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依赖及戒断综合症研究

合集下载

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辅助治疗

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辅助治疗

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辅助治疗引言:戒断综合征是指长期滥用药物后突然停止使用,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的集合。

劳拉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治疗中。

然而,长期使用劳拉西泮可能导致依赖和戒断综合征。

本文将探讨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一、劳拉西泮的药理作用劳拉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产生抗焦虑和镇静效果。

它与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受体结合,增加GABA的抑制性效应,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二、劳拉西泮的戒断综合征长期使用劳拉西泮可能导致身体对药物的依赖,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综合征。

戒断综合征的症状包括焦虑、失眠、肌肉痉挛、震颤、恶心、呕吐和抑郁等。

戒断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和个体差异有关。

三、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中的辅助治疗作用1. 逐渐减量法:对于长期使用劳拉西泮的患者,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是最常用的戒断方法。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逐渐减少剂量的计划,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

2. 心理支持:戒断综合征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医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他们的戒断成功率。

3. 替代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药物来替代劳拉西泮,以减轻戒断症状。

例如,抗抑郁药物或其他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用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4. 药物辅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劳拉西泮戒断综合征。

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戒断综合征中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和颤抖。

抗惊厥药物可以用于控制戒断综合征中的癫痫发作。

四、劳拉西泮戒断综合征的机制劳拉西泮的戒断综合征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机制被提出。

首先,长期使用劳拉西泮会导致GABA受体的适应性改变,当停药时,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引发戒断症状。

其次,劳拉西泮对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有影响,戒断时可能导致多巴胺水平的改变,进而引起戒断症状。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问题及药物戒断技巧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问题及药物戒断技巧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问题及药物戒断技巧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通过药物来缓解其症状和疼痛。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问题,而戒断药物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本文将讨论抑郁症的药物依赖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药物戒断的技巧。

一、抑郁症的药物依赖问题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整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一些患者在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后会出现药物依赖的问题。

药物依赖是指患者对药物产生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无法正常地停用药物或者出现停药后的明显戒断症状。

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患者停药会引起抑郁症状的恶化,甚至产生戒断症状,例如焦虑、失眠和情绪波动等。

如何辨别药物依赖?首先,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期间突然出现停药,会经历明显的情绪变化和戒断症状;其次,药物对患者的情绪状态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无法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以至于会出现药物滥用的倾向;最后,患者多次尝试停药,但每次都失败。

二、药物戒断技巧针对抑郁症药物依赖问题,以下是一些药物戒断的技巧,帮助患者平稳地停用药物并缓解戒断症状:1.与专业人士合作:戒断药物最好在医生或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

他们将能够制定合适的戒断计划,并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2.逐渐减量:患者应该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而不是突然停止使用。

通过逐渐减量,可以减轻戒断症状,并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药物的减少。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面对戒断期间的焦虑和情绪波动。

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是常用的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4.支持系统:患者应该寻找一个稳固的支持系统,例如家人、朋友或支持小组。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患者可以减轻戒断过程中的负担,并获得关心和支持。

5.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生活习惯也是成功戒断药物的重要因素。

患者应该注重饮食、运动和睡眠的平衡,并尝试找到其他健康的应对方式,例如冥想、呼吸练习等来调节情绪。

药物依赖与戒断

药物依赖与戒断
磷酸化转录因子
离子通道和受体磷酸化
药物依赖相关的靶基因表达
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传达系统表达 神经递质或活性物质合成
神经元敏感化
适应性改变
神经元形态结构相关物质表达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1.渴求与强迫性觅药行为精神依赖的特征性表现 2.戒断综合征生理功能紊乱
精神和行为异常、躯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复吸(relapse) 重新滥用。
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 阿片类(opioids) 可卡因(cocaine) 大麻类(cannabis) 精神药品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中枢兴奋药 致幻剂 其它:烟草、酒精、挥发性溶媒
不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受体和受体信号不同
药物
阿片类药物 可卡因 安非他明 酒精 大麻 μ、δ、κ受体 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体,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通过增加多巴胺释放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 增强GABAA受体功能抑制NMDA受体功能 兴奋CB1、CB2受体
GABA、Ach 能神经元
前额叶皮层(PFC)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DA释放
天然或药物性激励
药物依赖性
药物分h 能神经元
消除 抑制

μ受体
前额叶皮层(PFC)
阿片类
DA能神经元
海马、 杏仁核
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 传入神经末梢 DA受体 (DA1) 奖赏效应
+
+
伏隔核(NAc)
可卡因、安非他明

