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影评及调查
编导考试试题总汇
中央戏剧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管理方向),北京考点笔试题目《人生一瞬》、《天边外》等表演专业(戏剧影视表演方向)北京考点命题表演题目《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北京考点三试辩论题目《性教育有没有必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西安考点笔试题目《风中的黄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管理方向),长沙考点初、复、三试题目初试命题演讲选题:《彩色的蓝图》、《黑白灰》、《税带着地球转》、《海南的历史》、《上之正道》、《东施如何照汗青》等。
复试叙事散文写作选题:《老马识途》、《真金不怕火炼》(1500-2000字)。
三试口试命题辩论选题:《安乐死是人道主义还是非人道主义》;三试成语接龙选题:《中外作家名字接龙》;三试单人口试选题:《爸爸的三个缺点》、《为什么不考播音主持》、《巴赫和贝多芬音乐作品区别》、《一件你做过的最勇敢的事》等。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都考点初试口试题目《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最适合主持什么节目》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成都考点集体讨论题目:《你觉得女学生报考艺术类院校是为了追求艺术还是为了嫁得好而增加筹码?》、《躲猫猫》活动策划题目:《学校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活动策划》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北京考点初复试合并笔试考题《北京记忆》第二集《金梭和银梭》分点答题:片子的主题;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片子的现实意义。
导演专业(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北京考点复试笔试考题《阿美的绿豆》,围绕“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片段、不足”这三点进行答题。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初试选题《玩玩具》、《再回首》、《候机厅》湖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编导方向、媒体创意方向)初试笔试考题《三江源》影评重庆大学导演专业三试考题《蓝色大门》影片分析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初试小品选题《一票难求》、《市场》、《报名处》、《买与卖》、《同学之间》、《钥匙丢了》戏曲影视导演专业初试作文命题《陌生人》(字数要求1500字,体裁不限)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艺常识30道填空题节选1、《鸿门宴》中项羽的谋士是。
诡辩与谎言——《早春二月》批判
作者: 符保林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64页
主题词: 人道主义者;批判;克思主义;悲剧性;人道精神;二十年代;恩格斯;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心;典型意义
摘要: <正> 《早春二月》篡改了二十年代的历史,把一个恐惧、逃避革命市侩的硬说成进步青年,加上了时代英雄的桂冠;在一片谎言的背后,尽情地宣扬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及个人主义的思想。
与这种反动的内容相适应,它使用了一系列的诡辩手法。
揭露这些手法能帮助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条件下那些“冒充香花”的毒草的一些特点。
这里我们将以文嫂之死以及王福生的失学这两个情节为中心,透视一下《早春二月》及其辩护者所进行的一些诡辩。
《早春二月》挖空心思用文嫂之死以及王福生的失学作为“两根铁棒”,使萧涧秋。
_早春二月_从_毒草_到香花
●文化天地●WENSHI JINGHUA1927年1月15日午后,鲁迅在许多教师、学生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
与鲁迅同行的还有3名厦门大学广东籍的学生,他们佩服鲁迅的学问,决定放弃就读的厦门大学转入鲁迅即将要教书的学校中山大学。
路途中厦门大学还派出了一个学生,探听鲁迅的消息,鲁迅通知3名同行的广东籍学生,让他们注意防范,最后这个学生一无所获。
鲁迅在厦门3个多月里,厦门大学给了鲁迅高薪,还有排挤、打击。
1952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住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5个鲁迅纪念馆中唯一设置在高校里的纪念馆。
如今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
鲁迅带给厦门大学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厦门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荣耀,是厦门大学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或许是鲁迅不曾想到的,也是林文庆及“几个教授”不曾想到的。
责任编辑杨小波根据现代著名作家柔石代表作《二月》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日前拍竣,荧屏上再现了40多年前影片《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陶岚等经典人物形象和江南美轮美奂的水乡风貌,不由引发出对命运多舛的影片《早春二月》的追忆。
从小说《二月》到影片《早春二月》46年前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早春二月》和今日拍摄的电视剧《二月》,均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柔石(1902—1931),浙江省宁海人,原名赵平复。
因其家门前曾有一座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他就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他曾编辑过《语丝》、《萌芽》杂志,是最早与鲁迅交往的左翼作家之一。
