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不能两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顾名思义,忠即表示赤诚,尽心竭力去干大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孝即指尽心奉养父母,并无条件地服从,多意是指顾小家庭。这本就一大.一小,哪能两全呢?这忠孝不能两全,从实践科学观的角度看,本应如此。

太远的咱不说,就明代而言,最为典型的忠孝不两全,就得说是大官张居正了。在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已熬到明臣首辅,皇帝老大,他老二,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忠”是做到了。可就一个“夺情事件”,让他成了个十恶不赦的“不孝”之子。为何?原来就在张居正高官稳坐得意之时,他的父亲死了。明代已经有了祖制,也就是说祖宗有了制度规矩。其中规定:朝廷官员的父母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到期之后再起复,才可以恢复职务回朝为官。那时张居正是官居特品,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经过皇帝的指示,放弃“丁忧”而“夺情”。其结果是必然的,为主是尽了忠,为父则得个“不孝”之千古骂名。

再说“文革”期间,革命的造反派,那是“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饭前背毛主席语录。那“忠”的不能再忠了,哪还有这“孝”的位置。那时期有的时候,孝,是罪过,是私心,必须批倒批臭。那时,一提“孝子贤孙”,那是骂人不浅。弄不好,那是真跟你急。

还有,前几天看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得知:黑龙江省尚志县一个叫黄万有的解放军连长,在剿匪时牺牲了。他的几位战

友把它埋葬在牺牲地的路边,多少年来,每到清明节这五.六位老人就前往坟地祭奠。可到现在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没有名分,烈士花名册上查不到,烈士的遗属联系不上。这忠这孝何从?清明前,这位烈士尚健的几位老战友,个人掏腰包,给烈士立了一个碑,刻写了碑文。这也算是除了无名烈士纪念碑以外的又一个待遇吧。好在“新闻夜航”栏目组,仍在继续工作,努力查找线索。预祝查询工作有新的进展,最好使烈士得到为国尽忠的正名。

说来也巧,今早听中央台的“新闻纵横”节目,又听说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平山镇西荒村,原来有一个方圆五到六亩的烈士墓地。是个集体墓地,说是当年晋察冀边区的野战军,在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这些解放军烈士,据说有三十多个。因为当时尸体已无法辨认,不准家属领取,统一掩埋在此。多少年来,周围几村,每到清明就到此地扫墓。可奇怪的是,不知何时何人,将这烈士墓地周围二十五亩左右的地给承包出去了。可叹这个集体墓地,成了挖砂场。烈士的尸骨,当年是分不清是谁,而如今这烈士的尸骨是荡然无存。这忠,这孝,这人的良心都哪里去了?要是,如果再巧点:有一个当年的国民党军人,最好是当年打死烈士的枪手,清明节回大陆祭祖,路过此地,看到此景,你说他的心中作何感想呢?

综上所述,自古忠孝不两全那是对的。你说呢?

忠孝之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干。忠和孝都要求自觉地服从和维护权威,所以理论形态上的忠孝之道具有相通之处。在封建社会里,为了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阶级极力倡导“忠孝一体”。但因忠、孝所服

务的对象不同,在实践中,忠和孝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造成忠孝不能两全。

今天应该大力提倡的是:忠即是孝.今天的孝顺无需付出太高的代价,尽一份孝心足已。

孝与忠的关系已成为早期儒学发展中的一个矛盾,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将孝与忠统一起来,若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甚至将事君也看作是孝,那么,这一矛盾便迎刃而解了。在之前,总以为孝必须有时间和金钱的付出。试想,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能侍奉的人,对别人又如何做到尽心尽力。诚然,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行烈为了不给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带来迫害,而不得不远离亲人远赴战场,应该说是一种无奈。

孝本身就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同上)要做到“尊亲”和“不辱”,就必须“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和“战陈勇”,也就是说,孝不能仅仅限定于家庭内部,还需要扩大到社会、政治乃至军事领域,在所有的领域都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戒慎恐惧,不敢越雷池一步。后者虽然只是“尊亲”、“不辱”的过程和手段,但也包括在孝之中。所以像韩非提到的“三战三北”的鲁人,乐正子春是不会赞同的。因为其行为不仅会给父母带来羞辱,而且还会遭到官府的责罚,所以同样不能看作是孝。可见,乐正子春虽然将“全身”作为孝的主要内容,但并

不主张从政治生活中脱离出去,更不主张为了“全身”而置国家的法律、利益于不顾,相反,他是通过“全身”、“尊亲”将事亲与事君统一在孝的实践活动之中。

读《管锥编》札记:忠孝不能两全

《四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

《传》:“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

《笺》:“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

后世小说、院本所写“忠孝不能两全”,意发于此。

《毛诗》中只一见,《韩诗》则屡见,且加厉而为悲剧性之进退维谷,生死以之。

黑格尔谓“伦理本质”彼此凿枘,构成悲剧,亦举家恩与国事不容兼顾为例。

《说苑·立节》记白公之难,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

全也。”后世“忠孝不能两全”之语仿此。

《晋书·周处传》西征,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

《晋书·良吏传》潘京答州刺史曰:“今为忠臣,不得复为孝子”;

《周书·泉企传》高敖曹执企而东,企临发密戒子曰:“忠孝之道,不能两全,宜各自为计,勿相随寇手”。

盖公义私恩,两端难执,折衷斟酌,两不能完,左右为难,顾此失彼,此所以悲进退皆穷,定夺取舍,性命节操系焉;怀归将父,方此又缓急不可同年而语矣。

此篇为钱先生谈忠孝不能两全之读书札记。《四牡》为使臣思归之诗,因其“怀归”乃为养亲,故有“孝子”之说。钱先生引而申之,认为此诗为后世所述“忠孝不能两全”之滥觞。古人受三纲六纪之思想禁锢,忠孝若相抵触,则必陷于两难抉择,进退维谷之绝境。无论是公义还是私恩,若取一弃一,均难立于世俗社会,故多以死来全两难,然其实质仍是“两不能完”。人在困境中难于抉择而终尽殒灭,反映了人的局限性,亦颇合希腊悲剧精神。俄狄浦斯王以刺瞎双眼与自我流放来反抗命运,其事迹之所以涤荡心灵,盖其以行动维护了人之尊严。死往往是懦弱者的选择,生而受苦要困难得多。余青年时读路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