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辛弃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心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1、《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
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
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大大地发展了宋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三、走进文本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3、学生再读诗歌,试着翻译诗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观刈麦》:
1、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的句子:
2、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的句子是:
3、“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其”指代: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其”指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描写战争的画面的句子:
2、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5、君王的“天下事”指的是:
6、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回延安》(贺敬之)
主备:邓竹君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制作时间:5月21日
一、课前准备: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的形式。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找些来读读。
二、口语训练:讲关于延安的故事。
三、内容欣赏:
1、试给诗歌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概括每部分内容。
(批注在书上)
2、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的?
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节诗。
五、当堂达标练习: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再别康桥》(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一、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批注在书上)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5)体会《再别康桥》在形式上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三、展示交流:朗读、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
四、反馈检测
一、填空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使至塞上》(王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教师范读,了解作者:
2、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2、逐句翻译、赏析。
3、“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5、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黄鹤楼》(崔颢)
学习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归园田居》(陶渊明)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一、激趣导入:做大官,有名有利。
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题解:“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四、读文: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
(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五、思考:1、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翻译、从不同角度赏析。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八、作业:背诵。
专题荷
1、欣赏荷花的美,了解荷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的领悟能力。
(重点)
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一)导入: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二) 说荷: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出示的谜语,并结合自己对荷花的印象,口头描述一下荷花。
教师指导: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等,它清纯自然,宁静雅致,是圣洁、和平、吉祥的象征。
古往今来,描绘荷花的妙品佳作随处可见,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荷兴思。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的世界,去欣赏她那美丽的身姿,领略她蕴含的文化底蕴!
(三)在积累中夯实你的基础
1、文化常识积累
①《爱莲说》的“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某种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代哲学家。
②《芙蕖》的作者李渔是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
③荷又名、、等。
2、名句积累
①,芙蓉向脸两边开。
②惟有绿荷红菡萏,。
③,此花真合在瑶池。
④旋折荷花剥莲子,。
⑤移舟水溅差差绿,。
⑥写一句课外描写荷花的诗句:,。
3、认真诵读专题中的选文,结合课外阅读,你发现荷花常常被赋予哪些含义?
4、《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篇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咏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5、李渔的《芙蕖》以独特的视角来写荷,写出了荷的许多可人之处,“可目”、“可鼻”、“可口”各指莲的哪部分的作用?
6、佛教和荷花关系密切,请你探究这是为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和佛家爱莲有何不同?
7、下面是对咏荷诗的赏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他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B、苏轼的《莲》表达了诗人对莲房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令人神往。
C、李商隐的《赠荷花》,语言通俗浅近,感情直露,节奏明快,体现了诗人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D、郑谷的《莲叶》,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一、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蕃自李唐来
②陶后鲜有闻鲜出淤泥而不染
③亭亭净植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濯清涟而不妖濯香远益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