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姓的来源,姓班的名人

合集下载

两汉最牛一家人---班氏家族

两汉最牛一家人---班氏家族

两汉最牛一家人---班氏家族中国历史上,一家人都是杰出人物的情况有不少。

但大多数都是皇亲国戚、王侯将相之家。

像班彪、班固、班超、班昭这样,一家人不论男女,都是一时英才,且建树分布在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不同领域的,却很稀少。

称之为“两汉最牛一家人”,并不为过。

据说这班氏家族是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代,由于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

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楚国灭亡后,班氏一族举家出徙塞北,过着游牧生活,并且日渐发达起来。

等到楚汉相争,刘邦胜出称帝,建立汉王朝,广纳能士,给了班氏一族机会,相继在汉王朝为官,其中的班况任左曹越骑校尉,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叫班伯、次子叫班施、三子叫班稚;一个女儿就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

班稚的儿子是班彪,班彪两个儿子分别是在历史上名声很响的史学家班固与名扬西域的班超。

班彪还有一个女儿叫班昭,也就是史学家班固的妹妹,因此,这班婕妤是班昭的姑奶奶。

今天我们说说班家这几位牛人。

班彪,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出生于东汉书香世家,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好学多问,才思敏捷。

他经历了王莽代汉的政治大变局,以及新莽末年的全国大乱,从关中老家到西凉避难。

当时有不少地方实力派想代汉自立,班彪所投奔的西凉军阀隗嚣便是如此。

好在班彪性格沉稳、遇事冷静,他没有为了荣华富贵跟随隗嚣冒险。

在劝谏无果后,他另投其它忠心汉室的势力,汉室后裔刘秀最终在乱世中胜出。

班彪由于文采出众,他得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正式进入仕途。

但班彪与司马迁一样,志在著述历史,而非为官。

他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官场,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搜集史料。

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班彪著成《后传》长达六十余篇,这构成了班固《汉书》的基础,对后人研究汉史和前史带来了巨大便捷。

班彪生活的年代,儒学已经占据统治地位。

他的思想很正统,在乱世、在官场始终能够保持恬淡的内心,不贪权名利。

班姓的来源,姓班的名人百家姓

班姓的来源,姓班的名人百家姓

班姓的来源
班姓的起源
班姓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这个部族是居住在今天山西省太谷县一带的
居民,这个部族被称为班氏夏后氏族。

班姓的历史
班氏夏后氏族是一个非常有历史的部族,他们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他们是中
国周朝的一个重要部族,他们自称为周公所封的夏后氏,是一个神圣的血脉。

据史书记载,班氏夏后氏在周朝时期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班姓的远祖已经成为了诸侯国的贵族,并且在晋国中有世卿之名。

而在秦汉时期,班氏夏后氏族还是一个具有世族地位的大家族。

班姓的分布
班姓的分布非常广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班姓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山
东省、陕西省为主要分布区域。

班姓人口较多的城市有济南、陕西等省份的大城市。

姓班的名人百家姓
姓班是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下面是一些著名的姓班人物:
1.班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是班氏夏后氏的后代,著有《汉书》。

2.班婕妤:清代康熙皇帝的宠妃,著名的美女、文学家,被誉为“清代
四大才女”之一。

3.班飚: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著有《万里长城图说》、《太
原府志》等。

4.班燕: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是清朝的文化名人之一。

5.班建明:现代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被誉为“内地慈善第一人”。

6.班彪: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注》等。

以上是姓班的一些代表性的名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为班姓的荣誉添彩,也为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班秀文简介

班秀文简介

班秀文简介班秀文,字启诗,号元珠,江苏徐州人,清末民初实践家、思想家,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新民主主义斗争的先驱者。

他与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发起人孙中山、孙文共同建立中国的各项近代思想的承载架。

班秀文曾被称为“实践家,百世大师”,因他伟大的思想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史、新民主主义斗争的历史进程,有学者称班秀文的思想演进为“班之学”。

班秀文生于清末英拔年间,被他的父亲班浩然熏陶,涉及到中国文化特色的诸多思想,而民国建立之后,他积极投身到中国社会实践之中,毕生致力于改良中国思想传统,实行中国现代化。

班秀文的思想可以归结为“社会实践路线”,他主张先启动中国社会改良,提倡历史新秩序,通过实践来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不断完善中国社会改良的过程,把握中国的困境,推动中国的实践。

