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核心科目,其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的跨学科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思维导图、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教授学习技巧,如阅读理解、信息筛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创造,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新见解和新观点。
例如,在历史研究报告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和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论文的写作,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学生发展为社会人才的重要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概述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与历史文化意识、历史方法能力以及历史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效果。
应用方法1. 强调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推理历史原因和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该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 结合历史知识与历史文化意识: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历史文化意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例如,通过讲解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时期的历史事件。
3. 培养历史方法能力:历史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所需具备的研究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文献分析、历史资料搜集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历史方法能力。
4. 引导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指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影响、人物的品德等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持开放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
总结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效果。
通过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结合历史知识与历史文化意识、培养历史方法能力和引导历史价值观,教师可以有效地应用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究的学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可以启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能够提供相关的证据和理由进行支持。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发现规律和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图书、互联网等,帮助学生主动获取和整理历史知识。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关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团队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历史研究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还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全面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最终,让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
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下面我们来看一份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学会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学会从各种信息中获取有用的历史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利用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2)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历史展览、博物馆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历史体验和文化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从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2. 知识讲解老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
3. 分组讨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实地考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展览、博物馆参观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加深他们的历史体验和文化意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面对历史教学如何融入核心素养的问题,教师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历史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文化意识、历史记忆能力等核心素养。
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中外交史时,让学生分析不同国家的对外政策,思考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文化意识的培养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在学习古代文明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3. 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历史记忆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比如通过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故事、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安排,设计一些记忆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记忆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大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统编教材的启用背景,我们该如何将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部分稳步落地呢?“历史解释”素养作为五项素养中的核心能力,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
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历史解释”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地”提出三项对策及思考:第一,利用史料,形成“有依据有逻辑”的解释能力。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论从史出”。
教师通过大量史料研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提升自身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查询相应历史资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充足的知识扩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客观、真实的史料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真实、准确的史实。
为此,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选用“有依、有据、有逻辑的”史料。
某种程度上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可以归结为史料运用能力。
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学生获取真实可信历史资料的能力,并据此再现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人格及“有依有据有逻辑的”解释能力。
第二,厘清历史概念。
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是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基础。
统编教材启用至今,通过实践我们会发现:教材的难度较过往有很大提升。
以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5页教学内容共涉及以下8个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自然经济”“出超”“入超”“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为教师,若不能在基础概念上多下功夫,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未来将会限制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解释。
为此,面对历史概念繁杂的课程时,教师应加大教学力度,降低讲解难度,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概念厘清,为日后的“历史解释”打下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学科之一,历史教育在高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开展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历史素养,成为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必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来进行。
核心素养是指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等。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的角度看待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知。
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要紧密贴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反映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化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假设你是古代皇帝,你将如何治理国家?”的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受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1.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历史学科强调研究、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历史问题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就这些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探究。
2.强调历史知识的批判性运用:历史学科的核心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文献、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材料中寻找证据,展开历史推理和论证。
例如,提问学生在一些历史事件中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要求学生给出理由和依据。
3.促进多元文化视角:历史学科应该关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历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在授课中引入多个历史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强调历史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描述历史事件,还能够进行历史解读和评价。
5.重视历史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培养: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工具,例如历史研究方法、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历史地图的应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去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在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时间线和地图等工具去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空背景。
7.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等,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应该提供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批判性运用知识、多元文化视角、历史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历史思维方法与工具、跨学科学习与研究以及适宜学生发展的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核心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导言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素养。
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文本、分析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历史文献材料,让学生从文献中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比较、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增强跨学科能力历史学科是跨学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三、促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通过历史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历史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强化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如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批判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论断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精选文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中国自古有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
特别是西方腐朽文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了某些人民族自信心的失落和民族意识的淡漠,使价值尺度走向了西化.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