他开始创作较早,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时年29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早春二月电影观后感
早春二月电影观后感二月,是冬去春来的过渡时节。
这个季节,总是有一种说不清的悸动与期待。
就像电影中的一幕幕画面,带给人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近日,我观看了几部早春二月上映的电影,其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下社会的温暖与冷漠,人性的复杂与纯真。
下面我将以情感与观影体验为线索,分享一些我的观后感。
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带给我无尽的回忆与感动。
影片讲述了一群青春期少年的故事,其中的主角英政顽皮活泼,和喜欢的女孩对视的那一刹那,青涩与纯真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影片以回忆的方式展现,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友情。
在这个冰冷的社会,我们常常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略了身边的人,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
电影通过深情的镜头和细腻的剧情,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在回忆中找到了珍贵的情感纽带。
二另一部电影《小偷家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一个窃贼家族的生活,他们贫穷但幸福,自由但被束缚。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际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社会不公与个人尊严之间的冲突。
影片中的主人公饭田小偷当父亲,不仅教导孩子偷窃手法,还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令人不解,然而却也引发人们对于家庭与亲情根基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和道德碰撞,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和勇敢面对。
三除了青春与家庭题材的电影,今年的早春二月还有一部新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延续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
这部片子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奇幻和想象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纯粹的童真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片中的主角纽特·斯卡曼德是一位爱护动物的魔法师,他不辞辛劳地去拯救那些被误解和遗弃的生物。
他的善良和无私让我仰慕,也使我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伟大。
无论是在魔法世界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关心和保护动物都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早春二月的电影市场,还有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流浪地球》。
谈小说《二月》与电影作品《早春二月》--影响与中国文学作业
谈小说《二月》与电影作品《早春二月》在这几次的影像与中国文学的欣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柔石的作品。
柔石的《二月》是现代文学的经典,而《二月》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二月》想表达的我觉得应该是左翼青年的大悲痛。
他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以及彷徨。
同时也是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柔石的叙说也是表现了他心中对革命的热情。
小说中的主角萧涧秋对革命心灰意冷,他应好友陶慕侃的邀请去芙蓉镇教书,而后在芙蓉镇的一段情感与同情的交叉结合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作品《二月》语言十分清俊秀丽,像小说中说的“可是窗外的白光是有些闪动的。
他奇怪,随即将向小花园一边的窗的布幕打开,只看窗外飞着极大的雪。
地上已一片白色;草,花,树枝上,都积着约有小半寸厚。
正是一天的大雪,在空中密集地飞舞。
”这一小段我觉得十分融洽。
在描写雪白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片白净的意境。
而电影《早春二月》的影像美学风格的独特、影像表现风格的含蓄以及镜头运用与画面设计的精巧。
电影中的江南小镇、传统院落、古色古香的家居陈设以及绽放的碧桃、轻拂的杨柳……中国水墨画般的视觉形象纷至沓来、美轮美奂,凸现出浓郁的民族审美特色。
小桥流水兮兮流淌,民族化的气息弥漫着整部影片。
如此独到的美学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
而相对于原著来说,电影里的描写显得更为含蓄,内敛,并不张扬,反而透露出一种典雅美,节制的表现为其抹上出彩的一笔。
影片开场的镜头运用是格外别致与讲究的。
古桐颜色的船板,一扇弱小的窗口从观众主观的视角悠悠探出,远远的碧水蓝天,近近的暖阳飞鸟,伴随着画面字幕缓缓递上,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场,乐曲悠悠铺开。
这是一幅很恬淡美好的画面。
没有像文章里那样先对学校里做一番描写而是由一片早春景色直接切入主人公萧涧秋。
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
萧涧秋说过他信任每一位朋友,信任每一个人类,他是赞同革命的进步新青年。
他善良,正直,勇敢而又孤独苦闷彷徨。
