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常见的混合物有:
1、含有多种成分的物质: 2、没有固定组成的物质(聚合物)淀粉、纤维素、
橡胶、聚乙烯、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 3、同素异形体混和: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4、同分异构体,但未指明具体结构的物质,
④ 颜色反应
注意 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 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跟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 的物质
综合练习 3.
用于制造隐形飞机的物质具有吸收微波合物
(B)烃
(C)无机物 (D)有机物
S HC
S CH
CC
HC S
CH S
答案: (D)
常见的纯净物有:
1、只含一种成份的物质 2、结晶水合物 3、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和水混和 4、同位素的混合体,如水和重水
性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C60是一种含碳化合物 B、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C、K3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在C60和K3C60中,碳元素分别以游离态 和化合态存在。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宏观角度 由元素组成


分子
微观角度 由微粒 原子 构成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题组一
物质的组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纯净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 素组成 B.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 C. 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组成混合物的物 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D. 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 一定为纯净物
离子反应 有无离子参与 按反应中 分为 非离子反应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三、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 化”归类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蒸馏、分馏 焰色反应 潮解 化学变化 干馏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 色反应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解析:明矾净水的原理是 Al 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Al(OH)3 胶 体而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悬浮物作净水剂,涉及化学变化,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液氨作制冷剂的原理是液氨汽化时吸收 大量的热而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不涉及化学变化,选项 B 符合题意。 氢氟酸刻蚀玻璃的反应原理为 SiO2+ 4HF===SiF4↑ + 2H2O,涉及化学变化,选项 C 不符合题意。生石灰吸水后 与水发生反应: CaO+ H2O===Ca(OH)2,涉及化学反应,选 项 D 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解析:选 B。A.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 对钢铁腐蚀比较差,对水泥腐蚀不大,氨水可以贮存于塑料、 陶瓷等容器中,故 A 不正确。B.硝酸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多 种物质反应,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腐蚀各种金属 (铂和金 除外)和材料,故 B 正确。 C.醋具有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 没有强氧化性,不能腐蚀 “五金八石”,醋酸也可贮存于塑料 瓶,故 C 不正确。D.卤水又称作卤碱,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镁、 氯化钠和一些金属离子, 是制作食盐过程中渗滤出来的液体,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制作豆腐,没有强氧化性,不能腐蚀 “五 金八石”,故 D 不正确。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4.物质微观构成 微粒 原子直接 构成 常考实例 晶体硅、碳化硅、SiO2等
分子直接 非金属单质(O 、P 、稀有气体等) 2 4 构成 离子直接 离子化合物(含有金属阳离子或铵 构成 根的化合物)
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 ___变化。 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三、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 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 2.混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 [温馨提示] 常见混合物:(1)分散系,如溶液、胶体、
[答案]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4.酸性氧化物一定能和H2O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吗?
[答案] 不一定,如SiO2不能与H2O反应。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题组一 物质的分类考查
(2014· 高考四川卷 )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 的是( A.
浊液等;(2)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
等;(3)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
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
水煤气、铝热剂等。
1.硅、氯、硫、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状态是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么?
[ 答案 ]
硅、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硫、氮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例如:利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分类,将Ⅰ中物质与Ⅱ中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精品讲练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一样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根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响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响的根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一样,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假设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按酸根:含氧酸、无氧酸 按电离出H+数目: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按电离程度:强酸、中强酸、弱酸
酸 按酸有无氧化性:氧化性酸、还原性酸
按稳定性强弱:稳定性酸、不稳定性酸
按沸点高低:挥发性酸、难挥发性酸
按性质:强碱、弱碱、两性氢氧化物

按溶解性: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
按OH-数目: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分散系
离子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 氧化物
三、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举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合金、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Hale Waihona Puke 按组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络盐
按酸根:含氧酸盐、无氧酸盐 盐 按形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 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其它:无机盐、有机盐、类盐
2. 下表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C)
X Y Z

A
氧化物
苯的同系物
化合物
芳香烃
纯净物
芳香族化合物
B
C D
胶体
电解质 碱性氧化物
3. 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 (1) 带正电的胶粒 一般金属的氧化物胶粒和金属氢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 离子而带正电; (2) 带负电的胶粒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和某些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硫化物 胶粒,一般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常见的有二氧化硅、 硅酸、硫化砷胶体、土壤等
4. 胶体聚沉的措施 加热 加入电解质 加入胶粒呈相反电荷的胶体 5. 胶体的制备方法 聚集法:通过化学反应使许多分子聚集成胶体分散粒子; 分散法:高分子物质直接分散(物理变化)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1、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化学还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化学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导热、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为了认识自然和科学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按一定的规则给物质分类,如:按组成元素分类有机物(由碳、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烃、醇、醛、酸、酯、卤代烃、油脂等。

