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实习报告

学校:中国矿业大学

姓名:王海林

一、实习时间

2014年6月23日~2014年6月27日

二、实习地点

阳泉矿区。主要路线为:水泉沟线;狮脑山线;娘子关线;

三、实习目的

在《普通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普地认识学习,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了解及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地质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实习,学会对典型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实践、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实习内容

1、实习区概况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中低山地貌。井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海拔1003.20m,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桃河,海拔为752.00m最大相对高差为251.20m。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区域北部东段蜿蜒横亘的低山山脉为区域分水岭,岭南为桃河水系,岭北为温河水系,桃河从井田南边界外通过,桃河河床坡度平均为1%,流量平均为0.33m3/s,夏秋季一般较大,可达2-3 m3/s,干旱季节多干涸或仅有细流,雨季有洪流。

2、实习区地层特征:

通过水泉沟线和狮脑山线的观察,我把实习区地层总结如下: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

f)

2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由深灰色层状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中部夹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

(2)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C

b)

2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铝土质粘土岩及3层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本组厚度36.00-45.00m,平均40.00m。

上统太原组(C

b):

3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根据本组沉积旋回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灰褐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

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砂岩(标志层K

1

),厚度1.61-2.44m,平均厚度2.03m。所夹煤层编号15、14号,其中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4号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为28.64-29.85m,平均厚度为29.05m。

中段: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三层青灰色中厚层状

石灰岩和3层煤层。三层石灰岩为区内的标志层,自下而上为K

2

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

K

3灰岩(俗称“钱石灰岩”), K

4

灰岩(俗称“猴石灰岩”)。 K

2

灰岩中一般有泥(页)

岩夹层,厚7.19-14.20m,平均10.40m。K

3灰岩位于K

2

灰岩之上约15m左右,厚度2.84-4.33m,

平均3.87m。K

4灰位于K

3

灰岩之上约19m,厚1.30-3.00m平均2.46m左右。煤层编号自下

而上为13、12、11号,其中12号煤层为可开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

48.80-53.20m,平均厚度51.04m。

上段:为褐色中厚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9、8号,为区内可采煤层。本段厚度35.49-39.47m,平均38.22m。

本组厚度为112.90-128.56m,平均118.31m。

(3)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P

1

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细-细粒砂岩、灰

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6煤层。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

2

)与太原组分界。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6、5、4、3、2、1号,其中3、6号煤层为采区内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52.27-56.33m,平均54.30m。

下统下石盒子组(P

x)

1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度145.21-176.60m,平均161.00m,根据岩性和特征可分

为二段:

下段(P

x1):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带绿色的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

1

),厚度5.00-8.00m,平均7.04m。中部一般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细粒砂岩(K

8

岩,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粒粒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还出现2-3层煤

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该段厚59m。

x2):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中粗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上段(P

1

),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度6.20-12.90m,平均9.6m。上部由1-2层岩(标志层K

9

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4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

顶部为一层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

),俗称“桃花泥岩”,厚度5.10-8.30m,平

10

均6.30m。可作为划分上下石盒子组的辅助标志。上段厚102.00m。

x)

上统下石盒子组(P

2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由黄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组成。井

田内上部地层均遭剥蚀,残留厚度130m左右。

(4)第四系(Q)

不整合履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地带。

中上更新统(Q

):红棕、红黄色、浅黄色粉砂土和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孔隙较2+3

大,垂直节理发育。厚度0-30.0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