他以自己的革新思想向中国推进实践改良,并重视实践实验原则,运用实践之道改革中国社会,他认为革命不能以牺牲来代替,而要以实践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逐步实现完全的解放,从而确立新的精神社会秩序,开创中国的新社会。

此外,班秀文的思想也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特点,他认为应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启蒙教育,把理想精神传播给民众,使人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探寻他们的真正价值,并把理想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我成长,从而构建新的民族理想和思想传统。

班秀文的思想还反映了“民主主义”的思想,他提倡社会公正和自由,认为民众应该有权利参与国家政治运作,改造社会,他强调尊重民意,发展民主事业,倡导民主宪政,推动中国社会改革,追求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意志,从而实现新的民主政治秩序。

由此可见,班秀文的思想涵盖了“社会实践路线”、“启蒙思想”、“民主主义”等,这些思想给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新民主主义斗争的历史进程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班秀文和中国的思想运动密不可分,他的思想是以历史新秩序来实现中国实践改革的动力,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他的思想也为中国近代思想及新民主主义斗争引进了新的方向,影响深远。

班固与斑姓——精选推荐

班固与斑姓——精选推荐

班固与斑姓□ 付笑萍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著述《汉书》。

《汉书》记载了西汉自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200余年间的历史,开创了断代史体例,记事严谨,文辞精练古雅,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史学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是研究西汉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班氏家族历史悠久,尤其在两汉时期,班姓的名人特别多,如班氏六世的班婕妤,七世班彪,八世班固、班超、班昭,九世班雄等都是历史上的名人。

班姓渊源久远,复杂曲折,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姬姓,其后经历了芈、熊、若敖氏、斗、斑、班等姓氏变迁,从史书记载,可查其演变轨迹。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1]《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1]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在其《离骚》中也提道:“帝高阳之苖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证实了楚先祖的源头。

至于高阳之后的传承关系,《史记·楚世家》也有记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1]陆终的六子长大成人后,各据一方,为不同部落的首领,最终形成了姓氏学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正如《史记·楚世家》所载“芈”姓是季连所在部落的姓氏,“楚其后也”[1]。

据此可知,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应是芈姓的得姓始祖。

以芈为姓的缘由,据说与季连之母女嬇有关,季连以母亲家族鬼方部落的图腾羊为姓。

鬼方即西方羌族中的一支,而羌族的图腾为羊。

《说文解字》:“芈,羊鸣也。

从羊,象声气上出。

班昭八岁能著书的名人故事

班昭八岁能著书的名人故事

班昭八岁能著书的名人故事班昭,姓班名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她虽是女性,却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史学家、文学家,还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因其学问精深,常被召人宫中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

每当人宫讲授时,就连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也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她的讲解。

她的卓越才华,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已充分显露出来。

那时,她就参与了《汉书》的撰写工作。

班昭出身于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叫班彪,是光武帝刘秀朝中的一名文官,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一位学者,不但学问精深,学识渊博,更喜读史书。

他见司马迁的《史记》写到西汉武帝就完了,便想接着司马迁的思路写下去。

该书当时取名为《后传》。

班昭的哥哥班固,勤奋好学,饱读史书,胸有文略,对父亲续写《史记》很是赞成,认为这是千古事业。

为了给父亲搜集资料,曾跑遍中原各州,以取得第一手资料。

他历尽千辛万苦,也从无怨言。

当时班固才二十二岁。

班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深受父兄的影响,自幼养成了勤学苦读的良好习惯。

她开始习读《诗经》、《楚辞》,过目不忘,到四五岁时,就张口成诵了。

后来,她见哥哥帮助父亲搜集资料,准备续写《史记》,很有兴趣,便也读起史书来,也很想为父亲著书立说贡献一份力量。

有一天,班彪外出回来,听见班固和班昭正在书房内争吵,便停下细听原因。

只听班固道:“你只有八岁,正是应该用心读书的时候,怎能好高骛远呢!”班昭反驳道:“你能比我大几岁?你能帮父亲,我就不能帮吗?再说,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向你们学习啊!”班固又说:“写书是件大事业,不能有丝毫差错,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

