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3课 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过的拒绝。

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演讲(片段))观看视频,感受民国外交才子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的不懈努力。

4.展示图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时间、地点、主力等。

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口号“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教师提问: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处于被列强宰割的地位。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教师讲述: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1919年6月,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大到上海。

2.出示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

”——工人罢工材料二“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材料三图为上海商人罢市游行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归纳五四运动的的转折点、中心变化、主力变化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A、青年学生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D、小资产阶级
4、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于(B)。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D、辛亥革命
5、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外争国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列表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学生看视频、阅读课本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材料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后归纳
学生快速阅读材料
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导火线的认识,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弱国无外交”。
通过“相关史事”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阅读既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更能从材料中直观地感受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激情。
材料三:1919年1---6月,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提出了自己的合法要求,但遭到了拒绝。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指的是什么事?
中国山东的主权问题。
3.材料三反映的内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2)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2、表现
出示表格比较五四运动前后期的发展变化。
时间
斗争形式
主力
中心
6.5前
集会、游行、罢课
学生
北京
6.5后
罢课、罢工、罢市
工人
上海
3、五四运动的结果
展示相关图片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教学设计和作业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展示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勇敢和坚定,以及他们对和科学的追求。

教材还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2.视频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

3.图片资料: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和背景。

提问:“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五四运动是什么原因引发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对、自由、平等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时间上相隔不久,学生可能会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可能对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问题引导等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4.历史资料: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包括学生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场景。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五四运动》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第13课《五四运动》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认识到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革命形势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青年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2.课件: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视频: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影响,包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领导阶级、斗争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其深刻内涵和意义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五四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学习相关历史资料,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初步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五四运动?”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

然后,详细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包括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场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五四运动中各阶级的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取得的成果。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目标设定(一)课程内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教材分析1.从教材地位的角度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历史意义。

本单元有三个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所以五四运动上承新文化运动,下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2.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本课有三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一目里包含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开始,五四运动的扩大则是继续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把过程分为两个子目讲述,有割裂之感,因而可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

3.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分析:本课的内容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很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多种史料互证等史料实证的方法;关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众说纷纭,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再有就是五四运动中学生和工商各界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也很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

(三)学情分析1.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级的学生,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历史故事等,好奇心重,喜欢新颖的问题,因而适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内容学生接触不多,大部分学生只对五四运动的名称有初步了解,但其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都比较陌生,因而需要较多的资料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

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爱国、进步、、科学的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史料准备:收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3.学生活动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理解五四运动的深层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案
(2)我们把五四运动期间,爱国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为“五四精神”。根据所学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谈一谈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答案:(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时刻关心国家命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青年。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发生于1919年
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B)
过渡语:6月5日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并且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板块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A.自由B.爱国C.平等D.博爱
教材图
片分析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
史料
积累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教学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 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五四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五四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2.四五运动中各派别的主张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影响与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课堂讲授(30分钟)1.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生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中华民族面临巨大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遭受侵犯。

•火种:五四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由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组成的双重性质。

•倡导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新文化等思想。

•面向全社会,广泛吸纳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参与。

3.五四运动中的各派别和代表人物。

•爱国主义者:陈独秀、胡适、鲁迅。

•民主主义者:李大钊、蔡元培、闻一多、严复。

•工人阶级领袖:罗章龙、李仙洲。

4.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3.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五四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介绍该代表人物的主张、贡献和影响。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报告,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展望,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四、拓展练习1.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有哪些?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哪些新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它们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3.五四运动的主张和实践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有什么指导意义?五、教学反思本课采用课堂讲授、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介绍和代表人物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出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本课设计中,以“寻源五四: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走进五四:北京学生的壮举”“见证五四:全国民众的斗争”“追忆五四:不同时代的声音”为框架,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再现五四运动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同时,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中标语、口号和斗争史实的了解,理解北京学生的爱国精神即五四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问题连续体理论落实。