化合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按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分类: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电解质化合物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按性质分类酸:有机酸、无机酸、一元酸、多元酸、强酸、弱酸混合物碱:强碱、弱碱、物质化合物盐:易溶、微溶、难溶纯净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不成盐单质:金属、非金属、惰性气体三、化学反应的分类1、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电池反应、电解反应、水解反应等2、化学反应分类: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还可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酸的几个不一定: 1、强酸可以制取弱酸,但弱酸也能制取强酸。 CuSO4+H2S=CuS↓+H2SO4; H3PO4(浓)+NaNO3=NaH2PO4+HNO3↑ 2、同种元素在含氧酸中价态越高,氧化性不一定越强。 如氧化性:HClO>HClO4 3、名称叫酸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石炭酸C6H5OH,是酚不是酸。 4、酸的元数不一定等于酸分子中的H原子数。如亚磷酸(H3PO3) 是二元酸,次磷酸(H3PO2)是一元酸。 5、无氧酸不一定是非金属的氢化物,如氢氰酸(HCN)。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8.三种分类散系的比较。
蓝皮书
P27
特别提醒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 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中虽有化学键断裂或 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 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核裂变、 核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考纲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 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 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物质的组成
1.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 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 。

物质的组成 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 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根据其化学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被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一、物质的分类1. 无机物质无机物质是由非生物过程形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无机元素。

无机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如铁、铜和铝等。

(2) 非金属:不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如氧气、氮气和碳等。

(3) 水合物:由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硫酸铜和硝酸铵等。

(4) 矿物质:存在于地壳中的天然无机物质,如石英、方解石和石膏等。

2. 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由生物过程形成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有机元素(碳、氢、氧、氮、磷和硫等)。

有机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2)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合成聚合物、染料和药物等。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发生改变,但各组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根据其形态和物理性质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透明均匀体,如盐水和糖水等。

(2) 悬浮液:由颗粒状溶质悬浮于溶剂中而形成的不透明体,如沙水和液体草莓奶等。

(3) 凝胶:由固体颗粒分散于液体中而形成的半固体体,如果冻和胶原蛋白凝胶等。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1)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程度。

(3) 熔点: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

(4) 沸点: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2. 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1) 可燃性:物质能被点燃并产生火焰。

(2) 氧化性:物质能与氧气反应并产生氧化物。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目录
考点过关
真题回访
2.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
A.乙醇
B.液氯
C.醋酸
D.碳酸钠
命题调研
11
【解析】乙醇是非电解质,A项正确;液氯是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 电解质,B项错误;醋酸属于酸,是电解质,C项错误;碳酸钠属于盐,是电解质,D 项错误。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目录
考点过关
真题回访
(1)分类标准是对物质进行正确分类的关键
命题调研
5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目录
考点过关
真题回访
(2)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命题调研
6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目录
考点过关
真题回访
命题调研
7
(3)交叉分类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如:
⑤水玻璃 ⑥有机玻璃 ⑦漂白粉 ⑧TNT ⑨H2SO4
⑩含氧 40%的氧化镁 花生油 福尔马林 密封保存的 NO2 气体 CuSO4·5H2O 液氯
王水 KAl(SO4)2·12H2O 分子式为 C5H10 的烃 分子式为 C7H8 的芳香烃
其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 ①⑧⑨⑩
;一定为混合物的是
②③④⑤⑥⑦
主题1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目录
考点过关
真题回访
命题调研
10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2)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 (3)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 ) (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 (5)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 ) (6)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 ) (7)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 ) (8)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三元弱酸。( × )

化学高考专题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高考专题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的微粒。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S8、Br2、I2和Ar等),氢化物(如氨气、水等),酸酐(如SO2、SO3、P2O5等),酸(如硫酸等),和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化合态元素。

3.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4.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5.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组合)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组成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场伴随着物理变化,有放热、吸热、改变颜色、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现象。

7.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聚集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和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

8.物质的分类:金属:钠、铁混合物酸性氧化物CO2、SO2单质非金属:氯气、硫物质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uO稀有气体:氖、氩纯净物氧化物两性氧化物Al2O3、ZnO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无氧酸:HCl、H2S化合物酸含氧酸:H2SO4、H3PO4可溶性碱:NaOH、KOH、Ba(OH)2、Ca(OH)2碱不溶性碱:Mg(OH)2、Cu(OH)2正盐:Na2CO3、K2S酸式盐:NaHCO3、NaHSO4、CaHPO4盐碱式盐:Cu2(OH)2CO3、Mg(OH)Cl复盐:KAl(SO4)2·12H2O络盐:Na3AlF6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专题7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知识梳理——抓基础,自主学习]
■多维思考——做一做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2)Na、NaCl、SiO2、H2SO4 都称为分子式。( × ) (3)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 ) (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 (5) 胆矾 (CuSO4· 5H2O) 、明矾 [KAl(SO4)2· 12H2O] 属于混合物。 ( × ) (6)由 NaH2PO2 是正盐知 H3PO2 是一元酸。( √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专题7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题组设计——练题组,夯基提能]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应 首先排除 B 项,该“碱剂”的水溶液应呈碱性,则可能是草木 灰,因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K2CO3,K2CO3 水解使溶液呈碱 性。
答案:C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微专题7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知识梳理——抓基础,自主学习]
2.(1)能电离出 H 的都是酸吗?能电离出 OH 的都是碱吗? (2)盐必须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吗?
答案:(1)能电离出 H 的不一定都是酸,如 NaHSO4,只有电 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才是酸;能电离出 OH 的 不一定都是碱,如 Cu2(OH)2CO3,只有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 OH-的化合物才是碱。 (2)不一定,盐也可以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如 NH4Cl。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性质存在,通过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我们能够了解它们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它们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旋转。

