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对人类智慧和道德规范的探索和总结,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行为、艺术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从价值观塑造、学科内容传承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哲学,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弘扬“中庸之道”,这种价值观培养了中国学生的人际关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道德规范,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促进其品德素质的提升。
其次,传统文化对学科内容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于学科内容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学习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的学科内容传承,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
此外,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追求道德、智慧、艺术的统一,这与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注重学生的性格塑造、综合素质培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文以载道”,强调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风尚,这与现代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审美情趣、创造力等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传统文化通过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传承学科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其中的教育
思维和思想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发展方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与学问的重要性,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弘扬“学而优则仕”的道德精神,对古代中国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以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学习精神来激励人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投入,强调廉洁和正直的精神,努力提升从众的文化品位,它以自身的精神
实践引领着社会的文化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文化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基础。
传统文化讲究
德育,强调以修身、守节礼仪、谦虚好学、遵循传统礼仪规则的实践。
在
传统文化中,崇尚仁义礼智,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促进道德、理解和文化
性社会建设。
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积极性,强调以爱和尊重来促进学习,
弘扬正确的思想理念,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
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古代社会礼仪,以节约资源、克己奉公、
劳动等道德观念引导人们中规中矩地生活,养成勤奋刻苦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作为儒学的缔造者,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常常教导他们要“立志有恒”。
立下一个长久的志向,这是一个人奋斗的根本目的,一个潜在的动力。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一一点评,最后引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把学生往仁道方向去引导。
孔子认为,立志是在教导学生的首要任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开展的关键。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保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主题。
孔子还时常的教导学生“内省不疚”,其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学生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做到问心无愧。
同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值得现代教育好好提倡的。
颜渊好学,孔子给予的多是鼓励;子路好勇,孔子给予的多是批评;冉有好商,孔子给予的多是提议。
孔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和百姓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待他们要给予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开化,不能遗弃。
对待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开导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
我国如今正在建立社会和谐社会,把孔子仁德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教导世人立恒志,树立一个长久的奋斗目的;对待世间万物都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言行可以给予时时的自省,问心无愧;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都能像仁德方向开展,那么和谐社会将不是一句口号,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将在今朝。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对于中小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十分必要。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文化特征,增强族群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涵盖了道德、法律、伦理、品德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对人的生命、人性、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传承。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古人的言行、行事和格言领悟学术、道德和人生哲理。
这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灵内涵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文化自觉,丰富文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粹,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现其中的美感,丰富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
四、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和反映。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著作、诗词歌赋、寓言等形式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被传承和弘扬下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保留源头活水。
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沉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深厚的思想、哲学和道德价值观,对于当前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传承文化传统、培养身心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传承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和道德观念。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可以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传承文化传统对于后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身心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顺的生活态度,追求“入则安守、出则干戈”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是对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的有力指导。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教育他们要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要有节制地娱乐和消费,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要讲究礼仪和待人处世,塑造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人格培养,提高个人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家庭的和睦,通过教育小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他们的社群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了解到“仁者爱人”、“同舟共济”的思想,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并且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小学生保护自然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将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正确对待自然和珍惜资源的态度,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对我国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智慧、勤劳和创造力的结晶,不仅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独特性和精神追求,还孕育着我国教育发展的精髓。
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师为尊,重视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观念,即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解释者。
这使我国的教育更加强调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与文化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应与文化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统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这导致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兴国”,即教育乃国家兴盛的重要基础。
这使我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学生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强调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些都润色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其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引领我国教育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怎样做好现代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命运。
现代教育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才能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智力支撑,促使我们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为现代德育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真、善、美统一,讲究尊卑、长幼和德性培养。
