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深刻复习提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文学部分)复习提纲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况1、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900——1916年,中国近代文学后期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阶段1949——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阶段2、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A、1917——192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6)。

通常又叫做“五四”时期的文学,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文学奠基人及现代文学奠基作,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

B、1927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这一阶段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C、1937年——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十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中书、赵树理等。

3、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第一章(1900-1916)1、“诗界革命”与梁启超和黄遵宪1)梁启超的生平与代表作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

2)“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基本内容和意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及其创作1)黄遵宪的生平与代表作黄遵宪(1848~1905),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善写诗,主张写诗“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我手写我口”,对旧体诗进行改革。

著有《人境访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2)黄遵宪的诗歌主张☐“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反对“泥古”。

3)黄遵宪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他喜欢以新事物、新观念入诗,却能把这些新事物、新观念化为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觉。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推动文学从古文转向白话文,以更好地与普通民众沟通。

这一运动催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胡适等,他们的作品以直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抗日战争与文艺复兴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岁月,文学成为了人们表达抗战情感和呼吁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文艺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如《红岩》、《林则徐》等。

这些作品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与文学的沉寂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低谷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和打压。

许多作家被迫停止创作,他们的作品被批判和销毁。

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无法自由发展。

然而,即使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创作,他们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被广泛传播,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文学的多元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与发展。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生活经验,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

同时,外国文学的影响也逐渐增加,中国作家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和技巧。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莫言、余华等,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五、当代文学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中国现代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创作手法、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其中,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探讨,如陈寅恪的《中西文化关系论集》、钱钟书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略》等。

这些著作对于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主要创作思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丰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反映在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中。

因此,一系列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著作相继问世。

比如,毛泽东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杨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纲要》等,这些著作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有些著作注重对作家的个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如钱钟书的《钱钟书评传》;有些著作则关注文学作品的批评分析,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著作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如杨黎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迁》等。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的影响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这些著作不仅对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广大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启迪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著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内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还有许多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未来,可以加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批评分析,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对比研究,加深对文学的全球化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中国开始逐渐接触西方文学,并开始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品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学,1909年,胡适发表《文艺改良刍议》,倡导文艺要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个性发展。

此后,胡适和其他文人开始翻译介绍西方文学作品,如《格列佛游记》、《傲慢与偏见》等等。

这些作品的引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感觉派等多种思潮的交替。

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高度关注社会问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成为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积极探索如何与社会主义文学相结合,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白毛女》和老舍的《茶馆》。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注重文学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又经历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代表作品如余华的《活着》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这些作品挑战了现实主义的局限,追求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和风格上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国际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学在现代文学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增设了更多的现代文学专业。

同时,学界也积极推动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文学,拓展研究领域和创新研究方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年代与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年代与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年代与历史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20世纪初至今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还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年代与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起点,这一运动发生在1919年,由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它提倡以白话文写作,倡导思想解放和个人独立。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揭示和批判。

二、抗日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大事件,它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但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抗战文学在这一时期兴起,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战英雄的赞颂。

这些作品在激励人民斗志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为主题,强调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对革命英雄的赞美。

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

然而,由于政治压力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四、改革开放与后现代文学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强调对个体命运和人性的关怀。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前言)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前言)
的研 究是 不够稳 妥 的 。
关 键词 :2 “ O世 纪 中 国文 学” 究 ; 研 问题
中图分类 号 :2 6 文献 标识 码 : 文 章编 号 :0 8 8 1 2 0 ) 3 0 5 —0 I0 A 1 0 —3 7 ( 0 6 0 - 0 9 3
主 流 制 的地 域扩 大 到 整个 大 陆 , 国民 党控 制 的地
的 根 本 线 索 : 启 超 的 “ 蒙” 梁 启 —— 五 四 的 “ 启 蒙” —— 毛 泽东 的“ 启蒙 ” 从 性 质上 规定 为 旧民主 新 ,
主 义—— 新 民主 主 义—— 社 会 主 义 的三 大 阶 段 , 并
且 在 主题 上 , 定 为 “ 的 现 代 化 ” “ 家 的 现 代 锁 人 与 国
化 ” 样两 个具 有宏 观意 义 的根 本性 问题 。但 是 , 这 该 领 域 的许 多 权威 人士 仍 然 采取 了 比较 稳 妥 的 态度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5月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OURNALOFYULI NCOLLEGE
Ma . 0 6 y 2 0
1 6卷
第3
Vo . 6 No. 11 3
“ 世 纪 中 国 文 学 ’ 2 0 ’ 研究 的几 个 问 题 ( 言 ) 前
刘 云
( 榆林 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榆林 79 0 ) 1 0 0