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文精神。
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
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点浅显之见。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1、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
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张,反对当时被汉王朝推崇的“天人感应”说。
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并西传,为实现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从此世界由局部历史逐渐融合为整体.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
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历史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一、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提升。
本文将就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认知和思考,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三、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掌握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不同观点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情感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情感体验和认同。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的韵味和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和生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这些目标应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相关,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素养。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示、探究等。
教学设计:历史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教学设计:历史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引言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与信息能力、历史方法能力、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等。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设计需要明确实现路径,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实现路径1.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提供开放性问题: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推理: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或案例,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培养历史知识与信息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如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信息。
-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话题,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究,培养他们获取历史知识并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
3. 培养历史方法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考证:教师可以设计历史考证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培养他们的历史方法能力。
-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历史学科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各种方法,如比较研究、文献分析、史料鉴别等,提升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4. 培养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 设计情感体验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情感体验活动,如历史角色扮演、历史情景再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的认同。
-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伦理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伦理问题,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价值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实现路径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初中历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1. 引言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 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观看历史相关影片,增强视听感受。
-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遗址或博物馆的魅力。
-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
3. 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分析和归纳,提高他们的概念辨析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提升他们的文献分析能力。
4. 培养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体验活动,如品尝历史食品、参与传统节日等。
-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作品的创作,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5. 结论通过与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历史知识和能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融入课堂的思考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融入课堂的思考——评李珊老师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孔毅夫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到学科教学,其实更多的就是学科的价值引领。
李珊老师的研究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有精神的成长,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是有人生启发的,也充分展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同时,也萌发了我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怎样融入课堂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课堂有效性的达成上海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认为:历史课堂有效性的评价基于四个维度:一是发轫于教育价值判断的认同前提下,二是皈依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测量基础上。
三是植根于教学流程设计的缜密逻辑间,四是凸现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智能内化中。
因此。
我个人觉得将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融入课堂,可以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一是必备知识的梳理要清晰,逻辑结构要严谨,这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二是主题情境的选择要紧贴教学目标,可以从必备知识的内涵间获得灵犀,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有质疑、诱导、释惑等环节,能层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是问题探究的设计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之后有思维的顿悟和获得感;四是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反馈,学生学习之后在纸笔练习中是否完成了能力转化的迁移、裂变。
这四个方面也是我平时听课、评课时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当然,要完成这样一堂好课,需要任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源反复斟磨和筛选,主题情境和问题设计对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型结构的安排李珊老师的这堂课容量非常大,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是基于其顶尖的生源基础,一般的学校是望尘莫及的。
其实,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高考并不考知识点,而是考知识整合。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大胆取舍,将必备知识结构化,讲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将必备知识渗透到主题情境的设计当中,培养学生在历史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所以,历史课堂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确定这节课的必备知识要体现哪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然后筛选材料进行主题式设计,设计要紧贴素养目标,然后仔细斟酌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最后精选习题进行素养目标达成的反馈。
浅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和标准之一。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就需要针对核心素养,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历史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历史文献研读能力等。
1. 课程设置
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兴趣特点和学科特点等方面,合理进行分层和整体设计。
并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知识面。
2.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设置适当的知识点和学习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发展历史思维、文献研读和跨文化交流等核心能力。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学生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如讲授历史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注重综合性和个性化,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潜力。
如可以采用知识问答、作文、口语表达、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同时,也可以通过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三、结语。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历史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历史引言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具备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教学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内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核心知识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和地点等。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并运用核心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二、核心能力历史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让学生进行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历史假设和解释。
通过实践性的研究任务,提升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解释能力。
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历史事实和真相、培养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等。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和真相。
同时,借助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塑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结论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积累核心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释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案例、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内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课堂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认识
素养杂谈课堂教学落实历史学科祕素_实践性认识〇龚方华核心素养时代已悄然而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其培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笔者以人民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 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 教学内容,是日常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关于“中 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节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作为教师,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 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等史实,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二、 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主题每一节历史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立意。
