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抗震重点

合集下载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如下:
1. 学校建筑: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将学校建筑与避难场所相结合,其中公立学校约90%有避难场所功能。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推出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中小学校舍及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抗震性能出发,找出最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抗震加固。

例如采用增加斜向钢支撑、屋盖水平拉结措施来增加建筑物强度,采用柱子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等来控制构件变形。

2. 体育馆建筑:美国主要采取的抗震加固措施是将体育馆外墙的填充墙改为钢板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并在与墙相连接的径向钢梁的连接节点上增加梁腋板以提高节点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此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建筑主要为砌体结构,规模较小,承重形式单一,未考虑抗震设防。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建筑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1、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指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分类:1、按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通常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特大地震4、按地震形式、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2、构造地震的成因:是指由地壳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通常是用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振幅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5、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6、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属此类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抗震措施:甲类: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1. 引言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为了减小、控制或避免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和要求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技术要点,以帮助工程师和相关人员在审查过程中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达到要求。

2. 抗震设计文件的审查要点•确保抗震设计文件中明确列出了抗震设防的相关要求和技术指标。

•检查抗震设计文件中的结构布置和形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确认抗震设计文件中的材料选用和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和可行。

•检查抗震设计文件中的抗震构造和抗震措施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确保抗震设计文件中的地震动力学分析和抗震验算方法是合理、准确和完整的。

3. 施工图审查要点•检查施工图中抗震构造的布置和连接方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确认施工图中的构造部位的尺寸、截面和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施工图中的钢筋布置和连接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确保施工图中的预应力构件的设计和施工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施工图中的基础和地基处理是否符合抗震设防的要求。

4. 施工过程和现场质量控制要点•检查工地上的土方开挖和填方的质量和坡度是否符合要求。

•确认混凝土配合比、浇筑工艺和抗压强度的质量控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钢筋的预处理、连接和保护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确保施工现场的标志、挡板和安全防护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检查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记录和检测报告是否完整、准确和合格。

5. 监理和验收要点•确认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是否到位和有效。

•检查监理报告中对抗震设防的评价和建议是否合理和可行。

•确保验收部门对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

•确认验收报告中对抗震设防的评价和建议是否合理和可行。

•检查监理和验收单位的资质和能力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6. 结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1.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当符合地震工程设计规范,采
用抗震设计参数和方法,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这可能涉及到采用加固墙、加固柱等手段,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
性能。

2. 基础设计,建筑的基础设计应当考虑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和地
震波对基础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
不会因基础失稳而倒塌。

3. 结构连接,建筑结构的连接部分应当采用高强度的连接件,
确保结构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4. 隔震与减震,采用隔震或减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基础
之间增加隔震层或减震器等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
筑的抗震性能。

5. 抗震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抗
震支撑框架等,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6. 建筑材料,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总之,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工程设计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一、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理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當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

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二、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1、保证建筑的刚度。

合理地设计和确定建筑物的刚度非常重要。

因此首先要考虑到的是采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

主要是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之上使用“钢结构”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层加固。

加固分为两种情况:a.如果所需要进行加层的建筑工程的体系是钢结构,而国家规定:上部是钢结构、下部是钢筋混凝土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是不符合抗震规范的。

b.假设屋盖的部分是采用钢结构,而钢筋混凝土仍然是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抗侧力的主要体系,则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2、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被工程界认可的一个办法是在建筑基础与建筑的主体部分之间加设一个隔震层,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物的顶端部分加设一个“反摆”。

此反摆的作用是能够在地震时使建筑物的位移方向相反,降低了加速度,降低地震的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如果对“反摆”设置合理,那么对降低地震作用的概率可达65%,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内的物品受损程度。

