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建筑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的建筑风格
保国寺简介: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寺外28公顷自然山林。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保国寺建筑历史:
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据《寺志》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
唐武宗时,灵山寺被废。唐武宗会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据统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灵山寺在这次灭法活动中被废。
唐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保国寺。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
僧可恭,应施主之要求,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寺,获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赐额保国寺。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的建筑至今未能存留。保国寺在唐创建之时,规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发展缓慢,社会客观条件不够理想,寺院建筑未能存留至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贤”复过灵山,见(保国)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来了保国寺的第一次中兴。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开凿净土池、栽四色莲花。当时仲卿与宗浩还曾建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后废。南宋时期的这些建设项目保留至今的只有净土池。法堂位置犹存,但建筑已几经重建了。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赐”精进院”额,表明它在当时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明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隐重建祖堂,更名云堂。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建清隐堂,后废。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重修大殿。
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僧豫庵扩云堂基,更名玄览斋,旁设两庑、前架照厅。乾隆元年废。
明时建迎熏楼在大雄殿西。后废。在大雄殿东北隅建关房,后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显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游巡两翼,增广重檐,新装罗汉诸天等相”,同时重修法堂、天王殿。于净土池四
周立石栏杆,清前明御史颜鲸为净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显斋”鸠工庀材,培偏补陷,未数年而奂仑备美”。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体斋对大殿”移梁换柱,立磉植楹”,并重修天王殿。嘉庆元年(1795)重修大殿,改装罗汉诸天等相。
嘉庆十三年(1808年)移建钟楼于大殿东。嘉庆十五年(1810)新建鼓楼在于大殿西。
宣统二年(1910年)天王殿、东客堂毁于火。宣统三年,僧一斋重建。民国二十年(1913年)僧一斋建藏经楼五间(下层为法堂)及西侧客房楼屋十间一弄。
1954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南京工学院师生发现此古建筑,后经陈从周、刘敦桢教授核实为北宋建筑。
保国寺建筑特点:
保国寺最初由山门、天王殿等建筑组成。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其结构独特,气势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建重檐,成为歇山顶形成。大雄宝殿主要特点是:平面布置进深(13.38米)大于面阔(11.83米),呈纵长方形;在前槽天花板上绝妙的安置了三个缕空藻井;复杂的斗拱结构;四段合作瓜棱柱,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梁伏、阑额做成两肩卷刹的月梁形式等。这些都接近或吻合于宋《营造法式》,承袭某些唐代建筑遗风,为研究宋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其他多为清代建筑。1983年迁入明代厅堂三间,1984年迁入唐代经幢两座,现在保国寺已成为一个拥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木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五幢建筑,东西轴线分别为钟楼、鼓楼、客堂等附属建设。
宁波的建筑风格——保国寺
保国寺建筑文物: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它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特点鲜明:厅堂式构架体系,平面布局呈正长方形,进深大于面阔;斗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棱柱为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绘。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殿结构极为科学,除了通过保持空气流通而让殿内不结蛛网,不积灰尘,长年保持清洁之外,还使整个大殿没使用一枚铁钉,仅靠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就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藏经楼
藏经楼是民国九年以后建造的建筑,也是保国寺最后一次展拓基址的
产物,藏经楼所在的位置较法堂高处7米多,该楼本身面宽为五开间,通面宽22.79米,进深为11架12檩,硬山顶。前部附加一前廊,结构与主体脱开,但山墙却连成一体。该楼梁架采用抬梁式构架,作成3种形式,当心间为七架梁前带双步梁、后带单、双步梁用五柱,次间梁架为前后三步梁、双步梁、后带单步梁用六柱,梢间采用类似穿斗式的梁架,整品梁架用了8根柱子,梁的长度不过两架、一架。楼层梁架也随之,只不过在两品梁架间置以木方,上铺楼板。前廊构架一层立石柱置横梁与主体构架的檐柱相连,同时向前挑出小披檐。二层则只有一排细细的木柱,上部带有独立的前后坡小顶,在后坡置垂莲柱、插方穿式短梁,与主体构架相连。
藏经楼在主体构架在梁端或入柱处皆有带木雕的梁垫,前檐廊木雕装饰增多,尤其是二层,作成船篷轩式天花,在轩梁及垂莲柱等构件上皆有较多的木雕。另外一层前廊用石柱及石础,在石础上也做了雕刻。藏经楼的门窗带有浓厚的中国近代建筑特点,如前檐的柱间通间所施多扇木框玻璃窗,山墙所施带有弧形窗眉的双扇木框玻璃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