孔子云“天生德语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萌芽于自发而朴素的风尚习惯,后经历了“商俗尚鬼”、“修德配命”的历史传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墨道法诸子论形成,将道德论推向顶峰。
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四书五经”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塑造孩子高贵的人格素养。
当今社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了伦理道德的缺失,出现了大学生“虐猫”、学校霸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考试排名第二残忍杀害榜首同学等恶劣事件,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不重视德育产生的社会现象。
“天下无伦外之人,无伦外之家,无伦外之族,无伦外之国”,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因材施教,为现代教育提供历史借鉴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教育之道,一直沿用至今,成就了很多国学经典。
孔孟之道,讲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条件对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因人而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教育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孩子性格和兴趣的培养,在教学统一要求下,采取个性化差异教育。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遗产,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育给予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认识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道德伦理,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
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道德品质。
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
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欣赏到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音乐、中
国戏曲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这不仅有
助于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还对学生的创造力、想
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道德、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
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中小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广泛,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传统文化中,读书教育被视为重要的修养方式,但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的层面上,更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的验证和应用。
根据传统文化的观点,要想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
这种知行合一的观念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告诫教育者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知识。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中,师养徒弟、徒弟尊师的思想在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心悦诚服虚心受教也。
传统文化中强调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树立学生追求德行和知识的榜样。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真诚的帮助和引导。
同时,学生也应尊敬教育者,虚心接受教育者的教诲,关注师长的言传身教。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终身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学习应该是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时期。
这种观念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人们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够接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资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师生关系和终身教育,这些传统价值观和观念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一、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的启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诚实守信”、“和而不同”、“行不由径,事不成蹊”等等。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基础,教育者可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构建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
例如,“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致君尧舜,致民鲁阳”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传统文化对学科教育的启示科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大音希声”、“讲求太和、协同和谐”的思想,与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协同性思维”相当吻合。
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思想启示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掘科学知识的深层次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深奥的哲学理念,如“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深入学习各门学科的热情。
三、传统文化对班级管理的启示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精妙的思想启示。
如“以诚待人”、“凡事讲求中庸之道”、“人无完人”等等。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此外,传统文化对班级内的人际关系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如“协和万邦,化民成俗”的思想,维护班级和谐,促进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
四、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不少有益的思想启示。
如“学以致用”、“克己复礼”、“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等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不言而喻。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观念等都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传统教育为例,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仁爱、礼治、中庸之道等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教育注重道德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教育领域,道家文化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个体差异。
3. 印度佛教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文化强调慈悲、智慧、因果报应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 教育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育目的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种教育目的导致我国教育在追求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 教育内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忽视了对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关注。
这种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失衡,不利于全面发展。
3. 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以“师道尊严”为原则,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这种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教育评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四、案例分析以中国传统教育为例,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案例背景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教育被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重要途径,教育目的以道德教育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以“师道尊严”为原则。
2. 案例分析(1)教育目的:古代中国教育目的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丰富而深远,奠定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基础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加深刻的思维、更加坚定的人格。
1. 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诸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哲学思辨等方面,都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
比如,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了大量深情厚谊、生活态度和人文情感。
学习这些文化经典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理性思辨,这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修养。
2. 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教育的关系有很深的思考和继承。
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是一个人的天堂。
因此,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家庭教育应该以孝道、信仰、智慧和人格为核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态和性格。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渗透进去。
3. 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礼仪的重视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多启示。
古代文化中,尤其是孔家文化,尊崇的是成人后的品德修养和个人道德美,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如何遵循社会道德而不失个性,如何保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如何发展自己的率性和文化素养。
4. 培养人际关系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礼仪和信仰上的方面。
礼仪在古代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彼此尊重和改善人际关系。
