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古诗文背诵考纲篇目(58篇)精编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古诗文背诵考纲篇目(58篇)检测试卷

应该说,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本应是伸手取分的题目,但在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考场高度紧张,不能准确调动所学输出知识;二是马虎大意、惯性思维导致笔下误。考场上,不会的题目丢分不懊恼,会背的内容丢分太遗憾。为抓牢本是囊中物的6分,二轮复习尤其是考前几天,对名篇名句一定要再过滤一遍,谨防考场卡壳空悲叹!

说明:文中标“□”的是易写错的字词,应格外留心。

文言文(18篇)

一、必修(8篇)

1.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高考曾经这样考

(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二、将来还可能这样考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8)荀子《劝学》中的“,”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

”。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3)《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14)《荀子·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6)《荀子·劝学》中

“,,”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17)《荀子·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自我校对]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

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将来可能这样考]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