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七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赏析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
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王昌龄《从军行》诗词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赏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
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
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
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
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
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
“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
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从军行其七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七王昌龄赏析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bu)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从军行七首⑴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精选10篇)

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精选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昌龄《从军行》诗歌鉴赏篇1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诗歌赏析【其一】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王昌龄从军行大将军出战诗词背景

王昌龄从军行大将军出战诗词背景《从军行·其二》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一、衍生注释:“琵琶”:一种拨弦乐器,在军中常被用来演奏乐曲。
“换新声”表示演奏新的曲调。
“关山”这里指代边疆的山川关隘,暗示战士们身处边疆的情境。
“边愁”即边疆战士的思乡忧愁。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写军中宴乐的情景,琵琶不断地弹奏着新的曲调,然而这新声里总是蕴含着关山的离别之情。
不管曲调如何变换,那浓浓的思乡之愁就如同绕在战士心头的丝线,剪不断,理还乱。
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将画面突然拉远,在那高高的秋月之下,古老的长城绵延,以景结情,把那种深沉的边愁融入到这宏大而又清冷的景象之中,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等题材,诗风雄浑、意境开阔。
他的边塞诗常常表达出战士们的英勇、边塞的艰苦以及思乡之情等复杂情感,被誉为“七绝圣手”。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和朋友去参观长城,当我站在那古老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山脉,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这首诗。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长城,多像诗里描写的那样啊。
那时候的战士们远离家乡,在这长城脚下听着琵琶声,心里该是多么的愁苦啊。
这琵琶就像一个诉说者,不停地把思乡之情弹奏出来。
”朋友听了也感慨万分,说:“是啊,这古老的城墙见证了太多的离别和忧愁,就像诗里写的‘撩乱边愁听不尽’,这愁绪就像这长城一样,绵延无尽头呢。
”《从军行·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即漫天的云。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是当时的边关要塞。
“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边疆的敌人。
“穿金甲”指铠甲因久经战斗而磨穿。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边疆景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展现出边疆地域的辽阔与戍边环境的恶劣。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从军行其七的诗意

从军行其七的诗意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
东南一带。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和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
通过描绘青海湖上空的浓云、雪山以及遥望中的孤城玉门关,营造出
了孤寂、苍凉的氛围。
后两句则着重刻画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历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仍坚定决心,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
表
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三、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多写
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四、运用片段:
在那遥远的边疆,战士们犹如诗中所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漫天的黄沙和凶猛的敌人,他们毫无畏惧。
小王对小李说:“咱们可不能退缩,难道要让敌人在咱们的土地上肆意妄为?”小李坚定地回应:“没错,咱们一定要像王昌龄诗里的战士们一样,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 这不正是王昌龄诗句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战斗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吗?。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全诗意思及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全诗意思及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作品《从军行七首》。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1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品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优秀8篇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优秀8篇古诗简介篇一《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大意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过程与方法:篇三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从军行》原文及赏析篇四从军行二首·其一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严武《军城早秋》王昌龄《从军行(其七)》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严武《军城早秋》王昌龄《从军行(其七)》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军城早秋①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_________
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
此诗作于同吐蕃交战之时。
(1)请赏析“朔云边月满西山”中“满”字的妙处。
(4分)
(2)这两首诗结句都写到“马”,试分析其不同意蕴。
(4分)
【参考答案】:
(1)(4分)
“满”字写出边关初秋之夜,阴云冷月笼罩整个山野的沉重压抑之景,渲染了战前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紧张气氛。
(4分,情境描述和表达效果各占2分)(2)(4分)
第一首诗以马代指敌兵,不让匹马回还即杀尽敌兵之意,表现了主将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第二首以马代指骑兵,指在深山中转瞬即逝而空留马蹄声,表现了玉门关地势的险峻(委婉体现骑兵的豪迈之情)。
(4分,每条2分)。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
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
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下面是王昌龄从军行赏析,欢迎参考阅读!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
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
“《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从军行其七王昌龄古诗的意思

从军行其七王昌龄古诗的意思这首古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哇塞,你想想啊,那大漠之上,狂风卷着沙尘,天色都变得昏暗了,就好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
拉开帷幕,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就好比在一个刮着大风的昏暗傍晚,你站在一片广阔的沙漠边缘,感受着那股紧张的气氛。
(例子:哎呀,就像咱去沙漠玩,突然狂风大作的时候。
)
再说那红旗半卷着从辕门出来,这是要干啥呀?这多像一群勇士,
低调又神秘地准备出征,好像要去执行一项超级重要的任务。
(例子:就像电影里那些厉害的特种兵要悄悄去执行秘密任务一样。
)还有前军在洮河北边夜里作战,哇,那得多激烈啊,黑漆漆的夜里,喊杀声、兵器碰撞声肯定不绝于耳。
然后呢,居然已经传来了生擒吐
谷浑的消息,这也太牛了吧!这就好像你一直在期待一场比赛的结果,突然就得知自己支持的队伍大胜了一样惊喜。
(例子:就像你一直等
着看自己喜欢的球队比赛,然后知道他们大胜了一样兴奋。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把战争的紧张、激烈和胜利的喜悦都表现得淋漓
尽致,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时的场景,太绝了!。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七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王昌龄从军行其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从军行其七原文唐代:王昌龄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从军行其七赏析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诗人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作者简介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赏析】。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一作:独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赏析
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七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从军行·其七
唐代: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诗人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