17 药物依赖与戒断

17 药物依赖与戒断
(或寻求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又称奖赏(reward)效应。 —— 精神依赖性的基础
2.负性强化效应(negative reinforcement effect ):又称厌 恶(aversion),是指能引起精神丌快或身体丌适(如戒断症 状),促使人或动物为避免这种丌适而采取被动觅药(或寻求 刺激)行为的强化效应。—— 生理依赖性的基础(可促迚药物 滥用)
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薄层色谱分析法或扫描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 对尿样迚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治疗原则
包括:临床脱毒治疗、后续康复巩固、重返社会三大基本环节
1,了解病史、正确诊断、全身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据服用药物的 种类和剂量确定治疗计划。 2,临床脱毒治疗(是第一阶段和首要环节)
才得以实现。几乎涉及所有的神经递质如DA、5-HT、GABA、NMDA
和组胺,以及广泛的分子和细胞变化过程如受体调节、离子通道 、细胞内信号蛋白和基因表达等。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给滥用者精神和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包括:
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戒断症状、中毒和其他相关并发症等 。
四、中毒反应 (大量、长期)
1,阿片类药物: 急性中毒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主要表现有呼吸抑制,瞳孔缩小 (针尖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下颌松弛,舌根下 坠,少尿,无尿,外周循环衰竭,休克。
临床表现
2,大麻:心率增快,眼结合膜血管充血扩张,体位性直立性低血 压,意识不清,错觉,幻觉。 3,可卡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肌肉抽搐,幻想, 偏执妄想,攻击行为。
细胞和分子机制
二、中脑腹侧被盖区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 其投射纤维在伏隔核和前额皮层有密集分布,此外,还有大量GABA 能神经元及乙酰胆碱等中间神经元,GABA神经元不DA神经元有突触 联系,在正常状态下,VTA、DA神经元的活动受到GABA中间神经元 的紧张性抑制。NAc丌仅接受中脑VTA DA神经元的抑制性投射,而 且还汇集了前额皮质(PFC)、海马、杏仁核等部位由谷氨酸(Glu) 能介导的兴奋性传入神经末梢;在DA和Glu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共同 参不下对NAc突触后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NAc内存在大量DA受体, 天然性或药物性激励刺激大多直接或间通过增加DA释放,后者作用 亍DA受体(主要是D1受体)从而完成奖赏效应。 丌同的依赖性药物通过丌同的机制 促迚NAc内DA释放,从而产生依赖性。 (见表)

药物依赖机制与戒断方法的研究

药物依赖机制与戒断方法的研究

药物依赖机制与戒断方法的研究雄心勃勃地开始一项药物实验,却发现药效失灵,高级研究员亲身经历过药物依赖的痛苦,这可以说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药物依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将其戒断?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药物依赖机制药物依赖是指人体对特定药物的逐渐适应性和耐受性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状态。

在医学研究中,我们也称其为“躯体依赖状态”。

由于机体对药物的逐步适应性和需求性逐渐增加,走入了一个极其困难的状态,常常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戒断。

1.神经适应性理论神经适应性理论认为,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药物逐渐在神经元之间形成信号传递的新途径,导致神经适应性变化。

人们需要比以往更高的剂量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当停止服用药物时,这些神经通路仍然存在,因此会出现撞南墙的痛苦感觉。

2.激活型解离理论激活型解离理论认为,某些药物能够在细胞膜表面或膜外发挥作用,从而启动G蛋白偶联受体和磷酸酰化酶等信号传递途径,从而激活蛋白激酶。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有可能诱导的情感和其他行为,比如快乐,高潮等感觉,成为使用者不能抗拒的引诱。

当停止使用药物时,因为这种激活已经变成了一种先天性状态,就会导致戒断症状。

二、戒断方法当我们知道了药物依赖机制之后,就需要寻找科学的途径,通过不同的辅助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戒断,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戒断方法:1.逐渐减少法逐渐减少法是逐渐减少片剂或者少量输入,最终达到减少或停止到合适的水平。

如此可以缓和戒断症状并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痛苦感。

2.替代治疗法替代治疗法是在逐渐减少的基础上,使用其他药物来代替已戒断的药物,从而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

例如用多巴胺代替可卡因。

3.行为性治疗法行为性治疗法是针对患者的行为、精神和情感症状进行治疗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其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帮助。

4.心理性治疗法心理性治疗法并非一个独立学科,而是一种治疗方法。

CBD在心理健康和药物依赖治疗中的潜力

CBD在心理健康和药物依赖治疗中的潜力

CBD在心理健康和药物依赖治疗中的潜力CBD(大麻二酚)是从大麻植物中提取的非精神活性化合物,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被广泛研究,并显示出在心理健康和药物依赖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CBD在这两个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

CBD在心理健康治疗中的潜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对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并不总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幸运的是,研究表明CBD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

首先,CBD被证明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的效果。

一项对动物的研究发现,CBD可以增加海马区的神经发生,这与较低的焦虑和抑郁行为相关。

此外,人体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CBD的作用下得以激活,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其次,CBD还显示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治疗作用。

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常常由暴力事件、战争或虐待经历引起。

研究表明,CBD能够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睡眠障碍和恐惧记忆,并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此外,CBD还可能对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自闭症等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其适用范围和治疗机制。