3、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力。

出于对建筑工程抗震功能的保证,在建筑工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a.在建筑工程中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因素,挑选对抗震有益的地基,防止地基变形影响抗震功能;b.同一建筑工程单元要设计在性质一样的地基上,要把地基最大潜力融入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发挥地基的抗震功能;c.建筑工程尽量做到规则、对称,以降低地震作用导致的建筑变形度以及避免地震作用力集中导致建筑扭曲的状况发生;d.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中要多加几道抵抗防线,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力,同时建筑工程受力设计要明确,防止存在建筑工程局部薄弱;e.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工程自身重量,从而减小建筑对地基的压力,达到缓解地震冲击作用对建筑体的影响力。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要点引言:由于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交接处,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并且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地震频率和强度等级持续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越来越重要,抗震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充分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明确抗震设计的要点,提高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将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控制,把地震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目前,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坍塌屡见不鲜,不仅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也不可估量,所以地震灾害的有效预防刻不容缓。

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切实可行的路径,这就需要从优化抗震设计入手,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低地震破坏性由于地震灾害频发,所以在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越来越受重视,也能显著降低地震的破坏性。

目前,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是在建筑基础和主体之间加设隔震层,也有设计人员在建筑顶端加设“反摆”来减小地震的冲击力。

“反摆”的原理是降低地震冲击力的运动加速度,以反向位移的方式将地震的冲击力有效减小。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加设“反摆”可以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降低65%左右,对建筑和人员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

目前针对加设“反摆”的针对性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将地震灾害的破坏性有效降低,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1.2 提高建筑物刚度建筑物的刚度应结合具体的情况科学设计,目前,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建筑物的刚度,但通过在建筑物中加设钢结构也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

建筑结构工程加固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功能,落实差异化的加固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点考虑因素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点考虑因素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点考虑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当今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议题。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可忽视。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必须重点考虑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首先,重点考虑因素之一是建筑的结构强度。

一栋建筑的结构是否坚固,是抗震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必须仔细计算建筑的承重能力,并采用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抵御地震引起的冲击力。

其次,地震时建筑的位移能力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建筑物必须具备一定的位移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为此,设计师通常在建筑结构中加入一些柔性连接件,如层间剪力墙或层间剪力梁,以增加建筑的整体韧性。

这些柔性连接件可以吸收地震时的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几何形状对抗震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紧凑且对称的建筑形状更有利于抵御地震力。

这是因为这种形状的建筑能够更均匀地分布地震力,并减少压力集中点的出现。

相反,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容易发生震后崩塌,因为地震力在这种建筑上的作用不规则。

除了以上三个重点考虑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

例如,地基条件、建筑的高度和质量、以及地震区域的级别。

地基条件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可能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建筑物的高度和质量决定了其受到地震力的程度。

地震区域的级别则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根据不同的地震区域,设计师需要选择不同的设计标准和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还有一些可以增强建筑抗震能力的特殊措施。

例如,在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通过设置隔震装置,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力。

此外,合理配置剪力墙和抗震支撑系统也是增强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点考虑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地震力的性质、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重点

1. 地震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2. 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臵叫震中;地面某处至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3. 构造地震:地壳的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4. 地震波:由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振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地震波。

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是沿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分为横波和纵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包括瑞雷柏和乐夫波。

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故在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区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6. 地震动:地震波传播到地面引起的振动。

其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

7.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一种度量,用M表示。

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图确定的。

微震M<2有害地震2<M<4破坏地震M>7,特大地震M>88.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遇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9.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10.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和次生灾害三种形式。

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滑坡、塌方等形式;建筑物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主体结构强度不足形成的破坏和结构丧失整体性两种形式。

11. 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破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遇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安全生命的严重破坏。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技术要点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技术要点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1. 结构设计要合理呀!就像搭积木一样,得让房子稳稳当当的。

你看那些屹立不倒的古老建筑,不就是结构好嘛!在房屋抗震设防中,结构合理可是超级重要的哦!不然稍微来点震动,房子不就摇摇晃晃啦?
2. 材料选用不能马虎哟!这就好比战士上战场得有好装备。

选用高质量、有韧性的材料,才能让房子在地震来时坚强抵抗呀!劣质材料建造的房子,那不是一震就垮嘛,多吓人!
3. 基础得牢固得很呐!这就如同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地下。