”班昭回答:“那你怎么能干?你能比我高得了多少?你忘了,我俩当着父亲的面背书,你还没我背得流利呢!”班固说:“你毕竟是女孩子,过几年就出嫁了。

著书立说,这可是一辈子的事,你能一辈子不出嫁吗?”只听班昭哭叫着说:“我就要帮助父亲写书,一辈子不嫁!”班彪生怕他们再吵下去伤了兄妹感情,当即进屋制止说:“都不要吵了!”班固见父亲来了,抢先说道:“妹妹见我帮你搜集资料写书,她竟放下书不读,也不说一声,便私自乱写起来了。

班氏人物资料索引FIL3626

班氏人物资料索引FIL3626

班氏人物资料索引班壹:班氏始祖,秦末人;为避灾祸,迁地于楼烦(在今山西),以牧起家。

当(西汉)孝惠、高后时,以多财而为边地之雄豪。

年百馀岁,以寿终。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页《汉语大词典(4)》第558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一页班孺:壹子。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页班長:孺子。

官至上谷守。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页班回:長子。

以茂才为長子令。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页班况:回子,壹玄孙。

举孝廉为郎,积功至上河农都尉;(西汉)成帝时,为左曹越骑校尉。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页班伯:况长子。

拜中常侍,官定襄太守。

病卒,年38岁。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4~1065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页班斿(yoú):况次子。

博学有俊才,以对策为议郎,迁谏大夫、右曹中郎将。

帝器其能,赐以祕书之副。

早卒。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6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页班稚:况少子,名一作穉。

少为黄门郎中常侍;(西汉)哀帝时,迁广平郡太守。

《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6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一页班婕妤(前48年左右~前6年以后不久):况女。

名字失传,婕妤是当时后妃的位名。

又称班媛、班妾。

贤才通辩, 被(西汉)成帝选入后宫,为婕妤。

卒时,年40馀岁。

《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11页《汉书·叙传上》,《二十四史》缩印本第2册第1065页《辞海·文学分册》第30页《中国人名大辞典》第八二○页《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第三九页《咸阳市志(五)》第101页班嗣:斿子。

班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班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班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班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五位。

极盛于两汉魏晋,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灿若星河。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班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班(Bān)姓源出有二:1、出自芈姓。

是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

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

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

“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

2、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

得姓始祖斗班。

班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楚国。

按《风俗通》记载,班氏的始祖斗班,是楚国的公族。

推算起来是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所说,他是吃虎乳长大的,而喂他的老虎身上有班纹,所以他才以斗班为名,也使他的后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班。

古代的“斑”和“班”通用。

古代的楚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

班氏后人奉斗班为班姓的得姓始祖。

班姓迁徙分布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黑河,齐齐哈尔,肇州,肇东,绥化,依兰,嫩江,龙江;吉林:长春,吉林,松原,通化,白城,蛟河,扶余,敦化,白山;辽宁:沈阳,大连,营口,大石桥, 铁岭,鞍山,丹东,抚顺,海城,锦州,盘锦, 朝阳, 建平;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通辽,鄂尔多斯,集宁,巴彦淖尔市,锡林浩特,呼伦贝尔;河北:石家庄,承德,邯郸,廊坊,唐山,保定,衡水,秦皇岛,张家口,山海关,武安,三河,沧州,涿州, 广平, 大名;山西:太原,忻州,定襄, 原平,大同,阳泉,长治,霍州,朔州, 代县, 临汾, 浑源, 岢岚;陕西:西安,府谷, 榆林, 镇安;甘肃:兰州,天水,白银,庆阳,平凉,张掖, 秦安;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博乐, 石河子,哈密, 乌苏;山东:济南,青岛,淄博,聊城,冠县,德州,临沂,平邑, 日照,莒县, 莒南,荷泽,惠民,枣庄,蓬莱,东营,滕州,微山,莱州,临沭;河南:郑州,洛阳,开封,商丘,新乡,南阳,驻马店,周口,焦作,濮阳,夏邑,清丰,永城,宜阳,上蔡,杞县,原阳;安徽:合肥,肥西,砀山,蚌埠,淮南, 宿州,阜阳,颖上,六安,黄山,铜陵,巢湖,宣城,池州,滁州,马鞍山,芜湖,霍邱,舒城,无为;江苏:南京,苏州,徐州,扬州,盐城,连云港,昆山,兴化,赣榆, 泗阳,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台州,金华;江西:赣州,南昌,吉安;福建:厦门, 泉州,南平;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清远,佛山,东莞,惠州,开平,连南;广西:南宁,桂林,百色,河池,柳州,桂平,贺州,防城港,钦州,金田,田东,来宾,北海;云南:昆明,楚雄,昭通,文山,富宁;贵州:贵阳,遵义,兴义,黔南,安顺,毕节,开阳,罗甸,望谟,紫云,清镇,惠水, 息烽, 修文,;湖北:武汉,潜江;湖南:长沙,娄底, 常德, 怀化;四川:成都,攀枝花, 泸州;海南:海口,三亚;台湾:台北;班姓历史名人西汉末年,班姓的子孙就进入了朝廷。