中 国近代史有三条主线,即西方列强侵华史、中华民 族抗争史和探索史。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作为第二单元第二课,前一课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节内容的主题为中华民族抗争史,根据这条主线,教师指导学生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史实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两大类,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学情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经验(即学习起点)、学习风格、态度和认知特点,并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情境和支架。
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此作为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媒体,描述教学过程。
笔者在上这节课前,先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基本熟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史实,所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学 生分成六个小组,布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它涵盖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课堂教学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途径。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素养。
具体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知识素养: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基本了解和掌握,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
2. 历史思维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能够进行历史思维的思考和分析。
3. 历史方法素养:包括历史调查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历史方法进行研究和表达。
4. 历史情感素养:包括历史情感体验、历史态度培养等方面的素养,能够正确对待历史、珍爱历史、感悟历史。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有利于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为了有效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路径和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开展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 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历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态度。
3. 进行历史调查和研究。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方法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体系、历史价值观、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了深刻的历史意识以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到。
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本质特征。
历史思维是学生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和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探究历史规律的能力。
其次,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历史学科教师,我们需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传授。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历史影视资料、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历史知识的互联互通,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构建更为完整和准确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和价值的认识。
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向学生的传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和启示,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永恒价值和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最后,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目前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普遍存在着不足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的相关技能,利用互联网学习历史的最新资讯源,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岳麓版必修III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例李树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课程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而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的教学设计,对实现历史课程这一目标有重要意义。
下面,笔者以岳麓版必修III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例,谈一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说,“了解新我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
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
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果把教学设计比做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
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开发的教学资适合学生实际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从本质上说,这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意识的表现,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设计一课教学时,应充分研究学生实际,合理开发教学资。
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教学资的开发上,选取的有字材料,如龙永图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讲话;有数据材料,如改革开放前,中国赴西欧考察团报告;还有图片材料,如“1978到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表”。
选取的这些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适合学生思考,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对突出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果。
第二,设计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发展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下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思维。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设计有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彰显了学生的“主角”地位。
本课还设计有一些课堂讨论。
如讨论“恢复高考的意义”、“钱学森之问”、“中国留学生现象”等。
这些讨论,从学生兴趣和实际出发,适合学生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在活动中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生“主角”地位,知识的讲授,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把学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能力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要彰显“史韵”,彰显学科特色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史实说话,史论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历史学科的这一独特性,彰显历史教学的“韵味”。
有“历史韵味”的教学设计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有丰富多元的材料的支撑历史教科书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历史的记述往往比较简约、单一,甚至有概念化的倾向,缺乏历史味。
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设计一课教学时,需要补充丰富、多元的材料,彰显历史的多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和实证意识、方法和能力。
第二,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历史的简单再现。
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历史教育对“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
第三,有历史与现实的有力对接为现实提供思考和启示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任鹏杰说老师说:“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
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惟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
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1)所以,在设计一课教学时,应该让历史对话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国家与世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上三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基于这三点,在设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时,通过整合教学资,引导学生关怀当前中国教育发展,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也彰显了历史教学的“韵味”。
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这一内容,通过展现“全国1998-2015高考录取人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等材料,使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有深刻的认识。
以“一个‘无颜面对’的大学排名”、“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中国‘留学生现象’”等材料,对学生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出现的问题。
最后,以“‘孤独’的坚守者——山西代课老师宋玉兰坚守讲台4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素材,激发学生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关怀,建立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学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可见,有“历史韵味”的历史教学设计,一定是依托丰富的材料,力求史论结合;有“历史韵味”的历史教学设计,也一定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所有这些,体现了历史教学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促进教学生成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资的开发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问题的预设到学生活动的组织,每一步设计的很周全,力求精致、精细、精到,十全十美。
但教学设计只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的初步预设。
而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变数,有不确定性。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完美无缺”、“天衣无缝”。
教师应该充分预计教学的不确定性,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空间”,即教师无法预知的“知识疑问点”、“学生发展点”、“课堂困惑点”等“盲点”、“盲区”,通过课堂教学“填实”、“完善”、“解读”、“探究”这些“盲点”、“盲区”。
这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更有助于推进课堂生成,也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本课说,“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是重点,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再补充适当的材料,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新中国“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以不设计问题或组织其他教学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对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的把握不十分确切、确定。
在这种情形下,完全凭主观意识设计教学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效果会更好。
或者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生成。
从后的实践效果看,本课教学设计留下的这些“空间”,后都在课堂生成中得到较好解决。
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留学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为什么今天,条件好了,一些留学生反而不愿意回国,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教学设计留有一些“空间”,既尊重了教学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生成更自然,更真实,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留下了很大空间,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总得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师的教学意图、思想和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作用在课堂教学上,影响在学生成长上。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的培养和提升,对课堂教学落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必要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