而与之对应的陶岚是比较开朗的新女性,她是活泼、自由、大胆、热情的化身。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早春二月》 1963 彩色片 11本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导:谢铁骊(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 摄影:李文化主要演员:孙道临(饰肖涧秋) 谢芳(饰陶岚) 上官云珠(饰文嫂)高博(饰陶慕侃) 《早春二月》1963 彩色片 11本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导:谢铁骊(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 摄影:李文化主要演员:孙道临(饰肖涧秋) 谢芳(饰陶岚) 上官云珠(饰文嫂)高博(饰陶慕侃) 王培(饰钱正兴)本片获1983年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剧情简介】1926年前后,广东的惠州战役刚结束不久。
1963年,北影厂拍摄了《早春二月》,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骂战
1963年,北影厂拍摄了《早春二月》,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骂战今年是新中国的70华诞,七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例外。
回望在新中国刚刚起步之时,一切都百废待兴,新旧交替的电影行业也面临着各种技术、物资等方面的考验。
即便在技术水平和创作环境遭遇重重阻碍的条件下,仍然诞生了像《祝福》、《舞台姐妹》、《小兵张嘎》等经典电影,涌现了许多影史留名的电影艺术家。
谢晋、崔嵬、水华、谢铁骊、李俊、成荫······这些老一辈导演共同书写着新中国电影的新风貌,缔造了新中国电影的初步辉煌。
今天皮哥推荐的这部作品正是谢铁骊导演最知名的代表作,它以其独具韵味的诗情画意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史的一朵奇葩”——《早春二月》丨1963导演:谢铁骊主演:孙道临 / 谢芳 / 上官云珠 / 高博 / 韩焱 / 俞平 / 范雪朋在那个电影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年代里,以“小资”知识青年为主角的《早春二月》无疑是个异类,备受主流舆论的抨击和贬斥。
没有慷慨激昂的革命口号,没有视死如归的英雄儿女,《早春二月》抒情诗般的韵味无疑与红旗飘飘的时代格格不入,在一段时间里它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骂战,被叫停但正是这抹诗意,让《早春二月》在56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广为传颂,成为新中国电影里最亮眼的存在。
1926年,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刚刚拉开大幕。
心怀理想却受困于现实的知识青年肖涧秋应昔日好友、如今已是小学校长的陶慕侃邀请,前往其所在的芙蓉镇教书。
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如诗如画的芙蓉镇驱散了肖涧秋长久以来的苦闷惆怅,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陶慕侃相聚更是让他为之兴奋不已。
欣喜之余肖涧秋似乎看到一丝希望:或许在这无处施展抱负的乱世,从事教育会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在陶慕侃的家里,肖涧秋结识了陶慕侃开朗活泼的妹妹陶岚,两人相谈甚欢,让这对有着共同语言的青年男女不由得互相产生了倾慕之心。
中国第三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将我国的影视艺术由萌芽发展到了起步,而此时,抗战结束, 建国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艺术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他们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以前是他们创作的一个巅峰时期,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而在文革十年中,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文革结束后,为中国电影导演较为献媚的一段时期,传统导演在经历文革后创作了大量的电影,虽堪称佳作但缺乏对文革的反思,只能说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中代表作有《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谢晋谢晋(1923年一)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
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
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
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
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
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写在羊皮纸上的新字——论电影《早春二月》的改编艺术
作者: 张素丽[1]
作者机构: [1]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北三河065201
出版物刊名: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49-15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早春二月》;《二月》;谢铁骊;柔石;改编
摘要: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重写”关系,文学文本的经典性与影视改编本的成功与否存在不必然的对等关系。
从这一视角观照电影《早春二月》的改编艺术,从观众接受的效果来看总体是成功的。
《早春二月》对知识分子启蒙视角的坚守、对革命神话的犹疑与消解、对底层民众愚弱灵魂的刻画、对乡村风土人情的细节呈现,都是忠实于原著小说《二月》的出色演绎;影片对萧涧秋、陶岚情感关系的浪漫化改编,既有受制于常规思维的误读因素存在,也与原著象征隐喻式的晦涩表达技巧有一定关系。
六七十年代爱情电影——稀缺的爱情
六七十年代爱情电影——稀缺的爱情七夕这一时期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少之又少,银幕上的情侣也随之销声匿迹。
拍摄于1963年的《早春二月》几乎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独苗”,可是这部优美诗意的电影也一度被划为“毒草”。
文革结束后,银幕上的影片渐渐丰富了起来,恋人的身影也再次“重出江湖”。
在这二十年里,邻国日本拍摄了不少优秀的故事片——高仓健、倍赏千惠子、栗原小卷、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也在80年代里来到了中国。