班昭为何被称为“曹大家”,这三个字你真的会读么?

班昭为何被称为“曹大家”,这三个字你真的会读么?

班昭为何被称为“曹大家”,这三个字你真的会读么?班昭,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另外三个分别为: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

她出生于名儒世家,父亲班彪是史学家、哥哥班固是史学家、哥哥班超是精通《公羊传》的外交家(孤胆英雄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祖姑班婕妤是文学家兼汉成帝妃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自然是一心向学,结果就是学问广博,才干突出。

虽然是世儒,但是家境不好,她十四岁就嫁给曹世叔。

运气更不佳的是丈夫体弱多病,英年早逝,而她却不改嫁,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声名远播。

也正是她博学和誉名,班固死后她奉旨续写《汉书》。

汉和帝也看好她的文采和恪守妇道,居然就召入宫中教导自己的皇后和嫔妃,并尊称她为“大家”。

邓太后临朝,她更是倍加优宠,让其参与政事。

这些都算不是上什么,真正影响后世的,也是她一生最大的贡献和诟病——晚年在病中编写了七章《女诫》。

说到《女诫》,其实现在可能都不怎么了解,其实它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强调男尊女卑思想和强调顺从。

连她同时代的小姑子曹丰生都反驳《七诫》,可想而知这是本什么书了,但是近千年的封建社会它却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其实说了这么多,今天我只要不是将她如何怎么厉害,评价她的功过。

今天主要是讨论皇帝给她的尊称“曹大家”怎么读?你可能一眼望去,这全是常见的汉字,张口肯定就是cáo dà jiā。

1. 曹读音无争议曹乃是班昭的夫姓,古代女子出家从夫姓,不过如今华人社会早已废掉了,不过冠以夫姓在欧美还是存在着的。

2.家读gū还是jiā?再来看看“家”,现在很多人的信息来源广,想必都知道读gū。

大家是一种尊称,宋元之际的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超妹昭……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家,今人相传读曰姑。

又据皇后纪,冲帝母虞贵人,梁冀秉政,抑而不加爵号,但称大家而已。

班姓的历史名人

班姓的历史名人

班姓的历史名人班姓历史名人班姓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常见的姓氏,有很多历史名人与班姓相关。

本文将介绍几位与班姓相关的历史名人,展示他们在不同领域中的贡献和影响。

班固班固(32年-92年),字长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汉书》的主要作者之一,被誉为史学家中的巨擘。

班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班彪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班固精通文史,才华横溢,他的《汉书》不仅记录了西汉到东汉初年的历史,还包括了诗歌、音乐、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具有重要价值。

班固的贡献使得后世的历史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

班婕妤班婕妤(约公元43年-公元102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美女。

她是班固的妹妹,因其出众的美貌而闻名于世。

班婕妤嫁给了当时的皇帝光武帝刘秀,并成为了他的贵妃。

她在宫廷中受到了极高的尊重和宠爱,为刘秀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使得她成为了当时宫廷中的王后,对于东汉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班昭班昭(约公元78年-约公元144年),字孟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女性学者和文学家。

她是班固的女儿,被誉为“博学之女”。

班昭精通经史文词,尤其擅长诗歌创作。

她的诗作以其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而闻名。

班昭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对家国之情的关怀和思考,还展示了她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她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班固、班婕妤和班昭是与班姓相关的三位历史名人。

他们分别在历史学、政治和文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后世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参考。

班姓历史名人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启示和借鉴。

班固家族史

班固家族史

班固家族史
1.班固家族的起源
班固,字孟詹,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班固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起始可以追溯到西汉。

2.班固家族的辉煌
在西汉时期,班固的祖先班昭是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曾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博士令等职务。