此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本课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么推进的?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五四精神是什么?”通过这三个核心问题,再层层设问,使问题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跟随问题设置,不断思考,迸发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与学的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和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所以结合智慧学伴的内容给学生进行了课前的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听说过五四运动,知道爆发的时间和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定,但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经过和历史意义不明确,所以根据检测结果,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运用文字材料、图片、节选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再结合问题导读、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智慧学伴辅助教学技术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视频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与技能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五四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巴黎和会的失败,中国外交的困境;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的抗议行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视频: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周令钊1951年作品《五四运动》,赏析作品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从第一个图片可以看出:释放被捕的学生,看第二个图片: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第三个图片: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3.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快速熟悉教材60页,小组合作3分钟,讨论交流后回答。

阶段时间地点主力军口号结果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扩大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板块四:五四运动的评价1.根据课件中三幅图片概括总结其性质。

(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国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根据材料分析其特点。

(1)6月3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大罢工(2)6月5日上海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3)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4)济南青岛烟台聊城泰安济宁曲阜临沂等地响应。

农民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5)不准在路行丐,免妨碍国人救国行动;罢市期内,无失窃之事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3.根据材料归纳其意义(1)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3)五四运动后,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全国建立了许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四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深入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学习资源:搜集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五四运动在中国新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分析五四运动中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1)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落实课标理念,用好课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依托,所以,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充分研读教材,理清教材中各子目的逻辑关系,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引言、正文、注释、相关史实、图片、材料研读等,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更好的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了解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五四运动的口号、参与者、斗争目标和结果等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二课,课文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线比较清晰完整。

本单元主要阐述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与发展。

从内容看,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的宣传和铺垫的作用,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下一课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所以,五四运动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的讲述,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领导者、主力、结果;阅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和爱国学生奋起抗议的相关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研读”、提取《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信息,还原和感悟历史,分析和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感悟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13课五四运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教材的方法,归纳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3.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重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展示图片,情景导入)2017年5月4日,全国各地青年组织各种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

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了主题为“激扬青春梦——五月的鲜花”五四晚会。

我们知道每年的5月4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件有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五四运动》。

一、爆发
1.原因
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
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
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

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
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操纵的分赃会议。

教师:(展示探究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学生:(讨论)虽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都没有大的进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所以中国综合国力依然很弱,依然摆脱不了被侵犯的命运,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从列强方面说,则可以看出当时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强权政治。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这个消息传到国内马上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面对失败,感到屈辱和愤怒,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2.爆发
教师:(播放《五四运动》片段,并提出问题)领导这次运动的人物都有谁?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由这些口号可以看出人民把斗争矛头对准了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领导人有陈独秀。

学生: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教师:“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将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口号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学生: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国家领土——爱国;宁死也要斗争到底——不妥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教师:五四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根据教材把五四运动爆发后这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用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指导学生整理)
学生:
教师: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运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教师:北洋军阀政府的行为,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变化
教师:6月5日以后,五四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整理)
2.结果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由上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学生: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教师: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教师: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乐中的一部雄浑的青春乐章,是中国青年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

历史走过昨天,历史见证今天,历史畅想明天,让我们一起感悟五四吧!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历史意义
教师:98年过去了,五四运动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因为它是一场永垂青史的爱国运动,它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

(展示材料)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选集》
教师:五四运动的“新”姿态有哪些?与辛亥革命相比还有哪些不同?
学生: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作为主力。

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归纳总结)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2.弘扬五四精神
教师:为了纪念五四运动,我国将每年的5月4日定为“五四”青年节。

除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在于纪念它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即五四精神。

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请大家通过前面的内容结合教材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教师:所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现自身最大的人生价值。

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它蕴含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北洋军阀政府黑暗 统治的必然结果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经过⎩⎪⎨⎪⎧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发展——6月,上海工人、商人参加斗争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 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意义⎩⎪⎨⎪⎧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划时代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