众口铄金——《早春二月》(1963)其实萧涧秋和陶岚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的。
不过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男女关系儿子特别敏感,加之流言和中伤四起,萧涧秋才决定要牺牲爱情,娶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人为妻。
在中国,人际关系和人品性格往往并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在他人的口中形成的。
众口铄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早春二月》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
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也表达出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影片简介:1926年,对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识青年萧涧秋应好友陶慕侃之邀来芙蓉镇教书。
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和萧涧秋之间慢慢产生了爱意,引起富家子弟钱正兴的嫉妒。
不久,关于萧涧秋和文嫂之间关系暧昧的消息在小镇上传开。
萧涧秋决定牺牲自己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
北伐开始了,文嫂却因屈辱而投河自尽。
萧涧秋愤然离开芙蓉镇,陶岚也追他而去……爱情宣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爱情信物:书信三角恋+生死恋——《生死恋》(1971)本片根据日本著名的白桦派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友情》和《爱和死》改编,在三角恋中加上生死相隔的悲剧,令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
1979年,本片作为最早的译制片之一在我国公映,这是继《望乡》之后,第二部在新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
影片给当时的中国人送来了两样东西,一是网球,一是女星栗原小卷。
无数影迷被栗原小卷那美丽多情温柔温婉的形象征服。
从小说到电影《早春二月》的政治内涵与精神困境
第9卷第1期Vol.9No.1吕梁学院学报Joornal of Liiliang University2021年2月Feb.2021-文学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早春二月》的政治内涵与精神困境薛潇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早春二月》是一部重要的知识分子题材电影,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柔石小说的主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个人主义与社会革命间的徘徊与抉择。
电影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
其中的爱情叙事隐含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是主人公形象的深刻与出彩之处。
然而迫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电影还未公开上映就遭到了挞伐,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了被公正评判的可能。
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世纪,影片主人公精神家园的迷失、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的纠结,仍然能让很多人找到情感共鸣。
在变化了的时代语境下,对《早春二月》或许可以作出更多超乎政治话语之外的新的阐释。
关键词:知识分子问题;文艺政治化;《早春二月》;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1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85X(2021)01-0004-04一、知识分子问题的隔代回响(一)“五四”落潮:从个性解放到社会解放“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
1919年,全国的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感召下走出校园,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动中。
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中国文学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个注重个性发展的年代,个人的生活、情绪得以被书写、表达。
知识分子张扬理性精神,致力于疗救社会病苦、改造社会人生,中国儿女在这场运动中开始觉醒。
新思潮的到来虽然唤醒了广大青年,却没有找到社会的出路。
大多数人只能在十字街头徘徊:现代的启蒙意识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追寻人生理想,现实的无情打压又带给他们苦闷和失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更加重了知识分子的忧郁和沉闷,“五四”初期的“追求”被“动摇”和“幻灭”取代。
影评范文精选400字古诗优选37篇
影评范文精选400字古诗第一篇一首《赠汪伦》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厚情谊。
李白外出游览时路径桃花县,在村民汪伦家做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为李白跳了一只舞。
于是李白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作纪念。
诗中充分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谊。
