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场的传奇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盐场的传奇故事
四川的盐业生产是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井盐生
产充满着极大的风险。
哪里有卤水?凿到多深可以出卤?凿的过程中会遇到啥困难?这些都只有天知道,全凭经验和运气。
因此,人们如果找到了卤水,开凿成
功,也认为是神灵的帮助和庇佑,还会编出美丽的神话故事。
发现盐井的传奇
几乎所有盐场的发现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们往往把传说中的最先发现盐泉的人称作祖始爷,建井祖庙或祖始庙供后人祭祀,当作神灵来供奉。
下面是几个在盐场广为流传的故事:
龙君扶嘉。
重庆云安盐场的盐业圣祖名为扶嘉。
相传秦朝末年,一向放荡昏庸、不理朝政的秦二世胡亥,自知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无法挽救,愈加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忠良遭贬,奸佞横行。
对朝庭忠心耿耿的贤臣文相扶嘉多次欲觐见皇上,面呈大事,都被胡亥粗暴回绝。
于是愤然携家离开京城,来到巴蜀的高山峡谷之间,过着狩猎、恳荒的隐居生活。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讨伐下,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基业一下子塌将了下来,灰飞烟灭。
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到处收罗贤才俊士,听说前朝文相扶嘉乃治国安邦人才,而今隐居在巴蜀东部边境一带,遂派大将樊哙前去寻访。
樊哙翻山越岭,来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神龙架地区,但见云雾缭绕,山势雄立,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恍如仙境。
樊哙戏道:“原来扶嘉老先生真灵光,选了个仙境悠哉游哉。
”话音刚落,路旁草丛中一道银光闪过,忽地窜出个象狗一样大的白灵灵的兔子。
他立马张弓搭箭,射中白兔脊部,白兔负伤带箭急急逃跑,樊哙策马紧追不舍。
追了一山又一山,赶了一岭又一岭,最后追到了朐忍县汤溪河畔的一个平坝上,白兔窜进芦苇丛中不见了。
樊哙困了,便令随从拔开芦苇寻找。
随从们仔细地搜寻着,一个随从突然惊呼:“快来看!这里有个洞。
”几个搜寻官兵立马围在洞边,他们怀疑白兔藏在此洞。
一个小官命一个随从赶快告诉樊将军,樊哙赶紧赶来察看。
该地洞洞口宽约丈许,半遮半掩地盖着一块大石板,樊哙即令其掀开石板,忽然,一股白色雾气喷薄而出,直冲云霄,樊哙顿时目瞪口呆,众人以为是妖气来袭,赶紧后退几步。
但雾气只是一个劲地往上冲,久久不散,并未袭击他们。
陆陆续续的围观山民增多,扶嘉老先生也在其中。
樊哙突然想到此行的任务,便把目光投向气度不凡的扶嘉:“请问老先生,有个名叫扶嘉的人住在这里吗?”扶嘉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反问道:“将军为何要寻找此
人?”樊哙说:“我们高祖皇帝很赏识他,请他回朝当大官,辅佐皇上。
哎,你认识他吗?”扶嘉不慌不忙地答道:“此人曾在这里住过,我们相识,可现在不知去向。
他说过永远不会出山,直到归天的那一天。
”樊哙见寻访无望,只好带领随从回朝复旨了。
樊哙走后,山民们也散去,扶嘉凝视着洞口上空不断的白雾,思索良久,他灵机一动,找来三根竹竿连接起来,试探该洞有多深,他隐隐约约地听到洞里有泉水涌动的声音,提起竹竿观察,见上面粘着乳白色的东西,用舌尖一舔,味咸醇香,当即断定这是一口盐泉。