班昭之后,班氏家族世代相传,为朝廷效力,在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班固是班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是当时著名的汉朝史学家,著有《汉书》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

同时,他还曾任职于朝廷,是当时的重要官员之一。

班固为班氏家族增添了许多荣耀。

3.班固家族后来的发展
班固逝世后,班氏家族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闪耀的足迹。

比如,班婕妤是唐朝时期的美人,被封为“贵妃”,影响力甚大。

此外,班氏家族还有许多在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4.班固家族的现状
随着历史的变迁,班氏家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

但是,班固家族的后人们仍然秉承着先辈们的思想和行事风格,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
出了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珍惜这段历史,传承家族文化,让班氏家族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发扬光大。

班的经历氏父子

班的经历氏父子

班的经历氏父子两汉时期有三对父子才华卓著,他们因赓修史籍而名垂青史,分别是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谈、迁因《史记》而不朽,向、歆以《别录》《七略》而闻名,彪、固由《汉书》而盛誉,上述杰作皆父子两代修成。

《汉书》以史料翔实、叙事清晰、体例严谨在“二十四史”中名列前茅,这一方面缘于彪、固父子之才能,另一方面亦归功于班氏家族之丰富藏书。

《汉书叙传》是班固自撰的家族史,内中记述其叔伯祖班斿“学有俊材”,曾参与刘向整理官藏,因侍读而获皇帝赏识,“赐以秘书之副”,即将官藏副本赐之,当时官藏敕不外传,而班斿获赐,足见其才能超众,由是班家始有藏书,后恃之育出彪、固两大史家。

班彪(3—54)是东汉初年扶风(今陕西)人,《汉书叙传》记他“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

班彪幼年曾和堂兄班嗣一起游历学习,家有赐书,又足于财,力学成名后,喜好探研古史者远来造访,包括名望甚高之扬雄。

又《后汉书》本传记载:“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

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此段大意是班彪才高喜爱撰作,专研史书,汉武帝时司马迁所著《史记》从太初年(前104)以后,就缺了内容,后来许多人补续,皆文采不济,班彪广搜博览,参考自家藏书,补作了数十篇。

然未竟而身卒,子班固赓续其业。

班固(32—92)亦博学能文,曾任兰台令史,负责国家藏书且躬亲校理。

后他凭借家藏与官藏,基本撰成了体大思精的《汉书》。

《后汉书》本传记道:“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意谓班固因父彪续写汉史不够详细,于是潜心研究,欲赓修完毕,被人告发私修国史,后经皇帝亲审,欣其大才,于是令其修完,班固因祸得福,非但未遭处罚,反而允其参考官藏,以助修史书,如此《汉书》流传千古,今人幸而尚能阅学。

百家姓的来源

百家姓的来源



百家姓图片介绍
百家姓的甲骨文
王氏的名人
• • 王氏家族的名人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字嫱,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又 作明君。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后宫。竟宁元年(前33)入匈奴和亲。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 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 王莽(前45-后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公元8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公元 23年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 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 “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 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 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 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 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仕,隐居著述。在认识论上反对圣人先 知说,强调“国以民为基”。在经济方面提出富民说,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影响很大。 著有《潜夫论》等。 王祥(184-268),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休徵。汉末,隐居庐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后任温(今河南温县 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事后母孝,民间有王祥卧鲤求冰故事。

那些历史上一门三杰:三班、三曹、三苏、三袁、三张、三柳

那些历史上一门三杰:三班、三曹、三苏、三袁、三张、三柳
那些历史上一门三杰:三班、三曹、三苏、三袁、三张、三柳
中国古代文人辈出,而在家学良好风气的影响下,常会出现一家出现数个大文豪的现象。
1、三班
班氏家族一门英豪,父子兄妹都名垂青史,尤其是在文史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班彪、班固和班 昭更被奉为班氏三杰。除了班氏三杰,班氏家族另外还有班婕妤、班超、班勇一批名人。
6、三柳
三柳,即指的是宋代时期的文人柳氏三兄弟。他们分别是:柳三复;柳三接;柳三变。柳三 变,后改名永,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排行第七,俗称“柳七”。他还 名叫柳三变的时候,与两位兄长柳三复、柳三接,在当时都很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其中被受 后人关注的是柳三变,他就是写《雨霖铃》的著名词人柳永。
4、三袁
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 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 安里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 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5、三张
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阳,才绮而相埒。”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 《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 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 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诗札。
3、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 子苏轼、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 到了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 竞相仿效。
班氏一族,父辈班彪,字辈有班 固和班超、班昭,除班超独以武功名于后世,都是是历史学和文学上名家。班固继父志仿照司 马迁《史记》体而作《汉书》。班固死,东汉和帝命班昭辑校并续成该书共一百二十卷。