要是基础不牢,地震一晃,房子不就像无根的浮萍啦?你想想多危险呀!
4. 抗震节点的处理可不能轻视哦!这就好像一个团队的关节,连接不好可不行。

小小的节点处理好,能发挥大作用呢!不注重这个,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呢!
5. 建筑布局也有讲究哇!房间的分布要合理,不能这里重那里轻的。

就像人一样,得保持平衡呢,不然地震一来就容易失去重心啦,是不是?
6. 施工质量要严格把控哇!工人师傅们可不能偷工减料呀。

这就像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得精心细致。

施工不好,再完美的设计也白搭呀!
7. 定期检查维护不能忘呀!车子还要保养呢,房子更得爱护。

时不时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及时修补加固,这样房子才能一直坚强地为我们遮风挡雨呀,你说对吧!
总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这些技术要点都超级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住得安心、放心!。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1. 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钢材、混凝土以及加固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避免出现狭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3. 加固建筑结构:对于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工程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等方法,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

4. 设置合理的地震减震装置:可采用减震器、隔震设备等地震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力,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5.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采用适当的基础设计方法,如选用深基础、增加基础面积等,确保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力。

6. 定期进行抗震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

同时,加强建筑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抗震性能的持续有效。

7. 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并提供安全的
避难场所,减少人员伤亡。

8. 加强抗震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抗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民众对抗震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抗震准备和应对能力。

以上措施是建筑工程抗震的常见方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建筑工程中的防震规范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防震规范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防震规范要求防震是建筑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目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设计要求和建筑材料选择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合格的防震规范要求能够保护建筑物及其使用者的安全,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中的防震规范要求,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防震规范中的核心要求之一。

结构设计要求包含了建筑材料的选用、基础的设计、整体结构的计算和配置等方面。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需要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水平和竖向荷载。

因此,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地震的频率、地震波的振幅、建筑物的重量和高度等因素。

为了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建筑工程中通常采用增加建筑物的刚度、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加固措施。

建筑师和工程师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斜撑、加固梁柱节点、设置剪力墙或剪力筋等,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此外,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弹性,设计人员还需要合理设置建筑物的裂缝和位移控制装置。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在建筑工程中,合适的建筑材料选择对于防震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强度,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一些常见的抗震建材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此外,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对于振动的响应、能量分散和耗散等特性。

一些新型的材料,如减震器、阻尼器和抗震支座等,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是确保建筑物防震性能的重要一环。

3. 建筑物的设置和布局合理的建筑物设置和布局也是防震规范的要求之一。

在选择建筑地点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地质条件进行评估,避免选择地震活动频繁或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区域。

此外,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也需要适当考虑,以避免地震引起的倒塌和相互碰撞。

建筑物的设置和布局还包括考虑建筑物的高度、结构形式和平面布置。

抗震工作要点

抗震工作要点

抗震工作要点
一、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逃生和避险的时间。

二、加强建筑结构安全性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
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结果,对高风险地区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或提高其抗震等级,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四、制定应急预案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可以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

五、普及地震知识,提高民众安全意识
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建立抗震救援队伍,提升救援能力
建立专业的抗震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七、定期进行抗震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定期进行抗震演练可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通过演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八、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可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筑工程抗震 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 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1特殊设防类(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重大建筑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后果,需特殊设防。

2重点设防类(乙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后果,需提高设防标准。

3标准设防类(丙类):指大量除其他类以外按标准进行设防建筑。

4适度设防类(丁类):指人员稀少且震损不导致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抗震规范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要求。

本文将详细解析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包括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面。

一、设计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设计阶段中的抗震规范要求: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按照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师需要考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构布置、材料选择、刚度控制等。

2.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区域的不同,抗震设计参数也会有所不同。

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力等,设计师需要根据规范要求合理确定这些参数。

3. 结构形式和构件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形式,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

例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要求有所不同。

4.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对地震的容忍度,确定合适的抗震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程度的指标,不同的设防烈度对应着不同的抗震要求。

二、施工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施工阶段中的抗震规范要求:1. 施工标准和施工质量控制:施工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施工标准进行操作,同时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例如,对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钢筋的布置等进行严格把控。