5. 注重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中类似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方面的话语、思想也能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教育创新。
就像科技进步带动教育革命一样,传统文化的革新、发展和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也能够促使传统文化在逐步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与现代教育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
梳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梳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和领会到良好的人生道德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起稳定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明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起勤学好问、诚信守规、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等良好的行为准则。
二、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传统绘画、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拓宽他们的文化眼界,提升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强调“学贵行”,注重实践和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典籍、经史子集等古代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的思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代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辨的能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对于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也激励他们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它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审美和文化素质、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实际意义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实际意义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道德规范,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这是对当代教育最为重要的启示之一。
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的人才。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忠诚、孝顺、仁爱等品质,都是当代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3.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启迪其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4.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也是当代教育所需要借鉴的宝贵资源。
孔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道至简等思想观念,都可以对当代教育理念产生现实影响。
当代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5.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礼节等也对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人的修养和素质要求非常严格,这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能够深刻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教育真正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肩膀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国传统教育1、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利国利民之本的教育价值观中国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
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建设国家首先开展教育。
传说黄帝、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自舜开始已有专门教育机构出现。
《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
教宵子。
”可见当时已有专门的公职人员对贵族的子弟施教。
《史记·五帝本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据古籍记载,虞、夏、商、周都有各种学校。
到西周时期中国奴隶制社会已臻完善,学校教育也开始分成等级。
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乡学是地方学校,为庶民所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
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立国。
《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
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分和社会地位。
科举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呢?就是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的根本。
《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养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虽然当时是对统治者所言的,但历代知识分子都把它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种教育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
教育兴国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凡是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多读几年书,接受更多的教育。
国内升学竞争的热烈,广大群众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教育也应该不断地跟随着时代变革。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道德伦理的影响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在古代的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道德伦理包括了福祉、仁爱、敬畏、中庸、孝顺、诚信等多种价值理念。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还成为了人们做人、做事的标准。
当代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教育学生道德伦理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在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十分重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人们的基本道德标准。
诚信涉及到商业、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障。
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注重诚实、守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德双修。
二、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等多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亦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爱之人。
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价值观念。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
传统文化中,教育的方法以师傅门徒制和启发式教育为主。
学生在与师傅共同学习中收获经验,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挖掘。
现代教育应该鼓励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从而认识和解决问题。
为此,教育者要将学生视为个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方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大多以"三从四德"为标准,即遵从天、顺从地、遵从父母,有礼,守信,敦品,重言。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精神世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包括生命科学、道德理论等。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例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四大经典名著,学生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有利于精神世界的形成。
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种保守的文化,而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奠定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等理念的形成。
二、小学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与经典知识小学生会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
如《弟子规》中“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就告诫学生,犯错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好,最怕知错不改。
这些话语传递给学生知错就改,做人要诚实的价值观。
2.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古诗词是艺术的产物,学习古诗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许多著名的古诗词可以启发小学生的人生智慧,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则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3.传统文化娱乐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围棋和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围棋的博弈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1.阅读经典著作,广泛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例如,在教授诗歌《春雪》的时候,学生不仅要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还要了解诗人所描述的意境。
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秀的传统诗词十分重视音韵学、格律学,在反复阅读中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增进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诗词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之美。
2.紧抓节日契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应加深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历史的瑰宝和文化的基石。
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培养了人们的道德品质。
教育在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会受到道德的熏陶。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呵护和传承。