CBD在药物依赖治疗中的潜力:药物依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由药物引起的依赖和戒断症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常用的戒断治疗方法如替代疗法和心理治疗,但仍然有很多挑战和限制。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而CBD可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研究表明,CBD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对药物依赖产生积极效果。

首先,它可能减轻戒断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CBD可以缓解戒断恶心、焦虑和失眠等常见症状。

同时,CBD还可能通过减少需要药物的欲望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依赖。

其次,CBD还可能具有防止药物再次使用的作用。

研究发现,CBD能够减弱对药物的奖赏效应,并通过影响大脑的奖赏回路减少对药物的追求。

这为患者保持戒断提供了辅助措施。

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机制研究

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机制研究

药物依赖性与成瘾机制研究在当今社会,药物依赖性与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危害。

了解药物依赖性与成瘾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药物依赖性是指个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耐受性增加以及戒断症状等。

成瘾则是药物依赖性的严重阶段,个体往往失去对药物使用的控制,不顾后果地持续用药。

从生理机制来看,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例如,一些药物能够刺激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大量释放。

多巴胺是一种与愉悦感和满足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药物引发多巴胺的过度释放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这种强烈的愉悦体验会让大脑记住并渴望再次获得,从而逐渐形成依赖性和成瘾。

以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为例,它们能够与大脑和脊髓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产生欣快感。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身体对其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一旦停止使用,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颤抖、恶心、呕吐等,这些痛苦的症状使得患者难以摆脱药物的依赖。

另外,药物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适应性变化。

长期暴露在药物环境中,神经细胞会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药物的存在。

例如,一些神经元的受体数量会发生改变,或者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会出现异常。

这些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药物依赖性和成瘾的形成。

心理因素在药物依赖性和成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压力、生活环境等都可能增加对药物的易感性。

例如,那些具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通过使用药物来寻求暂时的解脱。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如同伴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文化观念等,也可能促使个体尝试药物并发展为依赖性和成瘾。

药物成瘾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

长期滥用药物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肝脏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身体疾病。

在心理方面,成瘾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与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与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与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经历了极度的波动,从极度的欣快和兴奋(称为躁狂)到极度的沮丧和消沉(称为抑郁)。

这种情感波动常常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时,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是患者可能会对药物产生依赖。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情绪波动。

这些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形成药物滥用的风险。

一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耐受性,需要逐渐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疗效;另一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当停药或减少剂量时,会出现焦虑、失眠、抑郁等不适感。

那么,如何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依赖风险呢?首先,医生在开展药物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药物使用史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潜在的依赖风险。

其次,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长等。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医生也应告知患者药物依赖的风险,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以确保患者理解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益处。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干预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性治疗等方法都可以用于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并学习应对策略,如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调整。

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治疗原理,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支持性治疗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第三十六章药物依赖与戒断

第三十六章药物依赖与戒断
持久睡眠、全身乏力、抑郁、饮食过量等。 (4) 镇静催眠类、抗焦虑药及乙醇表现为:
快动眼睡眠反跳性加强,失眠,深部反射亢进,阵发性异常 脑 电图,记忆模糊,幻觉等。
3:中毒反应(大量 长期)
(1)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主要表现有呼吸抑制,瞳 孔缩小(针尖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下颌松弛,舌根下 坠,少尿,无尿,外周循环衰竭,休克。
(Ⅱ)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病人一般心率慢,但对阿托品反应 差。且常合并心肌损害,异丙肾上腺素的使用应慎重。
(3)方法:递减疗法、替代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刺疗 法 4:康复治疗 治疗集体或治疗社区(身体、心理 ) 5:复吸预防和回归社会 (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第二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病人的麻醉处理及麻醉辅助脱毒
一、麻醉处理: 病理生理特点的了解(a)
麻醉前准备(b)
麻醉选择(c)
麻醉管理(d)
(a)在病理生理特点上主要会出现精神障碍,营养不良,重要脏
(一 ) 机制: 参与依赖形成和发展的神经解剖学基础(a)
药物依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b )
(a)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许多部位都参与了药物依赖的形成 和发展。研究表明介导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中枢神经部位有 明显的差别,参与身体依赖的脑区有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
侧丘脑、下丘脑、杏仁、黑质、苍白球,中缝大核,延髓旁巨细胞网状 核,脊髓等,药物精神依赖性形成的主要解剖基础是中脑腹侧被盖区
(二)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 类);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冰毒、摇头丸等)及致幻剂(如麦 角酸二乙胺、麦司卡林、西洛西宾等)。
(三)其它:烟草(tabacco)、酒精(alcohol)、挥发性 溶媒(volatile erganic solvents)。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持久的沮丧、失去兴趣和快乐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医生常常会开具抗抑郁药物给患者使用。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对药物形成依赖,同时戒断药物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情况。

药物依赖是指对某种药物形成心理或生理上的依赖性,当停止使用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戒断反应。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药物的依赖往往是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