要 :2 “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 究 , 以 不可遏 止 之 势 , 击 着“ 国现 代 文 学” 中 国 当代 文 学” 并企 研 正 冲 中 和“ ,
图 以文 学 本 身的“ 实” 淡化 文 学之 于政 治的 关 系。 尽 管 , 学 与政 治 的 关 系几乎 贯 穿 了 2 事 , 文 0世 纪 的始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而上之思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而上之思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而上之思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

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提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人学命题,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

他们原创性的思想成果具有深广的现实思想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发展中的重要积累,对民族精神的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现代中国文学家;人;形而上思考一从苏格拉底时期开始,认识自己就逐渐成为哲学思考的最高目标,但这个所谓哲学最高目标的“自我之谜”,实际上也是文艺家持久关注的核心。

不过哲学家与文艺家,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思考与询问方式,正像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学家所关注的是为哲学家所遗忘的具体的“人”的“生命的世界”,他们的目标是探寻“人”的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维度。

我们从西方文学来看,相当多的文学家都怀着极浓厚的对“人”的本质、人性的诸问题进行“形而上”追问的兴趣,并且满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探询的热望,这使西方文学对人性的思考显现出相当的深度。

而在现代中国,自新文学以来,许多文学家也显现出对“生命的世界”的强烈认识与解答的兴趣,但由于特殊的时代境遇,以及看重现世的文化思想传统的影响,现代中国文学家并不太热心于对抽象的人性问题的思考。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如夏志清先生就对现代中国文学下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断语——现代中国作家缺乏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出“感时忧国”的情怀。

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因为就现代中国文学家的大多数而言,他们的确缺乏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深层探究、持久询问的意识,国家民族的现实出路、人们的现世生存,即具体的历史的现实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与思考的中心,他们不会,也不愿跳出现实迫切、紧急的生存艰难的境地,把精神追求放置于“玄虚”的“人”的本质、宇宙的本质的探究之上。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王国维、胡适为中心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王国维、胡适为中心