原子的种类由其核中所含有的质子数决定,这被称为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它们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如氧气(O2)和氮气(N2),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分子通过共用或交换电子来结合在一起。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类型的粒子组成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单一的原子或分子,例如金属元素铁(Fe)和氧气(O2)。

纯物质还可以是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如水(H2O)和盐(NaCl)。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它们保留了各自成分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的或不均匀的。

均匀混合物也被称为溶液,其中溶剂和溶质彼此完全混合。

例如,盐水是水作为溶剂,溶解了盐作为溶质的溶液。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的性质。

它们包括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识别物质并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反应性、氧化性等。

化学性质可以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分为基本性质和特定性质。

基本性质是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而特定性质则是由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总结起来,物质以原子和分子的形式存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被分类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描述了物质的外观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散质微粒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稳定性
溶液
胶体
浊液
<10-9m
10-9~10-7m
>10-7m
均一、透明 分子、透明
大量分子集合体、 大量分子集
高分子
合体

不能

不能
不能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1)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系的不同可分为:
①液溶胶:分散系为液体(Fe(OH)3胶体、蛋白质胶体、 淀粉溶液);
氧化物
知识梳理
氧化物分类中的概念辨析 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 . 金 属 氧 化 物 不 一 定 都 是 碱 性 氧 化 物 ( 如 Al2O3 、
Mn2O7)。 4.酸酐不一定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SiO2)。 5.碱不一定都有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H3·H2O)。 6.既能跟酸,又能跟碱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两性
氧化物(如SiO2)。
知识梳理
3、酸、碱、盐的定义
酸:
凡是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 离子的化合物。
碱: 凡是电离后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 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 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注意:还有其他定义方式,视题目信息而定。
针对性练习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内各原子间的旧键断裂,新键生成, 物质组成改变的变化为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金 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热稳定性、 可燃性等。
判断下列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物质三态变化、蒸馏、分馏、挥发、升华、 盐析、潮解、金属导电、焰色反应 裂化、硝化、磺化、钝化、风化、干馏、 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电解、电化学腐蚀
②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雾、云、烟); ③固溶胶:分散剂为固体(有色玻璃、紫水晶)。
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
①粒子胶体:分散质是许多分子集合体, 如硅酸胶体、Fe(OH)3胶体、AgI胶体;
②分子胶体:分散质是高分子,如淀粉胶 体、蛋白质胶体。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 ②布朗运动。 ③电泳现象——用于说明胶体微粒带的电性。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形成的胶体其胶粒带正电荷,
烟尘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NaCl溶液、蔗糖溶液、石灰乳、泥水 泡沫塑料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有色水晶、红蓝宝石、合金
几种液体分散系的比较: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 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分散系微粒直径 外观
物 质
化 合 物
碱(按溶解性,OH-数,电离程度分) 盐(按组成;酸根;溶解性分)
两性氢氧化物

有机物

物(均一混合物、不均一混合)
知识梳理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物质混合形成的物质。没有一
定的组成,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有
固定的熔点、沸点。
思考:同种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组成微粒相同且作用相同(金刚石和石墨)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白色硫酸铜粉末在空气中变为蓝色 A.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 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
3.化学变化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 还原反应)的关系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考点展望 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
属的概念。 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3、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分类
纯 净
单 质
(金属和非金属)
无 机
氧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化 物
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物 酸(按酸根;H+数;电离程度分)
非金属单质。(同素异形体)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思考:HD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氧化物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的化合物。 分类:按性质分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的氧化物
按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酸酐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酸酐 碱一定都有对应的碱性氧化物 既能跟酸溶液,又能跟碱溶液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两性
D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盐酸
烧碱
氧化铝
二氧化碳
B
烧碱
硝酸
食盐
氧化镁
一氧化碳
C
苛性钠
醋酸
碳酸铵 过氧化钠 二氧化硫
D
苛性钾
油酸
小苏打
氧化钠
三氧化硫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 气味、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光泽等。
知识梳理
思考: 冰水混合物为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下列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空气、溶液、胶体、浊液、漂白粉、水泥、玻璃、水 玻璃、福尔马林、天然气、煤、石油、碱石灰、高分 子物质(如淀粉、塑料、纤维素)
HD、石墨(或金刚石)、结晶水合物、酒精、 醋酸、蔗糖、冰水混合物
针对性练习
1、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双选)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CE.
B.只有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C 只有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和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

E.只有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的物质
知识梳理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包括金属单质和
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非金 属硫化物形成的胶 体其胶粒带负电荷。 ④胶体的渗析——用于精制胶体。 ⑤胶体的凝聚:加热,加少量电解质(与胶体微粒带异性 电荷数越高的离子凝聚能力越强)、加入带相反电荷的 胶体等都可以使胶体凝聚。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 合物,叫做分散系。
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分散质, 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 液态、固态),有如下9种类型:
分散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实例
空气 云、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