抑郁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临床上常常会被要求长时间用药。

随着药物的使用时间增长,患者往往会逐渐依赖于药物来控制其病情。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在心理上产生,患者对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有时甚至会出现滥用的情况。

药物戒断是指停止使用某种药物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戒断症状。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戒断药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

当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后,医生会开始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以测试患者是否可以逐渐停用药物。

然而,由于长期用药所形成的依赖,患者在戒断药物时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焦虑、易怒、失眠等症状。

有时候,患者甚至会在戒断过程中出现药物滥用的现象,无法成功戒断药物。

为了减少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和戒断问题,有以下一些建议。

首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是不同的,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药物的使用。

其次,医生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心理上的困扰,而药物只是缓解症状的一种方式,心理治疗更加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最后,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和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

如果患者遇到戒断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出现滥用药物的情况。

总之,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与戒断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努力,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并在戒断药物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精神药物的撤药反应_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_汪志良

浅谈精神药物的撤药反应_依赖综合征和戒断综合征_汪志良

表1 戒断反应量表评分组别 例数 治疗前分数治疗后3天 治疗后5天 治疗后7天分数 减分率(%)分数减分率(%) 分数减分率(%)对照组 30 18.75±3.58 12.20±1.2733.33 7.23±125 59.97 2.63±0.93 85.16 研究组 30 19.60±3.09 11.10±1.5642.67 6.77±104 64.86 2.27±0.78 88.272.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HAMA评分治疗后7天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7天分数 分数 减分率(%) 对照组 30 17.93±3.77 8.17±2.10 53.78 研究组 30 18.50±3.85 8.03±2.33 56.54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头晕4例,走路不稳2例,嗜睡2例;对照组:头晕8例,走路不稳4例,嗜睡4例。

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与对照组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在减少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缓解。

3 讨论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所有种类的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疗效相当[3]。

半衰期长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对老年人或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能会有过度镇静的风险[4],而且显著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是死亡的风险[5],许多酒依赖的患者有肝功能损害,酒精性肝病是滥用酒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6],而震颤谵妄又多发生于合并躯体疾病、进食情况差、年龄较大的患者,因此使用短半衰期苯二氮䓬类药物相对安全[3]。

奥沙西泮是多种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短,具有抗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缓解酒精戒断症状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焦虑症、失眠症、酒精戒断的治疗[7]。

解析药物依赖与戒断的相关知识

解析药物依赖与戒断的相关知识

解析药物依赖与戒断的相关知识药物依赖是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于该药物产生了依赖性,停止使用该药物会引发一系列戒断症状。

这种依赖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药物,包括镇静剂、麻醉剂、抗焦虑剂、抗抑郁剂等。

一、药物依赖的形成过程在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逐渐对该药物产生耐受性。

这意味着需要逐渐增加用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身体也开始适应此类药物的存在,并建立起对其效应的补偿机制。

当使用者试图停止或减少用量时,这些补偿机制将失控,导致出现戒断症状。

二、药物戒断症状1. 生理方面的戒断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疼痛、震颤等。

2. 心理方面的戒断症状:焦虑、恐惧、易激动等情绪变化。

3. 精神方面的戒断症状:失眠、嗜睡、幻觉、妄想等。

三、药物依赖与社会影响药物依赖不仅对个体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社会造成负担。

长期药物滥用可能导致人陷入经济困境,影响工作和学习能力,甚至危及家庭和人际关系。

此外,若在驾驶或操作机器时出现戒断症状,还可能引发事故。

四、戒断的治疗方法1. 逐渐减少用量法:该方法是通过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来帮助身体适应减量并慢慢摆脱对药物的依赖。

2. 替代疗法: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替代药物来缓解戒断症状,并逐渐减少剂量。

3. 心理治疗:药物依赖常伴随精神问题,因此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并提供支持。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患者走出药物依赖。

五、预防药物依赖1. 合理使用药物: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服用,严格控制用量和时间。

2. 提高个人意识:加强对药物依赖的认知,了解相关风险,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药物。

3. 寻求支持:如果对某种药物产生了依赖性,积极寻求家人、朋友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以及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的戒断治疗。

六、药物依赖的风险因素1. 遗传因素:某些人天生更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如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2. 个体心理状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增加对镇静剂和抗焦虑剂类药物形成依赖性的风险。

安神调和法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安神调和法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 分 ×1 0 。临床控制 :疗效指数 ≥8 % / 0% 1: 显 效:疗效指数 ≥5% 0 ;进步:疗效指数 ≥3 % 0 :无效 :疗效指
数 <0 。 3 %
① 符合失 眠症诊断标准 者 [ 参照 中华医学会精 神科 学会制 定 的《 中国精神病分类 与诊断标准 (C M m) 有关 内容制定] CD - 》 : ②符合 药物依赖标准 ( 参照标准 同上) 使用 苯二氮卓类药物超 , 过 6个月 ; ③符合心肾不交证辨证标准 [ 参照《 中医诊断学》 上 ( 海科技 出版社 出版, 9 4年第 1版) 18 有关 内容制定] :④年龄
维普资讯