正如诗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就是讲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过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而前两句叙事,“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正表示处于意料之外,汪伦用民间最隆重的踏歌舞来欢送李白,这让诗人怎能不感动呢!而这让诗人怎来表达呢?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来和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作比较。
而这两句就用了“不及”来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
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这样既深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我觉得这《赠汪伦》及自然,直抒真情,十分感人。
影评范文精选400字古诗第二篇自从我来到了红枫小学,就和古诗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天早上我来到学校,都会听到广播里在念古诗。
有的同学听的津津有味,有的同学边听边读,可认真啦!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古诗,它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事实上的确如此,现在每天都反反复复的读几首诗,时间一长意思也懂了。
你瞧,现在广播里正在放这首古诗:《春风》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这是一首多么脍炙人口的诗呀!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诗题是春风,吟的也是春风,但托意深刻含蓄。
春风最先吹开了xxx中的梅花,接着陆续吹开了樱花、杏花、桃花、梨花。
最后,荒僻乡村里的荠花、榆荚也开花了,荠花、榆荚兴奋的`说,这春风是为我们开花而来的。
这首诗表面上吟春天,春风又隐喻皇恩,实际是抨击朝廷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王驾写的《雨情》于谦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中国地下电影部分总结
出品年代:1992年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小帅 导演:王小帅 演员:刘晓冬、喻红、娄烨 剧情:画家冬和妻子春住在狭小破敝的筒子楼,这对始于高中时期的恋人的感情成了乏味的例行公事,春暗中计划抛开这一切与前男友一起出国。冬带春一起回他的老家探亲,然而春却中途回了家,为美国之行收拾行装,几个月后,冬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医院…… 背景:《冬春的日子》是中国电影最小资产阶级的作品之一。前可追比故人郁达夫等,同时代有众多艺术家们试图描摹自己的作品。西方影评界这样评价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如果你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还来自于张艺谋或陈凯歌的话,那么年轻的独立电影人王小帅的作品《冬春的日子》将带给你一份新的惊喜。《冬春的日子》充满了一股狂热而又哀伤的情绪,王小帅以优美的影像和音乐打造了一曲稍纵即逝的爱的挽歌。影片获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88年的《红高粱》以最热闹的场面终结中国电影的八十年代,而92年的《冬春的日子》以冷峻空旷寂寞抑郁开启中国电影生存于地下的九十年代。
编辑本段1996-2000年
《爸爸》
出品年代:1996年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王朔、冯小刚导演:王朔 主演:冯小刚、胡晓培、徐帆 剧情:本片改编自王朔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说《我是你爸爸》。讲述了丧妻的男人马林生与他一手拉扯大的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这个在机关里混日子的小职员在对待儿子的时候,时而滥施暴力、时而摇尾乞怜,有时又满腔热情地和儿子称兄道弟。但最终父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背景:《爸爸》是中国著名“痞子文学”作家王朔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据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些隐晦的讥讽,因此从来就没有在国内公映。富有戏剧性的是2000年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将本片评选为当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导演王朔也许并不因此有太多的兴奋感:本片的公映为此又遥遥无期了。
早春二月电影简介
早春二月电影简介《早春二月》是由林峰编剧并执导的一部讲述林峰经历成长历程的文艺片。
该片灵感来自真实的人生历程,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小孩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考试、比赛、拼搏、经历爱情等等,最终成长为成熟的青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影片中的虚构家庭中,中心人物林峰(林峰饰演)从小备受父母的纵容,成长的环境也非常良性,但他自身并没有积极地前行,反而被混乱的情绪所折磨。
他经历了一个家庭破碎的经历,也曾和心爱的女孩陷入爱情的泥潭,因为种种原因终于离开了学校,一路任性地在江苏的乡村小镇流浪。
在流浪的过程中,林峰结识了一支小乐队的成员,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并有了新的目标,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经过漫长的长路,林峰终于回到了家乡,考上了大学,拿到了自己梦想的学位,但他还没有忘记当初追求梦想时的磨砺,他深知爱和信仰的重要性,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林峰在大学里结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一起学习,一起考试,共同经历了欢乐与泪水。
毕业后,林峰终于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茫茫人生,他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爱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以及努力的力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的青年人。
