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在日益加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对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减缓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适应力的目标。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水资源的集中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水资源的利用和回收设计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集雨系统、建设中水处理设备、利用雨水和废水进行灌溉和景观绿化等,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增强城市的水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系、道路和建筑物布局,以减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中,应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增加城市的渗水性,减少雨水径流的量,从而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第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在城市的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减少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监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减缓、热岛效应改善等多个因素。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海绵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海绵城市为研究对象,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分析海绵城市在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主要内容,结合海绵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问题并简单探讨系统性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标签: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在“成功的”工业文明达到顶峰时,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

比如在对水循环方面就出现各类故障,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内涝或者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都是比较严峻的,而恰当借助于海绵城市理念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问题,同时能有效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1、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有了稳步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认识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水资源被严重浪费,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匮乏的状态,简单来说,海绵城市理念是可以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减少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中水资源匮乏以及水污染的状况。

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地下水中的含水量进行控制,来有效改善城市旱涝情况,同时,将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作为背景,将渗透、储存等技术进行应用,使城市中的水资源充分被调动,使其在洪水期具有储存、排洪的功能,在干旱期可以使用之前所储存的水资源对其进行缓解,以达到缓解旱灾的效果。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分析后,我们也认识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也正如海绵城市理念的字面意思,如海绵一样可以储存水资源,同时,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状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及时吸收城市内部降水储存的水量、最新水源清洁手段降低城市污水、严格规定水源排放标准等。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水logging和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并逐渐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得到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建设“海绵”式城市,即将城市设计成一个像海绵一样可以持水、渗水、蓄水、利用水的城市。

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同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1. 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强调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而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水资源调节和利用功能。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合的植被和水体景观,来收集、利用雨水和废水,降低城市的径流量,增加自然降水在城市中的存留时间,从而减轻城市的水logging和洪涝灾害。

2. 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理念提倡通过生态手段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而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可以利用湿地、绿化带等自然生态系统来处理城市的雨水和废水,提高水质,增加生态功能。

4.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硬化面积增加,绿地比例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水体景观、增加绿化面积等手段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而海绵城市理念正是提倡通过增加水体景观、增加绿地面积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 上海徐汇滨江滨水绿带规划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logging和洪涝灾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徐汇区开展了徐汇滨江滨水绿带规划项目,旨在打造成为一个面向滨水、依水而生的城市绿地系统。

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增加水系景观、增加湿地绿地、增加透水铺装等手段来降低地面径流,提高海绵效应,从而减轻城市的水logging和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关键措施、经验和启示,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结合规划与实践的案例,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推广与普及,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应用, 关键措施, 经验, 启示, 挑战, 解决方案, 规划, 实践, 未来发展, 推广, 普及, 重要性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态保护等问题。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水、气、土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水logging、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海绵城市倡导“水兼容”的城市建设理念,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硬化和单一性,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生态优先、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规划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未来,海绵城市理念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规划实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城市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雨水、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洪涝风险等。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城市规划中,通过保留湿地、绿地、河道等自然环境,帮助城市更好地吸收雨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作用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海绵城市作用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海绵城市作用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改善城市雨水管理,增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道路绿化是海绵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作用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海绵城市作用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旨在通过自然植被的引入和合理布局,改善城市道路的生态功能,并丰富道路景观,增强城市形象。

城市道路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中的道路大多都是硬化的人工表面,容易吸收和积累热量,导致城市的温度升高。

而道路绿化可以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并通过植物的阴凉效应降低周围的温度,减少热岛效应的发生。

城市道路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道路绿化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并释放出氧气。

植被还可以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空气污染。

通过城市道路绿化,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道路绿化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合理管理雨水。

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可以收集和存储雨水,用于城市的绿化和景观灌溉。

绿化带中的植被可起到滞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洪涝。

城市道路绿化还能够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在城市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可以为居民提供散步、晨练等活动场所,增加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植被的选择和布局、景观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并根据不同道路的位置和环境,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应在道路两侧设置足够的绿化带,以容纳植被的生长和发展。