6 ・ O
C n e o n of nf mati n n C hi es J ur al 6 o1 13 .2 0 V . No 0 .1
安神调和 法 治疗苯 二氮卓类 药物 戒断综合征 的临床研 究
结果显示对 P Q S I指数 的改善, 中药组 总有 效率 9% 显效 5, 率 8 %( 5 包括临床控制和 显效, 同) 下 ;西药组总有效率 8% 显 5, 效率 6 % 对 Z n 氏焦 虑量表评分的改善, 0。 ug 中药组总有效率 9 % 5, 显效率 8 % 5 ;西药组 总有效率 8% 显效率 5% 5, 5 。对中医证候的
积分 1~分为重度 。③ 中医症状分级标准 :以失眠为主症, 5 多
显效 率 6% 5 。经 用 两组有 序数 据 比较专 用 卡方检 验, 两组 对 PQ S I指数 、Z n u g氏焦虑量表 评分 、中医证候的 改善均具有显
著差异 ( O 0 ) P< . 1 。详见表 1 ~表 3 。
1 5 疗效标准 .

劳拉西泮对戒断综合征患者戒断症状的缓解效果

劳拉西泮对戒断综合征患者戒断症状的缓解效果

劳拉西泮对戒断综合征患者戒断症状的缓解效果引言:戒断综合征是指在某种物质成瘾或依赖状态下,当停止或减少使用该物质时,患者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

劳拉西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的药物,其在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劳拉西泮对戒断综合征患者戒断症状的缓解效果。

1. 劳拉西泮的药理作用劳拉西泮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发挥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效果。

它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传递作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镇静和抗焦虑效果。

2. 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戒断综合征患者在停止或减少物质使用后,常常出现焦虑、失眠、抑郁、烦躁、肌肉紧张、震颤和食欲改变等戒断症状。

劳拉西泮作为一种抗焦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戒断综合征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劳拉西泮能够有效缓解戒断综合征患者的焦虑和烦躁症状。

一项针对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研究发现,劳拉西泮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并改善其睡眠质量。

类似地,劳拉西泮也被用于吸毒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研究结果显示,劳拉西泮能够减轻患者的戒断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劳拉西泮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可以缓解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症状。

一项研究表明,劳拉西泮能够显著改善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提高其整体心理状态。

这一发现为劳拉西泮在戒断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3. 劳拉西泮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尽管劳拉西泮在缓解戒断综合征患者戒断症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使用仍需谨慎。

劳拉西泮可能引起依赖性和成瘾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和戒断症状加重。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肌肉无力、平衡障碍等。

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劳拉西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监测和调整剂量。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优缺点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优缺点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优缺点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优缺点如下:优点:1. 提供即时缓解:抑郁症药物通常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症状,使他们恢复一定的心理平衡。

这对于那些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从而减轻疲劳和焦虑等症状。

3. 减少自杀风险:抑郁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自杀倾向,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 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减轻症状,患者能够重新获得对生活的兴趣和参与度。

缺点:1. 副作用: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头痛、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中止治疗。

2. 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对于同一种药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有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无效,而对另一种药物有良好的疗效。

因此,药物治疗需要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找到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剂量。

3. 依赖性: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等。

因此,在停药时需要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戒断反应的发生。

4. 需要长期治疗:抑郁症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而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患者需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并结合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

长期治疗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投入。

总结: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在提供即时缓解、改善睡眠质量、减少自杀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副作用、个体差异、依赖性和需要长期治疗等缺点。

因此,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与戒断治疗

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与戒断治疗

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与戒断治疗心理疾病是一种影响人们情感、思维和行为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药物治疗是心理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滥用可能会出现,引发诸多问题与风险。

对于药物滥用的患者来说,戒断治疗是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与戒断治疗的相关问题。

一、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1. 定义和原因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完毕后继续滥用被用作治疗的药物。

药物滥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对药物效果的过度期望、错误的用药观念等。

有些患者可能在疾病缓解后滥用药物,以期获得更强的效果或是逃避现实。

2. 影响和风险心理疾病的药物滥用对患者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风险。

首先,滥用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加重患者的病情。

其次,滥用药物可能引发药物过量的风险,导致中毒和副作用的增加。

此外,药物滥用可能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甚至诱发其他心理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

二、心理疾病的戒断治疗1. 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戒断治疗是帮助药物滥用患者戒掉滥用药物并恢复健康的一种方法。

戒断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和滥用程度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药物辅助治疗和康复支持等。

2.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戒断治疗的核心,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帮助其戒除药物滥用。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治疗等。

这些干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药物滥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危害,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 药物辅助治疗在戒断治疗过程中,药物辅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戒断症状和药物依赖。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替代治疗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副作用。