《早春二月》不仅反映了一个人成长的经历,更展现出中国百姓成长的本质:勇敢的拼搏、爱的力量、强大的信仰。
影片提醒我们:当路途漫长且艰难时,即使困难重重,也应该抱有信念去追求梦想。
林峰不畏艰辛勇敢地面对困境,最终收获了成功,他的故事也将成为无数人的力量与激励,他的格言“不怕路途艰苦,只要有信念,想就会实现”已经深入人心,令人受益匪浅。
本片林峰秉承了历史传统的中国精神,展示出中国新一代追求梦想的精神,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坚定信心并勇敢地追求梦想,梦想终究会成真。
《早春二月》故事发人深省,温馨让人动容,对于新一代来说是一部有启发性和意义非凡的影片。
《早春二月》情节简介
《早春二月》情节简介
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得到夏衍的支持与帮助,他亲自划剧本修改一百多处,并将片名政定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当时的时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气那样,寒意袭人。
肖涧秋这个徘徊者身上显然有柔石的影子,因此编导者谢铁骊在“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中选这部作晶搬上银幕是很有意义的,在电影反映知识分子题材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新中国十七年的电影银幕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影片含蓄的韵味,精练的镜头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如肖涧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都各有不同的具体规定情境,令观众如痴如醉。
孙道临塑造的肖洞秋形象气质逼真、性格鲜明,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他的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谢芳对于反抗封建环境、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岚也演得非常生动、真实。
她将主人公执著任性、桀骜不驯、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细致人微地揭示出陶岚善良真诚、富于同情心以及对爱情的甜蜜渴望、对进步思想的大胆追求等复杂心理变化,突破了她以往的本色表演。
须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影片上映不仅就遭到了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严厉批判。
观后感 早春二月影评
观后感早春二月影评早春二月影评二月,春意渐浓,万物苏醒。
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我迎来了一部名为《早春二月》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人旋律。
电影开篇,画面便以美丽的春光展现在观众眼前。
明亮的阳光洒下,草木葱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主角的面容,他那满是疲惫和忧伤的眼神令人心生怜悯。
他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但却被世事的纷扰所压抑。
故事的主线是关于亲情的。
男主角与他的父亲关系紧张,他对自己的家庭感到失望和无奈。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常常充满冷漠和争吵,仿佛彼此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沟通方式。
然而,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才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立体和生动。
除了亲情,电影还描绘了友情的温暖。
男主角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且纯粹。
朋友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避风港。
每当他感到困扰和孤独时,朋友总是陪伴在他身旁,给予力量和鼓励。
这种珍贵的友情在电影中得到了极好的展现,令观众思考和感受到朋友间的重要性。
而在男主角的感情世界中,爱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他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却总是在寻找中迷失自己。
他迷恋一个无法拥有的女人,对她如醉如痴,但同时也深知自己的无奈和无能。
这种爱情的苦涩和无奈令观众心生同情。
《早春二月》并非一部寻常的爱情电影,它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导演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和优美的画面,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痛苦、快乐和迷茫。
电影以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为基础,呈现了一幅多彩而真实的画卷。
它揭示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困惑,以及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寻求温暖和依靠的渴望。
观众不禁会在电影结束之后,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深思。
《早春二月》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铺展上。
这是一部温暖而感人的电影,通过对人性和情感的剖析,引发观众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一览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一览中国电影戛纳回眸1959年,台湾影片《荡妇与圣女》被戛纳电影节评委会选中,是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角逐的华语影片。
1975年,胡金铨和他的《侠女》。