10 2
2 0世 纪 初期 中 国文 学 史研 究 的 现代 转 型
因为根据 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定义 , 以成 是 由于梁 启超 、 国维 、 王 蒋智 由 、 金天翮 、 黄人 、 徐念兹 、 周树人 、 周作人 、 管达如 、 吕思勉 、 如山 、 齐 黄远生 、 冯叔鸾 等连 续不断地从不同角度 、 同方面引进和宣传 了西方 的纯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 ②其 中, 国维 的贡献最大。 不 ” 王 王 国维引进康德 、 叔本华 的艺术哲学理论 , 形成 了超功利的文学观念 , 认为“ 文学者 , 游戏 的事业也 ” “ , 一切 学 问皆能以利禄劝 , 独哲学与文学不然。 ⑧“ ” 文学 、 美术亦不过成人 之精神的游戏 。 ④王国维 以文学 的“ ” 游 戏” 本质为依据 , 针对 中国文学中一以贯之 的政教工具论 , 倡文学 “ 用之用” 即不关 乎政治 、 提 无 , 道德 的功 用 。他指 出 ,美术之务 , “ 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 , 而使吾侪冯 生之徒 , 于此桎梏之世界 中 , 离此生 活之欲之 争斗 , 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 此一切美术之 目的。 (文学 的使命正在于超脱世俗功利 , ” 满足人深层 的 精神情感需求 。“ 若夫忘哲学 、 美术之神圣 , 以为道德 、 而 政治之手 段者 , 正使其 著作无价值者也 。 ⑥“ ” 天下 有最神圣 、 最尊贵而无 与于当世之用者 , 哲学与美 术是矣 。 ⑦王 国维把文学 艺术提升到人生终极 的高度 , ” 认 为艺术 的价值正在于审美 主体毫无利害 的审美观照之中 , 从而消解痛苦 与欲望 , 达到精神解脱 的境界 。他 提倡文学 的独立地位 、 独立品格 , 以保持 文学超功利 的审美功用 , 底否定 了千百年来把文 学作 为政 教工 彻 具 的传统观念 。这些言论 , 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极 为平常的 。但是 , 中西文化碰撞 、 学旧学冲突 的 2 在 新 0世 纪初期 , 这些言论和观点是振聋发聩 的。除却 传统 的政教 工具说不论 , 即便是改 良派或革命 派 , 也都把 文 学作为启迪 民智 、 积聚民力 的工具 , 文学 的现实功用被 发挥得淋 漓尽 致。因此 , 国维在超 功利 的文学 美 王 学观指导下 , 能够独辟蹊径 , 力排众议 , 摆脱 文学工具论 的传统观 念 , 现出 了极大 的学术勇气 与深刻 的学 表 术识见 。从这一 意义上说 , 国维对近代纯 文学观念 的形成发挥了非 常重要 的作用 。 王 王国维在 以纯文学观念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时 , 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 了戏 曲的地位 , 把戏 曲推人 中国古 代文学的文体序列之 中。作为中国戏 曲史 学科 的奠基 人 , 国维针对 戏 曲“ 王 托体 稍卑” 的世俗偏 见 , 撰著 《 元戏 曲考》 改变 了中国戏 曲 自来无史 的局面 。“ 宋 , 世之为此学者 自余始 , 其所 贡于此学者亦 以此 书为多 , 非吾辈才力过于古人 , 实以古 人未尝 为此学故也 。 ⑧他接续传统文学批评 中“ ”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的观念 , 指出 :凡一代有一代之 文学 : “ 楚之骚 , 汉之赋 , 六代之骈语 , 唐之诗 , 宋之词 , 之曲 , 元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 而 后世没能继焉者也 。(虽然这一表述历经数百年 , ” 有不 下三十位学者进行过类 似表述 , 但是大 多把 文学与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郁达夫研究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郁达夫研究

2007年第4期No.4.2007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QIofHongzhouNomlaIuniVers计y(SociaIScjencesEdjtion)2007年7月Jul.2007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郁达夫研究吴秀明,王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l0028)摘要:学术界关于郁达夫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以来少有从文学史视域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的。

而事实上,文学史中的郁达夫不仅折射出郁达夫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且也呈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为此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出发,先纵向地将其分为发轫期,形成期、停滞期、转折期及沉稳期五个阶段进行史的扫描,以勾勒郁达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更,从侧面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跌宕起伏及与郁达夫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而就影响郁达夫研究的有关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郁达夫研究;嬗变过程;问题聚焦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146(2007)04一0039—07目前,学术界关于郁达夫的研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发表的有关郁达夫的评论研究文章有2000多篇),但迄今以来少有从文学史视域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是在文学史中被确定的,文学史无论对于教学抑或研究,意义都非同寻常。

在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和争议并占有重要位置的郁达夫也一样,从文学史视域对他所作的评价不仅折射出郁达夫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且也呈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本文拟对此进行纵横两方面的归纳、梳理和探讨,以勾勒郁达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更,从侧面厘清现代文学史的跌宕起伏及与郁达夫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嬗变的过程:从发轫到沉稳如同中外所有的文学史一样,在整个20世纪各种不同形态的现代文学史中,郁达夫始终处于一种复杂的不断被解构和建构的动态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二)、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二)、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创作

• ⑤《而已集》,1927年,所作杂文29篇,附录 1926年一篇。1928年出版。此时鲁迅已经经历了 “三一八”惨案,又目睹了“四一二”政变。他 在“题辞”中写道:“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 和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然而我只有‘杂 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 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显然,鲁 迅是在感慨文学的无用,愤慨于反动政府与帮凶 文人。