他想到以后山民们不再为没盐吃发愁,暗自高兴。
可是怎么才能把洞中的卤水引出来呢?回家后,扶嘉日思夜想,寝食难安。
一日,忽见女儿戴着一对垂金耳环,正在弯腰拾罗帕……触景生智,扶嘉赶忙请来匠人,用木料在井口框成八字型(俗称龙口),上面支起木架(俗称耳板),找来一根绳索绕在木架上,绳索的另一头栓上木桶(俗称千斤),把木桶放下井底,邀来山民,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桶卤水拉起来。
三山五岳的乡亲们闻知扶嘉要掘井熬盐,既稀奇又高兴,纷纷围在现场。
他们想到自己祖祖辈辈为了吃上盐巴,要爬山涉水数十公里才能买到珍贵的食盐。
今天,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生产,怎能不高兴?扶嘉指挥山民架起一口大铁锅,将卤水倒进锅里,烧燃柴火熬煮,熬啊熬,扶嘉和乡亲们的心也随翻滚的盐水起伏难平。
水气一滴一滴地被蒸发掉,最后锅底剩下一层乳白色的晶体,那就是盐。
乡亲们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那神秘的大锅……
为了以后能批量的生产,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扶嘉组织山民对此井进行了凿井和筑井,从而形成了一口井形为八边形、井口直径为3.33米、井深为43.33米的大口浅井,因为此井是追赶白兔时被发现的,人们称它为“白兔井”。
白兔井历经2000多年而卤水丰溢,它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
扶嘉舍弃荣华、为民造福的义举感动了玉帝,死后被追封为“龙君”,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建起了“龙君宫”,并为他塑了像,他的美名被广为传播。
白鹿引泉。
白鹿盐泉是全国著名的奇泉之一,位于重庆巫溪县城北十三公里处的后溪河岸。
盐泉的发现,有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大宁河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虎豹豺狼成群。
有一天,有个姓袁名溪的青年猎人,背上弓箭,带上猎犬,进山打猎。
他顺着河边走到茂密的大山下歇息。
忽然抬头一看,见山顶像一个两端高翘的元宝。
他正看得出神,忽然眼前闪起一道银光,森林中蹦出一只白色的鹿,站在河边的岩石上盯着猎人。
奇了!那只鹿子一身纯白,在阳光映照下还闪着光亮,有如冬天山顶覆盖着的白雪,晶莹剔透。
猎人心里十分
高兴,决心把它捉住带回家去。
可是,还没等他召唤猎狗扑上去,那只白鹿扭头便跑了。
猎人哪肯舍弃,带着猎狗紧紧追赶。
白鹿身形矫捷,两腿弹跳有力,在河边岩石间跑动起来仿佛舞蹈一般。
猎人紧追不舍,逢岩翻岩,逢坎跳坎,逢坡爬坡,逢水涉水。
追了很久也没追上,但又总能看见白鹿。
让猎人感到奇怪的是,人追得紧,鹿就跑得快,人追得慢时,鹿也慢下来。
猎人离鹿总隔着一箭的距离,既捉不到也射不到。
那白鹿边跑还边回头看,就像是在为猎人引路似的。
就这样追啊追啊,跑了不知多少里路,到了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只见银光一闪,白鹿钻进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不见了。
猎人随即钻进山洞,找了半天,始终不见白鹿。
猎人仔细察看山洞,发现并没有别的出口,他想不明白白鹿怎么会突然消失。
猎人心里沮丧,只好带着猎狗走出山洞打算回家。
哪知道,突然“哗啦”一声轰响,洞里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来。