4. 康复支持康复支持是指通过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支持包括心理社会支持、职业康复和家庭支持等。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处理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处理

抑郁症的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处理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接受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并出现戒断症状。

本文将讨论抑郁症患者药物依赖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戒断症状。

一、抑郁症患者药物依赖的原因药物依赖是指患者由于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身体适应了药物的作用,进而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

以下是抑郁症患者药物依赖的主要原因:1. 药物的作用逐渐减弱: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导致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即药物的疗效逐渐减弱。

为了保持相同的效果,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用量,从而产生依赖。

2. 心理依赖:抑郁症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常常能够缓解症状,这种药物带来的心理效应可能导致患者对药物形成依赖,认为只有药物才能缓解他们的抑郁。

3. 定期用药: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长期定期使用,患者可能习惯了按时服药,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

二、治疗药物依赖的方法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问题,以下是一些处理药物依赖的方法:1. 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患者可以与医生合作,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便让身体慢慢适应没有药物的情况。

这样可以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并减少戒断症状的出现。

2. 综合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抑郁症患者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治疗,如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或心理支持等。

这些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病情。

3. 寻求社会支持:患者可以参加支持群体,与其他经历类似问题的人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这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

三、处理戒断症状当患者尝试停药或减少剂量时,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

以下是一些处理戒断症状的方法:1. 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如前所述,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戒断症状的出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2. 心理支持:患者可能会经历症状加重、焦虑、失眠等戒断症状,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缓解这些不适感。

家人、朋友或者心理专业人士的陪伴都是重要的。

精神疾病与药物依赖的关系研究

精神疾病与药物依赖的关系研究

精神疾病与药物依赖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药物依赖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深入研究精神疾病与药物依赖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两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

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药物依赖则是指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个体对该药物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表现为强烈的渴求感、难以控制的用药行为以及停药后的戒断症状。

药物依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药物依赖,如镇静催眠药、镇痛药等;另一类是非法药物依赖,如毒品。

那么,精神疾病与药物依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精神疾病可能增加药物依赖的风险。

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和压力,往往会寻求各种方式来缓解症状。

而药物,尤其是一些具有镇静、镇痛或兴奋作用的药物,可能会在短期内给患者带来一种“解脱”的感觉。

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可能会依赖酒精来暂时麻痹自己的痛苦;焦虑症患者可能会过度使用镇静催眠药来帮助入睡和缓解焦虑。

长期下来,这种不恰当的用药行为就可能导致药物依赖的形成。

其次,药物依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疾病。

某些药物在长期使用后,会对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例如,长期滥用大麻可能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长期饮酒可能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

此外,药物依赖本身所带来的戒断症状,如烦躁、焦虑、失眠等,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甚至引发新的精神疾病。

再者,精神疾病和药物依赖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精神疾病患者在药物依赖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和更差的治疗效果。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药物依赖,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有哪些危害?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有哪些危害?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症状。

有些患者因为自我感觉好转或者副作用等原因,决定擅自停药。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擅自停药会导致症状复发。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自我否定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缓解这些症状,但是如果患者擅自停药,神经递质就会失去平衡,症状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甚至比原来更加严重。

擅自停药会导致药物依赖。

抗抑郁药物是一种强烈的精神药物,患者长期服用会产生药物依赖,如果突然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失眠、恶心、焦虑等。

这些症状会让患者感到非常难受,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第三,擅自停药会导致症状加重。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患者擅自停药,会让症状加重,甚至会导致自杀。

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有10%以上会自杀,而擅自停药是导致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擅自停药会导致药物耐受性降低。

抗抑郁药物是一种强烈的精神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耐受性降低,也就是说,药物的疗效会逐渐减弱,需要调整剂量或者更换药物。

如果患者擅自停药,药物耐受性会更加降低,治疗效果会更加不理想。

擅自停药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如果患者擅自停药,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家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照顾和支持工作,社会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帮助患者。

抑郁症患者擅自停药会带来很多的危害,包括症状复发、药物依赖、症状加重、药物耐受性降低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等。

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擅自停药,及时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和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抑郁药物依赖及戒断综合症研究韩 勇,王汝展,韩春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抗抑郁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以便进一步防治。

方法:依赖及戒断综合症的诊断标准,作者临床工作46 a中,现行标准确诊为传统和新型抗抑郁药依赖及戒断反应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100例中,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45.42±16.54)岁,依赖性药物分类:传统型55例,新型55例,依赖期(42±1.25)例,依赖和或戒断症状:心理渴求100例(100%),神经样症状100例(100%),戒药后失眠、惆怅、焦虑、抑郁、自杀等100例(100%)。

讨论:无论传统抗抑郁药还是新型抗抑郁药都产生依赖和戒断反应,因为它们都是中枢神经性情绪兴奋剂,必须重视防治。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依赖性综合症;戒断反应;表现特征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依赖来自抗焦虑药物和精神药品。