开心班昭的故事

开心班昭的故事

开心班昭的故事班昭是东汉时期赫赫有名有名的才女,是与宋朝大词人李清照齐名的古代十大才女之一。

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她续写的《汉书》,是中国古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昔有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后有班昭为继兄志续《汉书》,“一记一书”承载着古人对历史的责任和态度。

另外她撰写了《女诫》《东征赋》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女诫》一书提倡的“三从四德”,被奉为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典范。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位传奇才女的故事。

1、名门出生,博学多才班昭,字惠班,又名姬,陕西咸阳人。

她从小就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班彪是儒学大师,大哥班固是有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就是他最开始编纂的。

二哥班超是著名的军事家,曾出使西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功绩。

在家族文化的影响下,班昭从小就在父亲兄弟的熏陶下学习儒学典籍和史家名著,长大后更是博览群书,涉及天文,地理,古代史等。

可谓是年少有为,风华正茂,颠覆了封建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理念2、历经磨难,续写传奇世事总是变化无常,在班昭还是十四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曹世叔,两人性情相合,生活也还幸福,班昭对自己的夫君也是体贴入内,安分守己。

然而没过多久噩耗传来,她的丈夫曹世叔班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她一人,再未嫁人。

丧夫之痛成为了班昭人生第一大不幸,命运似乎也不再垂青于班氏家族。

果然,祸不单行。

她大哥班固因受窦宪案牵连,也不幸死于牢中。

可以说这是班昭人生第二大不幸,丧夫又桑兄,名门出生而今家道中落给那时的她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然而这也是她一生最大转折点之一,后来为了大哥的遗志班昭就接起了撰写《汉书》的重任。

在续写《汉书》的过程中,班昭独立撰写了其中最难写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和第六志《天文志》。

更是将哥哥班固的名字写在书上,可谓是才情通达,谦虚平和,不图虚名。

3、风华绝代,有情有义此后,班昭的人生也渐渐有些如意,命运的安排似乎总是合情合理。

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的生平、关系及发展贡献

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的生平、关系及发展贡献

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的生平、关系及发展贡献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家族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名垂青史。

其中,“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们不仅在史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三班父子的关系三班父子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彪、其子班固以及幼女班昭。

他们三人以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班彪:作为父亲,班彪(公元3—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

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自幼便展现出对史学的浓厚兴趣。

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收集前史遗事,写成《史记后传》60余篇,为《汉书》的修纂奠定了坚实基础。

班固:作为儿子,班固(公元32—公元92年)字孟坚,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

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汉书》的修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班固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使其与《史记》并称为“前四史”之一。

此外,班固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其辞赋作品如《两都赋》等,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班昭:作为幼女和班固的妹妹,班昭(约公元49—约公元120年)字惠班,又名姬。

她同样才华横溢,家学渊源深厚。

在班固去世后,班昭接过了续写《汉书》的重任,并成功完成了这部史书的最后部分。

此外,班昭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她的作品如《东征赋》、《女诫》等,均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女性视角。

二、三班父子的生平1.班彪的生平班彪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与其兄班嗣一同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不仅完成了《史记后传》60余篇,还为《汉书》的修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班彪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2.班固的生平班固自幼聪慧好学,九岁便能属文诵诗赋。

班姓的研究报告 500

班姓的研究报告 500

班姓的研究报告 500标题:班姓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究班姓的起源、分布、发展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

通过整理历史文献、进行家谱调查和采集民间资料等方法,我们对班姓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班姓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班姓的起源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对班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引言班姓作为中国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积淀的姓氏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历史上,班姓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对班姓的专题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历程。

二、班姓的起源根据研究资料和历史文献,班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班姓最早的始祖是姬姓同姓分支,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姓氏。

班姓的始祖被封于班邑,因此得名“班”。

班姓在隋唐时期较为盛行,后来逐渐分布于全国各地。

三、班姓的分布根据家谱调查和历史文献,班姓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湖南等地。

其中,河南省的班姓人口最为集中,其次是山东和江苏。

与其他姓氏相比,班姓的人口规模较小,但在一些地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力。

四、班姓的发展班姓在历史上一直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在五代十国时期,班姓的后裔班固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修史有重要贡献。