猎人正觉口渴,他蹲下身去,双手捧起泉水喝了一口,发现泉水的味道竟是咸的。
随后,猎人从河边砍来一截竹筒,盛满泉水带回家,让乡亲们都来尝尝这神奇的咸泉。
回家后,猎人把竹筒剩下的泉水也舍不得倒掉,便立在家门前宽大的青石板上。
跟着猎人追赶白鹿的那只猎狗也觉得好奇,围着竹筒要喝水。
但因泉水已被众人喝掉一半,猎狗把舌头伸出老长也没能喝到。
猎狗着急了,围着竹筒转圈,不料把竹筒碰倒了,剩余的泉水全部倾洒在青石板上。
过了一天,猎人发现门前的青石板上结起一层白花花亮晶晶的盐晶。
他用手指沾上一点尝尝,其咸味更加醇厚。
他把打猎得到的麂子肉沾上盐晶,烤熟后再吃,味道更是非同一般。
猎人于是知道那咸泉正是人所需要的宝物,便带领乡亲们,从山上林子里砍出一条小路,把白鹿消失的山洞找到,用竹筒把泉水背下来,组织当地山民在此用土缶作锅煮盐,开发盐业。
从此,人们不织而衣,不耕而食。
以后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便人烟云集,逐渐发展为盐镇,到清代盐业极盛,有盐灶三百余座,置锅一千余口,号称“万灶盐烟”。
开山姥姥。
相传,遥远的古代,四川盐源县一位纳西族少女在牧羊的草地上等待着吃草的羊归来,却久久不见踪影。
小羊丢了,她焦急地四处寻找,走过一片熟悉的草地,闻着草地的清香,走过涓涓溪流,感受溪水委婉,沿水塘而下,一片水草从生的水塘边。
水草比别处都更茂盛,羊儿也在这里吃得特别欢。
这让牧羊女很诧异为何羊儿老是喜欢去吃水塘边的青草。
好奇心的促使下,她拔开一片草,发现下面有水,低头轻捧一汪清水,尝到水竟有咸味。
牧羊女把盐水装进随身的罐子,带回村庄,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那里提卤煎盐。
清代人们将这位牧羊
女叫做“开山姥姥”、“开山娘娘”。
制盐鼻祖梅泽。
梅泽是自贡地区的一位猎人,因他在狩猎中发现几乎是天天在同一个地点都会打住一只鹿,这很快就让梅泽在猎人中变得富足。
因为这种情况不合常规,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很快发现每只鹿在被猎中之前都在舔舐着地面,于是梅泽也捧起地上的泥土来尝,这时他发现了重要的东西——盐。
于是,梅泽便在这个地方安家,并打井取盐水。
当时的盐水还只是含有较多盐份的地下水而已,还不是通过打井得到的卤水。
也就是说盐水的含盐量远远低于卤水。
梅泽把汲取的盐水熬制成盐,并把这个信息告诉了人们,教会他们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原始炼盐术。
至此,梅泽也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猎人向制盐鼻祖的转变。
开凿盐井的传奇
在旧时,盐井开凿主要依靠经验,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投资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换来的可能是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每一口井的开凿,都是在惊涛骇浪中前行,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经历数不清的磨难。
可以说,每一口井就是一个传奇,无法一一道来,只能略举一二。
典当自己最后剩下的值钱物件,终于开凿出一口盐井的故事,在自贡盐井中屡见不鲜,如“磨子井”、“挖耳井”、“烟杆井”等等,这里我们来说说“烟杆”井。
这口井是十来个股东凑钱办的,也算是现在流行的集资形式。
那时锉井全靠人工,进度慢,耗费银两多。
这口井锉到二百丈时,股东们第一次所集资的钱用完了。
于是,股东们又邀聚拢来投资,几个月下来几次投资直至钱财耗尽那井仍不见锉穿,有的股东已是腰无半文,再也拿不出钱,只好退出股东,不再参加锉井。
