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不否认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尽管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目前有约23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有的甚至动辄超过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但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总是感到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会不会是前面的数据有问题呢?并非如此。

这种感觉是准确的,数据也并没有问题。

二者出现矛盾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人均数值,二是历史积累,三是发展不平衡。

所以现在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

这三点也正是我们需要逐一加以追赶或弥补的,未来的中国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攀上世界之巅。

中国首先将在人均方面追赶上发达国家。

人均的问题大家恐怕已经是耳朵听出茧子了,不管多大的数量,被近十四亿的人口一除,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好在我们已经慢慢追了上来,其过程大致是,先是追上世界均值、然后追平乃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均值,从一两个项目开始、其后是越来越多的陆续跟上,数量增长在前、之后才是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这一过程之中,有些方面,比如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家用电器等,中国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也有些方面,例如基建、用电量、能源总消费、汽车产销等,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些方面,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以及乙烯等重化工产品,中国尚落后较多。

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购买力平价)为5100美元,而发达国家则是1万美元上下,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中国将会需要大约10年时间赶上他们。

然后中国将追平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积累。

工业产值和产量所代表的是财富的增量,即每年新增的财富总量,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已经追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

而我们个人所切身体会到的、加以比较的,却是双方财富的存量,即历史上全部工业成果的总和,
一边是拥有超过三百年工业化历史的西方国家,另一边是刚刚进入工业化六十余年的中国,二者的差距是明显的,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欠账。

在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人,对于这一点感受最明显,从乡间小路般的老机场路,来到狭小低矮的首都机场候机室(一号航站楼),登上飞机,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之后,一下飞机,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外面,不夜的城市霓虹闪烁,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这一切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常令人感叹,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呀。

发达国家的一切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赶上的。

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奠基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在财富的增量方面早已把发达国家甩在了身后,这突出表现在基建方面,每年都会新增巨量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各种建筑设施(这方面相当于每年新建一个法国),所有这些都沉淀在了我们的国土上,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但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以钢材蓄积量为例,中国的现在钢产量固然惊人,但这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要知道,建国之初中国的钢产量只有区区十几万吨而已,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超过1亿吨。

相比之下,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就已经超过了1亿吨,高峰时曾达到过1.2亿吨,现在仍保持在8千万吨的水平。

所以累计下来,扣除回炉废钢并考虑折旧因素后,中国当前的人均钢材蓄积量约为5吨,而美国则是10-15吨。

以中国现在的生产速度,追平美国需要15-20年的时间。

人均钢积蓄量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它能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民住房面积大小、家用电器拥有量和汽车保有数量,进而决定该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反映一国工业化水平的另一个代表性指标是人均用电量,人均用电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简单来说就是反映了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家用电器的普及程度,现代社会任何生产与消费都离不开电。

目前中国的人均用电量是4000度,是美国的1/3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和人均钢蓄积量类似。

当然像美国这
样用电来烘衣服、被子的奢侈国家并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能达到日本的水平就好。

以上两者的综合,基本可以量化目前中国和发达工业国在各个硬件方面上的差距。

人均钢蓄积量和人均用电量同时反映了人均和历史积累的水平,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指标。

以此为标志,估计中国将在20年的时间里完成弥补历史差距的任务。

在历史积累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除了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的差距,还存在非物质层面的,即科技和教育方面的积累差距,表现在受教育程度、科学水平、技术积累、经验传承、专利和品牌等等方面,追赶这些方面的差距要比物质上的更困难、更漫长,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和足够的时间。

以高等教育为例,近十年来大学扩招的威力在中国开始体现,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绝对人数也极其可观,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所占人口的比例仍然相当低,即使保持当前的扩招势头,也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赶上。

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方面,美国的人口是3亿多、每年培养150多万本科生,而中国的人口超过13亿、2013年毕业本科生人数不过300多万,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尚不及美国的一半,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还需要继续发展、扩大。

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在科技、专利和品牌等方面的发展势头也是类似的,投入经费急剧增长、参与人员大量增加、涉及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的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全面推进的宏大气势,在个别的领域开始有所突破,比如在特高压输电域已经独步全球并成为国际标准的制订者,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追赶的状态,一切才刚刚开始。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这些方面,中国可能还会需要20-3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

在追平人均差距和弥补历史欠帐的过程中,中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都将会逐渐缩小,最终达成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地区差异较小、城乡差异较小、不同行业的收入差异较小,这是工业生产力发展到足够程度之后的结
果,社会财富和资源将从原本的绝对集中转为相对扩散,于是各项差异随之慢慢减少。

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上述差异越是巨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发展工业,然后用增加的工业产品去填平这些差距,将工业化的成果逐步扩散到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一方面把道路、电力、通讯等基建设施逐步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山区延伸,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人口吸收进城镇转化成为工业人口,最后达成整体的平衡。

这是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也是现在的中国正在走的路。

在这方面,除此没有其他的成功先例可循。

未来的中国也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实现全国的高度工业化,这也许会需要20多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