杂文标题最长的是《由中国人的脚,推定中
国人之非中庸,由此推言孔夫子有胃病》 。

杂文篇幅最短的是《长城》全文仅1热风》,1918—1924年,41篇。1925年出版。 写于新文学高潮期。鲁迅在《题记》里说:“周 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 之曰《热风》。”反映出一代思想启蒙者对中国 现实的批判热情,以及由这种文化主将们所掀起 形成的文化革新的时代气氛。
鲁迅: “独秀随感究竟爽快”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的一员猛将,其《随感录四十 四》、《随感录四十五》,是痛快淋漓的文字, 颇适合当时激进的阅读心态。 鲁迅: “颇汪洋,而少含蓄”概括其文风
□刘半农
《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等等,以 及稍后所写的一些论争文章,都坦诚爽快,寓 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风格是善 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读起来 畅快轻松,对论敌能加以不容发疑的驳难。 鲁迅: 《忆半农》
三、鲁迅前期杂文、《野草》与《朝花 夕拾》
(一)嬉笑怒骂的前期杂文 (稍作了解,待“30年代散文”一起讲)
《新青年》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中国 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创。 而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
• 鲁迅自身具备成为优秀杂文家的种种素质、 条件,规范了中国20世纪杂文创作的精神风貌。 创作了14+2+1本杂文集。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佚文集《集外集拾遗补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著作或论文目录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著作或论文目录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著作或论文目录(描黑字体为专著,其余为论文,共33本书、39篇文章)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2、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4、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毛泽东:《论鲁迅》》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4、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5、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80重版序和原版序)6、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论)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1、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3、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4、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5、贺桂梅:《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思潮》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如何转到——)“新时期文学”的起源1、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2、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2、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3、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4、李欧梵:《上海摩登》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1、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2、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3、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4、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5、汪晖:《死火重温》6、钱理群:《与鲁迅相遇》7、邵建:《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 》8、钱理群:《鲁迅远行之后……》七、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型:1980’VS.1990’1、蔡翔、韩少功等回忆杭州会议的文章2、王尧(李陀等口述):《1985 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3、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4、戴锦华:《隐形书写》八、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1、李陀:《开心果女郎》2、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3、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九、杂志研究的兴起:以《学衡》与《新青年》为例1、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2、陈平原:《〈新青年〉研究》3、罗岗:《历史中的〈学衡〉》十、文学与城市:以张爱玲为例1、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2、韩毓海:《大悲》3、杨照:《在惘惘的威胁中》十一、社会性别理论与文学研究:以丁玲、萧红为中心1、刘禾:《重返〈生死场〉》2、黄子平:《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十二、文学与教育:教科书、教学法及其他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十三、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1、李欧梵:《批评公共空间的开创》2、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十四、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1、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2、周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3、张历君:《时间的政治》十五、其他专著和论文1、戴燕:《文学史的权利》2、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刘禾:《跨语际实践》4、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6、竹内好:《近代的超克》7、张旭东:《批评的踪迹》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9、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10、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11、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2、(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13、蔡翔:《革命/叙述》14、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15、査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16、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17、陈思和:《民间的沉浮: 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18、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

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

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

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思潮、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

第一节概述一、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二)科学文化背景(三)文学思潮背景十九世纪的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文学已孕育了现代主义的文学基因;进入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更新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1、表现人的异化、社会的危机——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颠倒;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颠倒。

2、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二)艺术特征1、重视表现主观世界——表现以本能为主导的复杂多变的内心;表现主观感受中丑恶、荒诞的世界。

2、重视艺术表现——使用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

3、重视艺术形式的创新。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作家作品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

(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形成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至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特征:用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通感等手法表现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涉及重大的题材,富于思辨性、哲理性、宗教神秘性与现代意识。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见第二节)§叶芝(1865-1939)是爱尔兰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早期创作受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影响,诗作富于幻想,有朦胧美丽的意象,代表作有《茵纳斯弗利岛》等;后期创作转向象征主义,推动后期象征主义贴近现实生活;名作有《在学童们中间》、《驶向拜占庭》等。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代表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介绍几部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以北京胡同里的穷苦人民为背景,讲述了青年骆驼祥子的艰辛生活和他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追求。

小说通过描写祥子在不同阶层生活中的遭遇和磨难,展现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

二、《家》《家》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传统家庭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揭示和矛盾的表现,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小说以真实生动的细节和语言,描绘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选择和抉择。

作品以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和情感的细腻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

三、《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女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该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一个传统家族的兴衰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小说运用夸张幻想的手法,融入了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神话传说,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人性善恶和对抗。

作品以鲜明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桎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四、《酒国》《酒国》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一个偏远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小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小说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揭示,折射出整个国家的命运。

