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课程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物流课程标准

一、前言

《国际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是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国际物流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全过程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沟通能力。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国际物流

授课专业:物流管理

总学时:51

总学分:3

理论课学时:41

实践课学时:10

上课形式:理论课——多媒体课件演示

实践课——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PPT汇报,学

生模拟、角色扮演

2、课程性质

《国际物流》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型并存的专业课,是兼顾国际物流理念和实践方法的实战型学科。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掌握国际物流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国际物流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3、设计思路

《国际物流》的课程设计是以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为核心,以塑造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为灵魂,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后PPT汇报、学生角色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学生在国际物流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把握国际物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掌握国际物流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4)掌握国际物流网络构建的方法和技巧;

(5)掌握国际货物报关、报检的方法;

(6)掌握国际货物运输投保的操作流程;

(7)学会运用国际物流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沟通能力和合作技巧;

(2)培养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责任意识纪律意识;

(4)提升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运用国际物流各个流程操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变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6)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6)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分析案例,团队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7)培养学生掌握国际物流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主要以国际物流概述模块(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业务运作模块(国际物流相关的功能业务运作、国际物流主要物流形式业务运作)、国际物流服务与管理模块(国际物流服务、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教学,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教学法和分组完成任务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国际物流中的管理需求和领导技能,让学生掌握具体技能。

学习情境/任务

情景/工作任务

描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名称子情境/子任

项目一国际物流概述任务:国际物

流概述

让学生对国际

物流的含义、

物流国际化的

背景、国际物

国际物流的含义及

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物流的特点、

分类与基本形式、

理解国际物流

的概念和含义,

了解国际物流

的特点和发展。

4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依据国际物流主要涉及的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网络、国际物流相关的功能业务运作、国际物流主要物流业务形式运作、国际物流服务、国际物流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进行了相关考试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此外还可以用角色扮演法,社会实践法等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

力。

(3)教学手段。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实际操作、学生创新活动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并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动画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2、教材建议

(1)选用教材:杨长春、顾永才主编,《国际物流》[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六版。

(2)教学参考书:

《国际物流实务》,陈言国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国际物流管理(第2版)》,柴庆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实训平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教学资源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3)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