还要考虑景观的安全性。

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应注意避免植被的高度遮挡驾驶员的视线,确保行车安全。

还应选择不易引起过敏的植物,避免对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还要注重可持续性。

选择耐旱、耐盐碱和抗污染的植物,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并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灯具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范文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海绵城市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等水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的方式解决水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缓解城市内涝,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内涝防治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地面硬化过度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城市内涝。

四、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使城市具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城市内涝。

具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调蓄雨水:利用湿地公园、雨水调蓄池等设施,调蓄雨水并逐渐释放,减少雨水峰值流量。

3. 净化水质:通过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提高水质。

4. 完善排水系统:对老旧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确保雨水及时排出。

五、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科学规划: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多元化投资: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多元化投资。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城市为单位,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通过生态、自然和人工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污染,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目标、措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武汉市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给不足、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和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绵城市。

1. 保障水资源供给。

武汉市致力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保障城市居民、工业、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

2. 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地下蓄水系统、水田防洪区等措施,增加城市的雨水收集和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3. 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治理河道、湖泊、水库,净化城市水体,提升水环境的整体质量,提高居民和游客的健康感受。

4. 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绿化景观、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手段,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性。

1. 建设雨水花园。

通过改造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将雨水收集、蓄存和净化,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构建地下蓄水系统。

在城市地下空间中建设地下蓄水池、雨水管网等设施,将雨水蓄存于地下,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储备。

3. 创造水系景观。

利用城市水体、河道、湖泊等自然水系,在城市中打造水景公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界的海绵,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面积的硬化和增加自然水文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包括雨水管理、地面透水、水体修复等多项措施,旨在改变传统城市的“集雨跑”思路,创造出一个“蓄雨用”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以其独特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主要问题市政给排水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工作。

目前市政给排水系统在设计和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排放问题。

传统的城市给排水设计中,雨水往往被忽视,主要采取排水方式,导致暴雨时雨水难以排放,形成城市内涝问题。

2. 污水处理不完善。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一些污水被直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中,导致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

3. 公共管网老化。

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管网多为旧式铸铁管,存在腐蚀、堵塞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4. 城市地面硬化。

大量的建筑和人工硬化地面导致雨水难以渗透,使得地下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给。

以上问题使得市政给排水系统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1. 雨水管理海绵城市强调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提倡将雨水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中,减少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下降。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采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和雨水利用等方法来管理雨水资源。

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箱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利用并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并减少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压力。

2. 地面透水海绵城市倡导广泛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程度,增加地面的透水性,以便雨水更好地渗透到地下。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很多城市随着发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

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应用,可以辅助城市排涝系统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的需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要点分析城市化的建设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使得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关系。

随着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普及,海绵城市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可以有效的辅助城市的雨水排涝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1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1 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有着海绵的吸水功能,能够适应环境的自然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

借助城市绿地的生态空间,实现对雨水的渗透、滞留、存蓄、净化、利用等功能。

海绵城市结合绿地景观共同设计与建设,可以发挥较强的弹性功能,使城市的将水系统与绿地系统充分结合,最大化的发挥生态效益。

1.2 海绵城市特点(1)生态性。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城市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公园绿地可以给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生态空间,借助植物、土壤、地形等自然资源,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排放,和传统的使用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的方式相比,海绵城市在雨水排放的全过程中,从源头到末端,都体现出生态化的功能。

(2)分散性。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控制河道的水污染问题。

控制点源污染的方法很多,但是控制面源污染的难度很高,面源污染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当前已成为影响城市水资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实现对面源污染的分散式的控制,尤其是在污染源头,借助于分散于城市各处的下沉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地雨水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污染的形成,并对面源污染进行滞留、过滤、净化,实现水污染的点面控制。

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研究 开题报告

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研究 开题报告

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研究一、引言在如今城市化进程迅猛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可以是我们打造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园林设计则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的研究。

二、深度评估: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性1.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原则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仿自然,建立一个能够持续接纳、净化和利用降水的城市。

而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中扮演着“海绵”的角色,为城市提供绿色景观、雨水收集和净化设施等重要功能。