一举夺得了当年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在戛纳电影节上为中国人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页。
1979年,戛纳电影节首次出现了中国内地导演的作品:谢铁骊的《早春二月》。
1980年,中国动画片巨作《哪咤闹海》被戛纳电影节选为正式参展片。
1981年,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选择了两部著名的“伤痕电影”《苦恼人的笑》、《戴手铐的旅客》,两部经典电影《马路天使》、《三毛流浪记》以及动画巨片《大闹天宫》组成一个中国影片单元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展映。
1983年,由岑范执导,严顺开主演,改编自鲁迅先生名作的《阿Q正传》被组委会选中,成为第一部正式参加角逐“金棕榈”大奖的中国内地电影。
谢晋的《牧马人》、杨延晋的《小街》、于本正的《日出》、谢飞的《湘女潇潇》、黄建新的《黑炮事件》也在此期间齐齐杀到戛纳。
1987年,陈凯歌带着自己的新作《孩子王》在戛纳亮相。
1993年,陈凯歌奉上了自己集结内地和香港最优秀的演员及制作阵容的《霸王别姬》。
当《霸王别姬》夺得“金棕榈”大奖的消息传出后,每个热爱中国电影的人都异常激动,因为他们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夺得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葛优更是获得了最佳男主角的荣誉。
1994年后,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风月》、《荆轲刺秦王》相继来到戛纳参赛,并且都有所斩获。
中国影片冲击威尼斯影展全记录中国人在威尼斯曾写下一个又一个“秋天的童话”。
1989年秋,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把金狮奖授予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悲情城市》,从此,台湾电影作为华语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始享有更多的国际声誉,而侯孝贤也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导演。
自此,几乎此后每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都有华语影片参展,对各大奖项也是频有斩获。
1991年,张艺谋凭《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喜获银狮奖,这对于出道不久的张艺谋来讲是个天大的喜讯。
揭露人道主义者的真面目——论电影《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
追 求理 想
”
耐 又博学 多才 的 进步青 年
,
。
肯 淌秋 具 是
。
对这 个 具 体 人 物进 行 具 体 的 分析
才能 韶清 他 的 具 而 目
逃 避 斗 争 的 怕 死 鬼
肯 涸秋 的 处世 哲学是 活命第 无 艳人之路
”
,
一
。 ,
, 他第一 次 去看 文 嫂 便 竭 力 劝文嫂
“
得活下 去
,
,
奢
,
但 当 文 嫂 自杀
。 。
、
王 福生 失 学 后
, ,
他 韶敲 到 了 人 道 主 义 的无 济于事
而 是批 钊 了 它
, , 。
因而抛弃了它
,
选 择 了苹
命 的道路
的蜡 改
,
由 此 得 出箱 渝
影 片不 是 宣 揭人道 主 义 这 完 全 是一种 脆抖
,
企 图 以 此 为 这株差 不多 已 有
封非 什 么 阶扭剥削 压 迫 的 必然 桔果
这 两根铁 棒怎
江 次 能打 出他 的 阶叙 党悟
,
西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
6
年
把他 赶进 时 代 的 洪 流 尼 ? 小 批 《 二 月 》 中 肯 淌 秋 逃 出 重 圃 后在 写 抬 陶 袋
,
侃 的信 中
的 战士
,
自己 供 甜 :
。
“
我仍是 两 月 前 一 个 故我
,
孤伶地 徘徊 在人 简之 中 的 人
,
”
,
从 徘徊到徘 徊
“
,
棘毫 没有什 么 改变 投入 时 代 的 洪 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春二月影评及调查
美丽的景色,江南小镇,封建的传统,闭塞的观念。
新思想、新思潮在这儿被称作“文明”,但那顶多也只是一些“知识分子”饭前饭后、炫耀自己的闲谈。
人与人之间难有“仁”的表现,即使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也只有冷漠和无助;有“能力”帮助你的“人”无动于衷,没“能力”帮助你的“人”无可奈何,以至于当涧秋安慰的对文嫂说:“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啊!”时,已几近悲凉的文嫂忍着眼泪:“天?先生,现在我已经不相信有什么天了!天的眼睛在那儿?”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满腔的悲愤。
在芙蓉镇,也只有陶岚能跟涧秋心与心的交谈,因为他们是一路人,他们的“表里”至少是一致的,都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都敢于表现自己心底的“爱”。
特别是涧秋,一个想改变现状、时刻为民族担忧的“觉醒者”,他来到芙蓉镇小学教书,也正是想从教育上改变人们的观念,从教育上救国。
但是这一切却被芙蓉镇的人们看成是“异类”,他帮助文嫂渡难关,他和陶岚的心心相惜,都被看成是不可理喻、关系混沌的欲望男女,伤风败俗!在芙蓉镇,这样的人和事会慢慢的被周围的环境逼死,被舆论淹死,惟有袖手旁观、麻木不仁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不管男女之间、男男之间、女女之间都是一样。
文嫂就是最“现实”的例子,大宝的死,已经让她彻底绝望了,她也没有选择改嫁,改嫁也终逃不过重蹈覆辙、悲剧轮回,她已经对
这没有“天理”的现实厌倦了。
可笑的是,文嫂死了之后,舆论的观念也渐渐的开始“变”了,好似文嫂和涧秋瞬间全都“清白”了,也没有人再说风凉话了,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死啊”!死了,人们也就说的少了。
文嫂的丈夫李志豪,是一个有志青年,一个肩扛民族危难的革命战士,在前线战死了,只剩下她和两个孩子(女儿采莲,小儿子大宝),艰难的过活,千里迢迢去上海领抚恤金又失望而归,因为孩子,文嫂那仅存的一点希望才让几近绝望的她勉强的活着。
丈夫本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国民能过的更好,才牺牲的,可怜的文嫂却连政府的抚恤金都领不上,底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啊!此时的文嫂是多么需要安慰和关怀啊!可是在这个麻木不仁,人人自危的时代,这样不公平、让人伤心的事情太多了!又有多少人会去替她想呢?
