄所谓 的“ 意高则格 高” ;
再 进一 步 还 可 指 作 品所 酝 酿 出来 的 丰 厚 的 内在 意 蕴, 如“ 意如 涌烟 ” 。二 是 指 诗人 的构 思 、 感兴 之 意 ,

王昌龄诗格

王昌龄诗格

唐•王昌龄《诗格》卷上○调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

头边廿字一管亦得。

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

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

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

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

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

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

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

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

上去入声一管。

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

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

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

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

地控吴襟带,才光汉缙绅。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

处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陈润《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坟。

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

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

画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

毕池论赏诧,蒋迳笃周旋。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

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

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

王昌龄《诗格》--唐代诗格的转折点

王昌龄《诗格》--唐代诗格的转折点

则 ,而且明示了平起 和侧起二种基本声律类 型 ; 七言尖头 “
律” 首次对将声律用于七言诗 的理论总结 。 可以看出在王 昌 龄{ = = 诗格 } 之前 , 唐诗 的声律建设基本完成 。王 昌龄 { = 诗格 = } 主要是对 之予 以重 申和总结 , 有 明显 的绾结性 、 具 集成性 、 整体性 。此后 , 调声 问题不为 诗格所重视 , 偶有涉及 , 亦价值
唐代新诗成熟和进士考试顺理成章 的产物 。然而 , 只是 这还
时代赋予诗格 的一个基本功 能 ,时代还会 赋予它另外一个 功 能, 即建立 诗学 。实 际上 , 唐代 诗格确实 显现出 了由基本 诗格发展为诗学体 系的过程 。在诗格发展 的过程 中, 昌龄 王
点。