园林设计应在海绵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2. 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的目标和原则a. 水资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园林设计,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合理分配,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b. 生态保护与恢复:通过园林设计,建立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c. 环境温度调控:通过绿化景观的设计,实现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方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d. 居民参与与社会共享:园林设计应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绿化、生态保护以及环境建设,达到社会共享的目标。

三、广度评估:海绵城市园林设计的实践案例1. 绿化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园林设计中,绿化景观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设计植物选择合理、布局合理、景观特色鲜明的绿化带,可以达到增加湿地保留能力、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目标。

2. 雨水收集与净化设施海绵城市的关键之一是收集和净化降雨水。

通过园林设计中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滞留设施等,可以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减少城市水logging的风险。

3. 生态景观规划园林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规划,通过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建立自然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可以创建湿地自然公园,引入湿地植物和候鸟,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双重目标。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海绵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过度水泥化,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

采用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构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对洪水的抵御能力。

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地下蓄水和慢性排水等,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确保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工程和管理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应用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洪水排涝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质量,海绵城市理念逐渐被引入城市设计领域。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探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和雨水花园的应用。

然后,强调科学的排水系统对城市内涝预防的意义。

最后,强调加强公众参与和提高环保意识,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策略,我们可以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海绵城市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1.介绍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突出。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水泥化道路和建筑物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城市雨水的排水系统不足以应对降雨的冲击。

减少自然地表的渗透性和水流的堵塞,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泄,造成城市内部积水和洪水。

城市内涝给市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甚至影响到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城市内涝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震等。

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不利影响。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1. 引言1.1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建设起一种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雨洪、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被称为“水下城市”,后来被引入中国,成为当今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城市中构建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通过多种绿色基础设施、如绿化植被、蓄水池、透水铺装等,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有效处理雨水,减少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面貌,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增加城市的生态价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理念在当今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城市雨水管理、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城市气候适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引领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协调、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原理与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以城市为单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达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雨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将雨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地下水补给等用途,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以自然界的“海绵”为蓝图,通过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水质,提高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升温,不少城市开始着手尝试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市通过制定《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推动构建地下水系统,推进城区雨水利用。

上海市则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深圳市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打造生态景观带、搭建滞洪区等方式来减缓城市内涝。

这些举措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和范例。

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引入绿色景观来提高城市的韧性。

荷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发源地,通过改变城市景观,打造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

这些国外的实践经验对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1. 科技与海绵城市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包括智能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

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城市雨水的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提高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城市自动调控排水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 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水体环境等方式来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的生态系统模拟,利用地表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天然水文循环的城市模式。

在城市区域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更好地管理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下面是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的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整体规划:建立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的获取、利用和保护,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水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科学布置水网系统,建立起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

三、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比例,营造湿地、河岸带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地表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

四、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循环性,利用雨水、河水和地下水等水源进行景观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物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合理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六、小区设计:注重小区内部的绿地规划和雨水花园的建设,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小区的景观效果,改善小区内部的水环境质量。

七、水源管理: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质。

八、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九、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落实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十、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上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指南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指南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指南专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南,旨在提供简单而实用的策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有效地管理城市的水资源。

这包括收集、储存和利用降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等。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设计指南:-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雨水收集系统,如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花园。

- 通过绿色屋顶和墙壁的设计来增加植被面积,并帮助保持雨水。

- 利用处理设施来净化雨水,使其可以重复利用。

- 优化排水系统,减少污水排放,并将其引入自然水体。

2. 自然保护和恢复海绵城市的设计也需要考虑自然保护和恢复,以确保城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以提供自然的水净化和防洪功能。

- 保留城市中的自然河道和绿地,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 鼓励使用天然材料和植被来建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

- 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植被覆盖、材料选择和通风设计来改善城市气候。

3. 教育与合作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广泛的教育和合作,以确保设计理念的有效传播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培养人们对海绵城市概念的认识,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和教育活动来提高意识。

- 鼓励政府、企业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

- 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

结论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南提供了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策略,帮助城市有效管理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并促进教育与合作。