当然,如果以后井锉穿了,也是没有这些退股人的份的。
这一次的投资者便由原来的十一个减到了七个股东,退出去四个。
井锉到二百八十丈左右,钱又用完了,仍不见井锉穿。
这一来,大多数股东歇气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为这口老不见锉穿的井投资,再者,经过多次投资,他们的钱也用光了。
于是,七个股东退出去了六个,只剩下一个股东了。
这剩下的一个股东是背水一战,硬支撑下去。
由于只剩下他一股,其资金自然显得力薄,这股东便倾家荡产,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来维持锉井。
最后是搞得身无半文,无法再维持下去了。
但他还不死心,见自己的玉石烟杆还能值几个银两,于是就把他手中的这根玉石烟杆卖了,换了些银子,拿来维持最后一次锉井的费用。
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会磨成针。
当锉到二百八十丈零几尺时,终于锉穿了,来了气火,当井锉到二百八十一丈几
尺时,来了水(卤水)。
这个股东为了纪念自己锉井的千辛万苦,便把这口井取名为“烟杆井”。
我们再听一听状元井的传说。
光绪乙未年,四川中了一个有名的状元,此人姓骆,名成骧。
他是怎样同盐井扯上关系的呢?当初,富荣盐场的大山铺锉成功了一口井,老板把它取名为“富从井”,老板为了加快加大出水产量,决计要升高天车井架,但在天车升高的同时,拉扯稳固天车的风蔑相应地就要牵得远些。
而富从井的地盘不大,所牵的风蔑要超出自己井的地盘,其中有几股风蔑必须要落栽到另一个老板办的“宝珠井”地盘内。
这个宝珠井的老板早就眼红于富从井的发财好运,眼下,富从井老板有求于自己,正是借机“敲竹杠”的好时机。
宝珠井老板乘机提出:要在我宝珠井的地盘又富从井上栽风蔑,这好办:只要你富从井从推水投产那天开始,每个月三十天的日子(即三十天的利润)按三七分成,我只要三成,这笔生意才说得和。
宝珠井老板未免是太凶狠、太苛刻、太不识情理,富从井老扳于是拒绝了宝珠井老板的苛刻条件。
这样,天车井架就只好不升高,当然产量起码要减少五成,这种看见黄金罐却挖不出来的感觉,使富从井老板心痛万分。
就在富从井老板又想多产盐多赚钱,无奈天车井架又升不高时,得知朝廷光绪皇帝亲自点的四川状元--骆成骧到自流井巡视来了,并探知骆状元是专程来观盐井、天车、火灶的。
富从井老板心生一计,决计要来一个“诸葛亮借东风”。
富从井老板四处奔走,托亲托友,以重金银两买通从县府到本城的大官要员,请他们千万要把骆成骧安排来自己的井上“视察、视察”一番。
这些收了富从井老板钱的大官要员们便顺水推舟,因骆成骧本来就是来看盐井、天车的。
在大官要员、地方绅士名流的前呼后拥下,骆成骧来到了富从井。
富从井老板大摆山珍海味之宴,盛情恭候骆状元。
席上,富从井老板趁状元公已有八成醉意时,换一副可怜之像,在状元公面前唉声叹气道:“状元公啊,我这口井眼是锉穿了,但就是还不能提水产盐哟。
眼下,一要向官府纳税,以为国尽点薄力;二是众多的盐工弟兄们等着提水烧盐要饭吃,以养儿养女养家人,真是难办罗!”骆成骧自不明其中的缘故,便问道:“是何故?你一一道来,我为你主张。
”“千谢你老人家!”老板赶忙拱手作揖,把立天车要牵风蔑,占宝珠井一点地盘,宝珠井老板如何不通情达理、提出苛求要挟等前后经过说与状元公。
骆成骧一听,以为此事简单,便发话道:“栽风蔑,豆夫车,出水投产一为国、二养民,好事一件嘛,宝珠井有何不同意之道理?”富从井老板忙道:“状元公真是大恩大德,晓知民情。
可是,你老人家前脚一走,宝珠井的后脚就会来挡的。
”骆成骧一听,
这倒是实话。
由于这时骆成骥已有醉意,自然立即想不出什么主意。
于是,富从井老板趁机把早已谋划好的主意给状元公说道:“状元公啊,这事恐怕只有你老人家亲自驾到宝珠井去打招呼罗,他宝珠的敢不尊从你状元公的旨意吗?只要风蔑牵出去栽起了,天车立起来了,从推水投产的那天开始算起,每个月三十天的日子提一天的日子(即每月三十天的利润提成一天的利润钱)孝敬你老人家,以报答你老人家的辛苦和恩德。
