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7.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X,来自XXXX,很高兴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希望我今天的表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三个部分内容)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万有引力。
这一节即是对上节课的继续,又对后面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典型的承上启下课程,也是本章所教知识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水平及状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②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二、教法分析根据我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本节课正好是史实叙述性较强的一节课,因此我选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授课,打破以往老师的讲述式教学,由科学史实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论证。
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有效阅读法:讨论分析法:四、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段音乐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个神奇得、梦幻般得美丽星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在《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
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五、教学难点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教法分析一、理论依据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
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本次比赛的7号说课者,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这是著名画家梵高的油画《星空》,作者借星空表达了个人主观意识,我们从中发现,人们对于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歇,物理之美无处不在。
一、课程设计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今天,已经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落到实处。
而核心素养更是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物理学科更是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节教学将从追寻科学家的脚步做起,把“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课堂,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的团队精神,建立提高其物理特有的学科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牛顿在开普勒,伽利略等人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体现了牛顿的科学智慧。
这是一位对概念、规律的普遍意义极其敏感的大科学家,具有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
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也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学生情况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能性,也对航天事例有浓厚兴趣和表现欲望。
对但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论能力还存在欠缺。
所以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辅助讨论法和演示法,既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配合自主、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引入:展示蹦极惊险画面,引起学生兴趣,渗透物理与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知识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天体运动的规律,揭示万有引力的本质。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化,从而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通过对历史上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的介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对于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有了一定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对天体运动的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万有引力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意义。
(3)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简单的引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推导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索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教科版必修2中的一堂物理课,主题为《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科学实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掌握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3.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做了以下准备:1.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示例。
2.实验器材:包括质量秤、绳子、小球等,用于进行相关实验。
3.课堂练习和作业:用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以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不会离开太阳而飞向外太空呢?接着,我将向学生解释质量和重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符号含义以及简单推导过程。
我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地球上落体运动、天体运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3. 分组合作实验(30分钟)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份实验器材,并给予一组问题供学生探索。
例如,如何测量小球之间的引力,如何证明引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万有引力的存在和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讨论与解答疑惑(15分钟)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不仅是天体力学的基础,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卫星的发射与运行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开普勒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作用。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
2、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2)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和表达式,让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系统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演示法通过演示天体运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
2、合作学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章,学生将了解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说课稿将以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二、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章是在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的第八章,共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1.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引力的基本概念、引力的产生原因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引力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引力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引力的基本性质。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2.引力和力学平衡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在准备上课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了以下教学素材:1.教学PPT:用于系统讲解引力的概念和维度分析。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产生和作用。
3.教学录像:为了更好地展示引力定律的应用,我准备了一段相关的教学录像。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子通过展示一些脱离地球引力的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引力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认识引力在导入之后,我将使用教学PPT向学生介绍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引力的产生原因,并解释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会受到引力的作用。
3. 实验演示接下来,我将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演示,通过悬挂一根绳子和一个重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引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4. 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在学生对引力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将开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通过教学PPT的讲解,我会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表达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问题求解。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万有引力说课稿范文
万有引力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万有引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力学知识并具备一定数学基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万有引力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 认知目标: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体之间万有引力相关问题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在讲解万有引力的应用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力量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难点是:通过应用例题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万有引力这个抽象概念时,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还结合了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理解万有引力的应用。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素材,包括演示视频、实验视频和图示等。
通过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万有引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性。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实验来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同时,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比如,为什么物体在地球表面上落地,而不是飞上天空。
环节二、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会结合多媒体素材和板书来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素材和讨论,理解万有引力的公式和推导方法。
同时,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节课之前,介绍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
为后面学习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内容以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二)能力目标:能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2、通过神舟五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感.第三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本节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因为它既是前面圆周运动知识的发展,又是后面卫星运动知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因为它综合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知识点多;而且一般物体间的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
我们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我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第四部分: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第五部分:教法方法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多种教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六部分:教学过程首先是引言部分,(播放动画)我们通过视频,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然后,展示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完后依次提出下面6个问题:1、2问,比较简单,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3、4、四问由于1、2问作铺垫,学生也能答出。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酒泉市第一中学陈长宏一、说教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六章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1.本节课地位及作用(1)在高中物理学中:运动学和力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正处于运动和力这一部分的最后,对这部分知识起到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运用的作用。
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相结合,可以讨论许多涉及天体和人造卫星运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在教材中: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天体运动。
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并理解其含义;②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③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理解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②结合“月-地检验”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②通过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③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