这些指南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纳和应用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海绵城市设计与规划指南. 城市规划学刊, 8(2), 135-150.- Chen, L., & Liu, X. (2019). 海绵城市设计与规划实践. 中国园林, 35(2), 104-108.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进行调整。

浅谈海绵城市设计的几种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设计的几种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设计的几种策略摘要: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绿色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0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植物单一,未形成良好景观视觉,并且场地一般过于整平,不利于雨水滞留、渗透,多设置不透水路牙,阻挡雨水排入路边绿地,使雨水滞留路面,形成内涝,小区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犬齿状路牙,雨水通过卵石、植物、细沙、土壤四个过滤层进行有效净化、下渗,收集雨水。

0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绿地多高于路面,且被不透水路面包围,暴雨来临时雨水无法排入绿地,造成路面积水,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03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长期被雨水冲刷、积涝,易形成面源污染并通过传统管道排到城市河流,污染自然水体,但考虑道路通行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后者适合车速低于30KM/H的道路,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04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新型住宅区既有园路多为不透水路面,且小区绿地一般设置于地下室顶板之上,不利与植物根系生长,雨水收纳效果差,可改造为透水路面,道路两边增设植草沟,地面雨水下渗、收集以后用于回用、浇灌。

05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既有广场多为不透水铺装,且排水口设置相对孤立,雨水收纳效果差,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规划设计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雨洪管理能力愈发下降,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这种情况下,我国水利部制定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出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雨洪管理能力的需要,也可以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1、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
1.1 城市设计目标
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的角度进行考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相关要求,在开发建设后,理想状态下的城市年径流总量应当与开发之前自然地貌的年径流总量相近。

而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途径包括促进城市雨水下渗与减排,对地下水加以补充、以及对城市雨洪进行集蓄与使用,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

从场地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考量,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在保持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协调水土关系、水绿关系、水陆关系与水城关系,尽量减少城市设计与建设中的人为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空间对于城市气候调控与环境美化的作用。

从空间环境质量提升的角度进行考量,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更新升级与环境提升会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

因而应当将创建高质量、高水平城市空间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对城市绿地、空间、街区、水系等各种元素加以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

1.2 城市设计原则
在城市设计中,需要始终坚持“三步走”原则,首先对水生态红线进行合理限定,加强对于城市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其次对各类元素的统筹措施加以整合,以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效果为前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牛亮
摘要
关键词
为了减少城市设计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效果,可以将海绵城市作为导向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因而本人谨就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首先阐述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进而从生态空间、交通道路与开放空间的角度探讨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并对海绵城市的阶段性实施规划进行分析。

海绵城市;城市设计;生态环境
提,适当采取人工措施进行调整;最后应当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对于城市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冲击。

另外,还要始终坚持海绵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城市规划的约束效果,实现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雨洪管理工作,将流域规划、区域规划、防洪规划、交通规划、雨洪管理规划、绿地生态规划等相关项目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进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1]。

2、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2.1 城市生态空间设计策略
2.1.1 城市水域空间设计策略
首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与重复利用,因而在屋面、道路与街区等不同层次设置雨水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在屋面雨水组织方面,如果是公共建筑,通常会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将雨水立管与屋面雨水管线相互连接,如果是住宅建筑,通常会采用重力外排水方式。

为了更好地收集屋面雨水,可以将公共建筑的内排水管线与雨水调蓄系统相结合,将住宅外排水与散水、草沟等相互连通,将屋面雨水通过空间场地与绿化进行吸收。

海绵城市导向下,可以通过凹陷的绿地来进行雨水调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合理设置凹陷深度,在植物种类、道路与绿地之间的连接处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凹陷的雨水调蓄功能,可以将凹陷深度设置在20厘米左右,并选择具有耐涝特性的灌木与草本植物。

