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卷-普通用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
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要求的是()
A. 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B.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D.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3.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
A. 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 工业发展步履艰难
C.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 十二月党人起义
4.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
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 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5.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
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 什伍制
B. 连坐制
C. 分异令
D. 塞私门之请
6.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
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 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
B.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
C.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7.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
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8.(变式)“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
材料强调的是
A. 因循礼制
B. 革新改良
C. 否定礼制
D. 贵贱有序
9.《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
战,是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 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D. 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10.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
以四牛为限。
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11.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民族大融合
C.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1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
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3.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
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 青苗法保甲法
B. 均输法保甲法
C. 市易法将兵法
D. 免役法保马法
14.“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青苗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1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
经》就象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教会是否腐败
B. 信仰是否必要
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16.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
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 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B. 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 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D. 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17.为了结束埃及分裂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采取的措施是
A.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
B.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 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D. 彻底铲除马木路克
18.穆罕默德·阿里连年进行对外战争,这些战争( )
①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②逐渐动摇了阿里政权的根基
③加速了埃及近代化的进程④使埃及成为东方的强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一路上,法国远征埃及的军队受到英、俄、奥等国联盟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很大。
这时,拿破仑发出一道命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这反映出拿破仑标榜的远征埃及目的是()
A. 吸收埃及的古文明
B. 掠夺埃及的文物
C. 保护动物和学者
D. 传播法国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0.一个俄国官员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
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该评价()
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21. 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颁布《农民改革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后,农
奴们( )
A. 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B. 通常取得了高于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的份地
C. 购买份地的赎金全部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
D. 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即可赎买土地
22.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 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 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归村社管理
D. 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23.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
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以此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核心的群体。
这说明()
A. 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 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 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D. 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入
24.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 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
B.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D. 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
25.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 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 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 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26.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
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
A. 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
B.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C. 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
27.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
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28.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
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
”《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由此可以推断
A. 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
B. 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 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29.吴起变法对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如《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
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
”这两则材料表面吴起变法()
A. 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
B. 改变了楚国的社会风俗
C. 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之风
D. 改变了楚国的经济结构
30.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A. 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
B.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确立了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
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
……
国家于人才,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
……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今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铨衡参之,国朝之制,不可谓不周悉矣。
迩来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
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
“虏”骄日久,还来尤甚,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边圉之臣皆务一切,幸而不为大害,则欣然而喜,无复有为万世之利,建难胜之策者。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
——张居正《论时政疏》
材料二在张居正看来,“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
……张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岳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为帝师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输改革思想。
……张居正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
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
”……张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提出了当时朝廷存在哪些弊病。
(12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张居正改革卓有成效的原因。
(8分)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
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B
6. B
7. B
8. B9. D10. C11. A12. B13. A14. A
15. C16. A17. C18. A19. A20. C21. A
22. A23. D24. B25. B26. C27. B28. B
29. A30. A
31.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4分)32.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6分)
33. (1)弊病:宗室贪腐、骄横;人才任用不合理;官员贪污腐化;边防实力不足;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劫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12分)
(2)成因:改革吏制;皇室支持;扫除障碍;善于用人;其有坚定的信念。
(8分)
34. (1)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務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解析】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D 正确;
ABC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高考中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③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是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2. 试题分析:明治维新中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经济,经济中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故选B。
A 项说的是政治改革;C项和新兴地主阶级关系不大,是发展工业生产;D项是思想上,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经济。
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3.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ABCD四项都是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事件,而能够反映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应是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因为这次战争的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战败说明落后的农奴制是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农奴制是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所在。
因此,ABD三项排除,故选C。
4.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参政,所以A项不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所以C项不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所以D项不正确;而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等级冲击到了贵族特权,符合题干“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故选B。
5. 试题分析:为了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商鞅变法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有人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的,同罪论处。
材料中的旅客住宿没有官府凭证,违反了法律,客舍老板没有告发反而收留,按连坐法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故选B。
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
点评: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6.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反映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即执行中立政策,与“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符,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一制度虽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但以财富来区分公民对国家安全所具备的责任和能力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7. 本题考查战国至秦汉的军功爵制,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中重大变化,自耕农阶层发生变化与爵制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可知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材料无从体现,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双向流动”,故D错误。
故选B。
8.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这是商鞅的革新改良,进行变法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CD都同材料信息不符。
故选B。
9. 本题以商鞅变法措施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关键词“客观”。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
商鞅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统一度、量、衡的主观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但客观上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BC项是主观目的,D项符合题意。
综上,故选D。
10. A项应该是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B项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无法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题干体现的是北魏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推行由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项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11.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盖取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民族融合为唐
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因此A项说法符合史实;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BD项说法片面,不如A项说法准确,可以排除;故选A。
12.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故B正确;
A项的“民族矛盾”,材料没体现,排除;
C项的阶级矛盾一般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与材料不符,排除;
D项错误,汉化是通过移风易俗实现的,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3. 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关,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
排除BCD,故选A。
14.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题干材料“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其意是在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的规定及其实施原因,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
题意,排除。
故选A。
15. 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故A项错误;
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故B项错误;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仅仅依靠《圣经》得救,故C项正确;
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的,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须购买赎罪券.诚如他所言:“义人靠信仰生活”、“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他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形成了包括路德派在内的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