2. 施工避讳和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容易引起结构损坏的因素,如临时支撑的设置、脚手架的搭设等。

同时,还需避免在地震发生时进行关键构件的施工。

3. 钢筋的加工和焊接:钢筋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抗震构件,其加工和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施工中需要按照相关要求对钢筋进行加工和焊接,并严格控制其质量。

三、监理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监理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对地震抗震的要求

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对地震抗震的要求

建筑工程规范要求对地震抗震的要求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与伤害。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建筑工程规范对地震抗震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结构设计要求1.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地震标准,并考虑当地的地震烈度和地质条件。

2. 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确保建筑物在设计基准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3. 建筑物应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以提高其整体抗震性能。

4. 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应具有合理的变形能力,以确保抗震能力的发挥并保障人员的安全。

5. 抗震设计中应考虑横向力的作用,如地震引起的水平力和剪力等,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稳定。

二、材料选用要求1.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 钢材的使用要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并经过必要的防腐处理,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3. 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在混凝土配制中应考虑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变形能力等因素。

4. 土木工程中的地基处理应提前进行,以保证地基的稳固性和承载能力,避免地震引起的地基沉降和侧移。

三、施工工艺要求1.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施工中应进行质量监控,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尺寸、比例等进行检测,以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性。

3. 施工现场的管理要严格,包括人员的安全培训、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等,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规范对地震抗震的要求涉及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并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下,我们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稳定的建筑物,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3..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4.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土层剪切波速不少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5.地震反应谱: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地震反应谱
6.鞭梢效应: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
7.轴压比n定义为:n=N/fcAc(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简答
1.简述抗震设计三水准原则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简述抗震设计两阶段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及假定
(1)建筑物高度不超过40m
(2)以剪切变形为主
(3)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
(4)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结构
计算假定:
(1)结构的地震反应可用第一振型反应表征;
(2)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
4.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
一般假定:楼层地震剪力Vi由各层与Vi方向一致的各抗震墙体共同承担。

即:横向地震作用全部由横墙承担,纵向地震作用全部由纵墙承担。

Vi在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和各墙体的抗侧移刚度。

(1)横向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横向楼层地震剪力分配时要考虑楼盖的刚度。

1)刚性楼盖2)柔性楼盖
(2)纵向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按各纵墙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3)在同一道墙上各墙肢间地震剪力的分配:各墙肢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5.圈梁的作用:它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它可以有效地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它还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
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选择判断填空
1.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

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纵波>横波>面波
2.地震动的峰值(最大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3.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

4.房屋倒塌率随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加大,比较而言,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一般重于坚硬场地
5.结构的低阶振型反应大于高阶振型反应,振型阶数越高,振型反应越小。

振型反应对结构总地震反应的贡献较小。

6.竖向地震作用适用的结构:
(1)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
(2)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
(3)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
7.框架结构的震害
(1)整体破坏形式:
按破坏性质可分为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
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强柱弱梁型)和柱铰机制(强梁弱柱型)
(2)局部破坏形式:、
构件塑性铰处
构件剪切破坏
节点破坏
短柱破坏
填充墙的破坏
柱轴压比过大使柱处于小偏心受压引起的脆性破坏
钢筋搭接不合理导致搭接处破坏
8.抗震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用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2)与主楼相连的裙房,除应按裙房本身考虑外,其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此时,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9.在竖向非地震荷载作用下,可用调幅法来考虑框架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现浇框架调幅系数0.8~0.9,装配整体式调幅系数0.7~0.8
10.反弯点法
假定:(1)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2)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基础2/3柱高处。

由上述假定可知,同一层柱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均相同;且除底层外,各柱的反弯点均位于柱高的中点。

影响反弯点位置的因素
1.侧向外荷载形式、梁柱线刚度比、层数层次
2.上下梁线刚度比
3.层高
11.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
(1)根据“强柱弱梁”原则的调整: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于梁端的弯矩设计值或抗弯能力。

(2)根据“强剪弱弯”原则的调整: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