”旁一官员马上对状元公悄声道:“如此一来,你老就算成为富从井的股东罗。
只要他富从井一天在推水,就少不了你老这一份股东钱的”。
骆成骧一想,这可是一笔细水长流之银钱呀,不但我可以享受,我的后人、子孙可以受用,这种不花一分钱就可当的白手股东何而不入呢,而且,这不是送百两千两银子只有一次。
但骆成骧自然客气一番:“我身为朝廷状元,为国为民秉公办事是正当过,这点小事我就亲自去办交涉,不过,你老板就不必这样破费了,我是无功不受禄的。
”骆成骧得了这意外之财,当然要为富从井“斩扎”这件事。
酒肉饭饱之后,骆成骧耀武扬武走前头,官员、绅士们拍马随后。
宝珠井老板早被告知骆成骧骆状元公要亲临该井“巡察、巡察”,不敢怠慢,早已整衣戴帽出来恭迎状元公的驾到。
骆成骧一行到了宝珠井,当走到富从井的天车风蔑要栽的地点时,旁人便悄悄提醒骆成骧,说就是该处。
骆成骧回头假意对众人说:“听说富从井已锉好多时,可为啥还不投产呢?”一富从井的随员领会心神地回答:“案报状元公,富从井就因立天车井架,有几股风蔑要牵涉到贵宝珠井的地盘上被挡起罗。
”骆成骧停步回头对宝珠井老板训斥道:“放肆!眼下,朝廷乃需聚钱财、维国家,盐工兄弟们也等着立天车、推水维家计。
富从井老板要借你一点地盘,你们二井可以通力协商解决,互相合作的嘛,为何有阻挡之理呢”。
一受富从井贿的绅士对宝珠井老板悄耳道:“老兄喂,状元公是在富从井入了股的,你可要识相一点罗。
赶紧向状元公赔个罪!”宝珠井老板得罪不起朝廷的状元公,更担当不起误国误民之罪名,他虽明白这是富从井老板从中使的怪,但也只能慌忙躬腰拱手道“千请状元公恕罪,小的一怪迷窍,未识大体,请你老人家立即开工栽风蔑,小弟再不敢阻拦”。
就这样,富从井借骆成骧朝廷状元公之东风栽下了风蔑,升高了天车,卤水投产了。
到今为止,该井都还在出水烧盐。
骆成骧死后,还有人亲眼看见他的后人每年都来富从井取一年共十二天的利润钱。
这样,富从井就有了另一井名“状元井”。
最后,谈谈源海井的故事。
源海井坐落富荣盐场的贡井走马岭(今旭川中学校门口),是一口因祸得福的井。
清代光绪十四年( 1888 )该井凿成见功,井
深 648 米,井径8 厘米,黄卤,咸度很高。
但是,黄沙很重,推不多久,下去的卤筒就会被流沙堵塞。
为此,得时常用一种 600 多米的长竹蔑,下到井中掏捞。
真是“拆了房子搭鸡窝,生产没有淘井多”,一年到头搞累了,赚不了几个钱。
据说,有一次,一个淘流沙的拭蔑匠,在将竹蔑一段一段往回收的时候,因竹蔑被卡住,一伸手,没抓住,呼地一声,一根长长的竹蔑掉到井里。
这个拭蔑匠一时吓得脸青脉黑。
原本老板就为这口井伤透了脑筋,现在又发生落蔑事故,眼看就要砸老板的“饭碗”了,肯定老板不会饶恕他。
于是,连身边那床破棉絮都来不及带,当即离开井场,逃之夭夭了。
人去井留,治井要紧。
老板没有理会那个拭蔑匠,而是重整干戈,另找高手,下具捞蔑。
掉进井中的这种竹蔑是用楠竹制成的,宽 4 厘米,比一般竹蔑膘厚,绵软,伸直,头尖,整个一根竹蔑的宽窄大小差距小,以加强拉力,万一蔑断落井,也不致于碎片,断节。
然而,打捞的工具放下去,左捞右捞,提了好几次都不见竹蔑捞上来。
而老板推卤煎盐心切,干脆放下竹筒试试看能否推汲?结果天从人愿,心想事成,一筒“满满”的卤水推了起来。
从此源海井井中虽有异物,但仍然照推不误,生产平稳。
后来井户才闹清个中原因,源海井井壁中途垮塌,掉井之蔑散开后紧贴到了井壁上,这样反而把溢向井中的流沙挡住了。
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因祸得福。
事后,井上老板把那个出事逃逸的拭蔑匠,找了回来,安慰他:“你虽然有过失,造成了事故;但是因祸得福,竹蔑掉下去反倒把流沙挡住了,帮了我的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