3.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2)难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出;②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二、说学情(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大定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三、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提出总是能够引起思考的真实问题的前提下,一环扣一环,保证学生的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2.发现学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参与文本意义的重建。
3.合作探究教学: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四、说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预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分析比较、合作探究。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宇宙航行等内容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天体运动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天体运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时,学生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2)理解并掌握环绕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天体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2)环绕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天体运动物理模型的建立。
(2)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_-_副本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刘莉英。
今天我选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学生、学情等五个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物理上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和开普勒三定律;数学上会用数学公式反映简单的物理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条件;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和想象力,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也很快,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推理能力较弱。
在学习心理方面:学生处于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天体运动有较强的愿望和较高的积极性二、说教材、目标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人类历史认识自然的伟大成就,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本章编写顺序如下。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和支点,上承天体运动,下启卫星运动、宇宙速度。
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编排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参考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学校教育不应只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如下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牛顿发散思维、创造力的体现,而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这节课我将重点设置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和过程难点:1、让学生把地面上的重力和天体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联系起来2、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三、说教法与学法考虑到我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
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
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并在天体运动、行星轨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万有引力的定义、公式以及应用。
一、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原理万有引力是指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具体表达式为: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二、万有引力的公式推导万有引力的公式可以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得出。
我们假设有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表示为:F = m1 * a其中,a为物体受到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 = F / m1将上述两个公式代入,可以得到:F = (m1 * m2 * G) / r^2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公式。
三、万有引力的应用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行星轨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示例:1. 行星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以用椭圆来描述。
行星离太阳越近,它们之间的引力越大,行星的速度也会增加。
这解释了为什么行星在近日点运动得更快,在远日点运动得更慢。
2. 人造卫星轨道:人造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其运动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
通过计算万有引力,可以确定卫星的轨道和速度,以确保它们能够稳定地绕地球运行。
3. 引力加速度: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
这个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它是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也是我们常说的“重力”。
结语: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定义、公式和应用。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概述: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
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是解释行星运动、落体运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应用举例、实验验证和现实意义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万有引力的原理和应用。
一、引力的概念1.1 引力的定义: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
1.2 引力的特点:引力是一种万有的力,它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无论质量大小。
1.3 引力的作用:引力是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运动的力,同时也是使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2.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引力的公式: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2.3 引力的方向:引力的方向是沿着两个物体之间连线的方向,指向对方物体。
三、万有引力的应用举例3.1 行星运动:万有引力解释了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保持了它们的运动轨迹。
3.2 落体运动: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9.8米/秒²。
3.3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也是由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决定的,引力使得卫星保持在特定的轨道上。
四、实验验证万有引力4.1 铅垂实验:通过测量铅垂线上两个小球的受力情况,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2 弹簧测力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3 行星运动观测:观测行星运动的轨迹和速度,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对行星运动的解释是否准确。
五、万有引力的现实意义5.1 科学研究:万有引力为科学家研究宇宙、行星、恒星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2 工程应用:在航天、导航等领域,万有引力的理论和应用对工程设计和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3. 激发学生对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和定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的视频。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简述其重要性。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3. 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量纲分析。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列举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其原理。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总结其量纲分析。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已知质量和距离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引力?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引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第二章:引力的概念2.1 教学内容介绍引力的概念,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方向。
2.2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引力的概念和方向。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3.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3.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
第四章:验证万有引力定律4.1 教学内容介绍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2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第五章:应用万有引力定律5.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
5.2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地球引力与地表重力6.1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和地表重力的计算。
解释地球质量、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对地表重力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地球引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地表重力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7.1 教学内容介绍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解释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7.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说明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八章:卫星轨道与万有引力8.1 教学内容介绍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万有引力的知识。
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由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天体物理学和力学领域。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力的定义、引力的特性、引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引力的应用。
一、引力的定义引力是一种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它是由于物体间的质量而产生的。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而且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引力的特性1. 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的,不论物体的大小、形状或性质如何,只要有质量,就会产生引力。
2. 引力的无形性:引力是一种无形的力,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可以通过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间接观察和测量引力的效果。
3. 引力的直接性:引力是一种直接作用力,它不需要任何媒介物质来传递,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直接作用于彼此,不受其他物体的阻碍。
三、引力的计算公式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四、引力的应用万有引力在天体物理学和力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应用示例:1. 行星运动: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是由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而产生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与太阳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2. 人造卫星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也是由于地球对卫星的引力而产生的。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参数,以确保卫星能够稳定地绕地球运行。
3. 天体运动预测: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帮助天文学家预测天体的运动轨迹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引力的计算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预测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讲解,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定义、特性、计算公式以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
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
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
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
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
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
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宇宙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牛顿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
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
再对牛顿的猜想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
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