片中涧秋本是怀着好心,想帮助文嫂一家,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好心帮助,却让文嫂的日子更加的痛苦不堪,舆论、非言蜚语时刻掐着文嫂一家的脖子,不让他们呼吸,大宝的死,就是铁证如山的事实,陈奶奶请来的那位医生,一看就是一个“老学究”,当他看到涧秋和陶岚也在场时,他的神情已经说明了一切,大宝“高烧39°8!”这位“老学究”居然说没什么病,不用吃药了,涧秋有些质疑:“不吃药,孩子怎么能退烧呢?”,那位医生见状只好附和道:“好吧!那就吃一副吧!”这才开了药方。
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这位“老学究”骨子里都已经被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腐蚀了,这些所谓的传统道德、
封建礼仪迫使他不可能让大宝药到病除。
其实这样一想,真正杀死大宝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枷锁,是虚伪可悲的人伦天理。
涧秋的学生王福生,家境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父亲上山砍柴糊口,所以经常迟到,但就是这样一个经常迟到的同学,在这些孩子中却是最懂事、最努力的。
可因为父亲砍柴摔断了腿,为了照顾父亲和养家,他也上不了学了。
为什么所有善良的、真诚的、努力的、贫穷的、仁义的、温情的、清醒的、救国的······都是这么悲惨?都是这么凄凉?都是这么无奈???
片子的结尾,涧秋毅然独自离开了芙蓉镇,投身到了时代的洪流中去,陶岚紧跟着也追随涧秋而去。
还是一个比较积极较有希望的结尾,很明显是解放后“运动”下的产物。
着重刻画了涧秋、陶岚两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青年“形象。
全片诗情画意的场景处理,极有味道,含着故事娓娓道来,中国传统绘画的感觉很浓,此片是五六十年代难得一见的佳作。
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在现代人看来多出了很多笑点,本来十分严肃的对话大家都逗乐了大家。
但经典仍旧是经典,虽然时隔多年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在大革命前夕的时代变迁中,他们面临着太多的抉择,而最终涧秋选择了离开芙蓉镇,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陶岚得知后也追随爱人而去。
影片是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展现了江南小镇秀丽如画的风景,人文色彩浓厚。
节奏从容有致,镜头和场景的设计富有深意,老导演谢铁骊的功力着实不容置疑。
表演的拿捏把握也很准确——当然,这首先要归功于演员的杰出表现。
总之一句话,这确实是一部比较有优秀的作品。
中国要是能有多几部这样的电影就好了。
只可惜非常的政治氛围,扼杀了好作品的产生的可能的同时,还要对已拍出的好作品进行批斗。
从1964年夏至1965年夏秋一年间,全国文艺界和大专院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对所谓“反动影片”《早春二月》、《北国江南》、《林家铺子》、《不夜城》的批判,首当其冲的是《早春二月》。
这就难怪好作品的产生永远只能是亿万分之一的意外了,而经典的作品出现,是与时代紧紧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