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

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

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判断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表示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已经开始推行,一直沿袭至清末。

()[开拓]隋唐时,三省同为最低政务机构,通常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表决,尚书省管继续执行。

中书省长官表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表示侍中,尚书省长官表示尚书令。

尚书省所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选任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21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21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21全国卷ⅰ)兵部就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理全国武官采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握孝廉”就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为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将未官职的士人所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2021高考新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0题(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2021高考新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0题(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2021高考新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0题(选择题,附参考答案)(每小题3分,共计150分,时间共60分钟)1、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代的“及笄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A、15岁、20岁、30岁、40岁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D、13岁、20岁、30岁、50岁2、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3、“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

反之亦然。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4、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

“前四史”是指:()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5、《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是指:()A、仁、义、礼、智B、经、史、子、集C、诗、书、礼、易D、礼、乐、书、数6、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一、古代历法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从而形成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

2021届高考常见五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历法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

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

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

(《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

(《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题目的详细解答。

1. 明清两代的文学称为“古文运动”,主要受到《庄子》的影响。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明清两代虽然确实重视古文,但古文的主要影响源自于《文选》和《世说新语》。

《庄子》主要影响的是史家和哲学家。

2. 关于古代汉字的书写格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在篆书发展初期,常用篆书来书写。

这是正确的说法。

古代的篆书是汉字演变的结果,因此在汉字发展初期,人们常常使用篆书来书写。

3. 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礼仪节俭。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中,礼指的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遵守,它涵盖了诸多方面。

而节俭则是在礼乐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4.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但以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传》、《礼记》和《春秋》。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用“九州”来代表中国的疆域。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九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术语,代表了中国的疆域。

九州的位置和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6. 古代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四书是儒家经典,它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

7. 近年来,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8. 古代文化中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六艺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学科和技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是古代士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21高考文学常识精选训练(带答案)

2021高考文学常识精选训练(带答案)

2021高考文学常识精选训练(带答案)30套题中精选15道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B. “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 “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 “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诣阙,即奔赴皇宫、朝廷或来到都城。

“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借指朝廷或京城。

B.服丧,中国古代服丧制度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C.节度,即节度使,我国古代某段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D.郊祀,中国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郊外祭祀天地,感恩上苍,北郊祭天,南郊祭地。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再迁,指两次升官职。

《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则指降职。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C. 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D. 永徽,唐高宗年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万户,世袭军职,金初设,元相沿,总领于中央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B. 堞楼,即城楼;堞,古代城墙之上形如齿状的矮墙,作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

C. 河东,古地名,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秦汉于此设郡,唐置道,宋置路,皆称河东。

D. 行营,是指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还指巡视军营、往来营求。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详解(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详解(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详解(一)习题集:1.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称进士。

B.“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一种军礼,军队凯旋,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2. 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

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

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知制诰,官名。

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

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迁秩,官员晋升品阶。

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3.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尚书》,又称《书》,是“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五经”、“六艺”中都包含这部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郊祀,中国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C. 枢密,即枢密院,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其行政掌管为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

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D. 太傅,皇帝或皇储的老师,在古代品级很高,常为“三公”之一。

西周开始设置,在各个朝代权柄大小不同,有时甚至为虚衔。

4.下列关于文言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

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及解释)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及解释)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附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附答案)

专题五古文化常识题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2021高考语文文化常识50题参考答案

2021高考语文文化常识50题参考答案

文化常识50题参考答案1.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

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5.A.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6.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7.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8.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

9.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10.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11.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12.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D.郎中成为医生的别称,始于宋朝。

14.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15.C.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16.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17.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8.C.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外转凉。

19.A.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20.D.古人居住坐北朝南,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左是江东,江南。

21.D.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D.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3.D.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24.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5.B.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27.B.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必考)2021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01古代文化常识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C①②④⑧⑨D.③⑤⑥⑩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常见 5 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一、古代历法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
前。

(×)
解析:“ 人定” 在“黄昏” 之后。

(《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
关系不如阴历强。

(× )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
望等。

(× )
解析:“ 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 )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 )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 )
7.“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 )
8.“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
9.“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
解析:中试者称为“举人” 。

10.“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
解析:“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

三、职官沿革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事。

(× )
解析: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2.“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等。

(× )解析: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3.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 )
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乡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
解析: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国子监或太学的重要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善天下” 的表现。

(×)解析: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

6.“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既规劝天子改正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

解析: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7.“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

(× )解析: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 )
解析:转除:升官。

转任:转换所任职务。

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
9.“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

(×)
解析:“ 改” 是调动官职。

10.“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 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
解析:“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四、宗法礼俗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男子18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又称“弱冠”,而非18 岁。

2.“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

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 ) 3.“服除”,即脱去孝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 )
解析: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九个月。

4.“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 )
5.“丁卯、己巳、戊申”,皆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 )
6.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

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 )
解析: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五、称谓称号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 )解析:“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2.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 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 )
4.“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解析: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

5.“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 )
解析:“藩镇”指设立的节度使或边境地区的长官。

6.“请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

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
7.“ 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
解析:“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崩”。

薨”。

帝、后的死当称8.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 )
解析: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很多皇帝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9.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 )
解析: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0.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