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打动了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述评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述评
学和 以“ 鸯蝴 蝶派 ” 主 的现 代 都市 通俗 文学 , 表 了中国 文学 现代 转 型 的两 大趋 向 , 指 出中 国 鸳 为 代 并 文学 演变过 程 中的复 式结 构 :0世 纪 初 文化 复 古 主义 和启 蒙 主 义 的 对 峙 互 补 , 翼 文 学 时 期政 治 2 左 性文学 主张 、 启蒙 主义 和 自由主义 的三 足 鼎立 。[] 4 以上各 种 观 点 , 不 同侧 面 探讨 了现代 性 与 中 从 国现代 文学 的关 系 , 化 了 中国 现代文 学研 究 。存 在 的 问题 是 , 于 现代 性 , 别是 中 国现代 性 的 深 关 特 性质 、 征 的把握 仍然 歧 异 , 特 比如 所谓 “ 政治 现代 性 ” “ 土化 现 代性 ” 内涵 以及 与文 学 现代 性 的 、本 的 关 系仍然 有 待于进 一 步说 明 、 论证 。
义是揭露 和批 判 现代性 带来 的 社 会 灾 难 的 文 学思 潮 ; 现代 主义 是 彻 底 反 抗 现代 理 性 的文 学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O 中指出, 由于 中国现代性 的外发性和后发性 , 中国
现代文学 思潮 存在 特 殊性 : 一是 由于多 种世 界文 学 思潮 的影 响 , 它具 有 复 合 性 ; 是 由于 中 国现代 二
根据这三大理路之间的冲突 , 2 世纪中国文学革命分为两大时期六大 阶段 。[ 朱立元 、 将 O 1 ] 王文英 在《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问题为切入点 , 中, 谈论 中国现代性追求的
发生 及其 内在 矛盾 , 指 出 梁启超 所 代表 的 政治功 利 主 义 与王 国维 所 代 表 的 艺 术 审 美 主 义 的交 错 并
响, 产生 了诸多有价值的新成果。本文就学界对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进行初步评述 ,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

“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

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

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

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09606在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内,中国现代文学①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②,规定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位课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学科史和较为丰富的学科内涵。

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学术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年);第二阶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阶段(1950―1985年);第三阶段,“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1985年以后)。

一上文所取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都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

“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的以白话为主要语言,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现代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新诗、话剧等)为主要文学样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由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的代名词。

“新文学”的对立面,一是表现传统士大夫阶级没落情绪的贵族文学(如旧体诗、骈文小说、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兴于文化市场的市民文学(各类通俗文学)。

大学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大学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大学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产生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潮冲击后,现代文学开始充满了革新意识。

与传统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反映现实: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以呈现当时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为主要目的。

它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变迁,使读者对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2. 自我觉醒:现代文学作家在表达现实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人性、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化和探索性。

3. 多元化呈现:现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文体和流派,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二、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1. 文学反映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文化现象。