另外,城市街区层面的海绵城市设计更加容易实现,充分利用城市街区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规划,确保雨水能够通过街区流往街区与池塘实现雨水的存储与调蓄,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2.1.2 城市绿地空间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街区绿地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相互联通,形成更大规模的“绿肺”,从而更好地发挥绿地资源在改善空气环境、吸收城市雨洪,同时也可以作为休闲娱乐场所。

海绵城市
DOI:10.16116/ki.jskj.2018.04.022
规划设计
导向下的城市设计工作,还需要对城市绿地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工作,确定最优绿地比率,在社区、街道等各个环境增加绿地满级与范围,尤其是城市生态敏感地区。

减少人为因素对于绿地资源的滋扰与影响,尽量保障城市绿地与植被的完整性。

城市绿地的分布主要包括点状分布(如口袋公园与街头绿地)、带状分布(生态廊道、绿化景观带等)与块状分布(湿地公园、蓄水湿地、森林公园等)。

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城市水域与绿地空间的相互结合,需要首先分析城市水温情况,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保护好水文结构,并将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作为海绵结构的空间载体,连接整个城市的绿地结构与水系资源,建设水绿复合生态系统[2]。

2.2 城市交通道路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城市道路设计,要充分考量以往道路设计中不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缺陷问题,如硬质路面阻碍了雨水下渗等局限性,在对交通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时,结合道路不透水性与路网之间的关系,合理优化路网模式,并减少不透水路面的使用。

例如,城市交通道路设计中,假设环境相同、条件相同、面积相同,但呈网格状分布的道路总体长度会超过其他各种形式的道路布局模式,而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道路布局则是所有道路形式当中总长度最小的。

相对来说,道路总长度越长,则占地面积越大,对于雨洪控制效果就越小,因此城市可以选用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路网形式,以提高道路雨洪控制效果。

2.3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在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应当结合城市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创建多功能的开放性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娱乐空间的需求。

在过程中充分重视并发挥自然排水系统与生态水文功能,通过点、线、面的相互连通,确保城市街区空间的均衡性,需要将布局设计、规模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尽量保有城市原有的自然水体与自然绿地,充分发挥自然雨水调蓄系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涉。

将雨水自然径流与城市开放空间的集水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调蓄功能。

将城市慢行廊道与绿化节点相互连通,构建贯穿整个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这种分散式的空间布局方式可以在最小面积内发挥出于最大效果。

因而在城市设计中,从小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进行规划,逐步分散到街区整体空间,并充分利用街区内的废弃空间进行生态改造,构建分散而联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2.4 海绵城市设计阶段性实施规划
在前期调研阶段,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需要了解城市的街区布局、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土地类型、聚居区域、实体建筑、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内容,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深入考量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前期调研项目进一步增加,具体包括:雨洪与内涝情况、城市水脉分布、径流排放、水文生态等各种信息,对城市街区走向、管网建设、园林绿地等各种信息进行收集,确定城市实际情况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

在城市设计阶段,需要以前期调研为基础,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确定设计结果,并且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贯穿全程,合理确定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的类型、位置与规模,并对城市内部的建筑、水域、绿地、道路等各种因素加以统筹完善,对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市雨水径流通道加以保护。

可以通过城市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建设涵盖地下空间、地面水系、城市绿化、建筑外观设计与屋顶绿化等,从立体化与全方位的角度设计海绵城市。

在城市设计成果编制阶段,尽可能考量生态水文思想,对城市水文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明确现有问题,并从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着手进行统筹调控,将城市设计的重点放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上,有机整合城市设计与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功能与实施效果。

在具体实施阶段,考虑到我国一直以来在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对于生态水文思想的确实,需要在真正进行实施的阶段,将生态雨洪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以进一步完成海绵城市功能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借着城市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契机,对城市管理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从城市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环节提高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对城市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等各个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性[3]。

3、结语
在海绵城市的导向下,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发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交通道路、空间布局等个各个角度入手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与生态环保效果,同时也不能够将生态系统建设独立与城市设计单独开展,应当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王兴超. 基于生态水利的海绵城市设计原则[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5):250-254.
[2]刘建华,刘小芳,李旭东,等.天津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22):108-111.
[3]徐浩.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D].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C
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