但是,抗抑郁药物的依赖综合症和戒断反应一直不被认识,甚至争论和否定这一事实。

目前,开始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可是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仍是很少。

作者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46余年的经验和所见这方面100例病例,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提高认识以便防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病例中,自1965年1月-2008年12月间,以依赖性综合症及戒断反应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抗抑郁药物依赖及戒断反应10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5例,女55例。

平均(45.42±16.54)岁,进行研究分析。

1.2 诊断标准既符合ICD-10依赖综合症的诊断要点,既往1 a里服用抗抑郁药物,且出现5条表现中3条及以上:①对抗抑郁药物作用的渴望或冲动感;②服用行为开始、结束及剂量难以控制;③对其药物终止或减少出现戒断状态;④使用过程中,逐渐忽视其他的欢乐和兴趣,对获取药物和服用恢复过来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增加;⑤固执服用该药物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同时又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新标准。

戒断状态的诊断标准为,在反复地、往往长时间和高剂量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绝对或相反戒断出现的一系列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且与戒、停抗抑郁药密切相关,常见戒断症状是焦虑、紧张、抑郁、自伤及睡眠障碍等,已排除原发心里疾病复发及共病的精神症状,上述症状都在断药后24 h内出现。

心理疾病按心理疾病的不同诊断标准而确诊及分类。

1.3 研究人员组成及培训及统计分析内卷研究人员副主任医师1名,主管药师1名,资深主任医师1名,集中统一诊断标准,将其诊断的病例进行复核,排除拟诊病例。

统计分析原心理疾病分类:依赖药物分类、依赖综合性及戒断反应分类、主要表现特征与诊断要点特征。

2 结 果2.1 原心理疾病诊断100例患者中,抑郁症50例,睡眠障碍25例,神经症25例(焦虑症15例,恐怖症5例,躯体形式障碍5例),总比率100%(曾误诊抑郁症占50%,无双向情感障碍1型患者),另外,既往曾有抗焦虑药和或镇静安眠药等依赖20例(20%)。

2.2 用药100例中,传统药物:多塞平18例,阿米替林9例,丙米嗪4例,氯丙咪嗪4例,共35例(三环抗抑郁药物35%),马普替林5例(四环抗抑郁药物5%);单胺氯化镁抑制剂中,马普兰5例,优降宁10例,共15%。

总比率55%。

新型抗抑郁药物中,米安色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Aug. 2010,V ol 19 No. 8B ·1058·林20例(20%,四环类抗抑郁药物),文检法辛10例(10%,去甲脊上腺素和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氟西汀5例,帕罗西汀5例(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100%)45%,在依赖药剂量中,大都为常用治疗量。

2.3 表现特征及症状发生比率100例患者中,依赖期平均为(4.24±1.25)a,临床所见的症状:①所有患者(100%)在终止和减少服用依赖药物时,相继出现戒断状态及反应(24 h),常见戒断心里症状是失眠(100%),焦虑紧张(100%),情绪不稳定抑郁(100%),自伤毁物(30例,30%),在生理症状方面,出汗(100%)。

心慌和头痛(100%)、肌陈挛或控动(50%),心动过速或过缓不齐(60%)、意识模糊(10%)、腹泻呕吐消化症状(21%),若给服其药物内2 h内可缓解,否则可持续15~30 d;②所有病人都产生对其抵抗抑郁药物渴求,获取药物不怕花费和索取时间;③都很固执地服用其依赖药物,不顾其毒副作用的后果;④所有病人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性逐渐增加;⑤服用1 a以上者都出现及存在神经症样依赖症状;⑥难以控制剂量逐渐增加的患者6例,其中多塞平200 mg晚2例,米安色林90 mg晚2例,阿米替林200 mg晚2例,共占6%;⑦未发现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混合型依赖。

2.4 戒断情况及复瘾100例中,戒断治疗60 d~1 a,皆用逐渐减药法和用抗精神药物替代法,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36例,舒必利40例,氯氟平30例,喹硫平20例,100例患者皆服用过(100%),复瘾情况,100例中15例患者,在心里疾病复发时,再服用抗抑郁药物又复瘾,再度戒药成功。

3 讨 论抗抑郁药物临床应用已50余年,开始应用局限于燥性抑郁性精神病的抑郁相,是现在所说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

目前抗抑郁药物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其原因之一是抑郁症的诊断范围扩大,所以患病率明显升高,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应用抗抑郁药的比率显著上升,原因之二,受到药物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切抑郁症及抑郁情绪的患者都服用,而且发展到几乎所有心里疾病和情绪问题的患者亦在应用,并主张服用持续的时间越来越慢,甚至主张连续服用1 a以上才能防止抑郁症的复发。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抗抑郁药物应用的范围较小,患者连续服用时间也较短,以防诱发躁狂发作,所以对抗抑郁药物的阶段综合症及戒断反应认识不足,因为较为少见,所以一直被忽视的问题,甚至完全否定这一现实。