文学作品透过对社会文化的反思,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 文学推动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解放和自由思想的追寻,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真相,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2. 老舍: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骆驼祥子》、《茶馆》等刻画了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和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绪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的发 展历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现代文学史及其历史分期研究
(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章: 开创与奠基时期(1917~ 1927)的现代文研究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研究
第四节:创造社诸作家研究 第五节:新月社诸作家研究 第六节:语丝社诸作家研究 第七节:本时期其他作家研究概述
(二)新时期以后的叶圣陶研究
首先是对叶圣陶作品的再评价 。 80年代以后,叶圣陶研究开始系统化,专著 和传记的出版是这时的重要成果。 90年代初的叶圣陶研究论文考察角度趋于多 样,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研究态势。 90年代 后期,叶圣陶研究没有保持前几年的 旺盛势头,研究著述大大减少,研究工作进 入滞留阶段 。
第二节 胡适研究
胡适研究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折射 出中国现代 文化思想演进的历史。
综观80余年的胡适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
朱自清所作《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 导言》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出版),从严格 的文学批评角度,比较全面的评价了胡适的 诗歌理论、创作以及他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自 由体诗歌运动。 30年代后期开始,胡适致力于政治活动,有 关胡适文学活动、文学主张的研究著述大大 减少
朱自清研究不仅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 创作方面 收获颇丰,在对其“完美的人格” 的总结上也值得人深思。
(一)新时期以前的朱自清研究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现代散文导论》中说 :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 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 家中,除冰 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悼念文字在新时期以后结集出版,可 见郭良夫编 《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三联书店 1987年出版)和张守常编《最 完整的人格——朱自 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
(二)新时期以后的朱自清研究
1979年以后,涌现出大批研究朱自清散文的 著述,对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 入画技巧及思想内容等作了全面探讨。 其次是关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研究。 90年代以后,对朱自清创作的思想内容进行 探讨的文章相对来讲数量比较稀少,主要涉 及 朱自清人生观、人格塑造和作品主题等方 面。
(一)20年代至新时期前的许地山研究
二、三十年代的许地山研究对他早期小说和 散文创作进作了解析和评论,涉及 到他的思 想、风格、语言等方面。 从30年代后期开始,许地山研究在“抗战救 亡”的时代主潮 之下暂时告一段落。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病逝香港,部分悼文收 入《追悼许地山先生纪念 特刊》(全港文化界 追悼许地山先生大会筹备会编印,1941年9 月21日出版)
朱自清散文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角度比较新 颖的论述。 有研究者把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综合起来,对其创 作发展脉络做了梳理。 从审美意象和文化角度考察朱自清散文的论述也有 所出现。 相对于朱自清散文研究,其诗歌和学术方面的研究 要薄弱的多。 朱自清研究相关史料的整理和朱自清传记的出版也 取得了一定成绩。
五四新文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重要文章
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 重估》,《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朱德发、刘开明,《五四文学精神新论》, 《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秦弓,《沉醒者的生命之光——论五四文学 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报》1994年第1期。
(二)1949年至新时期之前的胡适研究
文学领域展开大规模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这些文章全部收入《胡适思想批判》 共8辑, 三联书店。 这场批 判运动中断了胡适研究的历史进程, 使其搁浅达30
(三)新时期以来的胡适研究
80年代以来胡适研究专题
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小说考证研究。 1、关于胡适文化观的研究。 2、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的文化意义这一课 题在90年代中期再度引发热烈讨论。 3、关于胡适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 4、关于传记的出版和史料的发掘整理。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研究
胡适的《五十年 来中国之文学》、周作人的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30年代第一套《中 国新文学大系》
新时期对五四新文学的研究
新时期以后,对五四新文学的研究与评价,出现了 全新的局面。 系统性、宏观性的研究五四文学的专史专论 日益增 多。 研究者把五四文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精神实体’, 极力探求其之所以为‘五四文学’的‘质’的规定 性和价值特征,探求那富有独特魅力的根源之所在。 学者在追求思维方式的超越、弘扬研究主体的个性, 增强研究的当代性 诸方面的大大深化。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研究
一、叶圣陶研究
三、冰心研究 四、许地山研究 五、王统照研究 六、王鲁彦研究
一、叶圣陶研究
对叶圣陶的创作评论始于20年代初,茅 盾、 朱自清、夏丐尊、阿英等的评介文章为叶圣 陶研究树立了良好的开端。
(一)新时期之前的叶圣陶研究
散文方面
童话方面 语文教学方面

(一)新时期之前的冰心研究 (二)新时期之后的冰心研究 1、关于冰心思想观念、文学观念的研究。 2、关于各类文体创作的研究。
许地山20年代初以小说《命命鸟》、《商人 妇》、《换巢鸾凤》、《黄昏后》 等在现代 文坛脱颖而出,其作品以清新不群的独特格 调显示了作家没人可以模仿、没人可以 重复 的“奇才”,当即时评如潮,许地山研究从 此拉开序幕。此时评论集中探讨了作家思想 的复杂性、作品风格的独特性,评论者说法 不一。之后许地山的散文创作亦引起相当重 视。
(二)新时期以来的许地山研究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勾勒了许地山在创作 方法上由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在“为 人生”的宗 旨下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总结出他创作“奇特 清妙”和“苍劲凝实”的风格 。 90年代,许地山研究继续深入,评论界对许地山思 想的庞杂性继续保持关注,此外,还系统 考察了其 作品中女性形象等问题。 新时期以来,关于许地山生平和创作的专著、传记 等综合性研究成果所见甚少, 这将是学术界在今后 许地山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