近现代,班姓的人才涌现,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

五、班姓的影响力班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姓氏,其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班姓人口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家族传统和家族荣誉。

他们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被其他姓氏普遍尊重和崇拜。

六、班姓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班姓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班姓需要加强自身的团结和凝聚力,通过家族祭祀、家谱编修等方式传承家族荣誉。

另一方面,班姓也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班俊元近赴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散兵镇隆泉村班家巷寻根,受到班飞舞的父亲班先伟及诸多本家的热情招待,有幸得阅了巢湖班姓家谱,收获很大。

首先是中华班姓一家亲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短短一天的交往中,我们交流了情况、畅叙了亲情、浏览了班家巷的美景、参观了村里的企业。

什么语言上的障碍、地理上的差异,都被融化在亲情之中;其次是感到他们的《家谱》从班壹至巢湖班姓八十多代,一代不缺,可谓中华班姓《家谱》中的至宝。

在全国班姓《家谱》中也算十分罕见的。

三是《家谱》提供了班姓部分祖先迁徙分布的足迹,对于了解历史上班姓人员的迁徙和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对于现代班姓人员的寻根问祖是个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的闭塞,《家谱》中对于外迁人员世系和继续的迁徙,就不能再作记载了,所以他还不能满足所有的班姓本家的寻根要求,这还有待于各个支脉的本家继续作出努力。

我现在把《班固班超后裔的迁徙和分布》整理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能满足部分本家寻根问祖的迫切愿望。

可能在文字和理解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望本家和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一、班固、班超祖先的迁徙和分布班壹避地楼烦。

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班氏之初与楚同姓------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

”这就是说班姓发端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第十三代国君若敖的后裔,若敖生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还不满周岁,随母亲寄居其舅父(郧国国君)的家中,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和其年轻的表妹私定终身,后来由于其舅母坚决反对,斗伯比不得不割爱回国,第二年,其表妹生下一子,被其外祖母丢弃到荒草湖中,恰逢斗伯比的舅父(这时已是郧国国君)出外打猎,在荒草湖中见一母虎正在为婴儿喂奶,便抱回家中,夫人告之实情,郧君便成全了这门婚事,给婴儿取名斗谷於菟,字子文,这就是后来楚国有名的令尹——子文的出身。

后来子文生一子,因老虎有斑纹所以取名斗班,斗班生斗克黄(斗生),斗克黄生斗弃疾,斗弃疾生斗韦龟,斗韦龟生斗子旗(斗成然),斗成然生斗辛、斗怀、斗巢,其后人不见历史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姓的来源,姓班的名人

邱姓一般认为是由丘姓避讳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
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以下是一篇关于丘姓的来源的好文章,想了解更多关于姓丘的名人
知识请阅读此文章。

一班姓渊源
1、出自芈姓。

是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

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

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

“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

爱劳动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成分之一。

但只有在工人阶级获得胜利
以后,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才不会是沉重而可耻的负担,而成为荣誉和英勇的事业。

——加里宁
2 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

得姓始祖:斗班。

班姓是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

按《风俗通》记载,斗班是楚国望族,推
算起来是上古时期高阳氏的后裔。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他是
吃虎乳长大的,而老虎身上有斑纹,所以他才以斗斑为名,也使他的后
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斑,古代的“斑”和“班”通用。

古代的楚
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班氏的望族居住在扶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县东)。

班姓后人奉斗班为得姓始祖。

二郡望和堂号
【郡望】:
扶风郡:据《姓氏考略》及《郡望百家姓》的记载,班氏望族出自扶风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称“三辅”,三国的时候改名为扶风郡。

在今天的陕西省内长安县以西的地区。

【堂号】:
1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2 汉书堂:汉代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三迁徙分布
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四历史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子孙就进入了朝廷。

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他们的四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
班况:越骑校尉
1 班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大守,他精选官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

2 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

3 班稚:班固,班超,班昭的祖父,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

掌握无论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

它会把无用有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芬奇的笔记》
4 班婕妤:贤才通辩,深受成帝宠幸。

班彪:字叔皮。

后汉扶风安陵人。

性格慎重,好古。

20余岁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