传统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三、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传统文化注重自身修养和内在修炼,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修养,如孝顺、诚实、宽容等。
这些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四、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优秀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先贤的智慧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 “哎呀,咱中国传统文化那可老重要了!就说尊师重道吧,你看在学校里,我们对老师那都是特别尊敬的呀!”- 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进来的时候,大家都赶紧站起来喊“老师好”,这就是我们对老师尊重的体现呀。
2. “嘿,传统文化里的勤奋好学真的影响好大呀!我们班同学都可努力学习啦!”- 每天早上我到教室,都能看到好多同学已经在认真读书了,大家都想着要通过勤奋取得好成绩呢。
3. “哇塞,孝悌之义在我们生活中也很明显呢!我就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事呀。
”- 有一回妈妈下班很累,我主动给妈妈倒了杯水,还帮她捶捶背,这就是孝呀。
4. “你们知道吗,传统文化里的谦虚礼让多好呀!我们小伙伴之间也会互相谦让呢。
”- 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不争不抢,互相让着,氛围可好了。
5. “哎呀呀,那个温故而知新简直太对啦!我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就常有新发现呢。
”- 有次复习数学,我突然明白了之前没懂的一个知识点,开心极了。
6. “传统文化里的团结友爱可重要啦!我们班就是个团结的大家庭。
”- 上次搬书,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很快就搬完了,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呀。
7. “诚信待人真的不能忘呀!我和小伙伴答应的事都会做到呢。
”- 我和小伙伴约好一起做作业,我就算有点事也会赶过去,不能失约呀。
8. “礼义廉耻也是很重要的呀!我们都知道要讲礼貌,懂羞耻呢。
”- 有个同学做错了事,马上就知道不好意思,主动改正了,这就是有廉耻心呀。
9. “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很关键呀!我学钢琴不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嘛。
”- 虽然有时候不想练琴,但想到要坚持,还是会坐下来好好练,现在我弹得越来越好了。
10. “传统文化里的好多东西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呢,这多好呀!”- 想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到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呀。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教育有着深远且积极的影响,它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塑造了我们的品格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学生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使学生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2、使学生对当前一些不良的环境能具备一种抵抗能力,逐步确立正确的是非观;3、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
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继承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
一个产生的如此早的国家一直兴盛至今,一定有什么重要的因素在扶持这她,这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现在对人的教育上。
教育者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因此怎样的文化或者说怎样的精神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脑中所认识的冲过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谈到影响,就要从两个方面说起,有利有弊。
一下我将对其影响从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来阐释。
孔孟之道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套重要是思想。
他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代表。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一中经典的思想,一直对现在的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说。
三钢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而后,孟子又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一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注重家庭,君臣之间的关系。
1.家庭,
如果说人是社会中的个体,那么家庭可以算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
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家庭的多种多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课堂。
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
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
“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
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
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
不可以先吃的。
再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日孔融的父亲买了些梨子回来,把一个大个的梨拿给了孔融,结果孔融不但没有吃,还对父亲说“还是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吧!我是小孩,吃小的。
”
家庭中除了亲属间长幼有序外,还有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有别”“夫为妻纲”。
古代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父系社会,男权当道,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微的。
在家庭中,男人往往充当了一家之主,在外要养家糊口,而女人主要是配合男人在家中操持家务。
因此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
而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但这也不意味着女性在家庭总没有地位。
建立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夫妻双方的互相尊重。
其实这不仅仅关系着夫妻间是否和睦,也同样影响着未来要扮演同样角色的子女们。
但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
很多人认为只要年纪长,或者因为是家中的主人(多指男人)就在家中为所欲为,家庭暴力屡见不鲜。
其实这并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思想。
而是一种人格的扭曲。
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家庭的和睦与否也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的环境。
因此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2.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笼统的划分,可以分为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
人们每天都生活在社会中,如何才能站得住脚就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对此,儒家思想提出了“君为臣纲”“君臣有义”“尊卑有序”以及“仁、义、礼、智、信”。
在这些思想中不难看出“君臣”关系是一层很重要的关系。
无论在怎样的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领导者要顾全大局,对当下的局面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被领导者要忠于并服从领导者的命令。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君为臣纲”“君臣有义”。
“尊卑有序”
其实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中等级观念。
儒家的等级观念的主要内容是:1、人们对财富的占有和消极应与社会地位的等级相符2、社会上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而占有丰富物质财富的“君子”(包括天子、诸侯、各级臣僚及儒者),一种是广大从食物质财富的创造,却只有很少物质财富的被统治者,即所谓“小人”。
如果说前文提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方面的,那么“尊卑有序”恐怕就是消极大于积极。
古时提倡“尊卑有序”的主要是在政治上,后来才波及到整个社会。
是因为我国古代主要是一王权为之高无上的。
其次各级官吏要听从自己上级的安排,这样以便于国家的管理。
而对于现在来说
尊卑有序则“过分”反映在整个社会,而且十分明显。
一个人,如果他所占有的物质财富越多,那么在当今的社会就越有地位。
这种以物质来划分社会等级的方法的出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们对文化的不重视。
同时也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等级观念内容中的第二点,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孔子以后的人们为了可以做官,多纷纷参加科举考试。
而很少有人愿意参加实际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
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3.友谊
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说的是真正的友情是像水一样的平淡的和气的健康的。
孟子认为“朋友有信”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也说过“仁、义、礼、智、信”。
孔子的这一观点适用面非常广。
不仅可以是对君臣之间,家庭之间,也是再说朋友之间。
“仁”是一种人文精神。
“义”是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对朋友有仁有义一直是我们所支持的。
“礼”简单说就是要尊重他人,尊重朋友,尊重是一切的开始。
“信”是做人最根本的,最基础的。
没有了信,一切皆无从谈起。
作为朋友更要以诚相待,相信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这也是现在教育中所提倡的。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
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
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而且往往从一个
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
以上只是从单个方面谈,还不够全面。
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上,我们要抱着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客观的对待先人所提出的理论和观点。
不应盲目的效仿和崇拜。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加以利用。
这就是我对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参考文献:
[1]毛礼悦,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周国华.上海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毛礼悦,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4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5
[6]孟宪承,陈学恂.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85
[7]王柄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41
[8]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