{ = 诗髓脑 >“ 对属” 提 出 “ 又 正对 ”、 异对 ” “ “ 、 平对 ” “ 、 奇 对” “ 对”, 出借字对 和借声对 ; 融 { 、侧 提 崔 = 唐朝新定诗格 = }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人 文视 野
王 昌龄 《 诗格 》
( 武汉 大学
唐代诗格的转折点
武汉 407 3 0 2)
李 利 民
文学 院, 湖北
摘要 : 断定唐代 诗格 的转折 点 , 要 前提是要 把握 唐代诗格 发展 的趋势 。宋 以后 , 学存在 的主要 方式是诗 诗 话。唐无诗话 , 诗格。诗格 , 意是诗 的格 式 、 则 、 法。诗格 出 , 唐代新 诗成 熟和进 士考试顺理成章 有 其本 规 技 现 是
二 、 启 后 方 面 考 察 从
王 昌龄 < 诗格 = 前。 } 之 诗格所关 注 的主 要是声律 和属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有三格”条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与“诗有三境”条中所说的为诗在“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当然也应注意到《诗格》中所提到的“形似”,并非和“神似”相对,而是和司空图说的“离形得似”的“似”相同。“神会于物”与“神之于心”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心物交融“应会”,再把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象纳入作者主观“心思”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神似。
《诗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诗格》,旧题王昌龄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后人或疑为伪书。但《文镜秘府论》多有称引,可知确系唐人之作。
王昌龄(698-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谪江宁丞,复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与李白、王之涣诸人相友善。安史之乱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忌,遇害。
又曰:“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以上《文镜秘府论》天卷)
十七势
诗有学古今势一十七种,具列如后。第一,直把入作势;第二,都商量入作势;第三,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第六,比兴入作势;第七,谜比势;第八,下句拂上句势;第九,感兴势;第十,含思落句势;第十一,相分明势;第十二,一句中分势;第十三,一句直比势;第十四,生杀回薄势;第十五,理入景势;第十六,景入理势;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托,蒋径笃周旋。”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七言尖头律。皇甫冉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哈哈儿据张伯伟编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繁体竖排本《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录校制作。卷上为《文镜秘府论》引用者;卷下为《吟窗杂录》收录者。
调 声
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第八,下句拂上句势。
下句拂上句势者,上句说意不快,以下句势拂之,令意通。古诗云:“夜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昌龄诗云:“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又云:“海鹤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第九,感兴势。
感兴势者,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亦有其例。如常建诗云:“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音。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又王维《哭殷四诗》云:“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愁云为苍茫,飞鸟下能鸣。”
“诗有三宗旨”是阐述诗歌创作必须遵照“六义”,有所为而发,或是有所寄托、赞颂,或是有所讥讽、针砭。“诗有五用例”是讲写诗的最高标准是用神,也就是在诗歌创作中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神态气韵,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王昌龄《诗格》,流传至今者有两种:一是《文镜秘府论》征引部分,这一部分当出于王氏。二是《吟窗杂录》所收王昌龄《诗格》,其中真伪混杂。
一曰风。天地之号令曰风。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行春令则和风生,行秋令则寒风杀,言君臣不可轻其风也。
二曰赋。赋者,错杂万物,谓之赋也。
三曰比。比者,直比其身,谓之比假,如“关关雎鸠”之类是也。
四曰兴。兴者,指物及比其身说之为兴,盖托喻谓之兴也。
五曰雅。雅者,正也。言其雅言典切,为之雅也。
第六,比兴入作势。
比兴入作势者,遇物如本立文之意,便直树两三句物,然后以本意入作比兴是也。昌龄《赠李侍御诗》云:“青冥孤云去,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何时见龙颜。”又云:“眇默客子魂,倏铄川上晖。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又:“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又崔曙诗云:“夜台一闭无时尽,逝水东流何处还。”又鲍照诗云:“鹿鸣思深草,蝉鸣隐高枝。心自有所疑,傍人那得知。”
第十六,景入理势。
景入理势者,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凡景语入理语,皆须相惬,当收意紧,不可正言。景语势收之,便论理语,无相管摄。方今人皆不作意,慎之。昌龄诗云:“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第十七,心期落句势。
第十,含思落句势。
含思落句势者,每至落句,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或深意堪愁,不可具说,即上句为意语,下句以一景物堪愁,与深意相惬便道。仍须意出成感人始好。昌龄《送别诗》云:“醉后不能语,乡山雨雰雰。”又落句云:“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又:“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又李湛诗云:“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蛾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齐梁调诗,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坟。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一句直比势者。“相思河水流”。
第十四,生杀回薄势。
生杀回薄势者,前说意悲凉,后以推命破之;前说世路矜骋荣宠,后以至空之理破之入道是也。
第十五,理入景势。
理入景势者,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理欲入景势,皆须引理语,入一地及居处,所在便论之。其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昌龄诗云:“时与醉林壑,因之惰农桑。槐烟稍含夜,楼月深苍茫。”
《诗格》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唐代诗论杂著,其中提到诗歌创作有十七势,分别讲如何起句、落句,一联两句之相互联络,以及诗意前后关照,写景与说理的关系等。另有格律论是讲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音韵上则主张辨析清浊,力求音节铿锵,声韵悦耳。
பைடு நூலகம்
《诗格》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这里的“境”指诗思(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其义源于佛家哲学。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诗有三境的说法涉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到具体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皇甫冉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才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处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陈润《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第二,都商量入作势。
都商量入作势者,每咏一物,或赋赠答寄人,皆以入头两句平商量其道理,第三、第四、第五句入作是也。皆有其例。昌龄《上同州使君伯诗》言:“大贤本孤立,有时起经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是第三句入作)又《上侍御七兄诗》云:“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尧心。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钩深。”(此是第五句入作势也)
心期落句势者,心有所期是也。昌龄诗云:“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言青桂花吐之时,期得相见;花既未吐,即未相见,所以江中独鸣琴)又诗云:“还舟望炎海,楚叶下秋水。”(言至秋方始还。此送友人之安南也)
(以上《文镜秘府论》地卷)
六 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第一,直把入作势。
直把入作势者,若赋得一物,或自登山临水,有闲情作,或送别,但以题目为定;依所题目,入头便直把是也。皆有此例。昌龄《寄驩州诗》入头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又《见谴至伊水诗》云:“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又《题上人房诗》云:“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又《送别诗》云:“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氲。”又《送别诗》云:“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又如高适云:“郑侯应栖遑,五十头尽白。”又如陆士衡云:“顾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
第四,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
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者,亦题目外直树两句景物,第三句始入作题目意是也。昌龄《留别诗》云:“桑林映陂水,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阴云暮凄凄。”(此是第三句入作势也)
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
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者,亦有题目外直树景物三句,然后即入其意;亦有第四、第五句直树景物后入其意,然恐烂不佳也。昌龄《代扶风主人答》云:“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此是第四句入作势)又《旅次盩厔过韩七别业诗》云:“春烟桑柘林,落日隐荒墅。泱漭平原夕,清吟久延伫。故人家于兹,招我渔樵所。”(此是第五句入作势。)
第十一,相分明势。
相分明势者,凡作语皆须令意出,一览其文,至于景象,怳然有如目击。若上句说事未出,以下一句助之,令分明出其意也,如李湛诗云:“云归石壁尽,月照霜林清。”崔曙诗云:“田家收已尽,苍苍唯白茅。”
第十二,一句中分势。
一句中分势者,“海净月色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