目前,由于新型抗抑郁药物应用范围的扩大,所以抗抑郁药物依赖及戒断反应,越来越多见,但是难以被认识及肯定,有的病人出现这一毒副反应,常称之为停药综合症。

实际上就是以来综合症及戒断反应,在美国停产综合症与戒断综合症无根本的却别和差异,只是在临床上停药综合症可能包括原心里疾病的再现,戒断发硬是指戒药后的副反应即戒断状态。

所有病人的戒断症状都在断药后24 h内出现,且与断药关系极为密切,而三环抗抑郁药物断药后戒断症状出现更早(12 h出现),若恢复服药数小时内可缓解,持续断药戒断症状大都在1个月内消失,若是原心里疾病复发,其症状可逐渐加重和病情且有波动性。

另一方面,戒断状态是依赖的主要诊断依据。

本文结果提示,100例患者其服用抗抑郁药持续1 a以上,且出现的依赖综合症的诊断要症状皆超过3项以上,已排除了原心理疾病的复发,所以符合依赖综合症的诊断,又非其他依赖药物所致,且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密切有关。

故确诊药物抗抑郁药依赖及或戒断反应。

自新型抗抑郁药物应用以来,由于应用抗抑郁药物范围的广泛和持续时间较久,才逐渐发现抗抑郁药物的依赖,同事也认识了三环抗抑郁药物等依赖,尤常发生抗焦虑药物依赖的患者中,因为经常作为成瘾药物的替代性药物,逐渐形成依赖。

抗抑郁药物依赖常出现三大主要症状:①对药物的渴求性;②不能断药,否则出现戒断状态,并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生理性戒断症状,继续服药后其症状消失;③多数忽视其他兴趣和爱好,逐渐药效不明显,见效期短,常出现神经症样依赖性症状。

戒断状态改不同原心里疾病的复发,治疗痊愈后的复发,各种心里疾病的复发因素有所差异,多半有各种各样的心里因素,一般痊愈后停药后不会在24 h内复发,复发的心理症状完全符合原心理疾病的表现特点,时间超过了戒断期,病情更加重,而继续服依赖药物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重型抑郁症服药持续7~15 d可见效,更不会出现戒断生理反应,则在鉴别诊断时,注意区别。

目前,发现成瘾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多是作用域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依赖发生率较高,近来还发现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常会成瘾,甚至见到心得安成瘾的患者。

社会上,不仅药物成瘾,而且网络成瘾,赌博成瘾等。

这样看来,抗抑郁药物依赖并不奇怪。

抗抑郁药物依赖也是逐渐认识的过程。

这也符合依赖综合症的认识规律,既符合时间延续规律,必须应用实践过程中的认识规律,逐渐开始以不同的侧面报道和分析[1]。

国际上已报道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多已胺依赖性副作用[2],文拉法率的戒断反应[3],及抗抑郁药的听药综合症[4],涉及成瘾药物研究进展[5]。

抗抑郁药物时一组作用域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激活情绪、情感的药物,能给患者解除痛苦,带来欢乐和幸福[6]。

患者必然易产生依赖它,久用断药后必然易产生恐惧感,它们的作用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系统,久用可出现多巴胺依赖综合症,可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兴奋火化5-羟色胺系统,因此久用后可出现5-羟色胺依赖,作用于甲肾上腺素系统,也可形成NE依赖等。

这一切都说明抗抑郁药依赖有它的发生形成基础,所以,从理论分析方面,抗抑郁药物久用可形成依赖及戒断反应,与烟瘾一样有形成药理原基础[7]。

因此,我们提醒医学临床界,久用药注意其药物依赖及戒断反应,加以防治。

参考文献:临床医药实践 2010 年 8 月第 19 卷第 8B 期·1059·文章编号:1671-8631(2010)08B-1059-02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903079。

[1] 范肖冬,汪向东,于 欣,等.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9-69.[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过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3.[3] 苏中华,成文仁.抗抑郁剂停药综合症[J].国际精神学杂志,2007,34(3):132-136.[4] Gristian damsa,AnjaBamb,Franceko Bianchi-Demichel,etal.Dopamin-dependent side effects of selective sero-tanin reccptake inhibitors: a clincal review the tour-nal ofclinicalpsychiatry,2005,65(8):1 064-1 068.[5] Mei-cmun Hsao,Chia-yin liu.Withdrawal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long-close venlafaxine treatment in the patients whitof clinical psychiatry.2004,65(8):1 147-1 148.[6] Frankj,vacci,JaneAcri,AhmedElkashep.Medication de-velopment for addictive disorders the state of sci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oychiatry.2005,162(8):1 432-1 440.[7] Wadeh,Berretini,Caryne.pharmacotherapy and pharmaco-gentics of nicotine depencdenc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nty,2005,162(8):1 441-1 451.收稿日期:2010-06-21作者简介:韩 勇,现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